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物科技論文:基于倫理視閾剖析當代生物技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蔣道平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
現代生物技術發展帶來的主要倫理問題
1人的生命安全倫理問題
這主要體現在轉基因食品的大量推廣上,目前轉基因食品在超市和廚房里占據了主導地位。轉基因生物體和轉基因食品是否會破壞食物中的營養成份、對人體是否有毒、是否會破壞抗體、是否會削弱免疫力等問題在科學上既無確證也無否證,但轉基因技術已經在廣泛應用推廣,對人類生命安全造成了潛在的危脅。國際消費者協會認為,轉基因食品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影響人體抵御病毒的能力,而且這種不良后果,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反應出來。一些實驗室通過對動物進行實證,發現其嚴峻的負作用已經顯現。
2環境和生態安全倫理問題
若那些經基因工程改造過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流散到自然環境中,可能會對其他生物和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甚至產生出新的病原,對人類生命安全構成新的危害和威脅。同時,轉基因生物進入生態環境后,也會改變自然界的正常遺傳體系,進而破壞其生態平衡和進化秩序。
3人的尊嚴和人體倫理問題
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存在著侵犯人尊嚴的問題,特別是對人類胚胎干細胞的提取和利用,導致人的細胞、組織、器官、胚胎都可能成為試驗操縱的對象和商業獲利的手段,嚴重侵害人的尊嚴。基因組檢測和基因診斷等生物技術手段的應用,以及基因治療、輔助生殖技術、器官移植等治療手段也均在不同程度上侵犯了人體基本權利和尊嚴。
4公正性和隱私權倫理問題
當下,“借用子宮”、“借用精子”、“母親”、“試管嬰兒”等生物高技術現象已有發生,依賴現代生物技術孕育的生命體從一開始就存在生命變異風險,同時其基因隱私信息也可能暴露無遺,帶來的后果是社會歧視、畸形成長及不正常的倫理道德關系,其生存和發展的公正性和隱私權均受到了侵犯。
發展現代生物技術的基本倫理原則
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引發了諸多現實問題,從倫理屬性上來說均可歸屬于生命倫理范疇,其核心問題是“該”與“不該”發展、“應當如何”發展和“實際如何”發展等倫理問題,其基本倫理原則是尊重人、不傷害人、有益于人、公平對待人等倫理問題[4]。生命倫理學的出發點是“不傷害人”,落腳點是解決“應當如何”的問題,“應當如何”包含有“應當”可持續發展、“應當”公平發展、“應當”共有責任等倫理原則。只有在遵守這些倫理原則的基礎上,發展現代生物技術才能造福人類、有益人類,同時使現代生物技術規避安全問題,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發展態勢。
1不傷害原則
現代生物技術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結果,其目的是為人類服務的,是滿足人類需要的實踐活動,應該是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絕不能因為眼前利益、經濟利益驅使和極少數人的需求而傷害整個人類。不傷害原則的倫理規范包括3方面:①不傷害人的生物屬性,即不傷害人的本原基因,不能對人的基因進行跨物種基因重組和提取重組;②不傷害人的社會屬性,現代生物技術揭示了生命的本質和奧秘,于是生命檢測技術、輔助生殖等技術也得到應用,人的隱私權、自主權受到侵犯,自然傷害到人的社會屬性;③不傷害人的生存和發展,這主要是指大量轉基因技術、酶工程等在食物上的應用可能使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不傷害原則是現代生物技術倫理的根本原則,是現代生物技術研究和推廣活動所必要的道德義務,包括“不應該造成、應該阻止、應該消除惡和傷害,應該盡力提升好”[5]。它可約束和調節研發主體的行為,把“不傷害人”作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準則。
2可持續發展原則
至今為止,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已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威脅,資源枯竭已是世界性難題。在這一背景下,現代生物技術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物種的研發和新型綠色能源的替代緩解了人類資源壓力。然而,現代生物技術緩解地球資源是有限的,甚至具有潛在破壞性。現代生物技術研發活動是一種人工技術,打破了物種之間的界限及生物進化中的自然秩序,跨越了物種之間的天然屏障,創造了新的生物體,重塑了自然界的生命,使自然生物鏈時刻處于復雜紊亂中,人的生存環境和整個地球生態系統處于重新融合和調節中,影響著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人類對其的主觀能動性要有所限制,在改造自然和人類自身的時候要進行理性選擇和倫理分析,不能脫離可持續原則創造新的生物體,不要偏離倫理道德關系改造生存環境。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發展現代生物技術,使技術的發展、人類的安全和自然的保護三者統一,才能達到人類發展的可持續性。
3公平發展原則
地球和自然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公平地存在和發展才是一個良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公平發展原則包括3個層面:①人類代際公平發展,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一定要考慮到當代人的利益,也要考慮到后代人的利益,要兼顧到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絕不能因為眼下的生存發展壓力和商業利益的驅動而廣泛濫用現代生物技術,把潛在的危險和傷害留給后人;②人類與其他生物群種的公平性,人類應與其他生物群種和諧相處,保護地球上所有的物種就是保護自身的生存環境,不能破壞生物鏈和生物的多樣性,人類只有與其他物種在生態系統中公平的生存和進化,才能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③不同國家與地區公平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是世界各國共同的任務,世界各國和地區有可能為了自己的發展而傷害了他國的環境,這種做法顯然違背了人類的公平和倫理道德,世界各國家或地區所實施的現代生物技術應以全球整體利益和共同發展為前提,互相間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生物技術引發的災難性事件。
4責任擔當原則
試驗和現實已證明,現代生物技術的負面影響在時空上是寬泛而深重的,保護和優化人類的生存發展環境是全人類不可推卸的共同責任。首先,科學共同體必須在“不傷害人”的倫理原則下開展生物技術創新活動,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作為科技行為的主體,其行為對整個社會和環境具有直接和深遠的影響。在傳統社會中,科技共同體內成員的倫理關系,是依靠科學的精神氣質和科學家的榮譽感來維系的;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之間的互動,已使得功利的因素從內外兩個方面對科技共同體產生了巨大的壓力”[6]。因此,從事現代生物技術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在利益與道德發生沖突的時候,必須以“不傷害人”的精神和品格來決擇自己的科研活動。其次,國家和各級政府在現代生物技術的科技政策制定、科技項目攻關、科技經費投入、成果鑒定及轉化、市場應用及監管、效益反饋及評估等方面要嚴謹論證、嚴格控制,并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生物安全評估機制。第三,現代生物技術類企業要樹立倫理道德和責任意識,所制造的生物制品(特別是食品、藥品、保健品、器械等)必須是無傷害的和無后遺癥的產品,不能在商業利益前唯利是圖。第四,醫療機構利用基因工程、細菌工程等技術在疾病治療、基因檢測、輔助生殖等方面時,必須是以“不傷害人”為前提,必須要有良好的醫德和責任意識。最后,如前面“公平發展原則”中所述,各個國家和地區在發展現代生物技術時要有高度的共同責任感,使地球環境和生態系統成為人類共同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