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老年婦女護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我國老年護理人員從業現狀
目前我國的養老護理人員主要是指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我國養老護理護理人員嚴重的供不應求,無論是從人員數量還是人員素質都不能滿足老年護理的需求;護理人員年齡結構偏大,一般是50歲左右的家庭主婦(很多屬于兼職性質)。目前護理人員的水平較低,一般沒有經過正規訓練,只能達到基本照料的水平,缺乏醫療常識。由于我國還沒有專門的老年護理服務人員的專門培訓機構,護理人員資源分配嚴重的不平衡,廣大農村以及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老年護理服務發展滯后,護理人員資源缺乏。
(一)老年護理人員供不應求隨著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增加,相應的老年護理人員的需求巨大。截至2011年底,我國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為1.66,《我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提出,到2015年,全國注冊護士總數達到286萬,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為2.07。從數據來看,目前我國每千人才擁有不足2個護士,然而護士偏重醫學,并不是針對疾病預防和老年康復的。絕大部分護士因為養老機構中醫療服務風險高、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較差、待遇低,并且也沒有職業晉升的機會不愿意轉崗到養老機構做老年護理工作,工作閱歷豐富資質較高的醫護人員更加不愿意進入到養老機構或者護理機構,因此,老年護理人員目前存在嚴重的供給不足問題。另外,我國沒有建立完整的老年護理教育體系。我國護理醫學教育經過長期的發展,已形成了從中職到研究生的不同教育層次,但老年護理專業的發展卻相對滯后,尚未構建起與我國老齡化社會相適應的完整的老年護理教育體系。養老護理人員的教育資源投入較少,全國各大高校沒有設置養老護理專業,護理人員培訓不足,導致老年護理人員輸出量較少,目前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一般設置護士類學科,涉及到老年護理的學校較少,種種因素導致養老護理人員的供給不能滿足老年的護理需求。
(二)老年護理人員素質普遍偏低根據以往的調查,目前部分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不能稱之為“老年護理人員”,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只是提供端茶送飯,洗衣之類的日常生活照顧,缺少醫護常識,對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病和老毛病不能進行簡單的治療和護理,一旦老年人身體不適或者急性病發作,不能及時給予救助,使老年人往往錯過最佳搶救時間。另外,部分老年照料人員服務態度差,對老年人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態缺乏了解和關懷,不能滿足老年人養老的心理期望。這些養老服務對老年人來說,屬于比較消極的養老方式,會加速身體機能的老化,增加老人的精神焦慮感。由于我國護理教育的落后,以及對護理人員培訓的缺乏,以及護理人員的思想觀念使得老年照料人員素質普遍偏低,缺乏服務老年人的意識,缺乏工作熱情,而且缺乏職業道德的規范和約束。
(三)老年護理人員的地區分配不平衡就農村地區而言,農村老年人數量龐大并且缺乏必要的養老資金,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護理相比城市更加缺乏保障。一方面,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空巢老人現象嚴重,養護老人的人員數量大量減少。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的農村老年人口不僅不能享受養老和護理服務,還要承擔一定的勞動,加劇了身體老化和病化的程度。農村老年人的疾病護理服務人員更是缺乏,農村的老年人能否得到基本的養老護理以及護理人員的配置,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且難度比城市老年人的護理問題更大。盡管一些城市建立了養老護理院,護理人員素質較高,但是這種資源較少而且老年人護理成本較高,收入較低的老年人沒有經濟能力無法享受專業的護理人員服務。
二、我國老年護理人員培養的應對策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是一部綜合性的全面保護婦女權益的基本法律,重在保障就是這部法律的主要宗旨,各級婦女組織作為社會群眾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婦女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代表和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是各級婦女組織的基本職責。多年來,各級婦女組織積極履行職能,加大了婦女維權的力度,建立和健全各級婦女維權組織機構,在推進依法治理,依法改革全過程中,積極參與、代表和監督,切實保障了婦女的合法權益。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婦女權益保護領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做好農村婦女維權工作,對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對創造性開展好農村婦女工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為了切實推進農村婦女的進步與發展。我們抓住婦女群眾信訪中帶有共性的問題,積極協調,扎實工作,促使有關問題得到解決,促進婦女整體維權能力的提高。
近年來,婦女組織積極維護農村婦女合法權益的典型案例:
一、切實加強私企女職工的權益保障工作。隨著改革的深化和機制的轉換,廣大農村婦女已不再單一種地,而是選擇進廠做工,來增加家庭的經濟收入,因而私企女職工勞動保護工作成為婦女維權的重點。為此,婦聯組織積極同勞動部門在私營企業中開展女職工勞動保護合格單位的創建工作,并重點推動有關企業開展了多種險種的參保工作,努力解除女職工的后顧之憂。即使女職工發生意外事故后,企業和家庭也能不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2001年天林制衣廠一名清潔工宋監琴因搞衛生,不慎從三樓墜落至二樓,造成顱底骨折、脊椎斷裂,前后實行了三次手術。事后婦聯組織從傷者的實際困難出發,積極匯同勞動所、司法所與天林廠法人代表進行了商談,通過多輪的協商除勞動保險部門支付醫療費用6.6萬元,傷殘救助金17094元,每月撫恤金693.60元,護理費326.40元之外,廠方為其支付生活費等各項費用,一次性補償金共計人民幣17.75萬元,從而平息了傷者家屬帶著傷者沖擊天林制衣廠、聚眾鬧事等事態的發展。同樣對企業未投保的外地女工,婦聯組織積極參與工傷賠償補助的協調工作。2004年欣鑫緯編有限公司外地女工李紅,因在車間拉毛機上操作不慎被卷入機內,造成左手四指斷,左手受傷,為此,婦聯組織匯同勞動部門出面協調,使女工李紅獲得廠方賠償醫療補助金和傷殘金10.1萬元。2004年4月凱福爾染整有限公司外地女工許寒英因在烘干烘布時不幸造成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傷殘,婦聯組織匯同勞動部門為許寒英爭取了廠方7000元賠償金。由于婦聯組織的積極參與,從最大程度上保護了勞動者的最大利益。
二是積極維護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權益。2000年大毛橋村2組有一對夫婦,1999年離婚,男方是個個體戶,為了達到離婚的目的,男方作出讓步,把上下三層樓房讓給女方,自己搬到城里住,法院作出了判決。時隔一年,男方因生意不好,不愿在城里租房住,帶了新娶的老婆強行搬進了法院判決給女方的樓房。婦聯組織得知這一情況,會同司法辦、派出所趕到村里,當面與男方交涉限期搬出,使離婚婦女的合法權益得到了保護。2004年10月塘口村婦女朱文玉因遺傳因素,患有精神病,男方起訴與其離婚,因朱文玉在醫院做過人工流產,法院不予受理,但男方將其趕出家門,朱文玉只得回娘家吃住。當婦聯組織得知這一情況,為了解決朱文玉的衣食住行,確保其生活有著落,在法院不能受理的情況下為了切實維護已婚婦女的合法權益,根據婚姻法有關規定,夫妻有相互扶養的法定義務,并提出了由男方供給朱文玉每月糧食45斤、生活費200元、并每月供給朱文玉精神病藥及服裝等,從而保護了婦女的合法權益。
三是妥善解決老年婦女的贍養權問題。隨著社會老齡化時代進入,農村老年人的贍養問題日益突出。因為農村老年婦女一旦喪失勞動能力,一無積蓄,二無養老保險,再加上子女不贍養,她們的生活就會陷入困境。面對近幾年來信訪中的這一突出問題,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推進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對調解不成的來訪案例,積極動員和鼓勵老年婦女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2000年2月,婦聯組織為新光村一名83歲的老年婦女盛鳳金訴訟,狀告四個不孝子女,最后通過開庭調解,落實了老人贍養問題。2001年6月,當我們得知塘口村81歲的老年婦女陸小如被繼女趕出家門,流浪在外。婦聯組織鼓勵老年婦女狀告女兒不盡贍養義務,并會同司法所,請求法院到老人住村現場開庭。婦聯組織為其出庭。周邊村近1000多人參加了旁聽,最終為老年婦女陸小如討回了公道,維護了權益。為了擴大影響,我們通過常熟有線臺“今日傳播”這一欄目,連續三次作跟蹤報道,加大了媒體宣傳。2005年6月勤豐村81歲老年婦女陳大妹在三個兒子不接納母親居住,不盡贍養義務時,婦聯組織會同司法所與村委會一同做工作,并實地查看情況。通過對其兒子進行法律宣傳和教育,使三個兒子轉變了態度,并與其達成了共識,形成了書面文書,按年輪流贍養老母親。從而使陳大妹老年生活得到了妥善解決。
一、發展目標
以全面實施中國-荷蘭社區衛生服務合作項目為突破口,從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出發,緊緊圍繞社區居民健康服務需要,充分利用現有衛生資源,改革衛生服務體系,改變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逐步形成在政府統一組織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高效、低耗、優質、廉價、便捷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實現"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
二、指導原則
(一)堅持政府引導,部門協作,多種所有制成分醫療機構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的原則。
(二)堅持以區域衛生規劃為指導,以充分利用現有衛生資源為主體,政府投入與資源調整相結合的原則。
(三)堅持預防為主,全方位提供衛生服務的原則。
一、衛生健康規劃重大目標
到2025年,建立覆蓋全省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健康素養水平持續提高,健康服務體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服務,基本形成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產業體系,與2020年相比,主要健康指標有較大提升。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健康服務優化升級,健康飲食和健康行為習慣全面普及,人人享有高質量的健康環境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健康產業繁榮發展,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健康公平顯著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優于全省平均水平。
到2025年具體實現以下目標:
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人民身體素質明顯增強,人均健康預期壽命逐步提高。
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養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產生活環境基本形成,食品藥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創新整體實力大幅提升,健康服務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
一、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我國社會將面臨的問題
1.少子化、城鎮化、家庭小型化使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少子化必然導致家庭小型化,城鎮化又會使人口流動性增大,加劇了家庭小型化的趨勢。加之婦女勞動參與率的提高,這也降低了她們照顧老年家庭成員的傳統作用。家庭養老負擔越來越沉重,這里的養老負擔不僅指養老資源的提供,更指養老職能的承擔。我國持續的低生育率使家庭的養老功能逐漸缺損,造成了“少子女老齡化”現象。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性將進一步增大,使得子代和父代分市、分省而居的比例上升,家庭作為養老的基礎功能進一步弱化。
2.養老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2006年全國老齡委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不同情況的老年人適用不同養老方式。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201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的數據顯示,生活能夠自理的老年人占77.3%,自理有困難的占15.9%,不能自理的占6.8%。其中高齡老年人認為自己需要日常生活照料的比例為40%。雖然養老機構接納床位數量近年增加迅速,但存在供給的結構性失衡,造成高端養老住不起,低端養老又排不上的問題。另外,近十年公辦養老院數量幾乎沒有增加,民辦養老院數量雖有增加但仍較少,且其收養和服務能力相對有限。目前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僅占全部老年人的1.3%,遠低于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6.8%的比例。
3.未富先老,老年人經濟收入城鄉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