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規劃環評綠色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規劃環評的實施具有法律強制性《環境影響評價法》(以下簡稱《環評法》)明確規定“一地三域”綜合性規劃是個專項規劃,需要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包括了我國大部分與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利用有關的規劃。2009年,國務院公布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進一步細化了對規劃環評的審查程序、技術內容、法律責任等方面的要求,體現了規劃環評的實施具體法律的強制性。
1.2規劃環評強調預防為主規劃環評是環境保護參與綜合決策的有效切入點。《環評法》明確要求,在規劃編制過程總,對擬實施的規劃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環境管理參與規劃決策的重要途徑。規劃環評的實施從決策層面提前介入,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讓規劃更好的符合國家的環境政策和行動計劃。
1.3公眾參與具有法律保障《環評法》明確鼓勵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以適當方式參與環境影響評價。要求專項規劃的編制機關應在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征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草案的意見并認真考慮這些意見,在報送審查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附具對意見采納與否的說明。此后頒布的《規劃環境影響條例》進一步提高了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參與權利,將公眾參與貫穿規劃環評的審查和跟蹤評價等主要過程。
2我國規劃環評制度存在的不足
2.1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夠一方面從目前經濟發展程度來看,我國仍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時期,各個地方政府均把發展放在第一位,從戰略角度仍是把經濟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對環境保護總體上重視程度不夠,雖然這幾年嚴峻的環境形勢和中央的嚴格要求下有所轉變,但是還是不夠,當發展與環保有所沖突,仍以發展為主。另一方面地方部分政府官員環保意識較差,認為環保也就是履行個手續,未理解規劃環評的真正內涵,重視程度低,導致規劃環評的執行率不高。
2.2政府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機制相關的規劃編制在不同的部門組織實施,比如,城鎮規劃屬于城鄉建設管理部門、土地利用規劃屬于國土部門、經濟發展規劃屬于發改委或經信委,職權分割把不同環境要素置于不同部門管理,甚至同一環境要素置于多個部門管理,缺乏相應的協調機制,規劃內容上的重疊甚至相互矛盾,規劃支持數據和信息的不可傳遞,都給規劃環評的開展造成很多困惑和不便。
2.3環保部門執法權力缺乏保障①環保行政手段仍有欠缺。盡管《環境行政處罰辦法》明確,對連續違法限期不改的企業,可以進行多次或加倍處罰。但環保監察機構缺少查封、扣押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的設施、設備等必要的強制手段,難以形成強大的震懾效果,所有在環境影響評價的執行上難以百分百做到規劃環評。②環保執法受地方政府制約。環保執法管理模式不是直管而是由各省、市(區)、縣政府設置機構管理,所以環境監察執法受到地方政府制約,難以最大化發揮其日常監察執法的作用,環評制度的執行缺乏環境執法的護航難以有效執行。
2.4規劃環評制度存在缺陷《環評法》對規劃環評只作了原則規定,具體的程序、內容、責任不明確,影響了規劃環評工作的開展。規劃環評制度在頂層設計上未能與中央其他部委建立有效的制度,未將規劃環評設置成前置條件。在基層實施過程中,規劃環評也未進入決策鏈的末端進行,也就無法體現規劃環評作為戰略環評的重要地位。在公眾參與機制方面仍不夠完善,當前社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政府決策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熱情很高,但是其參與途徑和監督仍不健全。
3落實規劃環評制度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建議
3.1強化規劃環評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①強化規劃環評在綠色經濟發展中的決策作用。從頂層設計上綜合考慮空間布局、產業布局、產業結構、清潔能源利用、資源循環利用等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內容,建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等相關的評價內容和指標,從源頭引導經濟向綠色、循環、低碳發展。②將規劃環評作為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我國的經濟發展經歷了從粗放式到集約化、精細化的發展過程,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也較為嚴重,應將規劃環評作為行政審批前置條件。
3.2完善規劃環評技術體系規劃環評活動的本質不是一項純粹的科學性或技術性研究,而是一種規范性的實踐活動。因此在內容上應進行拓展,應重點分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將污染減排與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掛鉤,根據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設定環境準入條件,優化產業結構、規模,并牢固樹立生態保護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所有規劃、決策的執行絕不越雷池一步,用生態保護紅線優化空間格局、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在評價指標的選取上,應在以環境要素質量預測與評價為主的基礎上,關注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從規模與效率、結構與布局等角度,強化與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相關的“生態型”指標的設計與評價。
3.3加強規劃環評制度建設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中設計的相同內容統一起來,并落實到一個共同的空間規劃平臺上的“三規合一”,以及再整合環境規劃的“多規融合”,對形成可持續性導向的經濟發展來說無疑是良好的機遇。將規劃環評融入經濟發展決策,切實響應生態文明建設關于空間、資源、生態環境的要求,結合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段,全方面參與。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建立公眾參與平臺、途徑以及反饋機制,建立公眾參與的具體規定,確保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作者:張深單位:重慶市合川區環境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