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合作考察報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近年來,*縣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為目標,以農業特色產業和優勢農產品為依托,培育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涵蓋了糧食、果業、水產、蔬菜、牲豬、家禽等產業領域。7月12日,縣委組織部組織太陽升鎮、黃港鎮、山口鎮、馬坳鎮、廟嶺鄉、竹坪鄉等6個鄉鎮的組織委員及黨建室、機關工委、村建辦的同志共12人,到*縣*柑桔專業合作社、白槎鎮龍井早熟梨專業合作社進行了學習考察。
一、合作社基本情況
*柑桔專業合作社:*柑桔專業合作社座落在柘林湖南畔的*村,前身是*柑桔協會。*年為擴大柑桔銷售渠道,由當時的村黨委委員、種植大戶鄭根水牽頭,聯合徐金福、吳真民等8位村民,成立了*柑桔協會,同年組建了協會黨支部。在協會黨支部的引導下,協會組織農戶學技術、抓管理,統一組織種植、銷售,并逐步帶動周邊的桔農參與進來。種植面積由當初的250畝發展到現在已達10000余畝。2007年7月,在*柑桔協會的基礎上注冊成立了“*縣*柑桔專業合社”,并隨機成立了宏泰—*(九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員206人,其中黨員14人,以拓林鎮*村桔農為主體,同時吸收了江上、虬津、三溪橋、云山等鄉鎮以及周邊德安、武寧等縣桔農加入。*創立了“獨一處”商標品牌,先后被列為農業部“全國有機農業研究實驗示范基地”、“5000畝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江西省無公害農產品(水果)生產基地”、“江西省農村科普示范基地”等,獲得了“中華名果”、“全身農產品運銷標兵”、九江市“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榮譽。
龍井早熟梨專業合作社。龍井早熟梨專業合作社于2007年7月注冊成立,位于白槎鎮龍井村,前身是龍井早熟梨協會。現有社員102人,帶動農戶500多戶,早熟梨種植面積達6000余畝,并于2008年擴種九江水梨1000畝。該社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成立了江西龍井梨業有限公司,注冊了“永秀”牌商標,實行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產品包裝、統一組織銷售。
二、合作社黨建情況
黨建模式:即支部+協會+基地、支部+品牌+經紀人、支部+合作社、支部+協會+黨群致富信用聯合體、支部+合作社+公司(龍頭企業)。先后創建了*柑桔、鄱陽湖甲魚良種養殖等5個基地;組建了棉花、水產、蔬菜、花卉、苗木等29支經紀人隊伍;通過上掛企業、下聯農戶等方式,有12個專業合作社與外地27家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通過“黨組織牽頭、黨員群眾自愿、相互連帶擔保”的方式組建了信用聯合體23個,無需抵押質押,信用社直接向產業大戶放貸500多萬元;組建了宏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11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了各類專業協會、專業作合社、股份合作社154個,發展會員1.3萬人,帶動農戶3萬余戶。組建方式:堅持不同對象不同情況不同對待,靈活采取單獨、聯合和掛靠等方式組建黨組織。條件成熟的采取“兩套班子一套人馬”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方式,實現合作社與黨組織同步組建;條件不成熟的采取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和聯絡員的方式,幫助開展黨建工作。組織隸屬:堅持就地就便和有利于工作的原則,主要采取屬地管理、行業管理和掛靠管理等方式確定合作社黨組織的隸屬關系。黨員管理:采取雙重管理的辦法,組織關系一般以原所在黨組織管理為主,對黨員個人主動要求接轉組織關系的,也可以辦理接轉手續。溝通協調:一是實行黨組織與理事會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由合作社黨組織、理事會全體成員參加,通常每季度召開一次,先由理事會提出方案,就合作社重大事務、社員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討論,形成統一意見后,再按照合作社章程組織集體研究,確保黨組織可以全程參與決策,發揮建言獻策作用。二是實行黨員“三區三卡”服務社員制度。通過設立黨員示范區和黨員績效卡、黨員服務區和黨員服務卡、黨員責任區和黨員責任卡等形式,實行黨員分區劃片負責管理,積極為社員解決生產、銷售中的一些實際困難。
縣委、縣政府:
*月日至日,縣衛生局副局長*、縣財政局副局長*、*鎮副鎮長*及衛生局辦公室、財務科、醫政科和各鄉鎮衛生院負責人共人,赴*市、*縣考察學習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
點工作。重點了解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籌資機制、運行體系、規章制度、管理流程等情況。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市位于*市西部,轄個鄉鎮、個辦事處,總人口萬人。全市現有醫療衛生單位個,其中市直綜合醫院個,防保單位個,鄉鎮衛生院個,其他醫療單位個。設立村級醫
療機構處。年月份在*、*和*三個鄉鎮開展農民健康保障的試點工作,共籌集資金萬元,運行一年后,報銷支出萬元,其中大病報銷元以上的戶,元的戶,參保村受益率,參保戶受益率。自*
*年以來,參保鄉鎮擴大到個,覆蓋人口已達萬,占全市農民人口總數的近。*市的農民健康保障制度作為合作醫療制度的一種形式,其核心是:兩險共擔,三方籌資,四項規范。兩險共擔即通過測
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現狀與模式
1、專業協會型。主要以特色產品為依托,以科技推廣和技術服務為手段,進行專業化的生產合作。*發展村馬鈴薯專業協會,*年將種薯“花525”進行了國內商標注冊,定名為“龍發”牌,短短幾年,發展村的種薯通過協會遠銷*、*、*、*等地,20*年入會農戶和協會簽訂訂單,種植種薯4萬畝,全村1,200口人,人均僅此一項收入達6,000多元。
2、能人創辦型。主要是發揮種養大戶、致富能手、農民經紀人的示范帶動作用,聯合農戶創辦合作組織,形成規模生產優勢,其特點是靈活、便于聯合,帶動作用強,農民愿意接受。*管君亭利用自己多年從事棚室蔬菜種植的優勢,吸引本村多數農戶種植棚室蔬菜,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3、股份合作型。體現在農民資本的聯合和勞動的合作,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管理者,風險共擔,利益均沾。雙泉鄉龍豐村借助列入省機械化試點的機遇,利用國家和省投入的大型農業機械,20*年建立了股份制農機合作社,集約化種植面積達80%以上,同時,為周邊村屯開展有償服務,帶動了農機化水平的提高。
4、市場集散型。就是立足特色產品生產,通過組建合作組織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產品銷售優勢。*大豆批發交易市場、二龍山土產站,通過完善收購市場,帶動了大豆生產的發展。二龍山土產站在收購大豆時,與農民合作,20*年10月——20*年4月,共購銷大豆2萬余噸,為農增收20萬元。
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的作用
根據年初工作安排,9月份縣人大常委會組織相關人員對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開展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現狀
本次調查采取縣鄉人大聯動的方式進行,縣人大常委會分四個調研組重點對紅椿鎮、高橋鎮、洄水鎮、蒿坪鎮、部分醫療機構、縣合療辦進行了調研,在調研過程中,到村、組座談,到相關單位聽匯報、查資料,全面了解我縣新農合運行的現狀。瓦廟、繞溪、界嶺、燎原、雙安、向陽、高灘8個鄉鎮人大分別就本鄉鎮新農合運行情況進行了視察調研。從視察調研情況看,絕大部分農戶認為新農合是一項惠民的好政策,有效緩解了農民就醫難的問題,農民就醫有了最基本的制度保障。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宣傳不夠深入細致,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人口數據不實,政策惠及面窄,干部工作方法簡單等因素,致使這一政策在落實中打了折扣,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具體表現在:群眾滿意度較低,參合積極性不高,干部墊錢較多,鄉鎮合療辦機制不健全等。在政策宣傳方面,被調查的農戶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不知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幾乎沒有,但對政策大都是一知半解,不知道參合、報銷等一些運行程序和細節。在參合方面,被調查的農戶中,占一半的農戶認為是自愿參合的,30%的農戶認為是上級政府規定要參加才參加的,還有20%農戶認為是鄉村干部硬壓才參加的。在看病就醫選擇上,一半以上農戶想在鄉衛生院及村衛生室看病,一部分農戶反映身體健康,一般不住院,住院也自己掏錢看,認為合療報銷手續繁瑣、醫藥費高、少數人反映報銷的錢不夠車費。還有一部分農戶不看病,能拖則拖,能扛則扛。在合療政策受益面上普遍偏窄,實際受益的農戶不多,受惠程度不高。如紅椿鎮20*年參合14340人,基金配套總額573600元,20*年實際報銷205人,報銷186243元,占基金總額32.4%,全鎮總受益率為1.43%;高橋20*年參合17326人,基金配套總額693040元,20*年實際報銷302人,報銷277835元,占40%,全鎮受益率為1.74%。由于本次調查農戶的樣本量較少,實際各鄉(鎮)參合農戶的受益面更小。
二、我縣新農合在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政策宣傳不夠深入細致。
一是宣傳的主體不明確。在調研過程中鄉(鎮)合療辦工作人員反映,鎮、村兩級主要任務是按縣上下達的收繳任務籌資,一些具體的合療政策如報銷的病種,報銷比例,報銷程序他們自己也一知半解,所以他們在農戶收錢時也給群眾說不清楚。然而實施合療的主要“窗口”——醫院,對合療政策的宣傳更少,只是按照上級有關文件執行有關政策,因此導致了看似都在宣傳,可效果并不理想,使老百姓對合療政策一知半解、含糊不清,給合療工作的開展帶來諸多不利因素。
今年上半年,我有幸再次參加了市政協組織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小型調研活動,通過在XX縣XX鎮一天了解農戶、聽取基層干部情況介紹,對這項工作在我市的試行有了初步了解,在這里談一下自己的感想。
20*年10月,國務院召開了有中央政府各部門和省級政府主要領導人參加的全國農村衛生工作會議,會后以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名義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強調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衛生工作,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優化衛生資源配置,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建立和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等等。市政協很快在20*年初組織進行了農村衛生工作專題調研,其中關于新型合作醫療的摸底調查是調研的主題之一。我參加了此次調研,親身感受到了當時大多數農民對這項政策的實施持懷疑、觀望態度,包括我們的一些基層干部也對開展這項工作信心不足。主要原因是舊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瓦解和衰落給農民帶來了切膚之痛,農村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工作明顯削弱,一些已被控制和消滅的傳染病、地方病死灰復燃,新的公共衛生問題不斷出現,農民的健康水平呈現出下降趨勢。醫藥費用不斷上漲,廣大農民不堪重負,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相當普遍。20*年的調查顯示,群眾有病時,有48.9%應就診而不去就診,有29.6%的人該住院而不住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農戶明顯增多。農民迫切希望改變現狀,但又不相信政府能真正下決心解決問題。其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與過去實行的舊合作醫療制度有許多不同點,主要是:
第一,新型合作醫療是政府主導下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而過去的合作醫療則主要依靠鄉村社區自行組織。
第二,新型合作醫療的資金來源,主要靠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方籌資,中央和地方則政每年都要安排專項資金予以支持。具體的籌資比例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各占2/5,農民個人繳納115,鄉村集體經濟組織有條件的也要給予資金扶持;而過去的合作醫療資金,主要靠個人繳納和村級集體經濟補貼,政府各級財政不負籌資責任。
第三,新型合作醫療以“大病統籌”為主,重點解決農民因患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而過去的合作醫療主要解決小傷小病,抗風險能力差。
第四,新型合作醫療實行以縣為單位進行統籌和管理的體制。一個縣的人口,大縣有一百多萬,小縣也有二、三十萬,統籌的范圍大,互助共濟的作用就大;而過去的合作醫療一般都以村為單位(*左右人口)統籌,少數以鄉為單位(二、三萬人口)統籌,互助共濟的能力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