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自然災害對經濟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一般來講,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影響后果包括三個方面:經濟損失、人道災難和生態破壞。其中,經濟損失又包括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及對宏觀經濟增長所造成的影響。自然災害直接損失的評估本身并不是經濟學家所要研究的內容,這些工作主要依賴于建筑、工程、結構、風險評估等方面的專家完成。自然災害直接損失主要包括建筑物、基礎設施等有形資產的存量部分的損害,以及廢墟清理、緊急救助服務成本等。此次地震亦未對全國性交通運輸系統造成嚴重的損壞,與上次雪災不同,地震主要破壞當地的交通系統,而中國主要的公路及鐵路則未受影響。災害對宏觀經濟增長的次生影響主要是指自然災害對宏觀經濟指標——GDP、消費,受災害影響的通貨膨脹、以及政府救助資源的再分配和恢復重建的效果。
繼南方雪災之后,5月12日14點28分,我國四川汶川地區又發生了里氏8級特大地震,是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地震災害。截至5月21日12時,四川汶川8級地震已造成41353人遇難,274683人受傷,累計失蹤32666人。自然災害在奪去人類生命和財產的同時,成千上萬個家庭的破碎也造成了受災地區人民難以抹去的心靈創痛。目前,冷靜、客觀地分析自然災害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充分認識當前經濟形勢與政策,對于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一、自然災害對經濟的影響,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1地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具體數據目前正在評估中。受災地區主要是四川省綿陽地區。風險評估公司AIRWorldwide表示,中國四川省發生的強烈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將超過2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400億元左右,將其作為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參考數據。通常,自然災害的直接損失都是由政府財政全部負擔,2007年我國全年財政收入高達513萬億元,其中四川省財政收入為13847億元。同時,2007年我國財政超收收入為7239億元。所以,中國政府有雄厚財政收入的基礎,作為不到整個財政收入3%的災害直接損失并不會撼動中國經濟。
2從對已經發生的人類所遭受的重大自然災害事件分析表明,自然災害的直接損失對于整個國家經濟的影響程度并不顯著。一般自然災害在短期內有影響作用,很難構成對整個國家巨大的資本市場根本性的擾動。比如,1995年9月的美國卡特里娜颶風災難,雖然對路易斯安娜和密西西比兩個州的經濟造成相當大程度的損害,但是這些州總的GDP也不及美國當年GDP的2%。據美國勞工部數據估計,盡管災難直接導致了受災地區失去23萬個就業崗位,但是從災難發生當月的全國就業數據來看,只有35萬人失業。這些例子充分說明,自然災害對經濟活動影響作用是與經濟潛能相反的。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人力資本是經濟資源的主導因素,地震災區數十萬人的傷亡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人道災難,但對于絕大多幸存者來講,他們是災后重建任務巨大的資本存量和經濟潛能。
中國政府在第一時間對災難事件的及時響應,并舉全國之力最大程度地挽救受災群眾的生命,充分彰顯中國政府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中國政府在第一時間對災難事件的及時響應,并舉全國之力最大程度地挽救受災群眾的生命,充分彰顯中國政府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但仍然反映出,我國缺乏一個類似國家應急管理中心。平時經常性地進行國家大范圍的風險評估,找出對國民經濟和民生具有重大影響的行業和企業、事業單位,協助和指導這些行業或機構提高預警能力。在多次災難發生之后,在經濟損失評估之后,考慮到我國近期自然災害頻發,我國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經濟質量評估體系,通過特定的管道測試所有建筑物、經濟網絡應對災害的能力。而所有這些,都意味著短期內投資成本的增加。
自然災害對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而言往往都是局部的,但自然災害造成的顯著影響絕大多數是短期表現,但是有些短期內的影響會導致產生長期性影響。對于整個國家和地區來說,為了應對自然災害,政府往往要提前做財政預算,遇到大災難的時候還要追加預算,遇到毀滅性災難的時候,還會有國際借貸,這會對整個政府的支付能力產生重大影響,同時意味著會有更多政府公債即將發行。正如人們所預期的,2008年5月16日,財政部發行2008年第七期記賬式國債2715億元。為滿足災區重建資金需求,2008年5月15日,人民銀行決定,對受災嚴重的成都、綿陽等6市州,地方法人金融機構5月20日暫不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同時,追加救災支農再貸款限額15億元和再貼現限額10億元。貨幣政策結構調整也是2008年以來的最大特點。
二、經濟影響主要表現是因災害產生的通貨膨脹
一般來講,在遭受自然災害的國家可能有兩種渠道引發通貨膨脹。第一,由于災后恢復建設的債務負擔累積,導致通貨膨脹發生。災后重建是向社會施加的一種成本,政府必須對此進行巨額的財政支出。因為災難的深度影響,政府可能負擔不起額外的債務累積。政府可能通過中央銀行發行更多貨幣來緩解財政危機,印制過多貨幣的結果就是加大通脹壓力。所以,在應對災后重建的債務處理問題上,中央銀行要保持政策的獨立性。第二,受災地區經濟基礎遭受損害,因市場紊亂造成通貨膨脹,食品、建筑材料、能源價格高企。嚴重災害可能會造成人們對物價上漲的擔憂,尤其是對基礎消費品和糧食價格。政府在短期內要在受災地區進行適當價格控制。因為四川省本身并非工業中心,其占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僅39%,而來自四川省的工業生產亦只占全國總額的約25%。在對外貿易方面,由于四川省屬內陸地區,故對中國的出入口影響亦不大。四川地震或令中國的通脹預期升溫,尤其是食品價格方面,因部分地區的物資供應將因交通而受干擾,但相信對通脹影響仍不及雪災大。至于農產品方面,四川所受的影響不大。雖然本次地震將對四川地區的經濟生產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全國經濟增速和當地企業的收益,但從中長期來看,因為地震影響地區面積較小,當地經濟也不很發達,與直接導致一部分鐵路和高速公路主干道癱瘓的冰雪災害不同,地震只會影響到某些地區性的交通系統,因此,其實質性經濟影響有限。
總地來講,2008年以來的兩次巨大自然災害的疊加,客觀上促使投資需求的增加,通脹壓力無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目前最急迫的是增加供給。因為自然災害會使經歷災難的人們心理上產生影響,從而降低他們的生產能力;自然災害必定減少GDP存量;自然災害必定減少存貨。因此,要適當限制能源、糧食、鋼材、建筑材料等經濟基礎性重要產品的出口,積極開拓進口渠道。鑒于目前我國復雜的經濟形勢,如何駕馭增加有效供給能力是對全社會的考驗。在大災面前,政府不能過多干預市場價格,否則,企業提高生產力沖動受到制約,供給增加將不得實現。企業也要講政治,降低利潤追求,通過增加產量和銷售規模吸收相應要素成本。同時,積極推進投融資市場建設,尤其是股票市場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