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產計劃特點

生產計劃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產計劃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產計劃特點

生產計劃特點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產的對象;生產資料;特點;農業機械化

中圖分類號:S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8—0011—1

1 農業生產的對象是活的生物

農業生產的對象是活的生物,不同的生物又有其各自的特點。如農作物的生產要配備耕地整地機械,施肥播種機械,中耕除草機械,收獲脫粒機械,貯藏運輸機械。農作物的生產要配備適合農作物生產的農機設備。如深翻整地機械、施肥播種機械、中耕除草機械收獲脫粒機械、貯藏運輸機械以及農產品深加工機械等等。另外,不同的農作物也有其各自的特點,如高稈和矮稈作物、大粒小粒作物,它們在農業生產中所使用的農機具也各有所別。所以,我們在農機具的研發和生產過程中要考慮到這一點。

養殖業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是農業生產的第二個車間。以前我們對養殖業重視不夠,多以小規模散養為主,投入多、勞動強度大、效益低。現在由于國家的大力扶持,養殖大戶逐年增多,為節省人力物力,降低勞動強度,增加經濟效益,對養殖機械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如自動飲水設備、自動取食設備、自動清便設備等,這些設備有些是養殖戶自己做的,也有的是小作坊生產的,雖然可用,但無法保證質量,也給養殖戶帶來不便,或者造成損失。作為農機研發生產者,首先要樹立全心全意為養殖戶著想的信念,深入養殖生產第一線進行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生產出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養殖戶需要的養殖生產的機械設備。

微生物生產是農業生產的第三個車間。農業微生物包括土壤微生物、食用菌,現在又有人在研究微生物肥料,用以改良土壤。土壤微生物是一個動態種群,近年來由于大量使用化肥以及不科學的耕作方法,使土壤微生物種群遭到極大破壞,土壤肥力連年下降,只能靠化肥來維持產量,這為以后的農業生產帶來隱患。為了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種群狀況,必須大力施用農家肥,并進行桔稈還田,這就需要研究生產桔稈還田機械,如粉碎機械,運輸機械,翻耙機械等。食用菌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近年來有很大的發展。但食用菌專用機械的研發和生產卻相對落后,大多數食用菌生產者還用最簡單、最原始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法進行生產,勞動強度大,成功率低,經濟效益低。多數農民不愿從事這個行業。我國是食用菌大國,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盡快研發和生產食用菌專用機械設備迫在眉睫。微生物肥料是一個新興的領域,擴繁土壤有益微生物,把它做為肥料用于農田,對于使土壤微生物種群向良性發展,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具有巨大的潛力,對于農機的研發與生產,在這方面也要高度重視。

2 農業生產資料主要是自然資源

農業生產資料主要是自然資源,包括光、熱、水、土、大氣、氣候等。這些自然資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但它們又可以通過人工進行調解,調解的主要措施就是設施農業,當然也包括如防雹用的高炮,人工降雨用的飛機等。設施農業最發達的國家是荷蘭,80%的農業生產在設施內進行。我國的設施農業相對落后,主要的生產手段還是鎬刨、鍬挖、人背糞,收獲季節全家忙,不但人受累,也延誤農時,賣不上好價。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適合設施農業的小型農機具,這種情況應該引起政府的農業主管部門,科研單位、生產廠家的高度重視。

3 農業生產的主要能源是太陽能

農業生產的主要能源雖然是太陽能,但農機、化肥等輔助能源在農業生產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如何充分利用能,降低輔助能源的投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品質,也是擺在農機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農機研發要盡量先進、合理;農機生產應盡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農機使用要盡量降低油耗,節約開支。

4 農業生產有嚴格的地域性

農業生產的地域性決定了農作物的垂直分布與水平分布。例如我國華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所以在這一區域,農機要以水稻機械為主;在黃、淮、海以及華北地區,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占主導地位,所在農機的配備上要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在東北,農作物以玉米為主,所以在農機的研發和生產上以玉米機械為主。另外,在我國北方,設施農業發展較快,為適應這一新形勢,適合在溫室、大棚中使用的小型農機具也是研發和生產的重點。

5 農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季節性

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決定了農業機械使用的季節性,農業機械在不用的時候,要做好維護保養工作,使農業機械的性能始終處于最佳狀態。

生產計劃特點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氣候變化 溫度 降水量 農業

[中圖分類號] S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9-0291-01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J加劇了氣候變化的速度,氣候變化影響已經是當前科學界討論和關注的熱點之一。王紹武等和丁一匯等研究表明,我國西北地區的氣候變化與全球基本一致。

在大環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利用三原縣1972年-2014年的常規氣象資料,經過統計分析了三原縣氣溫、降水量氣象的變化特征。并總結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差生的影響,以期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1 資料來源和研究方法

選取三原1972年―2014年的氣溫、降水量、日照氣象觀測資料進行趨勢統計分析。四季劃分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季);冬季(12至翌年2月)?,從而統計出年及四季氣象要素的趨勢變化特征。

2 氣候因子變化特征

2.1 氣溫

2.1.1氣溫年、月平均氣溫變化特征

三原1972年―2014年平均氣溫為13.5℃,趨勢率為0.0247℃/10a的趨勢上升,增溫幅度低于全國0.226℃/10a ,70-80年代平均氣溫13.3℃,趨勢變化率為-0.0276℃/10a,呈現緩慢降低趨勢,90年代初到本世紀平均氣溫13.7℃,氣溫趨勢變化率0.0444℃/10a.,增溫較為明顯。

2.1.2不同年代季平均氣溫變化特征

三原縣1972年―2014年,除80年代為負距平外,其它為正距平。80年年平均氣溫為,13.1,比歷年平均氣溫偏低0.4℃,2000年-2010年平均氣溫13.7,比歷年同期偏高0.2℃,本世紀冬季增溫最多,比歷年同期偏高1.8℃,各季氣溫均出現上升趨勢,尤其春季氣溫上升較為明顯,其趨勢變化率為0.0572℃/10a;最暖年份2006年,年平均氣溫15.3℃,比歷年平均氣溫偏高1.8℃,最冷年份是1993年,平均氣溫12.6℃,比歷年平均氣溫偏低0.9℃。

2.2 降水量變化特征

2.2.1年降水量及月降水量變化趨勢

1972年―2014年三原縣年平均降水量為501.7mm,降水量趨勢變化率為-0.3380mm/10a,降水呈遞減趨勢。與我國平均降水趨勢減少相同,年最多年降水量為823.9mm,出現在2004年;最少年降水量為295.9nn,出現在1997年,四季平均降水量變化趨勢率,春季、秋季是減少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0.4295mm/10a和-1.5772mm/10a,以秋季減少較為明顯;冬季、夏季是增加趨勢,其變化傾向率分別為0.1899mm/10a和0.7963mm/10a,以夏季增加較為明顯。

2.2.2不同年代四季降水量變化特征

不同年代年降水量,除80年代降水量為正距平外,其它年份均為負距平,9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比歷年總平均降水量偏少11%。8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比歷年降水量偏多10%,不同年代季降水量:70年代年春季、夏季,90年代秋季、本世紀春季降水量均偏少, 70年代秋季、80年代夏季秋季、90年代春季降水均偏多。

3 氣溫變化對環境的影響

3.1 冬季氣溫升高,暖冬明顯

溫室氣體顯著增加,尤其近年來,冬季平均氣溫比歷年同期偏高1.8℃氣溫升高,導致浮沉、大霧天氣增多。

3.2 春季回暖加快,春旱加劇

趨勢變化率為0.0572℃/10a,高于其它季節,氣候變暖加快了春季回暖加劇,春季縮短,提前今日夏季,初終霜日期縮短,由90年代前的年平均78天縮減到90年代后的73天,其趨勢變化率為-0.1418日/10a。隨著冬季變暖和春季氣溫回暖速度加快,春旱秋旱程度不斷加劇。

4 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4.1 發展設施農業

由于氣候變化以及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三原縣逐漸改變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推進新型農業種植規模,以順應氣候變暖的趨勢,大力發展溫室大棚種植,目前已新建日光溫室5000畝,大型拱棚10000畝。使全縣蔬菜總面積達到26.9萬畝,其中設施蔬菜17.3萬畝,蔬菜總產96.8萬噸,產值16億元。

4.2 干旱加劇,大力退關地膜覆蓋技術

由于春、秋季節降水偏少,氣溫增溫明顯,蒸發加快,春播秋播底墑不足,春播、秋播不能順利進行,為了解決春秋干旱問題,三原縣大力膜覆蓋技術,阻止土壤水分大量蒸發,確保播種水利進行。

5 總結

三原縣氣候變化與西北地區的氣候變化基本一致,目前仍處于暖期,增溫最明顯是冬季降水量的變化是在波動中呈減少趨勢,春、秋季降水量減少明顯。

參考文獻

生產計劃特點范文第3篇

在當前集成電路封裝制造中,考慮到集成電路封裝的制造特點以及生產現狀,要想提高集成電路封裝制造的生產效率,就要立足現有生產條件,對生產流程和生產程序進行優化,并把握生產原則,制定具體的生產方案,保證集成電路封裝制造能夠在生產效率上獲得全面提高。基于這一認識,我們應對集成電路封裝制造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真分析其生產流程特點,從產品特性分析和產品制造流程優化入手,為集成電路封裝制造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證集成電路封裝制造的生產效率滿足實際需要。

【關鍵詞】集成電路 封裝制造 生產效率

1 前言

結合當前集成電路封裝制造實際,集成電路封裝的生產效率,是決定集成電路封裝制造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全面提高生產效率,才能滿足集成電路封裝制造需要,為集成電路封裝制造提供有力支持。為此,集成電路封裝制造要想提高生產效率,就要對現有生產流程進行完善,并制定操作性較強的生產計劃,同時還要對設備人員配比進行優化,真正從生產流程和制造現場入手,制定完善的生產計劃,保證集成電路封裝制造生產效率能夠得到全面提高,滿足集成電路封裝制造需要。

2 集成電路封裝制造,應對現有生產流程進行完善

通過對集成電路封裝制造過程進行了解后可知,生產流程是決定生產效率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完善的生產流程,才能保證集成電路封裝制造取得積極效果。為此,集成電路封裝制造生產效率的提高,應從對現有生產流程進行完善入手,具體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2.1 對現有生產流程進行深入了解,總結生產流程不足

在對生產流程進行完善之前,需要對現有的生產流程進行全面了解,并對生產流程的特點和要素進行全面了解,做到總結現有生產流程的不足,為生產流程的優化提供有力支持,保證生產流程的完善能夠滿足生產需要并取得實效。

2.2 根據產品特點,對現有生產流程進行完善

基于提高產品生產效率的現實需要,在集成電路封裝制造過程中,應根據產品特點對現有生產流程進行完善,將側重點放在生產流程的合理性和生產效率上。結合當前集成電路封裝產品制造實際,對現有生產流程進行完善是提高生產效率的有效手段。

2.3 結合生產實際,對生產流程進行適當調整

深入了解了生產流程的特點之后,應根據集成電路封裝產品的特點對生產流程進行適當調整,調整應重點對工序、人員和交接過程進行改進,使集成電路封裝產品能夠在整體生產效率上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對生產流程進行適當調整是十分必要的。

3 集成電路封裝制造,應制定操作性較強的生產計劃

結合集成電路封裝制造實際,在集成電路封裝制造過程中,科學的生產計劃是保障產品生產效率的重要指導文件,只有強化生產計劃的編制質量,并提高生產計劃的可操作性,才能保證集成電路封裝制造取得積極效果。為此,集成電路封裝制造應保證生產計劃的可操作性,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生產計劃在編制之前,需要對生產流程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鑒于生產計劃的重要性,在生產計劃編制之前,只有對生產流程進行深入的了解,才能提高生產計劃的針對性,保證生產計劃的指導性得到全面發揮。因此,生產計劃的編制需要以生產實際為前提。

(2)生產計劃在編制中,應充分考慮設備及人員生產能力。考慮到生產計劃的指導性,在生產計劃編制過程中,只有對設備和人員的生產能力有足夠的了解,才能保證生產計劃的指導性有效發揮。因此,生產計劃的編制,應以設備和人員的生產實際為主,切忌盲目編制生產計劃。

(3)生產計劃在編制中,應做到生產資源合理調配和優化。在生產計劃的編制中,生產資源的調配和優化是保證生產計劃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基于這一認識,生產計劃的編制,應立足企業實際,對生產資源和生產流程進行全面了解,實現生產資源的合理調配和優化,滿足生產需要。

4 集成電路封裝制造,應正確利用分析方法

直接觀察法是一種簡便有效的分析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現狀,發現問題,尋找提高的機會,同時它提供了一種流程分析的方法.一種非常有效的持續改進方法。通過觀察設備及操作工的活動,迅速發現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利用分析工具弄清楚哪些活動是有價值的,哪些活動是沒有價值但必須的,哪些活動是沒有價值也沒有必要做的,去掉那些沒有價值的活動,多做增值的活動,就找到提高的辦法了。通常在分析過程中我們會用到一些工具去記錄和分析我們所觀察到的內容。自上而下的流程圖,生產流程圖,材料流程圖,人員流程圖。

通常集成電路封裝制造會存在以下問題:

(1)每批料在上料前和卸料后都要進行點數,此時設備會處于等待狀態大概十五分鐘,大大降低了設備的利用率。

(2)在上料后。設備需要3分鐘下載程序,此時操作工處于閑置狀態。 所有的料都卸載后,操作工需耍對所有的料進行點數,在點數的這段時間設備處于閑置狀態。

(3)在所有的 片測試完畢后,操作工需要把裝料的小推車送到下一站點,再進行下一批料的上料,在送料的這段時間設備處于閑置狀態。

基于以上問題.我們對操作流程做了調整,以便盡可能的減少設備的等待時間,提高設備的利用率。

5 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集成電路封裝的生產效率,是決定集成電路封裝制造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全面提高生產效率,才能滿足集成電路封裝制造需要,為集成電路封裝制造提供有力支持。為此,集成電路封裝制造要想提高生產效率,就要對現有生產流程進行完善,并制定操作性較強的生產計劃,同時還要對設備人員配比進行優化,真正從生產流程和制造現場入手,制定完善的生產計劃,保證集成電路封裝制造生產效率能夠得到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戟.SECS/GEM在半導體生產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3.

[2]朱虹,錢省三.基于TOC理論的OEE的應用[J].半導體技術,2014.

[3]楊明朗,段天宏,楊曉丹.包裝企業作業環境人機工程模糊綜合評價研究及實現[J].包裝工程,2014.

[4]顧文艷.機械系統人機界面虛擬設計方法的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14.

[5]孔造杰.工業維護管理系統ROM理論與方法研究[D].天津大學,2014.

[6]邵志芳,錢省三.半導體晶圓制造車間層控制的內容及方法[J].半導體技術,2013.

生產計劃特點范文第4篇

[關鍵詞]生產計劃;生產組織體系;電力設計

中圖分類號:F470.6 文獻標識碼:A

近些年來,隨著特高壓、智能電網、新能源等事業的快速發展,電力設計企業的經營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然而相對于經營可實現的業務量而言,生產計劃執行力不高導致的生產能力不足問題日益凸顯,工程設計進度滯后于生產計劃,甚至不能滿足業主施工進度的現象時有發生。在此背景下,探索電力設計企業生產計劃制訂和管控方式并建立最佳生產組織形式是企業管理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1電力設計企業生產計劃的管理

生產計劃在電力設計企業管理中居于首要地位,是企業生產指揮的中樞系統,它的任務是通過科學安排,對設計進度、專業資源、組織方式進行合理的調配,以控制工程的工期、質量和成本。電力設計企業在生產管理上,多采用集中計劃、集中監督的模式。計劃管理部門根據顧客對項目進度的要求,對完成項目的生產部門進行計劃分解,下達指令,并由自己集中進行監督和控制,直至整個項目的生產完成。生產部門按照計劃部門下達的指令,對工程所需專業人員合理調配,提出各階段具體時間要求,協助計劃管理部門對生產計劃進行管理。

在生產計劃管理的過程中,生產計劃未能體現工程實際,照搬類似工程的進度表,實際指導性不強;生產管理模式不能適應電力建設快速發展的新形勢,工作效率不高;專業間溝通不暢,前序專業的設計發生變化,后序專業還不知道,影響生產進度的實施。這些矛盾時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產計劃執行力的提高。

2提高生產計劃執行力的思考

2.1科學編制生產計劃

電力設計企業生產計劃主要有總體生產計劃、各項目生產計劃和作業生產計劃。總體生產計劃是按照企業簽訂的合同,對項目生產計劃所需要的人力、技術資源進行全面管控。總體生產計劃必須滿足業主單位對項目進度的要求、充分利用設計資源,避免設計資源的過度空閑和緊張。項目生產計劃是在總體生產計劃指導下,充分了解專業部門生產能力狀態以及各專業作業順序,合理安排時間要求,確保勘測設計工作的時間最短,時間成本最低。作業生產計劃是根據項目生產計劃,在考慮各專業人力資源配置及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制訂,其目的是縮短專業之間的接口時間,減少專業接口失誤。

對于電力設計企業而言,由于繁忙的生產任務和有限的人力資源,造成一個設計人員手上不可避免地堆積多個工程設計任務,這就要求在制訂生產計劃時,計劃管理部門要充分了解工程特點及技術難點,對所需人力資源、時間要求進行科學的預測和分析,防止盲目地制訂計劃。同時要結合各專業部門人力資源現狀、標準化設計能力、信息化手段運用情況等,對已制訂的生產計劃進行分析,找出設計高峰時間區間,發現可能影響生產計劃執行的問題,然后根據各單項生產情況,調整初始生產計劃,合理調配設計資源,盡量保證各階段設計能力均衡,避免設計高峰期專業人員不足的情況。

2.2實施矩陣制生產組織管理模式

目前,電力設計企業采用的生產組織管理模式通常為職能式的生產組織管理,即以計劃的形式安排項目,各生產部門圍繞計劃來控制項目。計劃管理部門下達生產調度通知單。生產部門組成項目小組,設立項目設計經理,并包含相關專業的設計人員各一名。項目小組具體負責項目技術和質量,計劃部門組織協調各部門配合項目小組工作。這種生產組織管理模式在實際運行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即對于涉及發電、輸變電、工程總承包等多類型業務、每類業務數量和規模都較大的電力設計企業而言,使用職能式組織管理模式不能較好適應生產的需要。計劃管理部門制訂計劃所需要的信息越來越復雜,受外部條件變化及地方規劃調整較快的影響,導致設計項目方案多變,所需的作業計劃相應地進行調整。結果導致生產計劃的執行率不高和生產資源的系統性浪費。

針對職能式生產組織管理模式的缺點,應用項目化管理模式已經成為傳統設計單位改革生產組織管理模式的趨勢。項目化管理又稱矩陣式管理模式,即以常設的專業生產部門為依托,按項目組建由相關專業設計人員組成的臨時性的項目部,公司任命項目經理。項目經理根據項目的范圍、規模和復雜程度設立項目管理組織和崗位,項目組的成員由專業生產部門委派,在組織過程中由項目經理與專業生產部門協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經理和專業生產部門負責人共同協調生產計劃進度,項目完成后項目組即告解散。其主要特點是:以高效率地完成項目為目的,以項目經理負責制為基礎,按照項目內在的邏輯規律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

與傳統的生產組織管理模式相比,項目化生產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優勢:①有利于項目經理集中調配資源,對項目質量和進度進行管理和控制,提高生產計劃的執行力;②便于對專業人員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項目組成人員的溝通和協調,有利于專業人員對專業知識的全面掌握;③項目化管理生產組織模式,能使專業人員集中使用、調配,克服忙閑不均,從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有利于生產計劃的執行和項目目標的實現; ④有利于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質量管理模式,以減少后續服務或延期所帶來的成本增加。

2.3強化生產計劃的控制和監督

在生產計劃制訂后,各專業生產部門要協助計劃管理部門加強計劃的跟蹤控制,確保生產計劃的執行率。

(1)加強生產計劃的剛性管理。生產部門要嚴格控制各個節點進度,突出生產計劃執行過程中的協調性與嚴肅性,減少生產計劃執行過程中的隨意性,保證設計嚴格按照生產計劃的剛性節點完成。加強生產組織力度,認真做好項目跟蹤表,及時向計劃管理部門反映執行生產計劃中出現的問題,協調解決可能影響設計進度的問題。計劃管理部門應通過生產調度會、工作協調會,與生產部門和項目組溝通,及時跟蹤掌握項目進度情況,宏觀調控總體生產計劃的執行,必要時可將進度表匯總后上報企業領導層,通過行政命令提升生產計劃的執行力。

(2)加強專業間的協作力度。電力工程設計都具有專業環節多、環節間接口多的特點,這使得各專業間的配合時間在實際生產時間中占用相當大的比例。因此,提高專業的協作力度,推動勘測設計一體化,是提高生產計劃執行力的重要措施。對電力工程設計而言,應加大人力、設備資源的投入,確保測量、地質等前期設計專業的進度,以滿足后續專業的提資要求。改進專業配合方法,完善專業間提資的程序、方法、標準等制度。建立專業協作的激勵機制,使各個專業主體都能夠共享由有效協作產生的效率提升的收益,提高加強協作的意愿,避免因專業間溝通不暢導致設計出現差錯。

(3)強化生產計劃調整的科學性。在實際工作中,因業主單位會突然改變里程碑計劃,或企業承接新的更重要的任務,這些狀況造成既定生產計劃必須調整。當出現類似情況時,計劃管理部門要根據現有設計資源負荷分布情況,科學地調整該項目和相關項目的生產計劃,平衡各項目所需的設計資源,使得其他項目生產進度和總體生產進度受到的影響最小。另一方面,當各業務生產部門出現超負荷運轉時,市場經營部門在承接新項目時應與客戶溝通合適的工程進度,避免造成工作量生產部門難以承受,降低設計產品不能按期交付或者產品質量不過關帶來的風險。

(4)提高工程設計水平。堅持應用全壽命周期設計理念和方法,推廣應用“三通一標”、“兩型一化”、“兩型三新”等標準化成果。開展科技創新,不斷總結設計經驗,加大標準化設計力度,提高設計效率。加大生產管理信息化的應用,減少專業配合失誤。引導和鼓勵設計人員樹立“精益求精、優而更優”的精益化工作理念,嚴格執行“三標一體”管理體系,提高設計質量,避免因設計質量不高帶來設計的返工,甚至因設計質量不高給工程施工、安全運行留下嚴重隱患。

(5)完善生產管理的獎罰制度。獎罰控制是生產計劃管理的另一個重要職能,是生產計劃得以順利執行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企業設立生產進度獎,對提前完成生產計劃的項目部、生產部門、設計人員予以獎勵,反之,予以處罰。

生產計劃特點范文第5篇

摘要:由于傳統MRP邏輯存在固有的缺陷,ERP系統中的生產計劃模塊往往不能滿足企業快速發展的需要。為此,文章提出了一個可以實時推進的,能夠實現企業資源優化配置的新型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系統的核心是一個基于滾動計劃的動態企業資源優化模型。文章討論了將滾動周期理論引人企業資源優化模型的方法和優勢。基于該模型的新系統構建更加靈活,應用范圍更加廣闊,生成的生產計劃更加符合企業生產實際。

引言: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企業信息化軟件,在這個競爭空前激烈的信息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構建自己的ERP系統,而且很多企業能夠從中獲益。然而,隨著經濟環境的日趨復雜、技術更新步伐加快和企業業務復雜度的不斷擴大,傳統ERP的缺陷逐漸顯露出來,限制了企業信息系統功能的進一步擴展。為克服傳統ERP系統的固有缺陷,文獻中提出了一個取代傳統MRP邏輯的企業資源優化系統,它將MPS,MRP和CPS的功能集于一身,通過計算機的優化計算,產生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和能力需求計劃。新的企業資源優化系統能夠解決傳統MRP系統因順序執行各模塊造成的資源配置沖突,真正實現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克服現有ERP系統的固有缺陷。

與傳統企業資源計劃模型相比,企業資源優化模型還可以提供企業所有資源的影子價格(資源在企業內的機會成本),是建立企業內部市場價格的重要參考信息。這些基于邊際分析的價格信息在幫助企業完成訂單獲利性分析、生產能力瓶頸分析、生產外包成本分析、企業價值鏈分析等管理決策分析方面要大大優于基于傳統會計核算獲得的成本分析信息。但目前的企業資源優化模型是針對企業一個時點的靜態狀況制定出來的,在把模型應用到現實的企業中時,由于企業的整體生產計劃涉及的時間維度大,多為半年或一年,而實際指導生產的計劃則需要精確到周或者日,導致系統產生的變量數目龐大,增大了模型的求解負擔,所以要把模型結合到企業的生產實際中去,還需要涉及到分階段的滾動計劃問題。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原來的企業資源優化模型進行改進,提出了一個基于滾動計劃的,以企業資源優化模型為核心的新的企業資源動態優化系統,使模型優化結果更具有可執行性,可以真正成為具有優化功能的ERP系統的核心模塊。

本文的第一部分綜述滾動計劃與滾動周期的理論方法,第二部分提出一種三階段變周期的滾動計劃方法,第三部分介紹了基于該滾動計劃的企業資源優化模型及其數值試驗,第四部分簡要的分析了動態企業資源優化模型的優勢。

1.滾動計劃與滾動周期

滾動計劃是企業在面臨動態決策環境時常采用的方法。滾動計劃的特點是把計劃工作看成是一種不間斷的運動,使整個計劃處于適時的變化和發展之中。由于計劃隨著內外部條件的變化不斷調整,使計劃更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在滾動計劃中,整個計劃期內被分為N個計劃周期,并根據第一個周期初始時期的環境和企業資源狀態,制定一個N周期的生產計劃。在第一個周期的計劃被執行以后,再根據新的內外部環境和計劃實際執行情況制定下一個N個計劃周期的生產計劃,依此向后滾動循環,這也是“滾動”一詞的來源。

滾動計劃方法在很多學科都有涉及和研究,“它被研究計劃問題的理論學者認為是結合了計劃和控制因素的、能協調短期和長期計劃的合適框架”。最初的研究出現在經濟學領域。Goldman,Radner,Jo-hansen分別在研究經濟計劃、特別是宏觀經濟計劃時提出了滾動計劃問題。比如Goldman在新古典主義的連續時間最優增長模型里研究了滾動計劃問題,他的方法被Kaganovich稱作適應性滾動計劃(theadap-tiverollingplans)。Bala提出了一套新的研究滾動計劃的框架,Kaganovich稱之為跨周期決策的分解機制(themachanismsofdecentralizationofintertemporaldecisions)。

隨后,滾動計劃方法進人生產運作和管理領域。最初的生產計劃由于沒有很好的計劃方法,往往通過“短視”的方法制定。這種方法只考慮眼前的資源、庫存、產能、訂單等情況,雖然計算效率高,但卻無法滿足長期目標。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很多信息可以實時得到,計算機的計算效率也大大提高,為制定包含全部信息、滿足長期目標的計劃創造了條件,因此出現了關于制定長期計劃并考慮滾動問題的研究。如Benton和Srivastava在進行多階段生產計劃方法的比較實驗時引人了滾動計劃的概念。Baker,Jaillet,Tareq在庫存管理領域,McClain和Thomas,Nagasawa等、Hastmut,Clark,Patriziza等在生產計劃領域,Bean,Noon和Salton在現金管理領域,Ryan)在能力擴建領域,Naphade等在車間排序領域都引人了滾動的方法。

2.滾動計劃方法

在企業的現實生產過程中,生產計劃是根據生產的實際情況按照一定周期不斷推進的,同時根據不同管理部門的需要分多級制定,每級計劃制定的原則和目標也不盡相同。本文所提出的變周期滾動計劃方法結合了傳統滾動理論、層次計劃方法的特點,在描述了企業生產計劃的滾動過程的同時,給企業提供了優化的生產計劃。

為解釋滾動計劃制定過程,首先統一一下本文以后部分使用的術語。

“計劃期”是指計劃涵蓋的計劃周期數(計劃期的總時間長度),如年或季度計劃;

“計劃周期”是指計劃中的時間單元,一般以月、周、日為時間長度;

“滾動周期”是指滾動計劃涵蓋的最大計劃周期數;

“計劃制定周期”為企業制定(更新)生產計劃的時間長度,企業可以按月、周或若干日為計劃制定周期。

2.1固定滾動周期的滾動計劃方法

典型的滾動計劃方法是固定滾動周期的計劃方法,計劃制定過程如圖1所示。描述了企業在8個計劃周期范圍內制定滾動計劃的制定過程。其中,計劃期二滾動周期=4(周期);計劃周期為1(周期);計劃制定周期為2(周期)。

固定滾動周期的計劃制定過程如下:

第一步:企業制定了計劃期為4個計劃周期的生產計劃,并根據計劃組織生產;

第二步:在完成了2個計劃周期的生產后,重新制定新的滾動計劃,新計劃涵蓋下一個滾動周期,即3——6周期。

第三步:重復第二步的機理,制定4——8周期的滾動計劃。

固定周期滾動計劃方法的優缺點均非常明顯,其優點是方法簡單,使用者可根據本企業的計劃特點,選擇計劃期長度和滾動計劃的滾動方法;其缺點是計劃周期的長度固定后,無法兼顧生產計劃對計劃詳細性和前瞻性的要求。縮短計劃周期可以提高計劃的詳細程度,但要考慮更長時間的計劃問題時,會遇到計劃期數過多而導致計劃困難的矛盾。但若計劃周期過長又會失去計劃的詳細程度。因此,需要設計一種合理的滾動計劃方法,以滿足企業以下的計劃需求:

(1)既能提供近期較詳細的生產計劃,又能統籌全局,兼顧較長時間范圍內的計劃;

(2)可以從操作層、運作層、管理層等不同視角制定生產計劃;

(3)計劃期定義靈活,計劃周期數少、計劃制定效率高。

為滿足上述要求,需要使用多階段變周期的滾動計劃方法。

2.2多階段變周期的滾動計劃方法

在變周期滾動計劃中,計劃周期的長度和滾動周期是可變的,企業可以根據計劃詳細程度的要求對計劃階段和滾動周期進行劃分。Hartmut提出一種變周期滾動計劃模型,他將滾動周期劃分成三個不同計劃周期階段,如圖2所示。距當前時間最近的一周以“舊”為計劃周期(7個周期),是計劃的最詳細階段;距當前最近一個月的余下部分以“周”為計劃周期(3個周期),是計劃的次詳細階段;一年余下的部分以“月”為計劃周期(11個周期),是計劃的最粗(不詳細)的階段。這種變周期滾動計劃方法存在3種不同的計劃周期:日、周、月,只需要21個計劃周期就可以完成年生產計劃的制定。該方法既可以在計劃執行時獲得按日制定的詳細生產計劃,又可以兼顧較長時間的計劃視角,更能滿足企業對生產計劃的多方面需求。

上述滾動計劃方法在實施時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計劃如何在各階段之間進行滾動與銜接。例如,第一階段的按日計劃與第二階段的按周計劃如何銜接,是等第一階段的7天計劃都執行完之后再將第二階段的第一個周計劃擴展為日計劃,還是在第一階段計劃執行一天后就要向后滾動一天。前一種方法因每7日才進行滾動計算,會因執行中的誤差積累而失去計劃的準確性;后一種方法盡管滾動計算很及時,但顯然會破壞各階段計劃的完整性和計劃期的自然日歷屬性。

借鑒變周期滾動計劃的思想,考慮到企業在制定生產計劃時基本遵循習慣的日歷周期,本文提出了一種適合企業資源優化模型的三階段變周期滾動計劃方法。該方法的特點是既要保持滾動計劃的及時性,又盡量不破壞計劃期的自然日歷屬性。該滾動計劃方法也將計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按月、周、日進行各階段的計劃。但在每個階段中都規定了一個重新制定本階段滾動計劃的計劃制定周期。

圖3為三階段變周期滾動計劃推進過程的示意圖,其中第一階段的計劃周期為月,滾動計劃周期數為4(月),計劃重新制定周期為1,即每月更新第一階段的月生產計劃。第二階段的計劃周期為周,滾動計劃周期數為8(周),計劃重新制定周期為4,即每4周重新制定一個時間跨度為8周的生產計劃。第一階段每個計劃周期的長度(4個月)為第二階段每個計劃周期長度(8周=2個月)的2倍。第三階段的計劃周期為日,滾動計劃滾動周期數為10日(假定每周工作5日),計劃制定周期為5,即每5日(1周)重新制定一個10日的生產計劃。第二階段每個計劃周期的長度(8周)為第三階段每個計劃周期長度(10日=2周)的4倍。

其滾動推進的具體步驟如下:

(1)在計劃期的起始階段,按照三階段的劃分,分別制定4個月、8周和10日的三種不同計劃期長度的生產計劃;

(2)在計劃執行過程中,各階段按設定的計劃制定周期進行滾動計算,例如對第三階段的日計劃,在執行5日之后需要重新制定下一個跨期10日的日生產計劃,在執行日期未達5日之前,可根據計劃執行情況酌情對現有的日計劃進行修正(例如在計劃執行1日后,對后9日的生產計劃進行修正);

(3)第二階段周計劃的重新制定周期為2,也即當計劃執行兩周之后重新制定一個跨期為8周的生產計劃,從而達到滾動的目的。在計劃執行一周之后,也可以根據計劃執行情況,對后7周的生產計劃進行修正。

(4)第一階段月計劃的重新制定周期為1,即每月滾動計算一次,重新制定一個跨期為4個月的生產計劃。

2.3跨周期計劃的銜接方法

在多階段變周期滾動計劃方法的基礎上,基于靜態的企業資源優化模型,我們可以通過在各個的階段設置不同的滾動周期和計劃周期而生成精細程度有區別的優化的生產計劃,以滿足企業不同層級的需求。

以2.2節的三階段滾動計劃為例,第一階段是企業所考慮的最長周期的計劃階段,輸出的生產計劃以月為計劃周期,主要面向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可掌控企業生產運行的大致狀況;第二階段以周為計劃周期,生產計劃主要面向企業中層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可以掌握2個月范圍內可能面臨的情況,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對計劃進行調整,并提醒高級管理人員可能面臨的風險;第三階段是以日為計劃周期,生產計劃主要面向企業生產操作層。操作層工作人員可以根據系統給予的2周內的計劃生產,也可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在允許范圍內做細微的調整,完成計劃任務。

這種三階段變周期滾動優化方法考慮了較長周期內的企業資源,對其進行優化,并根據企業不同層次人員的需要,提供不同的計劃與分析資料,既滿足了組織生產的需要,也能從戰略層次上給予決策支持。

但由于不同階段的周期長度不同,各個階段需要按照以下方法進行銜接:

第一步:選取上一階段的幾個計劃周期作為本階段的滾動周期,例如2.2節中第二階段選取4個月中的2個月作為本階段的滾動周期。

第二步:獲取本階段生產信息。本階段的生產信息由上一階段的生產計劃產生,即本階段滾動周期范圍內的上一階段的生產計劃。該計劃得到的生產信息包括物料的投料時間、數量、完工情況、庫存水平等,可將其視為本階段的生產邊界。

第三步:根據本階段計劃精細程度的要求將滾動周期分割成若干計劃周期,例如2.2節中第二階段將2個月分割為8個計劃周期,單位計劃周期為1周。

第四步:根據本階段的滾動周期、計劃周期、生產信息構建本階段的優化模型(構建方法見下文),生成本階段的生產計劃。

3.基于滾動計劃的動態企業資源優化模型

靜態的企業資源優化模型可以支持時間周期可調整的變時間周期問題,我們在此基礎上根據變周期滾動計劃遵循的幾點原則對靜態優化模型進行調整,以形成基于滾動計劃的動態企業資源優化模型。

3.1優化模型的調整

結合企業資源優化模型和三階段滾動計劃方法,將模型的調整概括如表1。在經過調整之后,新的優化模型保留了原有模型的功能,且更貼近多階段滾動計劃的需要。其中,第一階段模型與原優化模型保持一致,無需重新調整。

3.2滾動計劃各階段的優化模型

第一階段模型(EROP-Pl)與文獻中原優化模型(EROP-LP)一致,見附錄。

第二、第三階段的模型定義是一致的,而且可以沿用到更多的階段,統一定義如下:

第N階段模型(EROP-Pn):模型的基本變量與參數與原優化模型(EROP-LP)設定一致(見附錄),下面只介紹新增參數、變量。模型調整的部分為目標函數和產品需求約束:新增下標:,表示第n一1階段的計劃周期;新增參數:,第n一1階段計劃的結果;目標函數

目標變為該階段成本最小化,其中成本產品需求約束

產品需求數量與市場需求無關,而是要滿足上一階段生產計劃的要求。

3.3基于滾動計劃的優化模型的應用—以某機械制造企業為例

該企業于2004年初步建立ERP系統。由于ERP核心邏輯存在的固有缺陷,在實際生產中,企業遇到了一些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問題。我們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了適用于該企業生產流程的企業資源優化模型,并用ILOGStudio軟件編程實現,用CPLEX求解引擎進行求解。我們利用該企業實際數據進行了許多數值試驗,實驗數據見表2。在50個最終產品、20個生產周期(單位為月)的計劃模型情況下,基本可在20分鐘內得到了最優的月生產計劃。計算機硬件平臺為CPUIntelE6300和內存IG×2。

但企業不能根據月生產計劃直接安排生產,需要模型生成每日的生產計劃。在這種情況下模型的周期就會變得過長,嚴重影響模型的求解效率。以5個最終產品,12個月為例,我分別按照以月、周、日為周期單位生產最優生產計劃,實驗結果見表3。

可見在產品規模不是很大的情況下,模型仍然不能直接生產每日的生產計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引人了滾動計劃方法。建立了適用于該企業的三階段變周期的優化模型,其周期設定見表4。

我們仍以5個最終產品,12個月為例,通過三階段的滾動計劃生成每日的生產計劃。試驗結果見表5,總計用時5分鐘就生產了前2周12天的最優每日生產計劃。

4.基于滾動計劃的動態企業資源優化模型的優勢

以基于滾動計劃的動態企業資源優化模型為核心的ERP系統既可以克服傳統ERP系統不能實現企業資源優化配置的缺點,和原有靜態優化模型相比,又擴大了系統的應用范圍,是更為有效的ERP系統。其特點和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保留了原有靜態優化模型的優點,發揮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

①整體模型以企業生產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模型可以根據企業的內部生產條件和外部生產環境優化企業的資源配置,調節企業的生產負荷,制定為企業帶來做大利潤的生產計劃。

②模型可以優化企業的產品組合,合理安排生產,同時根據企業的生產情況,制定外協生產計劃,利用有限的資源生產為企業帶來最大效益的產品,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

③通過模型計算可以更準確的判斷企業現有資源是否可以滿足新訂單的生產,以及新訂單為企業帶來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企業可以更為準確合理的做出訂單選擇。

(2)基于滾動計劃的動態模型在構建方面更為靈活,適用范圍更廣。

①企業在實際生產中根據企業的生產管理需要多采用分級計劃的方式,動態的優化模型可以根據企業的需要分級產生生產計劃,并且每級生產計劃可以根據不同的目標分別制定,不同級的生產計劃根據物料的需求平衡進行聯動,保障整體一致。

②模型可以根據實際的生產反饋不斷滾動生成新的生產計劃,這使得生成的生產計劃隨時反映和符合企業當時的生產狀況,解決了傳統ERP系統生成的生產計劃不符合企業實際,可執行性差的問題。

③多級模型的聯動和驅動完全依靠數據進行,先進的模型管理技術可以根據輸人的數據自動生成符合企業生產實際的優化模型,不需要操作人員掌握專門的優化模型知識。

(3)動態模型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決策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河县| 武川县| 蕉岭县| 东乌珠穆沁旗| 抚顺县| 广南县| 龙陵县| 共和县| 清水县| 鹤山市| 秭归县| 双牌县| 德兴市| 青铜峡市| 阳江市| 蒲城县| 丹江口市| 保德县| 繁峙县| 墨江| 河北区| 津市市| 澜沧| 台东市| 龙陵县| 卓尼县| 那曲县| 交城县| 民乐县| 方山县| 永修县| 阿勒泰市| 濮阳市| 平阴县| 平果县| 静海县| 阿勒泰市| 平阴县| 平南县| 沧源| 太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