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黃帝內經春季養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春季養生,宜順應“生”字
春季主風,除了狹義的春季多風以外,由于風性的特點是容易侵犯體表,表現為善于行走和多變化。既然春令主升主風,所以在疾病上也都表現為外感病、呼吸道疾病和皮膚病多發。事實上,春令這類疾病確實較多。除了風邪所致的外感病和過敏性疾病以外,到了晚春,風兼濕引起的風濕病增多,如關節痛、坐骨神經痛等。此外,中醫把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也都歸于風陽上擾或風痰上干清竅所致,因而中風和精神失常疾病在春令也多發。民間有一句俗語“菜花黃,癡子忙”,就是這個道理。春季飲食養生應針對上述氣候和發病特點予以適當安排,除了在生活起居上做到順應“生”字,在飲食安排上也應順應“生”字。
春季起居,宜早起勤鍛煉
人是大自然中生物的一種,其生命的運轉除了與植物一樣,呼應于大自然的變化外,人作為萬物之靈其主觀上也應有意地順應大自然的這一變化。如何順應?此時天地萬物充滿生機,人的精神狀態也應充滿生機,而春令由于氣溫漸升,人體外周血管擴張,血液流向體表,而腦部則處于相對缺血狀態,所以人易犯困欲眠。“春眠不覺曉”,大概就是由此而來。
那么人易困,是不是應該多睡貪睡呢?不是。按照古人的養生經驗和天地間生機向上的規律,則不僅不能多睡貪睡,還應早早起來,勤于鍛煉。所以《黃帝內經》要求我們做到“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除了要早起,肢體放松,在外面散步鍛煉外,在精神狀態上也應生機勃勃,充滿朝氣。
春季飲食,宜多吃“芽”
春天萬物吐芽,“芽”最體現生機,所以古人常在膳食中選取芽類作為食物,如香椿芽、黃豆芽、綠豆芽、蘆蒿、竹筍等。有肝病的患者,為了順應肝應于春,主升發這一大自然的特點,中醫還有意在處方中配以生麥芽或春天的麥苗作為藥餌,也是應一個“生”字。
行文至此,想起坡一首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詩中提到蔞蒿、蘆芽。您可知道,這些正是符合春令的美食。春令除了選食芽類食物外,古人還根據五行五味理論,提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黃帝內經》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為什么提出春天要食甘呢,因為甘性溫,能助陽氣生發,又因為甘味屬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能養肝。《黃帝內經》列出上述食物性味皆甘溫,需要說明的是,其中葵是葵菜(葉片、葉柄為紫紅色或鮮紅色,又稱為冬莧菜或滑菜)。這類食物可根據日常食用習慣或食譜在春令選擇食用,對養生當有一定好處。
此因為春令主升,養生還應進食一些清涼疏風熄風類的食物,如可常飲桑葉茶、茶、鉤藤茶、決明子茶等,以疏風清熱,還可食用鮮枸杞頭、枸杞苗、芹菜、筒蒿等清涼平肝的菜蔬。
另外,應春令風陽風痰易升,在食物中還應少食助陽動風生痰類食物,有高血壓、易中風者,更應忌食助火升陽、動風類食物,如肥甘厚味、油煎辛辣類食物;如有精神疾病者,更應忌食引動風痰的食物,如海鮮、羊肉、驢肉、老公雞、豬頭肉等,以免引發宿疾。
(作者每周六下午在青海路44號岳陽醫院名醫特診部有專家門診)
春季養生食譜
香椿芽拌豆腐
嫩香椿芽半斤,洗凈用開水燙后,擠干水分,切碎末,放入盤中。嫩豆腐2兩切成丁,放在盤中香椿芽上。撒上細鹽適量,另外以小碗放入涼拌黃豆醬油2匙,醋數滴,麻油半匙,糖適量,攪拌均勻,淋入盤中,佐餐食用。
醫生《黃帝內經》讀后感1
《黃帝內經》一書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上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當然其在中醫學領域的經典地位更是家喻戶曉的了。它作為一部國學經典不僅僅是醫學生應該好好研讀的,它在養生方面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它指導我們如何才能順應自然以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
《黃帝內經》給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幾篇,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這幾篇論述都在養生的原則和總綱上做了精當的論述,其中一些理念極具現實意義,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必謹先之。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蘊含的養生之道確實可以讓人受益無窮的。很早就聽過“天人合一”的理論,原來覺著很飄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虛,在讀過《黃帝內經》之后發現,人體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才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在讀過《黃帝內經》后,我結合自己的身體和生活狀況綜合分析了一下,發現自己沒能做到《黃帝內經》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覺得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沒有類天地之道,相反,還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陰陽”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實際情況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氣虛無力。我個人身體一向還是很好的,體質不錯,因此我一向不注重這些,認為這些離我還很遠,老了在養生也不遲,在讀完此書后我發現養生要從現在做起,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大到情志,小到作息習慣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緒調節的,當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習慣,現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這些都是背離陰陽之道的,而且平時也不注意情緒和精神的調節,在讀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時才發現對精神的調節以及對情緒的控制對健康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看來這些謹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會出現很嚴重的狀況。另外現在正值春季,平時也沒注意什么,在看過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后,知道春天氣機是生發,條達,舒暢的,因此內心也應該是這樣的。“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這些也就提醒我們應該內心恬淡,而且應該到外面出去走走,這才符合養生的大道。
另外,縱觀《黃帝內經》,它不是一時一家之作,融合了幾代人的心血,它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也作為一部國學經典流傳于世,該書巧妙運用以岐伯和黃帝等人的對話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淺出,很精當的闡述了陰陽五行,四時氣候,五運六氣一些理念。《黃帝內經》讀后,我的感受雖然沒有很深,但確實得到一些體會,我想這就是收獲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這些感受去生活,雖不能達到上古之人境界,但還是大有裨益的。因為《黃帝內經》篇幅較多也沒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論性較強的也不能讀懂,因此僅有這些膚淺的感想來完成這次作業。今當臨文嗟悼,不知所言。
醫生《黃帝內經》讀后感2
在汗牛充棟的中醫典籍中,我們熟悉的常用的能稱得上經書的很少:大學系統讀過的就四本:《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神農本草經》,《難經》。開始讀這些經典時,發現讀完一遍,或幾遍后收獲往往很少,很苦惱:讀了中醫經典卻不知道怎樣去運用,有時有這樣的想法:中醫是一門純正的經驗醫學嗎?是我們的古人在欺騙我們嗎?前不久看報紙:發現中醫藥已申報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意思是不保護起來,就要面臨進一步萎縮,淘汰甚至是消亡,且目前國內大多數中醫院都不是在發展擴大,而是處于求生存的狀態,在現代醫學日益發達的時代,有這樣傻傻的堅持下去的必要嗎?中醫到底是科學嗎?為此,我曾捫心自問,科學是什么?衡量中醫科學的標準是什么?現代科學是衡量中醫是否科學的標尺嗎?我想不是,最簡單直接的證據便是:目前很多臨床疾病現代醫學無法治療,可一放到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核心的中醫里面,療效確實肯定,所以我不想去爭論中醫是否科學,中醫的經典是否科學,在我的心里有一個對中醫的定位和評價:能治好病就是科學。
懷著這樣的信念,反復研讀《黃帝內經》,把自己放到天地自然里,把人自然化、自然人化,把地球人化、人地球化,采用傳統醫學取類比像方法學習經典,反復揣摩,并把自己感悟到的理運用于臨床,療效明顯提高,有時對于現代醫學的疑難雜癥,卻能收到覆杯之效,對一些急診病人,也效如桴鼓。當然我們要辯證地看問題,在臨床上碰到很多的疾病,療效不肯定,有時甚至是石沉大海。我想是我對中醫經典的理解不夠,并不是中醫不能治愈該病。
下面請允許我把自己學習《黃帝內經》過程中對一些經文的感悟寫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1 《陰陽印象大論》篇云:….惟圣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六經為川,腸胃為海…….
2《五運行大論》篇云:帝曰:地之下為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故燥盛則地干,暑盛則地熱,風盛則地動,濕盛則地泥,寒盛則地裂,火盛則地固也。
3 《金匱真言論》篇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谿;…….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4 《五常政大論》篇云…..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太少之異耳……
5 《陰陽別論》篇云: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醫生《黃帝內經》讀后感3
經過了半年的大量閱讀《黃帝內經》,老師終于給我們解經了,當解完一段以后,每個人都站起來發言,而我也深有體會。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至兩漢年間,在內容上主要以黃帝與岐伯、雷公等人的對話形式展開。下面我來解一小段給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呀,大都能活過100歲,而且動作靈活沒有衰老的跡象。
現在的人,年齡到了50歲上下就動作遲緩有了衰老的跡象,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們大都懂得養生之道,能夠效法天地間的陰陽變化來調節自己,飲食有規律,不過分操勞,所以能活到100歲。現在的人就不同了,他們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為,過份地生氣,貪圖享樂,起居沒有規律,所以到了50歲左右就衰老了。”寫到這里讓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個人從小很努力用功讀書,事業一番風順,而且從不做壞事,是一個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歲。
【關鍵詞】藥膳進補;身體機能;免疫力
1 春季進補
春季是一個萬物復蘇的季節,一切生物都煥發了生機和活力,從人體生理學角度來說,人體的毛孔也將由冬天時的致密而轉疏松,在五臟中肝的功能活動也變得較為旺盛。此時我們應根據這一時令的特點,進行適宜的調養,以保障生命的正常活動。《黃帝內經》中論述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1]。因此,春季的藥膳進補就應適當地注意到這一生理特點。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甜食,以防肝旺克脾。唐代醫家孫思邈曾提出調味“省酸增甘,以養脾氣”[2],我國后世養生家也提出了“春宜甘平”的養生法[3]。根據人體的這些特點,在春季到來的時候,人們進補用的藥物和食物就可以選擇:茯苓、山藥、薏苡仁、蓮子、胡蘿卜、菠菜、魚鰾、銀耳、木耳、牛乳、枸杞、薺菜、馬蘭頭、芹菜、小白菜、荸薺、腦等。對于肝氣不旺、氣血兩虛的人,還可以適當用黃芪、當歸、人參、桂圓、烏骨雞等進補。
2 夏季進補
夏季是四季中最為炎熱的季節,天空熱氣下降,地氣因而上升,萬物生長最旺盛,到處生機蓬勃、萬物繁榮秀麗,自然界植物大多在此時開花結果。《內經》有言“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所以夏季的藥膳進補就應當充分注意到這一特點。藥膳要求以“清淡甘平”為原則,并配以清心火的食物,在膳食的選擇上以甘寒清涼為宜,如多進食西瓜、黃瓜、綠豆、冬瓜、絲瓜、西紅柿、玉竹、百合、薏米、麥冬、沙參、西洋參、枸杞等甘寒清補之品。當然,還要講究一個平衡和度的問題,夏季心火勝,肺氣易傷,故應配以苦、辛之品,以補肺氣,降心火[4]。
3 秋季進補
肺為嬌臟,秋季多干燥,易傷肺氣,人體易出現皮膚干燥、口干咽干、便秘等癥,故秋季進補應該充分考慮這些因素,注重補益甘味以益氣,多選擇甘潤養肺類補品,以不傷陽、不耗陽為度。辛味入肺能補肺氣,故應少吃辛味,以免肺氣過旺而克肝;多吃酸味,以助肝氣,酸味與甘味相合,則可化生陰津以濡潤秋燥。所以,此時制作藥膳常選的藥物和食物應該有百合、沙參、麥冬、阿膠、石斛、銀耳、甘蔗、梨、菠蘿、香蕉等。
4 冬季進補
朔風凜冽、萬物凋謝,大雪紛飛、銀裝素裹,氣候嚴寒,水結冰,地凍裂,陰寒盛,陽氣衰,此乃一派隆冬景象,此時自然界萬物皆處于閉藏狀態。《黃帝內經》概括冬季特點稱“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所以冬季藥膳應很好地保護陽氣,祛除陰寒,宜遵循溫補的原則。此時制作藥膳要注意選擇藥物和食物應溫而不散、熱而不燥,如牛肉、羊肉、狗肉、桂圓、紅棗、核桃肉、鹿茸、胎盤、冬蟲夏草、人參、肉蓯蓉、桑寄生等。此外,冬季對五臟中腎的功能活動有一定幫助,所謂“腎氣旺于冬”[5]。又因咸能入腎,咸多傷腎,故冬季藥膳不宜用咸太過,以免傷腎。
5 小結
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跨度較大,各地氣候也不盡相同,因此,任何經驗和方法我們都不能機械地執行,所以說,藥膳進補除了順應四時氣候外,還應注意到地理位置的不同。比如西北地區,氣候多寒冷、多風、干燥,易傷人體陽氣,藥膳宜溫潤,以勝寒涼之氣,燥則易傷及人體陰液,致人皮膚、黏膜干燥,故宜用滋潤的藥物和食物制作藥膳以勝其干燥。
當然,合理安排好飲食是提高身體機能的方法之一,但這只是“標”的范疇,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永葆青春,更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6]。春天為天地俱生,萬物欣欣向榮,推陳出新的季節。為了應順天地自然,我們應當早睡早起,加強戶外活動的時間和強度,使禁錮了一個冬天的身體得以舒展。夏天為陰陽兩氣相交,萬物榮華充實,繁茂秀麗的季節。為了應順天地自然,我們應當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更要勤洗澡,保持皮膚的通暢。更重要的是,不要一味貪圖涼爽,致使寒邪入侵,給身體埋下疾病的種子。秋天為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大地處于收容平定狀態的季節。為了應順天地自然,我們更應當早睡早起,做到聞雞起舞。冬天天寒地凍,天地萬物處于閉藏狀態,為了應順天地自然,我們不能貪睡,特別是老年人更應注意避寒保暖,但又不要過分暖而使皮膚出汗。
總之,一個人要想身體健康、益壽延年,除了合理的飲食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外,更重要的還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工作上積極進取、生活上關愛家人、名利上清心寡欲,時刻保持健康的心態。
參考文獻
[1]張湖德,馬烈光.《黃帝內經》飲食養生寶典[M].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392.
[2]王福民.孫思邈古文獻選編[M].第1版.三秦出版社,2011:140.[3]郭一.食用藥膳的基本原則[J].現代養生 ,2013,(10):31-32.
據報道,現在世界人均壽命已達70歲以上,有研究指出今后10年內人的平均壽命可達95歲,還有的科學家預測人能活到200多歲。不管科學怎樣預測,我們中醫學在《內經?養生論》上曾說:“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認為人的天年限度一般為120歲左右。
那么,人如何活過百歲,達到“上壽”?祖國醫學告訴我們,要協調陰陽,遵循養生規律。《黃帝內經》說:“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就是說,要知道養生的法則,必須遵循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生活起居要符合養生的方法。但是,自古以來,為什么享盡天年的人為數稀少,究其原因,除了先天稟賦和不可抵御的意外等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不知調攝,悖于養生規律,以致正氣不足,抗病力減弱,易受病邪侵害,過早衰老。這也正如《內經》所說: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十分顯然,要強身增壽,必須遵循規律生活,必須摒除陋習,協調陰陽,講究養生保健。
(二)祖國醫學對陰陽協調特別重視,無論談生理或病理,都十分注意陰陽的變化。“生之本,本于陰陽”,“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這說明人的生命活動是以體內陰陽為依據的。陰陽在人體的關系是“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按祖國醫學理論的這些論述,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可概括為(物質)與陽氣(功能)的相互作用與運動。人體的生理活動(陽)是以物質(陰)為基礎的,沒有就無以化生陽氣;而生理功能活動的結果又不斷地化生。所以沒有物質(陰)不能產生功能(陽),沒有功能(陽)也不能化生物質(陰)。這樣,物質與功能、陰與陽共處于相互對立、依存、消長和轉化的統一體中,維持著物質與功能、陰與陽的相對的動態平衡,從而保證著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例如,人體內的氣與血是一對陰陽,氣無形而動屬陽,血有形而靜屬陰,氣有溫煦推動的作用,血有營養滋潤的作用,血的生成離不開氣,氣附藏于血中,不能離開血而存在。氣血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也是相互影響的。若氣虛則生化不足,血也虛,氣虛運行無力則血瘀阻,氣虛而不能統攝血液在血管中正常運行而溢于脈外而產生出血等癥;而血虛不能生氣則氣虛。大出血病人,氣隨血脫而發生氣脫(休克)。這就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訣,精氣乃絕”。因此,只有經常保持體內外環境的協調與統一、人體內外陰陽平衡,人才能健康無病,不易衰老,壽命才能得以延長。
關鍵詞:藥食同源四時養生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2-0220-01
當今社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身體的健康,但經常吃藥特別是以養生著稱的中藥卻不怎么方便,所以具有藥用養生作用的食物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青睞。并且不同時間的養生方法也大相徑庭。
(1)歷代人們對藥食同源與四時養生的認識
黃帝內經中講到:“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正是我們所說的食。而藥則是靠其偏性治療疾病。藥食同源就是食物具有的類似于藥物的特定偏性,通過其“四氣”、“五味”的特點運用到疾病中以達到以偏糾偏的目的。
關于四時養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這里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從古至今有多種解釋:
王冰認為“養”即是“節制”的意思,他認為春夏陽氣盛,故人們在生活中應該節制食用溫熱之品,以免陽氣亢盛而病。張介賓則是結合了陰陽互根的理論進行了論述,認為所養春夏之陽是為了養秋冬之陰,養秋冬之陰是為了養春夏之陽。秋冬陰足才能夠為春夏生發的能量提供物質基礎,而春夏陽足才可以更好的封閉固藏秋冬所養之陰。張志聰認為春夏之時,陽盛于外而虛于內;秋冬之時,陰盛于外而虛于內。筆者認為此處之虛盛是相對的,這是因為在春夏之時自然界是呈現一種陽氣升發之勢,雖然人體也是在進行著相同的變化,但是要晚于環境,故人體相對于外界來說是虛。
縱觀歷代醫家對四時養生的認識,都離不開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的觀點,并且要調節陰陽來維持陰陽是協調平衡。所以在飲食養生中我們就要注重這幾個方面,從而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2)春季養生。春季應順應“春升”的特點,萬物陽氣升發,人體也應時而變,陽氣開始升騰散發,此時養生可順應天時,可到野外采集植物剛剛發出的嫩芽,將其曬干泡水飲用,對人體自身的陽氣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春季肝氣當令,肝屬木,木曰曲直,故肝喜調達,所以春季養肝也是重要的一項。養肝要注意協調陰陽,平日氣血虧虛之人可食用豬肝羊肝等動物肝臟以達到補肝的目的。也可以食用黑色的食物如黑豆、木耳通過肝腎同源的途徑來補肝。肝陽上亢的人在春季因為肝氣的過于升發,易導致頭痛、眩暈、耳鳴、面紅等癥狀,應該采取平肝潛陽的養生方法。可以用泡水喝,或者炸蝎子食用,都有不錯的效果。
春節期間在集市、廟會、街道上都有不少買冰糖葫蘆的人,筆者認為,這個也與春節期間人們的飲食習慣有關。春節到了,大魚大肉定是少不了的,但這些東西一旦吃多,不少人就會出現油膩肉食積滯的情況,感覺脘腹脹滿。而山楂歸脾、胃經,能夠消食化積,為治療肉食積滯之要藥。加之春天肝氣當令,山楂又能入肝經,可行氣散瘀,治療肝郁氣滯之證。《本草綱目》對山楂的解釋為“化飲食,消肉積,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痛脹。”所以春天根據自身的情況適量的吃些山楂對養生很有好處。
(3)夏季養生。中醫認為,春天主升,夏天主長,故人體也應該順應自然界這種積極旺盛的情況,要讓自己氣機宣暢、情緒開朗。在這個時候可以用橘子皮泡水喝,因為中醫講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不僅能辛行溫通,使氣得泄,還可以治療夏季多見的中焦寒濕、脾胃氣滯之證。
夏季心氣當令,七情過極皆可傷心,故養神在夏天顯得尤為重要。這時我們可以將荷葉與蓮子放在一起熬粥喝,因為蓮子具有清心安神,交通心腎的作用,可以治療煩躁、失眠等夏季常見的癥狀。荷葉功能清暑利濕,升陽止血。能有效地預防暑熱病和脾虛泄瀉。
夏季飲食要顧護陽氣,不可過食寒涼。所以想消暑可以喝一些綠豆湯,綠豆能清熱,消暑,利水。有較好的清熱消暑,除煩止渴的效果。正如《隨息居飲食譜》所說:“綠豆甘涼,煮食清膽養胃,解暑止渴,利小便,已瀉痢。”吃西瓜也是消暑的好辦法,西瓜味甘,性寒。中醫稱西瓜為天然的“白虎湯”,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但不可過食,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西瓜、甜瓜,皆屬生冷,世俗以為醍醐灌頂,甘露灑心,取其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害也。”這句話就說明了過食西瓜會導致脾胃虛寒,水濕不化。
(4)秋季養生。秋氣收斂,養生應遵循“收藏”之道。山藥功效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1]。其既補氣,又養陰,為平補脾肺腎之品。且秋季氣候以燥為主,山藥具有養陰潤肺之功。長期食用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
秋季肺氣當令,氣候以“燥”為主。肺為嬌臟,最怕的就是燥邪。所以秋天應該吃一些滋陰的水果、蔬菜,特別是養肺陰的食物,這時梨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梨性甘微酸,涼,歸肺、胃經。具有生津,潤燥,化痰的作用,還可以預防秋季皮膚的干燥和瘙癢。《日華子本草》對梨的解釋為“消風,療咳嗽,氣喘熱狂;又除賊風、胸中熱結;作漿吐風痰。”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宜吃梨,脾虛便溏及寒嗽的人要注意。秋燥對人的影響還體現在排便方面,不少人在秋天便秘的情況會有所加重,這時就可以喝一些蜂蜜。蜂蜜具有潤燥的功能,特別是潤腸通便的作用尤為突出。
(5)冬季養生。冬季養生注重的是閉藏,《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過:“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在這段時間里,應該以進補為主,還應避免對陽氣的損害。所以在此時吃羊肉對人體好處最多。羊肉功效益氣血,補虛損,溫元陽,御風寒[2]。滋補強壯冬季陽氣藏于人體內部,所以很多人會出現手腳冰涼、怕冷的情況。這個時候吃羊肉可以滋補人體的陽氣,陽氣一但旺盛了那機體就會產熱增加,也就不那么怕冷了。
冬季腎氣當令,中醫認為腎只有虛證而無實證,所以補腎就顯得相當重要。在冬天,人們出汗會減少,更多的水分需要腎臟來排出,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腎臟的負擔。所以多吃黑色的食物是冬季養生的好辦法,這是因為黑色入腎,如黑木耳、黑米、黑芝麻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四時養生就如《黃帝內經》所說;“順四時而適寒暑。”在不同的季節,根據其氣候的特點,通過適合自己的飲食來調節自身陰陽氣血的平衡。這是一種方便可行的養生方法,值得大家對其關注。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