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內蒙古對外經貿環境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內蒙古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有利條件
(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明顯改善內蒙古的開放環境
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力度。當各項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得到落實后,內蒙古開放環境將得到明顯改善,為內蒙古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從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政策措施來看,國家支持的重點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了配合國家的這一舉措,內蒙古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根本和切入點。“十五”期間,內蒙古重點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建設黃河上游水土流失和風沙鹽堿治理區、京津周邊內蒙古沙源治理區、大興安嶺天然林資源保護區、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草原保護治理區等四個重點區域,全面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生態建設重點縣、三北防護林、綠色通道和水土保持七大工程。同時加強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連接區內東西部,輻射西北、華北、東北的干線運輸網絡,暢通“聯疆達海”出區通道和口岸運輸國際通道。“十一五”期間,內蒙古將繼續加快交通、水利、城鎮、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使城市規模和重要工業布局與水資源承載能力及其他基礎設施相適應。經過未來一段時期的開發建設,內蒙古的開放硬環境將會得到明顯的改善。
(二)內蒙古具有向北開放的重要區位優勢
內蒙古北面與俄羅斯、蒙古國相接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與它們的經濟貿易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而且合作的前景主要立足于雙方經濟結構的長期互補性。
第一,從目前俄羅斯、蒙古國兩國的經濟發展現狀來看,俄羅斯、蒙古國均處于經濟轉軌時期。國內自然資源豐富,但資金相對短缺,需要大量的投資帶動本國的經濟增長。相比較而言,我國人均自然資源相對匱乏,因而加強內蒙古與俄羅斯、蒙古國的合作,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能夠有效帶動雙方合作水平的提高。
第二,從資源結構來看,我國與俄羅斯有開展農牧業合作經營的廣闊前景。俄羅斯地域遼闊,農田廣袤而肥沃,但糧食產量卻遠低于我國,食品大量依靠進口,特別是蔬菜、水果質量都比中國差,而且價格也比中國高。而我國是農業大國,有著幾千年的農業種植經驗,技術發達,人力資源也豐富,因此,兩國在農業方面的互補性很強,從長遠來看,內蒙古與俄羅斯的農業合作具有良好的前景。
第三,發揮產業間互補優勢,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潛力較大。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在外商投資的帶動下,建立了大量加工貿易生產企業,特別是在輕紡工業和家用電器行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形成了較強的比較優勢,并帶動了對外出口。俄羅斯輕工業相對比較落后,但其發達重工業積累起來的工業生產技術基礎和管理經驗,加上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比較雄厚的人力資本,使其能夠有效地接受和利用中國的境外加工貿易方式,形成新的符合俄羅斯市場需求的生產能力。
(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內蒙古進一步對外開放的物質保障
內蒙古是全國重要的資源富集區,豐富的資源是內蒙古發展經濟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內蒙古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物質保障。具體表現在:內蒙古農牧業資源豐富。土地總面積中,耕地面積722.4萬公頃,占全國耕地面積的6.11%;草原面積8666.7萬公頃,占全國草原面積的73.3%。內蒙古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油、糖生產基地,人均耕地面積0.34公頃,居全國之首,目前已經形成的四大糧食生產基地每年可向國家提供50億公斤商品糧。內蒙古還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可利用草場面積達6818萬公頃,居全國之首。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等著名大草原牲畜總量穩定在7000萬頭(只)以上,毛、絨、皮、牛羊肉、牛奶等畜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居全國五大省區之首。
內蒙古能源、礦產資源富集,開發前景廣闊。在世界上已經探明儲量的140多種礦產資源中,內蒙古就有120多種,其中居全國前五位的有43種,居首位的有5種。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三位。稀土資源儲量大、品位高,稀土氧化物保有儲量8377萬噸,居世界之首,發展稀土產業得天獨厚。煤炭資源儲量大,分布集中,保有儲量2256億噸,居全國第二位。且煤層淺,容易開采,又靠近水源,為煤炭資源的開發轉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石油天然氣的蘊藏量也十分可觀。已經探明13個大型油氣田,預測石油資源總量為2030億噸,天然氣總資源量為10000億立方米。
二、內蒙古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不利因素
(一)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動趨勢對內蒙古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首先,內蒙古的產業競爭力將面臨挑戰。未來幾年里,內蒙古各產業隨著開放度的提高將會更大范圍地面向國際、國內市場,更多地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這對促進內蒙古產業技術水平、管理素質和效率的提高,加快產業結構的轉換將起到積極作用。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激烈的國際競爭也將使目前內蒙古開放度相對較小、發展相對落后的產業更直接地面對來自國際、國內市場的嚴峻挑戰。同時,資源條件制約大的產業如農業、能源、新興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電信等服務業,以及傳統加工工業等,都將不同程度地面對新的國際、國內競爭的壓力。
其次,內蒙古的企業將會面臨國內外優勢企業的擠壓。目前,內蒙古多數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低下,缺乏市場觀念,創新能力不強,綜合競爭力較差,加上條塊分割,企業設置分散、重復,社會化的專業分工和協作機制一直得不到必要的發展,影響了企業組織結構的合理化,特別是在內蒙古企業組織結構還沒有完全通過充分競爭實現規模經營和結構合理化的情況下,既要面臨跨國公司的壟斷競爭優勢的挑戰,又要面臨與國內企業爭奪市場的壓力,這將會成為制約內蒙古企業更好地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最大障礙。
再次,內蒙古對外貿易將會面臨挑戰。一是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加大。內蒙古外貿出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是香港、日本和俄羅斯,出口增長的真正潛力在于大力開拓美國及歐盟市場,而美國經濟增長在未來可能放慢,從而導致國內需求的下降,歐盟經濟也極有可能由于歐元的啟動而轉向內需拉動型增長,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增多,都將擠壓內蒙古出口增長的市場空間。二是貿易自由化趨勢將使內蒙古農牧業、重點工業和服務業比較優勢下降,初級產品出口的貿易環境將持續惡化。同時高技術產品的進口也將對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造成較大沖擊,影響內蒙古產業競爭力的提高。
(二)人才短缺的狀況將日益突出
隨著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加劇,人才將成為競爭的焦點,人才短缺將成為未來制約內蒙古進一步對外開放的主要矛盾之一,人力資源將面臨挑戰。而這種挑戰既來自于高素質員工的短缺,更來自于企業家的稀缺。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環境來看,與東部發達地區甚至西部的一些省市相比較,內蒙古都不具備優勢,而未來幾年這種環境并不會有明顯的改善。內蒙古雖然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但淡水資源不足,生態環境較差,氣候干燥少雨,風沙較大,不利于人類生存的面積大,城市化水平較低,人口稀少且居住分散。加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勞動報酬較低,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水平較東部地區明顯偏低。而市場規則決定了人才等要素總是向收益率較高的地區流動,盡管內蒙古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也很難把高素質的人才吸引過來,甚至留不住現有的人才。而人才資源的匱乏將會直接影響內蒙古對外開放環境的改善。
(三)投資環境雖然有所改善但仍不理想
從投資硬環境角度分析,首先在生態環境上,由于人們過度開采草地和礦藏、亂砍亂伐森林、超負荷放牧等原因,內蒙古的沙化非常的嚴重。其次在基礎設施上,近年來雖然內蒙古的基礎設施狀況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橫向比較,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大大地落后于中東部地區,也逐漸地落后于西部一些省區。內蒙古鐵路密度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3%,僅高于西部甘肅、青海、新疆和西藏等省區;全區公路密度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7%,僅高于西藏、青海和新疆;全區電話普及率僅為8.8部/百人,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2部/百人。全區互聯網用戶位居全國第26位,低于西部5個省區;內蒙古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全區實有鋪裝道路長度為2620公里,建成區道路鋪裝密度為4.4萬平方米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30位;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87.3%,比全國低8.7個百分點,位居全國第28位;城市煤氣普及率51.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7.6個百分點,位居全國第29位,僅高于甘肅和青海;建成區擁有公共綠地密度4.3公頃/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22位。
從投資軟環境來看,除了思想觀念落后,開放意識不強,政府欠缺配套以外,市場購買力低,市場發育程度低也是制約內蒙古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保障。近幾年來,內蒙古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國范圍內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與東部地區的差異日漸拉大,收入水平低直接影響到居民的購買能力,進而限制市場空間。因此,未來幾年內,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及購買能力能否顯著提高將成為影響內蒙古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內蒙古的市場化程度與東部地區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不論是資金市場的發育程度、企業的市場化程度,還是經濟的國際化程度都與東部地區相差懸殊。未來幾年,內蒙古經濟市場化程度的高低也將直接影響到內蒙古投資軟環境的改善。
在分析了內蒙古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之后,我們應該注意到的問題是:如果內蒙古只從自身的資源特色出發,簡單地立足于資源輸出的發展戰略,是否能真正實現經濟優勢的轉化?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結論是不能將內蒙古建設成單純的資源輸出地。對于類似內蒙古這樣欠發達的西部地區來說,開放才是求變的唯一制勝選擇。因為象內蒙古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加快發展,靠國家投入,太少;靠原始積累,太慢;靠銀行貸款,太難。除了依托傳統的資源優勢以外,幅員遼闊的地緣優勢和西部開發的政策優勢理所當然應成為開放的另外兩個“跳板”。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內蒙古的優勢和劣勢,立足現實,實事求是地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內蒙古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