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數據通信的基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循環冗余校驗差錯控制PLC
前言
隨著生產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網絡化和強通信能力成為PLC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從世界范圍來看,PLC及其網絡朝著工作速度越來越快、控制規模越來越大、內部器件越來越多,內存容量越來越大等方向發展。
一、PLC簡介
PLC(可編程邏輯器件),即生產中自動化控制儀器設備的器件,它內置可編程可復寫的存儲器,通過PLC特有的編程語言對器件進行控制,通過程序可以實現邏輯運算、算術、定時、順序控制等嵌入式器件常用的功能,再使用輸入\輸出接口連接需要控制的自動化設備,就可以實現工業生產的自動化控制。PLC具有體積小,使用方便,編程簡單,性能價格比高等優點,但是PLC也有著嵌入式設備普遍的局限性,那就是器件的存儲空間有限、芯片的邏輯和數據處理能力較弱、無可視化的界面等等,這些缺陷都制約著PLC性能的發揮,往往不能滿足生產設備高度自動化的需求。計算機與PLC的聯合控制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缺陷,使PLC自動化控制的性能完全發揮到工業生產中。計算機與PLC通信的工作原理是將PLC采集的部分數據,通過通信的方式發送給計算機,利用計算機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將處理好的數據傳回給PLC,實現高度自動化控制,同時計算機可連接顯示器,可以將實時數據顯示出來,有利于人機交互。[1]
二、計算機與 PLC 通信方式分析
計算機與 PLC 之間通信一般采用串行通信。串行通信方式可有效降低成本。并行通信雖其傳輸速度快,但傳輸線數目多,成本較高,因此計算機與 PLC 之間通信都采用的兩點間直通方式,兩點間直接通信有單工、半雙工和全雙工三種通信形式,不涉及到網通信的問題。計算機與 PLC 之間是雙向通信,采用半雙工通信和全雙工通信形式。串行通信接口標準中 RS232C 接口標準采用的是全雙工模式,這樣在線路上傳送的電平有更強的抗干擾能力;串行通信接口標準中 RS422與 RS485 接口標準分別采用全雙工和半雙工,數據信號采用差分傳輸方式。計算機與 PLC的數據通信,計算機的串口采用的是 RS232 協議,而 PLC 的串口采用 RS485 的協議。
在計算機與PLC通信時,先聲名兩個字節型動態數組,分別用于存儲和接收數據。在數據發送前,先對所有數據使用StrConv函數,進行處理,把漢字、雙字節字符和單字節字符作一轉換,轉換成字節節型數據后,再將數據傳送出去。在接收數據部分,把輸入緩沖區數據讀入InByte動態數組中,然后,再從字節數組中根據需要提取數據,進行顯示。程序框圖如圖1,2所示。
三、計算機與 PLC 通信中的自動化數據分析與處理
計算機與 PLC 之間的通信是基于數字通信方式,數字通信碼是由計算機最基本的二進制編碼方式實現。數字、符號、英文字母和中文都是由“0”和“1”兩個字符按程序制定的編碼方式在計算機與 PLC 之間傳輸的。在 8 位代表一個字節的串行數據傳輸命令中,ASCII 碼在 0 和 127 之間時,串行通信控件在傳輸數據時,可以采用Text Mode 模式取回數據。此時的 Input 模式等于 0,這種數據模式在緩沖區取回的是字符串。在 Input 模式等于 1 時,從數據緩沖區取回的數據是個二進制數據,所以,如果不能確定傳輸數據的 ASCII 碼值時,可以采用 Text Mode 這種方式。但如果 ASCII 碼值在 128 和 255之間時,接收到的數據在 80H 以上,傳送給計算機時,將自動拆成41H 和 42H,這顯然是錯誤的。PLC 的現場采集數據將造成丟失,無法正常通信。
在數字通信數據的傳輸過程時,首先要使用函數把單字節、雙字節和漢字進行數據轉換,數據進入緩沖區存入字節數組中,根據程序需要從數組中讀取數據,完成自動化控制或者是數據顯示。具體的軟件流程為首先引用通信控制生命字節數組,在字節數組中填入需要發送的數據,然后為字節數組名稱填入輸出屬性,通過通信接口傳輸完成發送數據。因此計算機和 PLC 雙方在接收數據的時候,往往會受到實際生產中干擾源的干擾信號,需要對數據進行校驗碼校驗,避免數字信號疊加導致的實際生產停滯。在實際經常采用奇偶校驗、水平奇偶校驗和用了糾正部分錯誤的水平垂直奇偶校驗等。[2]
在數字通信數據的傳輸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工業生產中其他干擾源的干擾,給通信數據疊加上了很多干擾信號,這些干擾信號并不是我們想要得到的,如果使用原有程序對疊加了干擾信號的數字信號進行處理就會導致通信錯誤,計算機就不能給PLC返回正確的操作信號,嚴重時可直接致使工業生產停滯。所以不論是計算機方還是PLC方,當作為接收方時就需要對傳輸過來的數據進行檢驗碼校驗,確認數據無誤才能使用,如數據有誤可對其進行糾正。常有的檢測碼有奇偶校驗碼,奇偶校驗碼是一種通過增加冗余位使得碼字中"1”的個數恒為奇數或偶數的編碼方法,在實際使用時又可分為垂直奇偶校驗、水平奇偶校驗和水平垂直奇偶校驗等幾種,其中水平垂直奇偶校驗可用來糾正部分差錯。
數據發送端在數據發送之前,需要對數據進行編碼轉換,將漢字、英文字母這些雙字節和單字節字符都統一轉換成字節型數據再發送出去。具體的軟件程序流程為先引用通信控件聲明字節數組,將需要發送的數據填入到字節數組中,最后為字節數組名稱填入output屬性,通過通信接口傳輸完成發送數據。
數據接收端先將接收的緩沖區數據存入字節數組中,再根據程序需要從數組中讀取數據,進行自動化控制或者顯示數據。具體的軟件程序流程第一步與發送端相同,引用通信控件聲明字節數組,將接收的數據寫入新聲明的字節數組中,給字節數組名稱填入input屬性,當程序需要調用數據時以Lbound和Ubound方法取的數據范圍,再解析取到的字節型數據即可。[3]
四、結束語
綜上,計算機與PLC的數據通信在現代工業控制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PLC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各種規模的系列化產品。可以用于各種規模的工業控制場合,除了邏輯處理功能以外,現代PLC大多具有完善的數據運算能力,可用于各種數字控制領域。由于作者時間和研究水平所限,本研究尚需完善,在PLC控制系統中可以使用伺服技術、變頻技術、網絡通信等許多新技術,還可以將最新的控制理論應用到控制系統中。
參考文獻
[1] 左吉.PLC 自動控制系統調試研究 [J].科技資訊.2006(4):78.
【關鍵詞】數據采集系統;觸發;模擬量;數字量
1.引言
一個典型的數據采集系統會通過各式各樣的傳感器搜集周圍環境或是各種待測物產生的信號。一般而言,這些信號會隨機地產生,所以數據采集系統必須不斷地進行采樣,才能確保不漏掉任何重要的信號。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內存或是硬盤的容量是有限的,一個數據采集系統不可能無限制地采集并儲存數據。如何從不斷產生的信號中采集出真正有意義的部分,便成為數據采集卡設計時的一個重要考慮。而觸發(trigger),便是達到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
2.數據采集系統
數據采集是指將溫度、壓力、流量、位移、速度等測試現場的模擬物理量,進行采集、轉換成數字量后,再對所讀的數據進行存儲、顯示或打印的過程。在生產活動和科學研究中,數據采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隨著微型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和性價比的提高,微型計算機在工業現場和科學實驗的測量測試中的應用已非常普及。為了滿足PC機用于數據采集與控制的需要,國內外許多廠商生產了各種各樣的具有數據采集功能的板卡。這類板卡均參照總線技術標準設計和生產,且通常在一塊印刷電路板上集成了模擬多路開關、程控放大器、采樣/保持器、A/D和D/A轉換器等功能器件,稱為多功能卡或ADC卡。在一般的工業現場和科研活動中,用戶只要把這類板卡插入PC機主板上相應的I/O擴展槽中,就可以迅速、方便地構成一個數據采集與處理系統,從而大大地節省了硬件的研制時間和投資,又可充分利用PC機的軟硬件資源。基于PC機和多功能ADC卡的數據采集系統在工業控制、科學實驗等各類測控現場有著廣泛的應用,故稱為數據采集系統。圖1所示為通用數據采集系統的組成及其信號傳輸過程的示意圖。
圖1 通用數據采集系統的組成和信號傳輸示意圖
3.觸發定義及重要意義
在進行數據采集時,用戶可以設定某些信號的特定條件,例如一個數字信號的高電平(logic high)或低電平(logic low),或是一個電壓信號的特定值,一旦滿足這些特定條件,數據采集卡才真正開始采集并將其傳送到系統中,這便是觸發的基本原理。觸發的功能可以用在許多種形式的應用中,像是電力傳輸系統的脈沖(pulse)檢測(直接設定脈沖電壓作為觸發條件)、多張數據采集卡的同步操作(用一個共享的時鐘源產生觸發信號)、結合運動控制的動態系統的定點信號采樣(機械結構到達定位后發出觸發信號開始進行數據采集)等等。擅用各種觸發功能可以讓測試人員準確地采集有用的數據,大幅提升系統的性能以及測量的精度。
觸發是它是保證有用數據能夠正確存儲,進而分析、顯示的關鍵。觸發有多種多樣,在數據采集系統的設計當中,我們要根據實際需要來選擇觸發方式和觸發的軟硬件實現。
4.數據采集系統的觸發方式
準確、快速的數據采集是人們獲取信息、研究信息以及信號處理的前提和基礎。而正確的觸發方式是保證數據采集系統正常運行的關鍵技術之一。在實際中,我們所觀察的對象是各種各樣的,有時需要觀察一個信號的全貌;有時需要觀察一個信號的前沿部分,甚至于信號到來之前的狀態;有時則需要觀察信號的某一部分,如后沿部分。這些要求均可以通過控制不同觸發方式來達到。歸納起來,觸發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根據觸發信號的來源不同有“內觸發”和“外觸發”之分。(2)根據觸發的邊沿不同有“上升沿觸發”和“下降沿觸發”之分,而觸發點可以通過改變某一比較器的比較電平來調節。(3)根據觸發的時間不同有“同步觸發”、“延遲觸發”、“負延遲觸發”之分。
綜合考慮這三方而的觸發要求,我們可以組合出十幾種不同的觸發控制方式。如:內同步上升沿觸發,外延遲下降沿觸發,內負延遲上升沿觸發等等。
5.觸發信號類型
如前所述,觸發的基本原理是給出一個觸發信號,用以“刺激”數據采集卡進行采樣的動作。觸發信號來源于信號本身(內觸發)或來自于外觸發輸入端。由于這些信號不一定是規則的方波或脈沖,所以在數據采集系統中進行整形并形成上升沿觸發或下降沿觸發信號。觸發信號的類型有很多種,在不同的測試環境要求下測試人員選擇不同的測試觸發信號。
5.1 數字量觸發
通過一個外部輸入的TTL信號觸發數據采集卡。用戶通常可以設定在TTL信號的上升沿(raising edge)或下降沿(falling edge)進行觸發。數字觸發的動作較為簡單,通常通過CPLD中的邏輯門便可以實現,因此大部分的數據采集卡,都提供數字觸發的功能。圖2所示為數字觸發示意圖。
圖2 數字觸發示意圖
5.2 模擬觸發
另一種觸發方式是給出一個電壓信號并設定某個特定的電壓值,當電壓信號高于或是低于設定值時進行觸發。模擬觸發可以用來偵測連續電壓信號中的瞬問變化,如在電力傳輸系統中,用戶可以指定輸入信號的觸發電壓值,一旦超過該電平便開始進行采樣,借此可以偵測電力系統中的脈沖(pulse)。模擬觸發需要較復雜的電路設計,通常包含額外的ADC與比較器電路。因此通常在高端的數據采集卡上才會加入模擬觸發的功能。
圖3 模擬觸發示意圖
除了上述以超過或低于電壓值作為模擬觸發條件以外,新一代的數據采集卡提供了更復雜的模擬觸發條件。例如,可以讓用戶設定兩組觸發電平門限(High Threshold和Low Threshold)。依據觸發信號跟觸發電平值的關系,用戶可設定多種的觸發條件,包含Below-Low(觸發信號低于低位準時觸發)、Above-High(觸發信號高于高位準時觸發)、High-Hysteresis.Low-Hysteresis、Inside-Region等等。以High-Hysteresis觸發方式來說明這些復雜觸發條件的應用。
High-Hysteresis觸發如圖3所示,當觸發信號超過Threshold時,觸發條件被滿足并開始進行采樣的動作。但與傳統電壓位準觸發不同的是,在觸發信號低于Low-Threshold之前,不會發生其它觸發的動作。這樣的觸發條件有什么作用呢?在現實世界中,觸發信號本身可能也帶有許多的噪聲,而使觸發信號不斷地超過或低于觸發電平,而造成許多非預期的觸發行為。在High-Hysteresis觸發條件中,直到觸發信號低于Low Threshold時才會允許下次觸發的發生,如此一來用戶可以更加精確地控制想要的觸發條件。
圖4 High-Trigger觸發
6.觸發模式
當某一個滿足觸發條件的信號進入數據采集卡后,板上的邏輯電路(FPGA或PLD)便會驅動ADC開始進行采樣的工作。最理想的情況是一旦有觸發發生,立刻開始采樣。但是由于FPGA與PLD的進步,我們可以在這些邏輯組件中規劃更多種的觸發模式。以下我們將介紹目前在中高端數據采集卡中常見的幾種觸發模式。
6.1 Post-Trigger
Post-Trigger是最簡單的觸發模式。當用戶下達開始采集的命令后,FPGA或PLD會啟動DMA并等待觸發事件。當觸發發生后立即開始采樣,直到滿足用戶設定的采樣點數或用戶下達停止命令為止諸如突波檢測、多張數據采集卡的同步都可以使用這種觸發模式。
圖5 Post-Trigger 觸發模式
6.2 Delay-Trigger
有些時候,觸發事件的發生與我們所要采集的數據之間會有若干時間上的延遲。例如,在802.11無線局域網絡的通訊中,每一個傳送的數據幀之問會有一段時間的guard period(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信號電壓為0的一段時問)。同時在每一個數據幀的最前端會有一段固定格式的preamble,然后伴隨著調變過后有意義的數據。如果要采集這些有意義的數據,我們可以以preamble作為觸發條件,并在觸發發生之后延遲一段時問再進行采樣。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略過guard period與preamble,取得真正有意義的數據,這種模式便是Delay-Trigger。如圖5所示,使用Delay-Trigger時,當觸發事件發生,FPGA/PLD會延遲一段時問后再驅動A/D電路進行采樣。用戶可以用程序設定延遲的時問值以便精確地取得想要的數據。
圖6 Delay-Trigger觸發模式
6.3 Pre-Trigger
某些應用中,用戶想要的數據并且是在觸發發生之后,而是在觸發發生之前,此時便可以使用Pre-Trigger模式。在Pre-Trigger模式中,數據采集會在用戶下達開始命令后立即啟動,并持續將數據DMA至系統內的buffer,一旦觸發事件發生,數據采集會停止,并將觸發之前采樣的數據傳回給用戶。如果采樣的數據超過預先設定的個數N,則只保留最后N個采樣點。在破壞性檢測中,研究者通常關心結構體崩潰之前的變化,所以在這類應用中,我們可以以結構體崩潰作為觸發條件(結構體崩潰通常會產生較大的震動/聲音等信號)并搭配Pre-Trigger模式,如此可以在實驗過程中順利取得結構崩潰前發出的信號。
圖7 Pre-Trigger觸發模式
6.4 Middle-Trigger
Middle-Trigger是Pre-Trigger的延伸。在Middle-Trigger中,用戶可以同時取得觸發事件前后的數據。如圖7所示,用戶可以指定M(觸發前)十N(觸發后)筆數據,用以觀察在觸發前后信號變化的情形。
圖8 Middle-Trigger觸發模式
7.結論
每一種數據采集系統所采集的信號均有不同的特性,在設計系統時,選擇適當的觸發條件與觸發模式可以讓用戶過濾無效的信號,采集到有意義的數據。此外,隨著軟硬件技術的進步,許多新設計的數據采集卡能夠提供各式各樣先進的觸發功能,以滿足不同信號的需求。對于每一個數據采集或測量系統的設計而言,完整地分析信號特性、找出正確的觸發條件或者模式,并選擇適當的數據采集卡,才能建構一個有效率的數據采集系統,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參考文獻
[1]倪浩然.各種觸發模式在數據采集系統中的應用[J].電子產品世界,2008,21:53+55+57.
[2]武云,喬純捷,鐘小鵬.數據采集系統中的觸發設計[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09(4):369-371.
[3]王琳,商周,王學偉.數據采集系統的發展與應用[J].電測與儀表,2010(8):4-8.
[4]黎瓊,陳文慶,溫泉徹.通用數據采集系統的信號調理[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6):124-128.
[5]林向義.虛擬現實技術在電力培訓中的應用[J].計算機仿真,2005(4):241-243+268.
[6]陳祥初,孟憲陸.數據采集系統的觸發方式及采樣頻率[J].計量與測試技術,2011(5):26-27.
[7]朱潔,杜曉通.數據采集系統中多種觸發方式的實現方法[J].電子測量技術,2011(1):17-18.
[8]韓琪.基于虛擬儀器的數據采集與分析系統研究與設計[D].北京交通大學,2012.
[9]雷宇,邱劍,劉克富.基于感應變壓器原理的多路開關同步觸發技術[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2(7):1549-1554.
[10]賈超.基于多種數據觸發方式的DeviceNet從節點通信技術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08.
[11]施家驊,李揚,丁翔,邵華東.基于LabVIEW的數字示波器上可編程觸發功能的實現[J].電子測試,2009(2):35-37+68.
[12]曾浩,王厚軍,潘卉青,葉M.一種數字存儲示波器智能觸發技術研究[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10(6):65-68.
[13]王清龍,潘厚宏,王麗仙.數字觸發中觸發角的計算[J].機械制造與自動化,2010(6):146-147.
關鍵詞:信息技術;程序;設計;開發
1系統開發的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和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校的擴招和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給學校的招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高校的招生錄取工作也成為高校綜合發展的重要指標,從而導致高校招生錄取以及就業工作的任務加重。但是現階段的投檔多是將以前的人工投檔模式改成人工操作計算機進行,沒有利用計算機快速和強大的數據分檢能力將投檔工作交由計算機自動處理。這種方式不僅給高校招生人員帶來繁重的工作量,并且造成高校招生人員與社會廣大考生之間缺少必要和及時的溝通,難以反映高校的招生現狀,造成信息傳遞流轉失真且速度慢。如何充分利用這些數據,進一步提高招生及學校其他各項工作的效率、促進實現“校園內部管理一體化”“企業、就業管理和教學銜接一體化”以及“CRP應用學校就業資源一體化(共享)”的高效、自動、透明的學習型職業院校的建設目標。打破一般院校單純注重硬件建設的常規,集“日常管理”“評估工作”“規劃決策”“激勵改進”和“教學資源共享”為一體,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學校的辦學理念緊密結合,通過信息技術推動學校的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教學創新,最終實現教育信息化、決策科學化和管理規范化。通過高校招生就業信息數據處理系統的建設,可實現高校招生工作的網絡化管理,形成一個動態的招生數據中心和招生管理溝通平臺,全面、實時、準確提供學校的有關招生信息,服務于高校的招生工作。輔助高校進行招生管理,從而為招生人員開展工作提供極大的便利。
2系統功能設計
高校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相應的業務信息系統,這些系統的建設初衷是為了滿足部門內部管理需要,無法避免在學院層面上存在信息孤島的問題。管理應用相互獨立,信息不能共享。招生數據管理系統是“CRP數字化校園”各系統中學生基本數據的來源。本系統的設計采用B/S結構,采用作為開發技術,C#作為開發語言,SQLSERVER2008R2作為數據庫開發工具。
根據新生錄取和就業工作的流程,制定CRP平臺的高校就業信息數據源系統的目標如下:實現招生、就業專業保持一致、考生投檔單和考生照片的導入;根據導入的新生信息表進行綜合管理;對學校預錄取的考生進行錄取通知書和信封的打印;統計并打印新生報到情況報表;實現數據的唯一性。系統功能結構如圖1所示。
3數據庫設計
由于本系統用到的數據以全國高校招生網上錄取系統數據為基礎,所以數據庫設計充分利用錄取系統中的NacuesCuniv.Mdb數據數據文件,提取數據中相關數據表可以生成一個視圖文件,同時與CRP系統進行對接,提取新學年所開專業名稱,并進行匹對。對于需要同時調用的若干表,應使其符合關聯要求。例如t tdd中,需要顯示地區名稱,則需將t tdd與td dqdm進行關聯。
4程序設計
系統采用.net記性編寫,系統中所有考生數據直接引用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網上錄取系統院校文件夾中所生成的新生原始數據及新生照片,數據后期的處理也基于此文件夾,這樣可保證新生數據的一致性和準確性。
由于本系統處理的數據為高校招生數據,因此為了保證數據的安全性,本系統通過權限控制使用者,實現對考生數據的分級管理,從而確保使用者無法操作與其無關的數據。
程序可運行于各種操作平臺,后臺數據庫管理系統使用SQL,該數據庫管理系統,除有效管理數據外還提供數據庫之間的數據復制功能,可代替現有網站數據的手工傳遞工作,降低出錯率,提高數據的可用性。程序開發最終形成exe執行文件,讓普通用戶很容易使用。
本系統采用結構化程序設計思想和現代流行的編程風格,使系統維護變得非常容易。
考生數據導入模塊使用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網上錄取系統自動生成的數據庫,以年份區別不同的招生數據,對專業計劃庫tjhk.dbf和考生投檔單ttdd.dbf的數據進行替換方式導入或追加方式導入。自動將考生照片寫入數據庫XSMD表中,實現數據和照片同步,同時將此數據同步至CRP系統中的新生報到系統和就業管理系統。
后臺管理模塊通過與CRP進行連接,統一設置權限,登錄賬號和密碼即為登錄CRP賬號和密碼。對導入的考生數據以視圖方式顯示,實現數據的查詢、插入、刪除、修改等操作。通過數據導出功能實現數據庫的備份,并提供常用導出數據的格式(如:dbf,xls)。利用數據清空功能實現系統的重置。
5數據應用
5.1通知書、郵寄詳情單打印
利用FastReports報表工具,制定通知書模板,模板中可添加考生照片、條形碼(考生號、身份證等均可)、姓名、專業以及院系等信息,最終生成所有考生錄取通知書,進行批量打印。同時系統與EMS自助服務客戶端進行對接,將考生信息直接導入至EMS自助服務客戶端中,完成面單打印,最終將錄取通知書條形碼和EMS郵遞編碼綁定,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系,方便考生查詢通知書流轉情況。在考生報到注冊時可以直接利用掃描槍進行掃描注冊,增加了輸入的準確性,提高了注冊的效率,還減輕了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
5.2錄取結果在線
方便考生查詢錄取情況,高校開通錄取結果網上查詢。因此,在錄取結束后“高校招生就業信息數據處理系統”可以及時將錄取結果同步至查詢網站,實現招生信息的透明和即時公開。
5.3新生報到注冊(支持掃描注冊)
可根據CRP迎新管理系統需要的數據進行導入,生成迎新所需數據。新生報到時,通過CRP迎新系統校方只需掃描通知書上的條形碼即可完成新生報到工作。
5.4生成電子注冊基礎數據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對報到數據整理后,對已經取得學籍的學生進行電子注冊。在新生正式取得學籍、確定學號之后,“高校招生就業信息數據處理系統”可自動生成電子注冊所需的基礎數據,供電子注冊直接使用。
5.5生成就業系統基礎數據
一、數據通信網絡與網絡安全的涵義
1.數據通信網絡。數據通信網絡就是指通過電話、電纜或光纖等信息傳輸通道進行計算機和客戶端之間數據的相互傳遞,通過網絡實現對信息的客戶共享,客戶可以對搜索或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處理、更改和打印。數據通信網絡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可分為局域網、廣域網和國際網。一般的單位、企業或者學校都是建立的局域網來傳遞信息,局域網的覆蓋面積較小,但網絡較為穩定,便于企業或學校進行內部的管理,也有利于信息的加密。廣域網的覆蓋范圍大約是一個城市,輻射范圍較大,便于城市人的信息搜索。國際網就是我們統稱的“上網”,因特網早已成為大多數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數據通信網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網絡安全。隨著因特網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利用網絡傳遞的信息越來越多,網絡安全也逐漸成為客戶更加關注的重要問題。眾所周知,網絡是由很多個節點和服務器終端構成的,信息和相關數據的傳遞應當受到保護。網絡安全就是指保護傳遞的數據不受泄露,網絡系統能連續運行。網絡中傳遞的很多信息應當是私密的,是無法對外共享的,尤其是企業的網絡更怕受到不明黑客的攻擊。企業的數據通信要尤其注重網絡安全和網絡維護,以防外人盜取企業的商業機密。
二、數據通信網絡維護之我見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數據通信網絡對于國家和個人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維護數據通信網絡的穩定性也有著不可替代的現實價值。
數據通信的網絡維護主要是維護數據通信網絡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保證數據通信網絡的正常運行,預防網絡癱瘓現象的發生。維護數據通信網絡是一項長遠的工程,雖不能直接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但卻是企業長足發展的重要保證。提升數據通信網絡的穩定性有助于數據通信效率和準確性的提高,能幫助企業贏得長足競爭力,推動企業自身的發展。
三、注重網絡安全,加強數據通信網絡管理
1.對當前數據通信網絡的安全性進行科學評估。要確保數據通信網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首先需要技術人員構建完整的數據通信平臺,并對當前網絡的安全性進行科學評估。技術人員應當根據數據通信網絡的使用要求和評估方式,全面細致的依照網絡環境進行安全調整,對潛在的用戶群和傳輸信息源進行安全識別,全面掌握數據通信網絡的現狀并對當前的安全性進行分析。
2.分析數據通信網絡存在的安全隱患。網絡安全的維護主要是對數據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進行安全確認,防止計算機終端和信息網中的軟硬件設備遭到破壞,防止數據通信網絡的IP地址遭到惡意攻擊,保證數據庫中信息的保密。技術人員應當在對數據通信網絡安全性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細致排查安全隱患,通過設置網管限制、設置防火墻等方式對系統漏洞進行完善,避免不明非法用戶的侵入,減少數據通信網絡存在的威脅和風險。
3.制定相應的預防數據通信網絡威脅的措施。通過對數據通信網絡進行安全評估并分析安全隱患,技術人員可針對性的制定相應的措施,維持數據通信網絡的穩定性。
四、結束語
在全球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中,數據通信與網絡內容也得到了大幅度的豐富,數據通信已經成為當前通信方式的重中之重。因此,不論是從基礎概念上還是實際應用中,網絡安全都是當今時代重要的研究課題。隨著數據通信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保證數據通信的安全性和準確性尤為重要,仍需創新性的采取多種方式維護當今網絡安全,給眾多用戶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網絡通信環境。
參考文獻
[1]高宏杰.淺析數據通信交換方式及其適用范圍[J].民營科技,2010(2)
[2]李琳.計算機網絡數據通信系統構建技術[J].硅谷,2010(9)
1數據通信網絡與網絡安全
1.1 數據通信網絡
所謂的數據通信網絡主要是指通過雙絞電話線、光纜或者是無線及有線通道而實現的以計算機為載體的網絡互聯的一種集合,不同的用戶通過該網絡可以實現對諸如程序、文檔或者是打印機這些資源及信息的共享。從地理位置來進行劃分,數據通信網絡主要可以被劃分成為局域網、廣域網、城域網以及國際網這四種網絡類型,其中,局域網在分布范圍上是最小的,其可以是在一個建筑之內,也可以是局限于一所學校、一個單位或者是一個小區等;城域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城市網,這種數據通信網絡的覆蓋面主要是一個城市,其覆蓋范圍一般在10km~100km的范圍之內;廣域網則是相比于城域網更大一些的數據通信網絡,其分布的距離通常是在100km~1000km的輻射范圍之內;而國際網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因特網,是世界范圍之內最大的一種數據通信網絡類型。
但當前數據通信網絡的應用來看,對局域網的使用可以說是最為常見,同時也是最普遍的。局域網的在數據通信方面的靈活性及可靠性更高一些。通常在一個單位機構當中,可以采用多個局域網,其中財務部門可以使用局域網來對內部各種財務方面的賬目進行集中管理,而人事檔案資料的管理,則是通過勞動部門的局域網進行管理,其在數據通信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是相對中要的。
1.2 網絡安全
所謂的網絡安全,是指通過網絡系統中的各種硬件、軟件以及其他的相關數據都受到一定的保護,不受偶然或者是惡意的更改、破壞或者是泄漏,保證網絡系統能夠連續、可靠地運行,保障網絡服務不因各種因素而中斷的相關措施。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一樣,網絡是由很多的節點共同構成,而這些節點又包含客戶端的終端、一個或者是多個服務端或者是主機,不同的構成之間通過通信系統進行聯通,而其中一些通信的信息是可以對外開放的,但還存在一些信息屬于私密性的,無法對外共享的。在數據通信網絡當中,對于內部專用的網絡,通常情況下是很難從外部進行攻擊的,但如果單位或者是企業內部的職員要離職,其很可能對內部網絡系統進行訪問,并竊取相應的信息轉賣或者是將此信息傳播給其他組織;而對于公共的網絡,多數單位或企業都是直接對職工開放,其內部職工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單位或者是在任何能夠上網的場所,都可以對數據通信網絡進行直接訪問,但這也很有可能使一些網絡黑客有機可乘,使其侵入到內部的數據通信網絡當中。
不難看出,數據通信網絡對于事業單位、企業或者其他組織機構的發展具有相對重要的積極意義,而網絡安全對于維護數據通信網絡的穩定性,保證數據通信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又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具體來看,維持數據通信網絡的穩定究竟有何現實價值?
2維護數據通信網絡穩定的現實意義
網絡安全的最終目的是維護數據通信的穩定性與安全性,而數據通信的穩定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性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商業及社會性問題。維護數據通信網絡的穩定,并不能像其他的產品一樣為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是通過網絡安全的提升實現數據通信網絡的穩定,卻能夠使單位或者是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得到準確的傳輸與共享,而這些通信信息對于相關管理部門及決策者而言又是重要的管理基礎與決策依據,同時,對于企業而言,數據通信網絡的穩定性決定了通信數據的安全性,這不僅影響著企業自身的發展,同時還決定著其在整個行業市場中的競爭力。所以維護數據通信網絡的穩定,不僅僅能夠保證通信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定,同時還能夠影響到商業競爭的公平性以及社會生活的穩定性。
但當前,很多單位或者是其也在數據通信網絡方面還存在各種潛在的風險,這種網絡安全的問題,并不是這些單位或者是企業缺少必要的技術支持與硬件設備,而是在基本原則以及網絡的指令授權方面存在一定的疏忽。那么該如何通過網絡安全的加強來實現數據通信網絡的穩定性呢?
3提升網絡安全,加強數據通信網絡維護
要提升網絡安全,加強數據通信的網絡維護,實現數據通信的可靠與安全,必須從現有的網絡條件入手,對網絡安全進行全面的評估,對網絡安全存在的威脅及風險進行有效的分析,并通過分析結果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使網絡安全指數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1 對網絡的安全性進行評估
數據通信網絡的構建與運用主要是為單位或者是企業的相關人員體統一個數據平臺,讓相關人員可以通過這一平臺順利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種數據并保證相關數據的安全性。而要確保數據通信網絡的可靠性,首先應帶對網絡的安全性進行基本的評估,使用安全要求的評估方式來對一些潛在的用戶群及信息源進行基本識別,為保證數據通信的安全性要求,評估必須全面、細致,保證其準確性與有效性,相關人員要對評估結果進行相應的審核與檢測;與此同時,對于評估的結果,需要依照網絡環境以及信息化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或者是從新評估,使相關技術人員對數據通信網絡的安全性進行全面的掌控。
3.2 分析網絡安全存在的威脅與風險
網絡安全主要針對,的是數據信息網當中的數據信息、軟件及硬件設備等,而在網絡環境當中,IP地址的非法防衛及惡意攻擊可可以使外界人員進入到數據通信網絡系統當中,對系統當中的相應數據進行破壞與竊取,而要保證數據信息的真實性不受到各種潛在威脅及風險的威脅與破壞,就必須在網絡安全評估的基礎上,對數據通信網絡中所存在的各種威脅與風險進行提前的分析與查找,通過設置網關限制、訪問權限的方式避免外界用戶的侵入,而對于系統的漏統等則需要技術進行修補與完善,避免讓惡意侵入者有機可乘。
3.3 制定解除網絡威脅與風險的策略
一般情況下,網絡漏洞的出現是影響網絡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外界的入侵與攻擊行為也往往是針對這部分網絡操作的系統漏洞而展開。因而要維持數據通信網絡的穩定,就必須制定出能夠修補系統漏洞,接觸網絡威脅及風險的相關策略,從最關鍵的服務器著手,找到服務器中所存在的漏洞,做好潛在的預防與保護工作,用病毒的管理方案來預防各種計算機病毒的惡意攻擊、用加密的方式避免惡意竊聽、建立防火墻避免地址欺騙與木馬病毒的攻擊。與此同時,還應當在網絡系統當中加入相應的安全應用,例如系統中所安裝的各種軟件及硬件,不能只是安裝必要部分,這樣會形成潛在的安全漏洞;盡量不要采取外包戰略,將主機與服務器分開,這樣很容易使信息數據丟失,出現安全問題。
4結語
在現代通訊的發展當中,數據通信已經成為通信的主導力量,在未來,數字化、智能化、綜合化以及快帶后的通信網絡將與更多的信息源向鏈接,而各種通信信息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提升對與網絡安全問題的管理,加強對數據通信網絡的維護,使數據通信更加安全可靠也將是數據通信行業的重點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 高宏杰.淺析數據通信交換方式及其適用范圍[J].民營科技,2010(2).
[2] 李琳.計算機網絡數據通信系統構建技術[J].硅谷,2010(9).
[3] 周斌.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絡的發展[J].信息系統工程,2011(1).
[4] 白日欣,金儀,徐巖.故障分析系統中數據通信與管理功能的實現[J].電力科學與工程,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