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對社會的意義

心理健康對社會的意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對社會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心理健康對社會的意義

心理健康對社會的意義范文第1篇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觀

大學生心理健康,是指大學生的心理特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年齡,心理能力能滿足自己學習、生活與工作的需要,個性心理能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并處于積極發展的態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幫助大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識理論,掌握實現心理健康的途徑與方法,學會對不健康心理進行調適與矯治,從而促進大學生的身體、理智、情感、意志、個性、行為等發展到更佳狀態所進行的全部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觀,是人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根本看法,包括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構成、標準的認識。這些認識的不同,形成了人們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觀。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內在的聯系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六條基本特征,既給我們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要求,也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提供了六個重要的參考維度。

(一)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大學生是社會公民群體里的重要分子,也是最具發展潛力和可塑性的一代新人。他們接受了系統、規范的高等教育,理應成為現代民主法治精神的擁護者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捍衛者。但是,“馬加爵現象”卻使我們警覺:要使“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種子在當代大學生心中萌發,必須與加強和改進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否則,心理的嚴重失衡可能導致行動上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原則的踐踏。

(二)誠信友愛與大學生心理健康。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如果說誠信是社會發展的靈魂,那么友愛是人際交往的準則。從心理健康的外部特征看,心理健康的個體其行為能夠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和主流價值觀,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適應良好。當代大學生總體上是誠信友愛的,但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拖欠歸還助學貸款、宿舍內盜、同學間人身傷害等不誠信、不友愛的現象,也在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里大部分應該歸結到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修養問題,也不排除心理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內心需求無法實現,或者雖然實現卻得不到社會的贊許和他人的認同,就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形成人際不和諧。個體的心理健康程度與他的個人價值選擇受尊重的程度成正比。因此,積極發掘心理健康的社會交往和社會適應意義,倡導誠實守信、平等友愛、互相幫助的社會交往準則,尊重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有利于調節社會情感和社會認知,形成積極健康的良好社會氛圍,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利互惠、和諧共贏。

(三)充滿活力、安定有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當代大學生風華正茂,富有青春的激情和創造的活力。心理學研究發現,人是追求不斷成長與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一切動力的源泉。心理健康的個體對自我、對社會的正確認知,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百折不撓的人生態度,勤于學習、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志存高遠和腳踏實地的精神都有助于創造潛能的開發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諧社會強調充滿活力有利于激發創造力和競爭力,但無序競爭將極大地破壞社會和諧。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社會適應良好,個體在特定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形成與社會、文化相適應的人格,掌握或遵循社會公認的行為規范。可見,心理健康能夠促進社會的活力迸發和安定有序。

(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可持續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涉及人類的命運和未來。生態心理學認為,人類保護自然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持續的、更好的外在生存環境,也是內心本能的需求。心理健康的個體具有積極的自我觀念,能夠體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尊嚴,同時,能夠尊重和認同其他生物乃至環境的價值,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發展,從而走向真正的和諧社會。但是,當前部分大學生的環保意識、生命意識還相當薄弱,發生在大學生中的“硫酸潑熊”事件,作為一個反例證明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任重道遠。

三、基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觀內涵

(一)全面教育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終極目標,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共榮共生,這些勾畫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圖景。隨著社會的轉型,心理健康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和對社會進步的意義得以凸顯。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與提高的基礎。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大學生知、情、意、行的協調統一,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寶貴的人才資源。

(二)發展教育觀。和而不同,張揚個性,尊重差異,是社會和諧的題中應有之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社會化為旨歸,許多心理學家對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進行過較為詳細的論述,布洛克爾認為:“發展性心理輔導關心的是正常個體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任務和應對策略,尤其重視智力、潛能的開發和各種經驗的運用,以及各種心理沖突和危機的早期預防和干預以便幫助個體順利完成不同發展階段的任務。”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構,是以大學生發展需要為基礎,是順應大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模式。

(三)大眾教育觀。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特殊化教育,而是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因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于每個個體的身心和諧,盡管這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但應該成為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現實生活中,一些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帶有心理問題的少數學生,某些學生也認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患有心理疾病而產生恐懼和害羞心理,其實都是出自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預防心理疾病,而不是以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排除心理障礙或實行危機干預為主要出發點。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更新觀念,樹立心理健康大眾教育觀,正確引導廣大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心態,提高認識水平,同時應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出發點,熱忱關心每一位同學的成長,為所有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幫助全體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優化個性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確保全體學生受到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全員教育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良性互動,形成合力。從學校層面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含義,不只是開設幾門心理學選修課,設立一個心理咨詢室,搞幾次團體輔導那么簡單,它也不單是心理輔導老師的責任,而是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需要學校各級各類人員的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要努力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形成學校――院(系)――學生三級心理教育網絡,營造人人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人人關心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參與心理健康教育,人人為心理健康教育做貢獻的良好氛圍和格局。

(五)終身教育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命光榮,任務艱巨,歷時久遠,不可能一蹴而就。與之相適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局限在大學階段。教育者應樹立心理健康終身教育觀,不斷進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時,把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傳播給學生,促進學生心理的不斷發展和人格的不斷完善,為學生逐步構建自我終身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堅實的心理保障。

心理健康對社會的意義范文第2篇

【關鍵詞】感恩教育;中職;心理健康

中職生正處于青春躁動期,對外面的花花世界充滿好奇,并且隨著中職學校專業化性質的進一步深化和壓實,中職生與社會的接觸更加緊密,受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可避免的沾染了一些壞習氣,對中職生的心理或多或少的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將中華民族的一些優良傳統覆蓋壓制,因此,在中職心理健康教學中大力滲透感恩教育勢在必行。

一、感恩教育的現實意義

在中職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認識自我是其中較為重要的內容之一,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中職生對自身認識卻存在明顯的不足,集中表現為定位缺失、角色紊亂。雖然年齡處于少年向青年的過渡階段,但其心理認知水平卻徘徊于10歲兒童的年齡水平,不敢正視自己的中職生角色,習慣漠視自己的缺點,無法接受師長對自己的批評矯正。心理健康教學中的情緒教學可以幫助我們對中職生的心理畸形進行初步扶正,引導學生科學掌控自己的情緒,合理處置糟糕、失敗、膽怯、自卑等一系列的負面意識,嘗試根除學生的“個人利益”和“單方索取”的自私傾向,增強學生之間的心理互動,促進學生彼此的寬容理解和善意幫扶,千方百計抑制自己的消極情緒,制造和孵化更多的時代正能量。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職學校對國家、社會的推動作用更為直接和有力,所以中職學校的教學工作更應引起有關各方足夠的重視,并加大創新實踐的力度。

二、以心理健康教學為依托,大張旗鼓的開展感恩教育

多項研究表明,中職學校中的男生在親和性上略低于女生,女生對外來的幫扶比男生感悟更深,感恩意識明顯高于男生。從全國范圍來看,在大多數職業學校中,男生數量要遠遠多于女生,由此可見,加強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學中的感恩元素融入,特別是側重強化對男生的感恩意識培養,對增進其社會適應能力,有著強力的推動作用。對此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嘗試。

(1)知恩于心,報恩于行。近年來,各種形式的感恩教育充斥于各個學校及公眾場所,也曾一度在全社會掀起感恩狂潮,對社會公民的心理校正和正能量產出發揮了一定的道德修善引領作用,很多優秀演說家或心理健康導師脫穎而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如鄒越的《讓世界充滿愛》,于丹的《感恩教育》等泰斗級專業名師的力作,都深深震蕩著學生漂浮躁動的內心,真正彰顯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心靈觸動效果。作為中職心理健康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借助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積極感悟、縱情浸染感恩的人情旋律,使學生努力做到知恩于心,報恩于行,值得每位中職心理健康教師深深思索。

(2)感恩教育應立足孝心呼喚,注重持久堅持和穩步落實。識恩、感恩、報恩是一個系統、連鎖的長期過程,是教育從人性角度的培育和發展。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課將課內和課外進行統一管理謀劃,合理布置一些孝心作業,要求學生去落實,并暢談自己的感受。要想使這些作業達到理想的效果,首先應提示學生回憶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對自己點點滴滴的呵護,感念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賦予我們健康的體魄;其次,從橫向看,對周圍的親戚朋友曾經對自己的幫助,要深藏內心,用無盡的施恩來回報他們。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學生的感恩意識得到強化,感恩能力大幅躍升,學生在感受恩情滋潤的同時,也能體悟到施恩于人的快樂和幸福。感恩和施恩是兩個相互銜接的規定性動作,感恩只有與施恩并舉,才能做到對感恩的內涵剖析透徹,當感恩的內涵剖析透徹了,就會驀然發現,其實感恩是與施恩相輔相成、共同外秀的。感恩是最小的事,做好卻并不容易,感恩是最大的事,卻外顯于小,感恩是最重要的事,卻在簡單中得以體現。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體會父母的舔犢之情,這都是在反哺、跪乳。當學生的感恩和施恩做到幸福、心安的極致,我想學生的心理就會充滿陽光,臉上洋溢的應該是自信必勝的朝氣。

三、以國內外權威研究為文獻參考,架構富有本土特色的感恩教育模式

迄今為止,國外對感恩教育的研究也是不乏其陳,成果亮點異彩紛呈,形式也是千姿百態,如影響比較大的“細數恩惠”和“感恩拜訪”,就是其中兩顆最為耀眼的星辰,教師在學生的感恩行動中篩選出學生的內心幸福指數,并加以分析,提煉出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成果,嘗試將其應用于中職心理健康教學中,應該說,在促進中職心理健康教學改革具有時代引領效果,在擴大教師新視野,開辟教師創新空間,優化教師觀念更新途徑方面,具有強勁的現實發展意義。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職學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這需要教師充分發揮感恩教育的旗幟引領作用,從善心、孝心的細微處著手,將心里健康教育課設計的豐富多彩、韻味無窮。

參考文獻:

心理健康對社會的意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當前高職高專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家庭、學校和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真正了解他們的就業心理狀態,分析他們擇業的心理需求,引導他們建立良好的就業心態、積極的就業,這對于促進國家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擇業心理分析

1.高職高專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雖然是國家統招學生,但是他們入學時的分數較低,學歷認可度較低,加之社會的偏見,他們就業時還是受到多方面的歧視,如單位錄用學生時明確表示不要專科學生,他們得不到全社會的認同。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就業心理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就業機會。

2.社會因素的影響左右學生的就業心理,而自身對就業市場的理解偏差,會給他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目前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也影響著象牙塔里的學生,對這些涉世未深的學生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對那些意志不堅定者會產生巨大的沖擊。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個人修養不完善等造成了他們不能有效地抵制歪風邪氣的侵蝕,最終導致他們心靈扭曲、變形,更有甚者會誤入歧途,走向犯罪的深淵。

3.不能正確認識成功,存在僥幸投機心理、依賴心理。部分專科生存在唯我獨尊舍我其誰觀念,對工作期望值過高,忽視自己的能力,好高騖遠,認為是我去擇業,而不是職業擇我,對用人單位、工作崗位、工作環境、薪酬待遇等等挑三揀四,挑肥揀瘦,缺乏耐心和毅力總是夢想一夜暴富。在擇業過程中,他們往往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父母、親戚朋友身上,通過走捷徑獲取更好的工作機會,一旦達不到目的便無所適從,消極被動又悲觀。

二、面對如此沉重的心理壓力,我們的學生怎么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就業的挑戰呢?所以,高職高專學生的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為此,結合近幾年我所帶的高職高專學生所了解到的就業狀況,對這些畢業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幾點建議:

1.正確認識擇業挫折克服不良的就業心理

學生畢業初次就業,難免會失敗或者不如意,會有一些挫敗感。大部分應屆畢業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并不是導致他們不良就業心理的直接原因,我們學生對待擇業挫折的心態才是引起情緒和行為反應的直接原因。部分學生對就業有種畏懼感,不敢邁出第一步,害怕失敗,一旦失敗不能理性分析對待,怨天尤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些受挫心態都是不正確的。要時刻銘記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淺顯易懂的名言,心智的成熟需要失敗的磨練,受挫后,要冷靜沉著,積極面對,分析原因,找準對策,樹立自信心重頭再來。

2.建全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進行就業心理輔導,是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做的還不到位,部分高校是通過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由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對學生就業開展系統的課程輔導。但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這是遠遠不夠的,也沒有實踐性。再加之這些課程學生也不重視,沒有針對性,上課僅僅是形式,在即將畢業時只能依靠輔導員班會上零散的進行就業心理輔導。學校要全面發展,全員育人,除了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還要健全學生就業心理的健康教育,日益競爭的就業壓力促使學校動員所有的組織管理機構全部為學生的就業服務,學生在學校學習好了還要能走向社會并且得到社會的認可,高就業率成了廣大高校追求的目標。而高職高專學生的就業又是就業率的短板,所以,健全高職高專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對他們進行就業心理輔導,引導他們有正確的擇業觀,這也是學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學校積極引導、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個人客觀全面的評價自己,樹立積極正確的擇業觀念

學校要準確地把握專科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要積極的引導更要加強管理,從新生入學直至他們畢業,把就業心理健康輔導教育貫穿始終,通過多種形勢,多種渠道進行宣傳教育,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如成立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小組,通過校友會請已畢業學生回校進行創業交流等等,使學生明白就業心理健康輔導是從進學校到出學校一直貫穿在內的,而不是畢業時的一蹴而就,使學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斷完善、充實,增強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冷靜樂觀的面對一切,客觀全面的評價自己,樹立積極正確的擇業觀。從而把“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的外部教育內化為內修。學校相關部門和就業指導中心、心理健康咨詢中心要群策群力、共同關注采取一定的措施,對高職高專學生有一套專門的方案,正確有效的引導他們要以主動積極、樂觀進取的心態面對就業、擇業。

總之,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相關部門要群策群力,大力開展高職高專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積極對高職高專學生進行就業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培育樂觀積極的擇業心態、引導他們順利就業,這有助于他們明確自己的位置,有助于他們價值的體現,進而影響學校良好的社會聲譽,可能對于高職高專學校的招生工作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學生及家長重視高職教育,信任高職教育。當然這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同時需要國家教育部門對高職高專學校的大力支持,需要社會各行各業對高職高專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條件,這對于促進國家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社育.大學生職業心理輔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

[2]翟振元.大學生就業指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3]魯潔.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夏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5]林崇德.擇業的藝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心理健康對社會的意義范文第4篇

關鍵詞:和諧社會;心理和諧;心理學作為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2.013

文章編號:1672-0407(2012)02-040-02 收稿日期:2012-01-20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和諧社會”政治理念,十六屆六中全會又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目標和具體途徑。同時,特別闡述了社會和諧同心理和諧的關系,指出:“注重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和諧,加強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大學生們正確對待自己、其他大學生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心理和諧概念的提出,是以大學生為本思想的體現,也充分表明了心理和諧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要性。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培育和諧心理,優化心理環境。

一、和諧、心理和諧、和諧社會

“和諧”是指各組成部分協調地相互聯系在一起,即和諧必須是不同的矛盾方面或不同的事物之間,形成共識或達成統一,才能謂之和諧,和諧一詞才有運用之意義。同一物,同一事,則談不上和諧問題。因此,必須有和而不同的事物存在,或由不同的事、物組成或構成一事物,有不同才能有和,和而不同才有事物和諧的意義。和諧是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的最佳組合,和諧是最佳運行狀態,和諧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是大學生內在心理的最本質需求和至高境界。

二、心理和諧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當前,社會存在的不和諧狀態就是大學生的心態不和諧的集中反映。大學生的心理不和諧的狀態能夠通過個體行動投影于社會空間,造成一定的行為事實和后續影響。個體心理的不和諧以群體沖突和軟暴力的形式向社會展示著他們破壞性的力量。不和諧的個體心理需要整個社會予以關注和調適,這種狀態一旦得以積聚,很快就會成為社會沖突的起始點和爆發點。

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在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巨大發展、綜合國力大大提高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諸如社會競爭加劇、升學壓力增大、就業形勢嚴峻、貧富分化和城鄉差距拉大等社會問題;由于心理不和諧、不健康給社會和大學生造成負面影響或傷害,從而影響社會和諧。社會的不和諧又使大學生心理壓力增加,心理問題、心理疾病蔓延。

心理和諧與社會和諧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社會和諧影響心理和諧,心理和諧反作用于社會和諧。首先,心理和諧可保證社會公平正義、安定有序。培養和塑造和諧心理,可以抵制消極現象,促進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社會風氣的形成。其次,心理和諧可保證社會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同時,心理和諧又可促進民主法治及大學生與自然和諧相處。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重視和加強心理建設,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和諧。

三、實現心理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心理學作為

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既反映社會存在,又影響到社會實踐,從根本上講,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是社會意識的一部分,同樣是由社會存在作決定的,什么樣的社會關系反映什么樣的社會心態,但是,什么樣的社會心態和心理反過來又會影響到社會實踐和行為。甚至有時候,心態可以決定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直接影響到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社會秩序的穩定。為此,作為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心理學科學,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心理學也將在促進心理和諧,構建和諧社會中大有作為。

(一)優化社會心態,倡導積極健康社會心理

心態是一定社會發展時期內,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中的社會心境狀態,是整個社會的感受、社會情緒基調、社會共識和社會價值觀的總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社會心態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了解社會心態不僅對于了解社情民意、社會熱點以及公眾情緒非常重要,而且是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實現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前提。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心理和諧的重要途徑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認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對培養大學生的良好心理品質,促進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一定要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把公民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不斷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努力營造積極健康的良好心理環境和氛圍。

第一,要突出思想引導,心理疏導,行為指導,體現服務效果。邀請社會名流和心理學專家面向公眾進行心理專題報告和講座,通過新聞宣傳媒介,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積極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活動,提升公眾心理保健意識,增強公眾的自我生存、自我激勵和自我調適的能力。

第二,要建立健全社會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建設。目前,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學校,面向社會公眾的心理服務還非常的欠缺。而且,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本身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必須努力構建在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全社會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比如,政府要建立區域性的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各社區要設立心理咨詢室,形成公眾心理健康服務網絡體系。

第三,要以大學生為本,加強公眾大學生人文關懷。培育大學生們愛與尊重的內心世界,尊重生命,尊重價值。把大學生的個人目標與社會目標有機協調起來:把社會規范與個大學生的個人欲望有機地協調起來;構建友善、寬容、互助等健康的社會心理環境,使不滿的情緒得到及時釋放,不健康的心理得到及時矯正,讓大學生真正體驗到內心和諧,大學生間的和諧,大學生與社會和諧的快樂。這樣構建和諧社會基礎才能穩固。

心理健康對社會的意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德育 心理健康 融合

心理健康與德育教育會在不同的方面促進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發展,對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將這兩者進行有效的結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擴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雖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與德育教育還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對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進行掌握對教育工作的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義

對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關系的認識本質上依賴于對道德健康與心理健康關系的認識。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內在前提這一命題的提出,既肯定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更強調兩者的相互一致性與依賴性,這對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工作具有啟示意義。

中職階段是學生樹立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如果沒有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也就容易造成心理問題,相對對心理問題進行解決就應該注意德育與心理健康的教育。現階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對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進行研究,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對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研究至關重要,而這兩者的本質上與最終目的上的一致性也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礎。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培養全面的人才。這就要求加強對中職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幫助學生從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為養成等幾個方面進行完善。應該掌握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將其與德育進行結合,以此來對學生進行指導與幫助。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聯系

學校進行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雖然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兩者之間是有著直接的聯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會學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按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來提高其自身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生的整體素質。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這兩者都是以人的發展作為教育的目標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綜合素質。這兩者都是為了幫

助中職學生樹立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幫助學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所以在中職階段進行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時也對中職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區別

1、理論基礎上的差異。中職的德育與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論來源存在一定的差異,德育教育的理論基礎是原理與倫理學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來源主要是來自教育學與心理學。

2、特征上的差異。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與自身的影響相對較為明顯,由于受到外界影響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學科方法與社會形態改進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穩定性對易變性,恒常性與時期性等等。

3、學生觀之間的差異。在心理健康的教育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稱之為教育者與求助者,這也是對教師態度的表明,也就是將教師與學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雙方可以不必顧忌身份上的差異,暢所欲言的討論問題,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與幫助。但德育并不是這樣,德育主要是從階級社會開始,其被看作是統治階級用來維護自己權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權威性,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員可以遵守這一規范。

4、目標上的差異。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來對學生的認識與觀念進行改善,這不僅與教師有關系,與家庭也有著直接的關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學生,通過對其進行治療來對其不正常的心理狀況進行矯正。在價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務與社會的,其目標就是對人們的觀念進行轉變面,使學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與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相符,進而保障社會的穩定與進步。

三、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徑

(一)創設優良的學校環境

學校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地點,所以其對學生素質的建設也有一定的影響,以下對其進行明確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想要完善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應該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與心理健康都會影響到中職學生,所以學校應該對教師進行培養,以此來提高中職教師的工作責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質等等,教師的為人師表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建設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是對學校的主體文化進行的反應,學校的教育氛圍離不開校園文化。這就要求學校根據自身的教育資源來營造校園文化,例如設立雕塑、圖書館以及報欄等等,通過廣播、講座、圖展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人生,幫助學生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發揮家庭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灯塔市| 合肥市| 大安市| 台安县| 镇平县| 景宁| 葫芦岛市| 屏南县| 汶上县| 灵宝市| 涟源市| 筠连县| 巩留县| 咸阳市| 河池市| 祁阳县| 扶绥县| 宝兴县| 莱州市| 句容市| 水富县| 宁明县| 阆中市| 新源县| 宜宾县| 鹤岗市| 临沭县| 道孚县| 区。| 彝良县| 资兴市| 商丘市| 富民县| 张掖市| 临泉县| 绵竹市| 建宁县| 广灵县| 汉沽区| 秦安县| 贡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