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建筑保護解決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建筑學、城鄉規劃專業本科教學中,古建筑測繪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實踐性。借助古建筑測繪課程可以便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特征、設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加深對中國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認知。建筑被稱之為凝固的藝術,從原始社會的石器時代,至工業化大生產的工業革命,再到二十一世紀的后現代藝術的發展,都為建筑這門藝術形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要想對他們豐富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內涵有個全面的了解,測繪無疑是最直接的方式。本文從古建筑測繪課程的意義和目的著手,通過山西榆次后溝古村古建筑測繪教學實踐,給出了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案和過程要求,通過古戲臺的測繪實例提供了古建筑高度測量實際具體解決方案,整個實踐教學過程組織有效、方法可行、內容要求具體、成果資料豐富,可以作為相關設計實踐教學執行之參考。
關鍵詞:
古建筑測繪;測繪教學;后溝古村
建筑被稱之為凝固的藝術,從原始社會的石器時代,至工業化大生產的工業革命,再到二十一世紀的后現代藝術的發展,都為建筑這門藝術形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想要真正的了解她們豐富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內涵,測繪是最迅速而直接的方式。
1古建筑測繪課程概況
在建筑學、城鄉規劃專業本科教學中,古建筑測繪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實踐性。該課程延伸了中國建筑史課程,通過學習該課程,可以便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特征、設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加深對中國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認知。作為一種建筑技能,在中國傳統民居、古建筑保護和開發利用方面,古建筑測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培養建筑和規劃專業學生的設計綜合能力方面,古建筑實踐教學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古建筑測繪教學的目的
古建筑測繪是在完成《中國建筑史》課程之后,通過對實際建筑對象的前期資料搜集整理與后期現場調研測繪,來加深和提高建筑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對中國古建筑經驗和文化傳統的感識。深刻的理解古建筑群體的空間布局、設計手法、工程做法及裝飾特征,可以運用中國建筑史、城市建設史、建筑構造、工程測量、建筑制圖與陰影透視、建筑設計基礎、計算機繪圖基礎等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并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中國古代優秀建筑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理論修養,培養建筑空間尺度認識和建筑設計發散思維,提高建筑表現效果,包括分析調研能力、視覺藝術歸納、徒手和計算機繪圖能力,為以后更好地學習建筑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
3山西榆次后溝古村古建筑測繪教學
3.1測繪基地的概況位于山西榆次區東趙鄉的榆次后溝古村,總面積1.33平方公里,現有村民75戶,250多人,該村東與壽陽縣交界,西毗鄰清徐,南接壤太谷縣,西北相連太原市,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低山丘陵,這里的民居多為獨立式窯洞,主要建造于清、民國年間,民居造型以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為主,村內現存18座大小廟宇和12個民俗老院、祠堂、戲臺,并且門前的抱鼓石、門枕石等保存完好,進一步彰顯了傳統中國古建筑的韻味。榆次后溝古村被譽為“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專家們經過反復考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家協會于2003年將后溝古村定為唯一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調查范本。
3.2測繪基地的建筑環境在民居建筑方面,后溝民居建筑多為黃土高原土穴窯居,其特點主要表現為:依崖就勢、隨形生變、層窯疊院。與石窯、土窯、磚窯、明券窯等遙相呼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后溝獨特的風景。后溝古村完整的排水系統、等級分明的窯居建筑格局、自給自足的生產作坊等都充分顯示了族權勢力的統治地位。在后溝古村的村口有一條名為龍門河的河,在龍門河北岸的陽坡上就坐落著村落的整體,坐落在河南岸的觀音堂與村落相對。經過龍門橋,就是小廣場,該小廣場的組成主要包括古戲臺、玉皇殿和商鋪,村民們可以在這個廣場上組織開展精神活動。由小廣場一路向西,是一系列的民居院落,如窯中窯、儀門院、將軍院、先生院等,一直延伸到山頂的民俗博物館和真武廟。由真武廟向東下山,途經吊橋院、半坡院和文昌閣等,最后回到小廣場。后溝古村通過對地勢的高差進行巧妙的運用,將各處廟宇和院落以小廣場為中心聯成一體,與南側的魁星樓相呼應,進一步豐富了視覺效果。
3.3測繪教學實習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后溝古村落建筑的實際情況,可以選擇以下教學手段:一是專題講座。古建筑測繪實習開始之前,教師通過講授測繪的基本知識,以及相應知識的運用,幫助學生熟悉測繪工作的相關流程,讓學生對古建筑測繪的知識有個初步的了解。并且在學校中開展圍繞“山西建筑的特點”以及“傳統窯洞民居的結構特征”等專題論壇,重點討論晉中地區的民居特點以及黃土高原土穴窯居的風格。二是分組測繪。為了便于全面細致的了解村落的建筑布局,對實習學生分為12個小組。針對12個院落以及建筑進行測繪,包括葡萄院、椿樹院、張家老院、窯中窯、保正院、吊橋院、樓遙院、怡門院、半坡院、棗樹院、古戲臺和三元殿。然后綜合分析村落空間分布和各個測繪對象的布局特點。具體要求如下:1)全面了解測繪對象,進行社會調查,查閱文獻資料,對傳統城鎮空間的文脈沿革、自然、人文環境等方面收集第一手文字資料,繪寫出調查報告。2)掌握測繪方法,熟悉測繪工具的使用,記錄下每天測繪的建筑及環境,當場拍照、繪制測繪草圖,書寫實習日志。3)對單體建筑的平面形制、結構構造、造型形象,內外裝修、陳設布置,細部大樣等全面測繪深入調研。4)測繪小組分工合作,每人獨立完成定量工作,每小組共同完成被測對象全套圖紙。應忠實于原物、尺寸無誤,表達準確。徒手草圖比例正確,標注清晰,表達清楚。墨線正圖構圖完整,線條明晰,標注準確,圖面表現力強。三是教師現場指導。在實際測繪中,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指導教師現場隨時解決疑問。白天12個組進行戶外測量作業,晚上各組集中進行數據整理和繪編,每個小組匯報各自取得的進展和遇到的問題,全班在一起互通知識,取長補短,遇到的普遍問題和困難一起想辦法解決或借鑒其他小組較好的解決方式,指導老師及時總結問題和解決方案,調整教學實習計劃,根據現場情況把握教學重點,使之更好地適應古建筑測繪實習的整體目標。
以下以古戲臺的測繪教學為例,具體介紹古建筑測繪的教學實踐。古戲臺作為酬神娛人的場所,古稱樂樓、樂亭。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建筑。其前后銜接自然,造型穩重大氣,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古戲臺始建年份不祥,但是通過分析其遺存的部分構件,這座古戲臺不晚于清乾隆時期,在初期的“大破四舊”中部分被損壞,2005年5月重修。其一,榆次后溝地處偏僻,無論是文字,還是圖像資源都比較稀少。因此,在進行測繪準備和現場作業時,需要學生對該村的歷史沿革、修繕情況等資料進行收集,在進入現場前,學生可以收集相關的縣志,這是了解古戲臺最重要的史料。其二,古戲臺立面高度不一。指導學生采用丈桿測量和鉛垂測量,輔助比例測量法測繪出初期的數值,再用計算機軟件進行輔助制圖。其三,在組織開展現場繪制工作時,邀請工作人員(熟悉當年古戲臺使用和修繕情況)進行現場回憶和講解,并對錄音資料進行整理,建立電子文檔。結合縣志記載的相關內容,采集和整理古戲臺的壁畫、匾文數據。
4結語
古建筑測繪教學實習是本科教學的綜合實踐環節,前后有半個月的時間,是學生實地考察了解古建筑的難得機會。由于中國建筑史課程多以北方官式建筑為主,學生對傳統古建筑缺乏認知。山西后溝古村是中國重要的地域性建筑代表,教師應尋找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擴展課堂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古建筑的興趣,這是古建筑測繪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值得廣大師生共同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必鋒.地域性古建筑測繪教學與分析[J].山西建筑,2011,37:241-242.
[2]張蕾."古建筑測繪"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淺析[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0,10:84-86.
[3]閆超,建筑學專業建筑測繪實習結合建筑模型設計探討[J].科技向導,2012,23:87.
一、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問題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重點文物保護不同,歷史文化街區量大面廣,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眾多,因此無法像重點文物那樣“完全”保護起來,歷史文化街區的居民還要在那里生活,所以要“維護生活的延續性”。1976年11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內羅畢建議》提出,城市規劃和土地開發的基本任務是保護歷史地區并使它們與現代社會生活相結合。1987 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通過的《華盛頓》更進一步認為歷史城區的保護、保存和修復及其發展應和諧地適應現代生活的各種需要,同時也強調新的功能和活動應該與歷史城區的特征相適應。可見在歷史文化街區維護生活的延續性是被普遍接受的。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根本目標是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風貌及保護歷史遺跡的真實性。這一根本目標與歷史文化街區居民對現代生活的追求是一對難于調和的矛盾。現實中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風貌和真實性常常妥協于居民對現代生活的追求,這對矛盾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基本矛盾,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如此,而在我國似乎這一矛盾更加突出。
在我國通常是地方政府投入巨資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規劃整治,整治后整個街區“煥然一新”,但隨著時間推移,許多問題逐漸顯現。
(一)原住民越來越少
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大都是清末民國時期的,這類建筑的居住空間和居住設備與現代生活要求相差較大,大多數中青年人不愿住在老街區,他們更向往現代化的居住區,特別是在房地產開發商強大的廣告攻勢下,似乎不住在“高尚”社區就不是成功人士。在這種潮流下,高學歷高收入人群不斷搬離老街區,老街就成了老年人和低收入階層的居住地。政府的規劃整治并不能改變這一趨勢,如果歷史文化街區在整治后,街區經濟沒有起色,則老街居民繼續搬離。如果整治后成功吸引大批旅游者,老街居民在旅游經濟上收益頗豐,則更加快了老街居民搬離的速度(如麗江古城)。
(二)街區經濟日益蕭條
大部分歷史文化街區整治后并不能如地方政府所愿形成新的旅游經濟,而原來的商業卻日益蕭條。歷史文化街區通常是原來城市的繁華商業中心,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大批更符合現代商業要求的新建筑新街區出現了,它們逐漸替代了老街的商業地位,使老街經濟日益蕭條。
歷史文化街區的整治通常需要封閉進行,多種現代市政管線一般采取地下敷設方式,因路面開挖,街區的商業被迫停業,因而更促使了城市商業重心向新建成區轉移,這也是影響街區商業繁榮的重要原因。
(三)保護老街區與改善生活矛盾突出
在我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的劃定是政府和專家的事,街區的居民并沒有多少機會參與,最多只是象征性的參與,老街居民相對缺乏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意識,當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損害到他們利益時,他們就很難贊成保護,他們寧愿自己的房子不被劃入保護范圍。對于低收入階層,改善生活是他們最熱切的愿望。老街日益蕭條的經濟,必然會使他們為改善生活而對老屋進行改造。改造的方便性與低成本是低收入業主首要考慮的因素,其后果是歷史風貌的大量破壞。
(四)歷史建筑破損日益加劇
在我國由地方政府主導的歷史文化街區規劃整治主要是對街區建筑外貌的整治,而對歷史建筑的內部加固改造甚少。近百年甚至百年以上的磚木結構建筑敏感而且脆弱,建筑破損隨時發生。歷史建筑維修涉及面廣,需要的材料種類繁多,施工工序復雜。并且傳統材料日漸稀少,傳統工匠更是難覓,其結果就是:如果要求歷史建筑修舊如舊,其維修造價必然昂貴,而且如此老舊的磚木結構建筑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是難免的。顯然如此昂貴的維修造價,中低收入階層的業主都是難以負擔的。整日忙于生計的中低收入階層業主,通常放任房屋破損,沒有及時的維修自然會導致老屋破損加劇。破損到實在不行了,業主們才會用廉價的現代材料修補一下。這種修補實際上是對歷史建筑的一次又一次的破壞。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幾十年后,我們的歷史建筑恐怕是面目全非了。
歷史文化街區是我們祖輩千百年營造出來的城市物質形態,正是這些具體的物質形態,才使得我們獨特的區域氣質和歷史文脈可觸、可感。街區的建筑已經從家庭遮風避雨的基礎生活必需品,變成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園。保護這些敏感而脆弱的歷史建筑需要知識、精力和財力,目前歷史建筑的業主絕大部分是中低收入階層,他們欠缺的正是知識、精力和財力。從全國范圍來看,歷史文化街區,包括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在歷史建筑的維修、維護方面欠賬巨大,所以我們有必要反思傳統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方式。
二、用“產權置換”改良傳統的歷史街區保護方式
實際上老街居民多數希望拆遷,因為他們沒有精力和財力來伺候敏感而脆弱的老屋,他們寧愿拆遷,拆遷了就能得到新房,新房在居住方面更舒適和方便,更重要的,新房似乎比老屋更值錢,所以他們希望拆遷。另一方面仍居住在歷史文化街區的現居民,由于老齡化、受教育程度低、經濟底子薄等原因,實際阻礙了歷史文化街區的經濟繁榮和文化復興。
(一)產權置換
產權置換的基本思路是:政府授權房地產開發商,開發商用新建的現代住房產權置換歷史建筑產權,然后對歷史建筑進行整修,最后將歷史建筑作為古董收藏品出售給高收入階層。在產權置換模式中政府具體要做的事有:組織各類專家編制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規劃;選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具體的實施方式;通過招投標確定實施歷史文化街區整治工程的開發商;派遣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專家協助并監督開發商;在財政上支持歷史文化街區整治工程,如減免稅收,提供低息貸款,承擔一些必要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等。選擇實施歷史文化街區整治工程的開發商時,應注重選擇那些有社會責任心的,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鐘的開發商。在產權置換模式中開發商要做的事有:首先開發商要投資建設一個新的現代化居住區;然后與歷史文化街區業主談判有關產權置換事宜,用新房產權置換老屋產權;根據政府編制的保護規劃,并在政府的監督下具體實施歷史文化街區整治工程,包括改造市政基礎設施、整修歷史建筑等;將整治后的歷史建筑出售、出租或自主經營。
(二)產權置換的優點
1.有利于更好保護歷史建筑
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建筑作為古董收藏品出售給高收入階層,古董的價值在于它的原真性及由此蘊含的大量歷史文化信息。古董收藏品是一種投資品,它的價值也在于它的原真性,因此其所有者必然盡力保護其原真性。高收入階層有精力、有財力保護好歷史建筑,他們有能力聘請保護專家為他們出謀劃策。
2.減少地方政府財政支出
在產權置換模式中,歷史文化街區整治工程的投資主要由開發商承擔,地方政府只需投資個別公共基礎設施。這改變了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的整治工程歷來由政府買單的慣例。我國絕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財政都很緊張,地方政府需要投入的公共事業很多,地方政府更關心與基本生活關系密切的住房、醫療、就業等,因為這些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社會穩定相比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可能排名比較靠后,等地方政府投入可能要很久,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往往是迫在眉睫,因為街區的破損正在加劇。
3.調動地方政府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積極性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涉及面廣,需要政府牽頭組織,政府積極的態度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至關重要。當開發商將整治一新的歷史建筑出售給高收入階層時,地方政府可以得到豐厚的房地產交易稅費的收入。既能改變老街區破舊衰敗的面貌,又能得到豐厚的財政收入,地方政府何樂不為。實際上地方政府也看重投入產出,以往地方政府投入巨資整治歷史文化街區,大都希望整治后的歷史文化街區能帶來豐厚的旅游經濟收入,如果希望落空,地方政府的投入沒有回報,那么下一階段的歷史文化街區整治通常遙遙無期。
4.改善歷史文化街區居民的生活水平
費時費力的歷史建筑維修使老業主們不勝煩惱,老街居民更向往設施完備的舒適方便的現代居住區。所以只要補償合理,他們愿意用老屋換新房。
5.高收入階層得到一個新的投資渠道
在我國投資渠道匱乏一直困擾著高收入階層,可靠的投資渠道似乎只有房地產,但由于國務院的房地產限購政策,這一投資渠道也被限制了。歷史建筑將為高收入階層提供一個安全的投資渠道。
6.房地產開發商獲得豐厚的投資回報
開發商將整治好的歷史建筑作為古董收藏品出售給高收入階層,由于歷史建筑的不可再生性,歷史文化街區內歷史建筑的有限性,以及歷史建筑所處的絕佳區位等,保證了歷史建筑可以賣個好價錢。
產權置換使那些鐘情于傳統文化,且有精力有實力的人成為歷史建筑的產權人,這無疑會對歷史街區的經濟繁榮和文化復興起重要作用。產權置換使歷史建筑得到更好保護,使政府支出減少,使開發商盈利,使老街居民得到他們想要的新房,使投資者多了一種選擇,這是一個各方皆贏的解決方案。
三、關于活態遺產傳承問題
有研究者反對全部搬遷歷史文化街區原來的居民,認為這將完全改變了街區的人文環境,丟掉了地方特色與文化傳承。全部搬遷原居民確會導致這樣的后果,但現實是老街區里大部分高收入階層和大部分中、青年已經搬離,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和流動性很大的低收入外來人口,老街的人文環境早已面目全非。幾十年內,老人們將相續離世,到那時更談不上什么文化傳承了。我們在努力保持老街區的人文環境和文化傳承,但結果卻是活態遺產的逐漸消亡。雖然一些研究者為挽救活態遺產提出了不少建議,一些地方政府也做了諸多努力,但活態遺產逐漸消亡的基本趨勢并無根本性改變。
反觀現實中集中改造的老城區和城中村,動遷居民們集中搬遷到新建成區,由于相對完整保留了原來的鄰里關系,我們看到原來的習俗禮儀、節慶活動大多保留下來。在現代居住區完成文化傳承的意義更為深遠,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是如何傳承與發展的,這對把握傳統文化未來走向極為重要。
產權置換將使老街居民居住在一起,保持相對完整的鄰里關系,并能吸引部分中、青年回流,因此產權置換將實際有利于活態遺產的傳承。這種發生在現代居住區的傳承更具有可持續性,對正走向現代化的中國更有意義。
四、產權置換的可行性
(一)前期實踐
類似產權置換的思想和實踐在美國早就出現。美國佐治亞州的薩凡納市(Savannah)至今保留許多19世紀的建筑。1954年非政府組織“薩凡納歷史基金會”(Historic Savannah Foundation, HSF)成立,該組織利用捐贈資金和銀行貸款購買歷史建筑并出售給愿意對其進行修繕的購買者,到1968年已保護了130棟歷史建筑,事實證明這種運作在經濟上也是成功的。
在我國也有類似的實踐,2003年1月1日施行的《蘇州古建筑保護條例》鼓勵國內外組織和個人購買或者租用古建筑。在蘇州政府的主導下已成功出售幾處古建筑,但由于缺乏有效操作模式,蘇州的古建筑出售進展緩慢。
我國各地歷史建筑保護資金匱乏問題,近幾年尤為突出。為了籌集古建筑的維修資金,黃山市政府于2009年12月21日出臺了《黃山市古民居認領保護利用暫行辦法》,根據該辦法認保人只享有對其認保的歷史建筑的監督維修權和對認保經費使用情況的咨詢權,認保人幾乎是花錢做公益事業。歷史建筑的產權還是歸屬原來的產權人,認保人因為得不到歷史建筑的產權,所以在認保方面并不積極。黃山市的實踐表明,如果得不到歷史建筑的產權,歷史建筑鐘情者的熱情就十分有限。
(二)利益各方
產權置換模式中主要利益相關者有三方,即歷史建筑原產權人、房地產開發商、歷史建筑購買人。首先是歷史建筑原產權人,多年的舊城改造證明,絕大部分老街居民愿意用老屋換新房。老街居民與開發商的談判是自愿和對等的,這里沒有強制征收的問題,也沒有釘子戶利用工期訛詐開發商的問題。如果開發商和個別居民談不成,也不妨礙保護整治工程的進行。其次是房地產開發商,其熱情取決于歷史建筑購買人,如果購買人踴躍,出價較高,則開發商必然熱情高漲。最后是歷史建筑購買人,高收入階層是否愿意出資購買歷史建筑是產權置換模式成功的關鍵,目前歷史建筑投資市場還沒有形成,是否有人愿意投資歷史建筑確是未知數,以下分三個方面討論。
1.歷史建筑的投資價值
歷史建筑具備古董投資品的特征,即數量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并同樣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在我國有限的歷史文化名城里,歷史文化街區范圍有限,街區內的歷史建筑自然十分有限。我們應該意識到,隨著歲月流逝,歷史建筑已經從原來的普通生活必需品變成古董投資品,就像數百年前一個作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青花瓷碗,到今日它已不再是日常生活必需品那樣。歷史建筑與一般古董的主要不同點是其不可移動性,因此歷史建筑投資市場將是區域性市場,但這不會妨礙歷史建筑成為投資品,就像房地產市場是區域性市場,我國目前各階層主要投資品正是房地產。溫州炒房團可以到全國各地投資房地產,收藏家應該也會到全國各地投資歷史建筑。
2.投資偏好
近幾年在安徽徽州一帶及江西婺源、景德鎮、九江,浙江衢州、東陽等地販賣老屋的生意十分火爆,由此可見歷史建筑的需求巨大。歷史文化街區位居城市絕佳區位,歷史建筑大都“有天有地”,這些都是高收入階層的投資偏好。
3.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是投資者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開發商在原居民動遷和歷史建筑整修方面的所起的作用,將極大降低收藏家的投資風險。如果政府再給予政策扶持,如規定歷史建筑不在房地產限購范圍之內,將進一步降低收藏歷史建筑的風險,最終可以將投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綜上所述我們相信產權置換是可行的,歷史建筑將在收藏家手上得到較好的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將迎來經濟繁榮和文化復興。
房地產開發商和古董投資者代表市場,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事業引入市場因素應該是意義重大,遠不是幾次探討就能解決的課題,本文希望能引起更多的研究者對引入市場因素這一課題的重視,并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阮儀三 孫萌.我國歷史街區保護與規劃的若干問題研究.城市規劃.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