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礦區生態恢復的關鍵

礦區生態恢復的關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礦區生態恢復的關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礦區生態恢復的關鍵

礦區生態恢復的關鍵范文第1篇

眾所周知,環境問題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而礦山環境又是一個重要方面,如何解決礦山環境問題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解決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一是科學規劃、合理開采,避免誘發突發性地質災害;二是推行無廢開采工藝,盡量減少廢石尾砂產出量,減輕采礦對生態的破壞;三是實行土地復墾,恢復本地生態系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國內外礦區地質與生態環境治理措施

隨著環境保護和減災防災活動的開展,世界許多國家開始對礦區環境進行生態開發利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例如,德國通過對科隆礦區的復墾改造,一方面發展淡水養魚,另一方面圍堤、植樹、置景,塑造了一個由40多個人工湖組成的游覽公園,使科隆礦區成為一處秀麗的風景區;捷克從20世紀50年代初就開始進行煤礦塌陷的生態開發治理工作,其主要途徑除復田、復林外,還在塌陷區興建漁場、游泳場、牧馬場、體育場、賽車場、狩獵場以及水上公園、森林公園等,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環境再造和多種經營開發,1952-1985年累計復田1萬多公頃,取得了明顯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我國在礦區復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淮北礦務局1983-1985年復田6000余畝,其中884畝用于建筑用地,127畝植樹造林,410畝進行水產養殖,還修建了游泳池、水上公園、體育場等。山東肥城礦務局、江蘇徐州礦務局、河南平頂山礦務局等用電廠粉煤灰等充填塌陷,造地還田,種植棉花、玉米、蔬菜等,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多種技術途徑和模式。

我國礦區生態恢復制度與方法

與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尚處于較低的水平。到目前為止,經濟的增長仍然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為代價。由于片面追求GDP的上升和少數人利益的最大化,犧牲環境、破壞生態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嚴重制約著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采礦是人類對自然的劇烈擾動。礦區地質環境的治理不能就事論事,而應當放到整個礦區生態恢復中統籌考慮。

我國生態環境法學體系包括四個組成部分:一是總論,闡述生態環境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二是環境污染防治法;三是生態保護建設法;四是國際環境法。

實際工作中,就礦區生態環境而言,在開采過程中以環境污染防治法為主,兼顧土地等資源的保護;在開采結束的范圍內則以生態保護(恢復)建設法為主,包括對開采造成的污染進行治理。環境污染防治法和生態保護建設法構成了我國礦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主體框架。

我國礦區生態恢復制度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責任轉移,主體錯位。通過收費實施管理,已經成為我國立法和行政管理的一大突出特點。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礦區生態恢復的責任主體本應是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者(本文統稱礦山企業)。然而,政府一旦收費,責任主體就由礦山企業轉移到了政府頭上,政府做了不該由政府做的事情。在實施過程中,許多企業沒有繳費,或者沒有足額繳費;繳費以后,政府也不一定及時組織了治理,或者治理的區域并不是繳費的礦區。

二是職能交叉,重復收費。如土地復墾、地質環境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等都有土地整理的內容,水土流失、森林植被恢復等都有植被恢復的內容。就每一項收費而言,收費標準偏低,不夠實際所需;就重復收費而言,礦山企業又不堪重負。如果把上面提到的各項費用收齊,政府各部門收取的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費用占總產值的比例高達21%。如果是廉價的石膏,則這一比例還將提高2―3倍。這就說明,為什么國家和地方制定的收費政策難于施行,為什么我們必須改革和重構我國的礦區生態重建制度。

三是部門局限,立意不高。現有制度站在部門立場上看問題,全局觀念不強,立法的生態意識較差。例如,土地復墾要達到的目標,限于將土地恢復到可供利用的狀態。復墾土地優先用作耕地或其他農業生產用地的規定,雖然與我國人多地少這一國情相符合,但是,由于人類居住環境不斷惡化,我國從“九五”開始即已實施規模浩大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工程。因此,在一些重要生態功能區和一切有條件的地區,將礦區損毀土地優先復墾成林草地,優先復墾成野生生物棲息地,同樣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企業偏小,誠信較低。礦山企業自行復墾的規定,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土地復墾制度是一致的。但是,這一制度設計要求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商業誠信,而政府則必須加強監管,嚴格執法。所有這些,恰恰是我國目前所嚴重缺乏的。大多數小企業在開采期間不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開采后留下千瘡百孔,一走了之;而少數較大規模的礦山企業自行復墾的比例也很低。這也正是我國實行礦山生態保護建設收費制度的一大理由。

礦區生態恢復的內涵

礦區生態恢復,是指對采礦引起退化的礦區生態系統,通過重整地形和表土,采取植被或其他適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復其生態平衡的過程。根據恢復生態學的理解,恢復已被用作一個概括性的術語,包含重建、改建、改造、再植等含義。

礦區生態退化表現在諸多方面:土壤掩埋、壓實、污染,水土流失;地面挖損、塌陷、開裂、沉降;地下水疏干,地下水均衡系統破壞;動植物死亡,生物遷出量大于遷入量,生物多樣性受損。由于這些生態因子的退化,能量和物質在礦區生態系統中的流動和循環減弱、受阻、中斷,礦區生態朝著種類減少、結構簡化、功能缺損的方向發展,直到失去生態系統應有的自動調節、反饋調節功能,致使礦區生態失衡。

不難看出,上述生態因子的退化,關鍵是土地的退化。土壤是植物生活的基質和動物生活的基底,采礦對土地的破壞,實質上是對土壤這一重要的生態因子的破壞。土壤破壞不僅使本地生態系統失衡,就土壤侵蝕而言,它對外地造成的損失要比本地還大一倍。因此,礦區生態恢復的關鍵是土地復墾,通過重整地形和表土,恢復地下水平衡,建立合適可持續的礦區生態系統。

另一方面,只有植物才能最有效地保護土壤的完整性,減弱風力和暴雨的沖擊。即使作為耕地,也會由于翻耕而極易造成土壤侵蝕。因此,礦區生態恢復的優先目標應當是再造植被,將采礦損毀的土地作為林地、草地或野生生物棲息地,恢復本地自然生態系統。

礦區生態恢復一般限定于礦區范圍。礦區及其周邊區域生態失衡的根源是礦區土地損毀。在挖損、塌陷、壓占等土地物理損毀區域復墾后,礦區以外受影響區域(如流域土壤污染等)的生態環境可以得到根本改善,并在環境自凈和自然演替作用下得以恢復生態平衡。因此,礦區生態恢復的范圍一般不需要通過復雜的計算推導來確定。

礦區生態恢復應遵循幾項主要制度

一是礦山企業自行復墾制度。復墾是礦山企業應盡的義務,礦山企業是復墾的主體。要在礦山企業中建立誠信評價體系,通過強有力的立法,在礦業權市場準入和許可證發放、延續中,嚴格審查企業的資質條件,引導礦山企業向集約、規模經濟的方向發展,鼓勵誠信水平高的企業,限制、禁止誠信水平低的企業。在開展礦區復墾時,礦山企業應當建立起與政府、當地農村集體和未來土地利用者之間的磋商機制。在沒有未來土地利用者加入的情況下,礦山企業應當將復墾工作負責到底,直到建立起新的可持續的礦區生態系統;在未來土地利用者加入的情況下,礦山企業應當將礦區土地恢復到可供利用的狀態,再將復墾的后續責任移交給未來土地利用者。

二是礦區生態恢復抵押金制度。要盡量避免以收費的方式將企業責任轉變為政府責任。特別要注意避免政出多門、多家收費的現象。在目前難以保證所有礦山企業自行復墾的情況下,應實行統一收費、分別監管的辦法,待條件成熟時全面取消收費,實行繳納抵押金的方式強化企業履行礦區生態恢復的責任,真正實行誰破壞、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政府不直接組織復墾。礦區生態恢復不能一個部門一個政策,而應授權一個部門,如礦產資源管理部門,實施統一管理。

三是強化礦區復墾的生態功能制度。礦區生態恢復既要重視提高土地的直接生產力,又要考慮礦區脆弱的生態環境現狀,極大地關注礦區復墾的生態學意義。通過適宜性研究,審慎比較土地用途的多種方向,將采礦破壞的土地復墾成野生生物棲息地,重建本地自然生態系統;復墾成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養殖水面等,重建農業生態系統;復墾成運動場地、休閑場所、建設用地,重建城市生態系統。

四是周邊礦山生態恢復統一規劃制度。一個礦區包含一個或多個礦山,礦區又在更大的范圍內與礦田、小流域相聯系。因此,企業在制定復墾規劃時,必須與本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與礦山建設規劃相協調,與周邊其他礦山的復墾規劃相協調。

(因版面限制,選登論文內容有刪節。)

鏈 接

評價及影響

本文針對礦山開發引起的環境問題,梳理了國內外關于礦區地質與生態環境治理的相關措施和制度規定,指出了我國在礦區生態恢復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礦山生態恢復的一些可行性建議。這篇文章在湖南最早提出“礦山生態恢復”這一概念,把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具有濃厚的首創精神和學術價值。同時,湖南作為礦業大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及生產是地方重要財政收入來源,保護礦山生態環境就是為了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就是為了全省經濟、社會、生態環境能夠和諧共生,這在“兩型社會”語境下具有非常迫切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點評人:戴塔根(教授、湖南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

礦區生態恢復的關鍵范文第2篇

【關鍵詞】礦山;采空區;治理;生態環境保護

1、引言

1.1礦山基本情況。新疆鐵廠溝煤礦位于伊寧市西北方向的鐵廠溝內,行政區劃屬伊利縣巴彥岱鎮。目前主要開采A組、B組淺層煤,經過四十多年的開采,已基本采完。目前A組、B組淺層煤開采后形成多處采空塌陷坑,對礦區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危害。

1.2礦區地質環境現狀

1.2.1自然地理概述

(1)地形、地貌。鐵廠溝煤礦礦區位于伊寧盆地的北緣,北天山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帶,區內沖溝發育,地形變化較大,礦區地形總體西北高、東南低,向東南方向傾斜,區內海拔高程725-915m,相對高差190m,在A組、B組煤的第一水平采空區形成多處地面塌陷坑。

(2)氣象、水文。礦區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多年平均降雨量428.10毫米,蒸發量2364.8毫米,氣候干燥,光照時間長。多年平均氣溫8.66℃,極端最高氣溫40.1℃,最低氣溫-39℃,最大凍土深度1.8m,多年年平均日照數2764.6小時,全年風速不大,風向以西北為主,且多集中在夏秋兩季,最大風速為5.0級,一般在2-3級。礦區蘇阿勒馬特河穿過礦區,是礦區唯一地表水系,為常年性水流,年平均流量0.24m3/s。

1.2.2地質概況。礦區出露地層主要有三迭系(T)、侏羅系(J)、第三系(E+N)和第四系(Q)。

1.2.3水文地質概況。礦區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

1.2.4工程地質條件。(1)區域穩定性。礦區位于區域活動斷裂附近,地震設防基本烈度為Ⅷ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g,根據地質指標和地震指標,礦區屬次穩定區。(2)礦區巖土體的工程地質條件。根據礦區出露的地層巖性將巖土體劃分為巖體和土體兩大類:①巖體。礦區內出露的巖體屬較堅硬―軟弱互層狀的砂巖、泥巖巖組以層狀構造為主,軟化系數低,抗水、抗風化性能弱,力學性質較差。②土體。礦區內出露的土體屬碎石土及粉土,廣泛分布于礦區,覆蓋于侏羅系之上,工程力學性質較差。

1.3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礦區地質環境問題主要是采空塌陷區的影響。鐵廠溝煤礦較大規模開采始于1957年,目前主要開采A組、B組淺層煤,經過四十多年的開采,已基本采完,目前形成30余處采空塌陷坑,塌陷坑深度多在10m左右,最深可達30m,形狀多為橢圓狀和圓狀,直徑多在10-20m,最大可達30m。

礦山地面塌陷坑主要危害對象為區內煤礦礦井、工業廣場、礦區運煤公路、運煤車輛、生活區、生產辦公區及礦區工作人員。

2、恢復治理的意義

通過對礦區地質環境的治理,恢復塌陷區地形地貌及植被,從而使礦山資源盡可能得到最大利用,恢復植被提高礦區水土保持條件,改善生態環境,對礦區生態環境保護具有一定生態環境意義。

3、地質環境治理的目標和任務

3.1實施的目標。通過項目實施消滅或盡量減少礦區存在的威脅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各種隱患。通過項目實施基本恢復礦區及周圍的生態環境努力建設“綠色礦山”。通過項目實施充分利用社會各種力量,整合各種資源,投資多元化,解決生產礦山的無廢開采與廢棄礦山(物)的綜合開發利用。

3.2地質環境治理的任務。地質環境治理的主要任務是消除或減輕現狀采空區,預防發生新的由采空區引發的地面塌陷;清除、充填現有采空塌陷區,科學、合理的設計防治方案;恢復治理工作符合礦山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工作的有關規定,使地表環境恢復到自然狀態;通過此次礦區采空區的環境恢復治理,消除、減少地面塌陷的發生。

4、地質環境治理實施方案

4.1地質環境治理原則及工作程序

4.1.1地質環境治理原則。依據礦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本著“以人為本”的方針,擬定礦區地質環境治理原則。采取綜合治理,標本兼治,治災與興利相結合,綠色設計與綠色施工,保護和美化環境治理原則。堅持以治理礦區地質環境,控制人為采煤破壞生態環境,解決治理礦區探礦工程及礦山開采形成的地表及草場植被破壞、地面塌陷等隱患區地質災害問題,改善生態環境,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

4.1.2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程序。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程序如下:

現場調查-可行性研究-前期勘查-施工組織設計-地質環境治理-植被恢復。

4.2地質環境治理方案

根據地質環境治理工作主要包括采空區勘查和采空塌陷治理兩個步驟。根據現場調查結果,初步確定礦區A組、B組煤層的第一開采水平采空區為地質環境治理范圍,治理方式初步確定為放頂回填碾壓,根據開采現狀確定治理面積約360000m2,現狀塌陷坑深度10-15m。

4.2.1勘查階段。由于礦山開采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形成了大面積的采空塌陷區,為了做出科學合理的治理工程施工方案,必需進行前期采空區勘察工作,詳細、準確的查清采空區邊界、埋深、走向、體積、頂底板狀況以及圍巖的工程力學性質等。

勘查工程主要采用資料分析研究、工程測量、工程物探(包括地面物探和和鉆孔內物探,如:淺層地層地震法、高密度電阻率法、瞬間瑞利波法、巖體聲波縱波測試、鉆孔超聲成像等)、井探、鉆探、室內測試等工作手段和方法。[1]

4.2.2治理階段。根據其它煤礦治理采空區經驗及相關規定,結合實地調查,針對采空區的規模及力學特征制定專門的治理方案:根據勘查結果對A組、B組煤層的第一開采水平未塌陷地段的采空,區進行放頂,為回填碾壓的選擇提供依據。經過治理加固后,還應做好地表的防護工作,在地表上植樹種草,以達到生態環境治理的綜合利用目的。

5、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5.1社會效益。通過治理,消除了采空區引發的地面塌陷的影響,從而保障運輸公路及周圍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基本恢復礦區及附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確保當地經濟的穩步發展和持續發展,為當地農牧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利于社會穩定。通過對礦區地質環境的治理,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以及對人民生產及生活的影響,從而有效地保護了礦山生產設施,確保煤礦改建后安全生產,使礦山資源盡可能得到最大利用。鐵廠溝煤礦目前正處于改擴建階段,塌陷坑的存在對礦山的建設也構成了潛在的威脅,治理后將更有利于礦山建設開發。

5.2環境效益。通過對礦區地質環境的治理,恢復塌陷區地形地貌及植被,恢復植被提高礦區水土保持條件,改善生態環境,對礦區生態環境保護具有一定環境意義。

參考文獻

[1] 匡忠祥,宋衛東.《地下金屬礦山災害防治技術》冶金工業出版社,期刊雜志 1~75業.

作者簡介

礦區生態恢復的關鍵范文第3篇

關鍵詞:煤礦區;生態環境;環境變異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2)19-0054-02

1煤礦區生態環境系統及其特征

煤礦區是指準備開采、正在開采或曾經開采的煤礦資源富集區域,應該包括若干礦井或者露天礦的區域,具有完整的生產工藝、地面運輸、電力供應、通信調度、生產管理以及生活服務等設施。它是一個功能結構遠較礦山企業復雜的多樣性的社區;它具有一個完整的功能系統,經濟產業結構是以礦物開采和加工為主導,資源結構相對依賴于煤炭這一種耗竭性資源,生態結構相對比較脆弱。除了煤炭資源這一主導資源外,還有土地、水、大氣、景觀、人口勞動力、人文歷史、鄉鎮、社會等其他重要環境資源。在煤炭資源開發過程中,對其他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是煤礦區生態系統協調與平衡的關鍵,是礦區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1.1煤礦區生態系統結構

煤礦區的生態環境結構是由空氣、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生物群落和巖體等生物與非生物相互作用結合而成的結構有序的系統。在生物學里,生態系統的結構主要指構成生態諸要素及其量比關系,各組分在時間、空間上的分布,以及各組分間能量、物質、信息流的途徑與傳遞關系。生態系統結構主要包括組分結構、時空結構和營養結構三個方面。

組分結構是指生態系統中由不同生物類型或品種以及它們之間不同的數量組合關系所構成的系統結構。時空結構也稱形態結構,是指各種生物成分或群落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不同配置和形態變化特征,包括水平分布上的鑲嵌性、垂直分布上的成層性和時間上的發展演替特征,即水平結構、垂直結構和時空分布格局。營養結構是指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以食物營養為紐帶所形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它是構成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主要途徑。

煤礦區生態環境是指礦區范圍內由水、土壤、大氣、生物群落、噪聲等各種環境因子組成的總和,它是一個多層次的自然和生態經濟網絡所組成的開放型耗散結構系統。由于人類的開采活動,使礦區系統內外協同配合,進行大量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成為推動礦區發展的巨大動力。煤礦區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各要素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礦區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織、相互滲透,構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區域自然——社會復合環境生態系統。系統中各組成要素在空間上的配置和聯系,形成區域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環境生態系統的結構。

1.2煤礦區生態系統的一般特征

從礦區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以及從生態系統生態學角度來看,礦區生態系統是一個被改變了結構和功能的、受人類生產和生活影響明顯的復合生態系統。

礦區生態系統的主要特點表現為:

(1)礦區生態系統是以人為中心的生態系統,且該系統的產生、存在、發展和消亡都是按人的意愿進行。礦區生態系統大都是在對原有農業生態系統進行一定程度破壞之后建立起來的生態系統。我國的大部分礦區主要集中在農業區,礦區開發之后,隨著物流、能流、信息流的輸入和大量非農業人口的涌入,原有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已發生了變化。環境系統的功能也演化為以礦產資源和交通條件為主,加入了大量人工環境,使得礦區生態系統的環境更加復雜和多樣化。

(2)礦區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它與整個社會的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息息相關。既受自然生態規律的支配,又受社會經濟規律的支配。生物群落發生改變,生產者數量減少,生物性生產下降;有相當數量家養動物和一定數量野生動物,但主要消費者是人。

(3)特殊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表現為能流與物流是開放式的。大量的物質和能量在礦區生態系統中輸入、輸出、排放都大大超過了原來的生態系統,劇烈的人為活動在改變原環境的同時也不斷地對其產生破壞;另外,礦區生態系統需要大量的輔助能源和輔助物質以維持其生產、生活的正常運行。

總之,煤礦區生態系統大都是在對原有自然生態系統進行一定程度破壞之后建立起來的新的生態系統。

2煤礦區生態環境演變的模式

我國大多煤礦區的共同特點是:處于生態脆弱區,有較充足的光溫資源、較貧瘠的水土資源和較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炭資源開發對于煤礦區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表現在:光溫不變、水土廢棄、礦石耗竭。因此我國目前煤礦區生態系統演變的模式主要有兩種:

礦區生態恢復的關鍵范文第4篇

關鍵詞:生態恢復;平果鋁礦區;技術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for our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But in mining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also poses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roblems, especially for the mining land resources has caused negative influence, land is damaged,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soil degradation, damage to vegetation, geological disasters, "three wastes" worsening pollution and so on.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s of ping guo aluminum mining area ecological restoration.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ing guo aluminum mining area;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TD8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平果鋁礦區位于廣西平果縣境內,屬堆積型鋁土礦床。礦區已探明鋁土礦儲量為2億t,可開采儲量1.53億t, 平均氧化鋁含量60%,鋁硅比平均為14。按一期工程的開采進度,平均每天采空0.072hm2,平均年采空21.6hm2,開采40年以上;二期工程年平均開采用地面積為29.76hm2,開采10年以上。

露天開采將擾動、開挖原地貌,破壞礦區地表土壤、植被,增加地面面積,減弱地表植被對雨水的蓄水、攔截作用,加劇區域內水土流失,對水土保持有不利影響。由于水土流失帶走土壤中的有機質和養分,從而對土壤的理化性質有不利影響,進而影響植被的發育,若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土壤更加貧瘠,植被難以恢復,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嚴重影響礦區農民的生計。因此,搞好復墾、保護環境、恢復植被是協調工農關系、利國利民、造福于子孫的大事,也是礦山建設者的一項責無旁貸的任務。

1平果鋁礦山恢復生態的立地條件

1.1平果鋁礦區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

平果鋁礦區位于北緯23°18′30″~23°38′13″,海拔200~400m,屬高溫多雨的北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平均氣溫21.5℃,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8.2℃(7月份),月平均最低氣溫為12.6℃(1月份),無霜期300~350d。

礦區處于廣西扶綏崇左少雨區與百色田東少雨區之間,雖全年平均降水量達1324.6mm,但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平均年蒸發量為1531.9mm,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由于蒸發與降水高峰期集中,而且分布不均,因此,旱澇災情時有發生。

礦山廢棄土地地貌、巖性構造及土壤的理化性質

礦區地貌以構造溶蝕為主的峰從洼地、峰林谷地和溶嶺谷地地貌,峰頂標高一般在350~700m左右;洼地谷地標高一般在150~350左右,洼地、谷地中有落水洞、天窗、溶潭等巖溶微地貌分布。

礦床主要為溶于殘積粉紅粘土和溶淋作用下的殘積鉛礦石混雜堆積,底板地層主要為上古生界泥盤系上統(D3r)至二迭系茅口組(P1m),其主要巖性為中厚層狀灰巖、鱗狀灰巖、燧石灰巖、礫狀灰巖、白云巖、硅質巖間夾泥質灰巖或泥質硅質巖等。區域開采范圍構造為雅朗背斜和舊城背斜。

礦區為露天開采型,其土層平均厚度0.8m左右,較厚者達5m,礦區剩余比為0.024,剝離層的土石比約1:1,通過復墾的耕層土壤材料篩選試驗及農業性狀調查,用其作為復墾耕作層土壤材料可行性高,但該土(紅粘土)為強酸性粘重土壤,塑性指數搞、遇水易膨脹,干后板結龜裂、可耕性極差。

平果鋁土礦每年需復墾廢棄露天采礦場20hm2左右,復墾區中邊坡地占20%~30%,坡度一般在16°~18°之間,土壤質地為粘性生土,呈強酸性(pH值5.03),土壤容重大(1.58 g/cm3 ),塑性指數高(25~30),土層薄,土壤結構性差,微生物活性差。土壤全N、全P含量很低,大多數農作物、經濟作物和果樹不能生長。

1.3相關政策

國家對礦山廢棄地的治理與生態恢復給予高度重視,實行“誰破壞誰恢復、破壞多少恢復多少”的政策,一般要求原來屬于哪類型用地就恢復為哪類型用地。國家相關部門(國土資源部門)對礦山廢棄地實行驗收制度,即對礦山使用者的前一批征地的生態恢復工程進行驗收,合格后公司方可申報下一批征地,所以現在的礦山使用者一般都比較重視廢棄地的生態恢復與治理。

1.4平果鋁對礦山生態恢復的態度

因為涉及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公司很重視礦山的生態恢復,在資金、人力、技術等方面給予足夠支持,不存在資金缺乏問題。

從建廠初期開始,就堅持綠化美化、創建優美環境與基本建設同步進行。累計投入綠化美化資金近 1000 萬元。經過十多年的辛勤勞動,累計種植喬木151773棵、花灌木475700棵、綠籬37467m,、草皮263453m2,綠化面積100多萬m2。無論廠區還是生活區,無論是春季還是冬季,到處都是綠樹成蔭、綠草茵茵、繁花似錦的優美風景,使廠區由一片荒地變成了一個大花園,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花園式”現代化鋁工業企業,成為廣西“百色之旅”線路中重要的工業旅游景點。

2鋁礦山廢棄地生態恢復的目標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開采前為那種類型的用地,應盡可能恢復為原來類型的用地。平果鋁礦區廢棄地大部份原來為農用地,主要種植各種農作物,少部分為坡地及巖石露地。最終恢復的目標是:

1、恢復為農用地,使其能夠適應農作物的生長。由于土壤貧瘠、酸性高,恢復過程中應該先增加土壤肥力。因此,選擇種植一些綠肥植物、豆科植物及根瘤植物,改良土壤,最終恢復為農用地。

2、坡地、巖石露地等不能恢復為農用地的,也要恢復為林地。

3、對于邊坡則盡可能恢復為原來的邊坡植被類型或綠化樹種。

3平果鋁礦區廢棄地的整地措施

平果鋁礦區采用綜合的整地措施,經過墊土、蓋表層土、整平等工序得到平整土地,符合作物生長的要求,它的土壤來源主要是剝離土、底層土、尾礦土。實施具體步驟如下:

(1)由于開采形成采空區,采空區深度不一,淺的1~2m,深的可超過10m,從而會出現較長較寬的邊坡,對采空區進行梯田式恢復最好。在開采過程中,還會有許多大的巖石,這些巖石會影響到采空區的填平恢復。采用爆破的方法使巖石變小,后將其填入采空區的空洞中,一般堅硬巖石在下、松軟巖石在上。由于平果鋁土礦中含有大量的泥土,并和鋁礦一同被運走,加上礦表土層很薄,采空區空洞中可能就會缺少泥土填充,因此,尾礦土也是一個填充的主要來源。

(2)蓋上表層土。表層土是覆蓋在鋁土礦上面的一層有機質含量高、營養豐富的土壤,較適合植物的生長,對生態恢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墊好泥土后,將其壓平。由于開采后土壤質地變差,因此一般在剛整平后的土地上,回填耕作層土壤,再種植綠肥或其他植物,連續3次種植綠肥植物,春夏2季種植豆科植物,適時壓青,冬季種植能夠越冬并正常生長的植物,并在春夏特別茂盛期時壓青。經過12a的壓青培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結構得到改善。

(4)整地完成之后,就根據當地的土壤性質和氣候條件以及復墾的目的來確定所選用的植物種類。

4平果鋁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生物種群匹配設計

生態恢復的前期即短期目標,至少能夠防止或盡可能減少水土流失,達到保持水土并且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草本植物有很強的生長的能力,能夠迅速的覆蓋整個廢棄地地表,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并且對凈化空氣有獨特的作用,也有相當好的減塵作用;豆科中的草本植物由于其高的N、P含量,可以作為增加土壤肥力的綠肥植物。宜選擇狗牙根、多年生黑麥草等草本植物和銀合歡、竹豆等豆科植物;另輔以生長快的禾本科植物寬葉雀稗,因為它也是很好的綠肥作物。由于灌草類植物對與防風抗污的能力較弱,因此,種植任木等一類高大的喬木,形成喬木―灌木―草本群落,增加其空間結構的復雜性增強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從而有效的保持生態平衡。從中長期目標來說,在生態恢復取得一定效果之后,草本植物中加種喬木和灌木,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

5植被篩選

5.1篩選原則

根據當地的水分、年均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積溫、光照條件、土壤pH值、對土壤N、P、K等養分的要求、土層厚度以及植物引種原則,確定出一些先鋒植物種和一些能適應環境生長的植物種,如銀合歡、任豆、相思類、糖蜜草、寬葉雀稗等護坡植物。而平地則盡量復墾為耕地,可以種植大豆、綠豆、赤豆、玉米、甘蔗、木薯等經濟農作物。

在邊坡應選擇一些護坡的綠肥植物,主要有:銀合歡、任豆、寬葉雀稗、竹豆、狗牙根、多年生黑麥草等。

5.2篩選植物的生長條件、生理特性及其用途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禾本科,為多年生深根雜草,不僅是優良的固土護坡植物,也是我國應用較為廣泛的優良草坪草品種之一。由于狗牙根的草莖內蛋白質的含量較多,牛、馬、羊等牲畜食口性好,因此,又可作為放牧草地開發利用。

銀合歡是豆科含羞草亞科銀合歡屬多年生喬木,喜溫熱濕潤氣候,耐熱耐寒性好,不耐水淹。在中性至微堿性土壤上生長最好,但在酸性(PH5.2-6.5)紅壤土中仍能生長,可作為肥料和飼料的木本植物。

任豆(Zenia insignis Chun),又名任木、砍頭樹、四料木、米杠、翅莢木,蘇木科,落葉大喬木,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任木能耐一定水濕,高15cm的幼苗被洪水淹沒一晝夜,仍未死亡,也能耐一定的干旱。主要適應海拔500m以下石灰巖山地,為石灰巖地區速生樹種。

任豆樹全身是寶,其木材紋理直,結構均勻,材質輕韌,可作建材、家具等,也是造紙的好原料,還可用于生產木耳、云耳、香菇等,枝條可作薪炭材,其鮮葉營養豐富,含粗纖維12.7%,粗脂肪14.98%,粗蛋白質23.17%,氨基酸18.96%,羊、豬、牛都很愛吃,特別適宜于羊的圈養。

桉樹作為電解鋁行業電解效應棒應用在鋁電解生產中,使平果鋁2001年在全國鋁電解行業率先實現電解效應棒自給自足。

寬葉雀稗(broadleaf paspalum)是禾本科雀稗屬熱帶型多年生禾草,喜溫暖濕潤氣候和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長,適宜于亞熱帶年降水量1000~1500mm的地區栽培。是一種產量高,牛、羊喜食的優良牧草,耐貧、耐旱可用于保持水土,治理水土流失,廣泛應用于草坡改良及人工草地的建立,特別適合于恢復礦山植被。

5.3所選植物對礦山生態恢復的作用

礦區廢棄地土壤酸性較大一般pH=5.03~5.3之間,并且土壤的N、P含量很低肥力很差,特別是在邊坡地區采礦時使得表土和下層金屬含量較高的土壤混合,使土壤的肥力更加差。因此,邊坡復墾時應選擇對土壤肥力要求不高、耐酸并且能夠提高土壤N、P含量的植物。

6生態恢復工程的效益

6.1生態效益

所篩選的植物能夠起到凈化環境、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如任豆、銀合歡、相思類是綠化、飼料、燃料、保持水土及用材等多種用途速生樹種。造林后很快郁閉成林,枯枝落葉腐殖質能夠增加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N、P含量,并且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改善生態環境。

6.2經濟效益

(1)及時復墾,恢復植被,改良土壤,還林還地,對企業、對農民的經濟發展及經濟效益都是好的。

(2)能較好地恢復礦區的廢棄地,可以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一些草本植物可以給牲畜提供飼料,如:寬葉雀稗單播人工草地畝產鮮草3000~5000kg。玉米、木薯的產量在復墾中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可以滿足當地農民的需求,也能夠投放市場從而取得收益。

(3)在不能復墾為農用地的山坡種植任豆、銀合歡等樹種,3~5年以后,樹葉可采來喂牛羊,7~8年后樹木成材,都可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

6.3社會效益

復墾土地工作做好了,有望將征地改為租地,這不僅能有效降低采礦成本,而且保護了珍貴的土地資源。據調查,近年來,平果鋁礦區采場復墾率超過90%,其節能、廠區綠化等也做得相當好。因此,平果鋁礦區已成為“百色之旅”線路中重要的工業旅游景點,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席旭東,耿殿明,郝占剛. 礦區生態產業鏈(網)及其產業規模研究[J]. 煤炭學報, 2009,(11) .

【2】耿殿明,劉佳翔. 促進煤炭礦區循環經濟發展的系統思考[J].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 2011,(06) .

【3】張國英. 區域能源、環境及經濟協調發展理論與方法[D]. 天津大學, 2007 .

礦區生態恢復的關鍵范文第5篇

1.1煤礦開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加劇歷史上的亂采亂挖及建國后大規模開采,使得窯街礦區礦山地質環境嚴重破壞。一是地表巖土體在自身重力以及大氣降水的入滲浸潤、潛蝕作用下,使得裂縫不斷擴展,坡體物質愈加松散,坡體穩定性越來越差,許多坡面不斷形成陷槽、陷坑。受降雨沖蝕,一些塌陷槽、裂縫逐步發展成細溝,對窯街礦區4萬余人、10億多元的財產安全和下游窯街街道及海石灣城區均構成了嚴重的潛在威脅。二是礦區內滑坡、崩塌范圍及數量不斷增加,水土流失面積及強度不斷加大,大片耕地及居民住宅被損毀。三是煤矸石堆石場高陡斜坡的自然塌落及受降雨沖蝕的碎石物質不斷四溢,不僅擴大污染面積,毀壞掩埋耕地,而且威脅附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1.2礦區承災能力差,抗災能力不足礦區內地質環境脆弱,承受地質災害的能力差。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危害將十分嚴重,直接關系到受災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礦區尤其以塌陷以及泥石流地質災害最為普遍,一旦發生大規模地面塌陷及泥石流,礦山上萬職工的生命及數億元財產安全將遭受重大損失,后果不堪設想。

1.3地質環境問題嚴重,災害趨勢加劇窯街礦區地質環境問題嚴重,不良地質現象發育普遍,尤其是地面塌陷、滑坡、崩塌非常發育。區內地面塌陷使地形破碎,坡面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對地質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產生大量固體松散物質,直接堆積于狹窄的溝道內,嚴重堵塞溝道,一旦遇強降雨就會發生較大規模泥石流災害。

2礦山地質主要措施

2.1立足實際,研究分析窯街煤電集團公司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自2008年開始逐年實施。在開展工作前期,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和研究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案。一是對礦區內的水文、氣象、地質、地震、災害等相關資料進行了廣泛收集,對礦區的地質環境基礎條件和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誘發條件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二是通過實地調查訪問,對礦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時間、發展速度、分布情況及治理成本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并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發育特征,結合其他地區恢復治理的成熟經驗,制定支擋、硬化、綠化、拆除、改線等有效的措施方法。三是對礦區進行地形測量,準確掌握礦區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空間分布,從空間位置上分析地質隱患的影響范圍和可能產生的破壞程度等,確保治理工作有重點、有緩急、有實效。

2.2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礦區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既要立足實際,還要著眼長遠,更要注重實效,所以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對于順利實現綜合治理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窯街煤電集團公司根據礦區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結合礦山環境影響評估結果,遵循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將礦區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劃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綜合治理區。其中近期規劃確定為2008-2010年,主要完成礦山環境影響嚴重和較重區域的治理,包括地面塌陷區居民搬遷安置、地表沉陷裂縫回填、不穩定斜坡整修、修筑排水渠、攔渣墻、以及泥石流攔擋壩、排導溝等,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中期規劃確定為2011-2015年,針對環境影響較重區域進行治理,主要完成矸石場平整、分級堆置、覆土綠化、礦區道路整修以及礦區綠化、美化等。遠期規劃一直延伸至閉礦期。主要對地面塌陷、零星矸石堆、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監測,并落實邊生產、邊整治的長期治理措施,杜絕地質災害,并分年度對周邊山坡進行植被綠化,創建綠色礦山,使礦山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和諧平衡。

2.3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為保證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得以實現,窯街煤電集團公司結合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切合實際,量力而行、分步實施,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綜合治理原則,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在技術可行的前提下,加大投資,組織實施綜合治理工作。一是對處于地面塌陷區內遭受地面塌陷危害的4000多戶居民分年度實施搬遷安置。二是對于地面塌陷區出現的裂縫實施人工或機械夯填,并進行復墾植被。三是對崩塌、滑坡災害實施放坡、擋墻、護坡等工程措施進行整修加固,并作好坡面排水,加強和完善排水系統。四是對泥石流溝浴首先清理廢棄物,保證溝浴暢通,同時適當采取修建排導渠、設置攔擋壩、格柵壩等措施進行有效防治。五是對排矸場采取坡腳攔擋、分級堆置、設置防塵隔離網、在坡面坡頭覆土種草植樹、坡腳修筑截排水渠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六是對于廢棄的工業場地和閉礦后的工業場地等區域,拆除建筑物,進行土地復墾。

2.4綜合利用,以用促治大力開展廢棄物綜合利用是當前國家鼓勵的一項產業政策,窯街煤電集團公司靈活運用政策機遇,借助產業政策扶持,積極組織實施了以煤系共伴生、礦山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為主導的循環經濟項目建設,陸續建成窯街劣質煤熱電廠、油頁巖煉油廠、礦井低濃度瓦斯與油頁巖煉化尾氣發電廠、水泥粉磨站生產線、免燒磚廠、新型墻材料生產線等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并規劃建設窯街礦區2×350MW低熱值燃料發電廠,對礦區歷史堆存、新增煤矸石、油頁巖等低品位礦山排放資源和煤層氣、煉化尾氣、半焦、燒變巖、粉煤灰等廢棄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使低品位和廢棄資源“變廢為寶”,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有效解放了土地資源,進一步改善了礦區環境質量。

2.5企地合作,互利共贏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地質環境綜合治理作為環境保護的一個履行環節,既是企業在發展生產過程中應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也是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是一項公益性活動。窯街煤電集團公司在綜合治理過程中,通過修建礦山醫院、整修公路設施、開展包村幫扶行動、加強環境衛生整治、控制污染排放等一系列措施,并通過廣泛深入的輿論宣傳,動員全民力量共同參與,形成濃厚的環保氛圍,實現了群眾、政府支持企業發展,企業發展帶動地方經濟蓬勃發展的“和諧礦區、互利共贏”新局面。

3礦山地質主要成效

3.1通過加大地質隱患治理,促進了礦區穩定發展

治理因采空區形成的地表沉陷區域8.81km2,對塌陷區裂縫、坑槽進行充填夯實,并恢復植被,使得已破壞的地形地貌景觀得以修復重現,通過實施攔、排結合的工程措施和恢復植被的生物措施,對不穩定斜坡進行加固攔截處理,將大部分泥沙石塊攔蓄于溝內,削減洪峰流量,穩定溝坡,減輕泥石流災害隱患,使礦區地質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采煤沉陷區居民搬遷安置工作,拆除塌陷區危房約24000m2,修建采煤沉陷綜合治理搬遷安置房39.96萬m2,安置搬遷居民6430戶,重新修筑因塌陷毀損的礦區公路3.18km,從而有效防止了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質災害,確保了礦區的和諧穩定和礦井的正常生產。

3.2通礦區矸石山治理,有效解放土地資源

歷史堆存的煤矸石、廢石、廢渣,堆積高度不一,形態各異,不但壓占地表植被,極大的破壞了原生地貌景觀,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通過對礦區內的矸石山進行分級堆放、平整覆土和復墾綠化,使生態環境大大改善。通過建設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項目,加大對排放的煤矸石、油頁巖等低品位尾礦的大量消耗利用,并利用廢石、廢渣充填沉陷區坑槽裂縫,使2.56km2的山坡荒地得以重新開發利用,在改善環境質量的同時,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環境質量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3.3通過對礦區進行綠化、美化、亮化,打造生態宜居新窯煤

自2008年以來,堅持每年投資大量資金對礦區環境進行大整治,修建礦區文化廣場12000m2,鋪筑礦內路面7000m2,整治礦區花園1400m2,種植草坪27900m2,植樹2533棵、花卉38400株,在儲煤場周邊設置防風抑塵墻1500m,使礦區內空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氣候環境等都有了較大改觀,呈現出了“礦在綠中、樓在林中、路在樹中、人在園中”的生態宜居新景象。

3.4通過完善基礎設施,促進企地和諧發展

一是通過建設完善職工的生活設施,保障礦山內后勤工作到位,使職工的生活有保障、有質量,營造礦區和諧氣氛。二是通過整個公路和、鐵路路基、護坡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增加了礦山運營效率,降低了運輸損耗,保障鐵路運行安全,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三是通過實施攔擋和水保工程的實施,極大削弱坡面侵蝕強度,有效改良了坡耕地耕種條件,實現了土壤保水保肥,提高了農作物產量,維護了當地居民經濟收益。四是通過實施防風抑塵墻工程,有效阻攔粉塵浮塵,空氣質量大為改觀,受到地方政府和廣大群眾的認可和支持,提升了企業社會形象。五是通過礦區環境的逐步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資商進行項目投資建設,加快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4繼續強化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的幾點建議

4.1要做到防治結合,動態管理

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應從提前預防、動態管理和工程治理三個方面著手,其中預防和管理是綜合治理的基礎,工程治理是體現成效的關鍵。所以,在礦井設計階段,要根據資源開發方案和開發計劃,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預測防治內容,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范圍、程度進行綜合預測、評價,分區分片對治理措施進行科學配置,嚴格落實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在資源開發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做到邊開采邊治理,重點加強觀測、監測,并及時對監測、觀測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后,確定治理方案的實施步驟,做到以測布控,測控結合,從而構建完善的動態管理體系。

4.2要做到因地制宜,統籌兼顧

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要結合實際的經濟技術和現場條件,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特別是對于土壤恢復和本土化植被方面,要遵循區域性、差異性、地帶性征和氣候條件,按照“適地適樹、適地適草”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兼顧防護和綠化美化的要求,開展恢復、重建工作,同時要充分考慮礦區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對可能引起的各類地質環境問題進行科學預測,并具有前瞻性,治理方案設計要本著操作性強、成本低、效果好的目標制定,使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后即可發揮資源自身價值,使資源發揮最大效能。

4.3要做到齊抓共管,共同推進

企業要與地方政府建立密切的協調機制,統一運籌,管理礦山開采,正確運用政策,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加強危險區監測、監控、監督管理。同時要通過文藝表演、廣播、板報、專欄、標語、有線電視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綠化國土、美化家園的重要意義、大張旗鼓宣傳法律法規以及環保知識等,認真做好輿論宣傳工作,動員一切力量積極投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之中,營造良好的環保氛圍。還要把環境保護與礦區發展建設協調統一起來,使資源開發、資源利用與地質環境保護有機統一起來,達到動態平衡,在追求穩定發展中實現生態宜居,促進礦區生態環境向良性轉化。

5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河县| 曲松县| 凉城县| 涞源县| 开化县| 太和县| 松滋市| 丰县| 永兴县| 九寨沟县| 古田县| 桐庐县| 金华市| 湖南省| 新乡市| 宜丰县| 梁山县| 海门市| 珲春市| 石狮市| 高邮市| 方山县| 澳门| 成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隆回县| 安溪县| 甘谷县| 来宾市| 扶沟县| 大姚县| 兴国县| 临潭县| 阳新县| 庄浪县| 荆门市| 潞城市| 宜良县| 明水县| 玉门市| 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