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談礦采活動與自然災害的關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研究區地表變形現狀研究
區從投入生產開始,礦井采空區面積達0.60km2,其中采空區4號煤層埋深約為400—500m,采空區連續面積不大,在該區地表并未發現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劇烈地面變形跡象。目前來看,該區地表變形(地面裂縫、塌陷)程度較輕,導致地質災害危險性較小。
2.研究區地表變形災害分析
根據以往開采經驗,當煤層開采深度與開采厚度比值<30時,開采一定面積的煤后,會引起巖層變形并傳播到地表,在一定時間段內,地表會發生不連續變形。地表變形越劇烈,采空區上方就會形成比較大的裂縫或塌陷坑;當開采深度與開采厚度比值在30—100之間,地層中也未出現較大地質破壞時,煤采出后會引起巖層移動并傳播到地表,從而導致地表發生一定程度的連續變形(即地裂縫或塌陷坑)。當上組煤層采出后,將會引起巖層移動,并傳播到地表,局部地段地表變形劇烈,采空區上方會形成較大的地表變形(裂縫或塌陷坑)。綜合來看,上組煤層采空后地表變形將對地面造成嚴重影響,地表變形(地面塌陷、地裂縫)地質災害危險性較大。
3.研究區地表變形定量分析
北一采區,主要開采5#煤,工作面長度180.10m、平均采高2.81m;北二采區,主要開采2#煤,工作面長度150.10m,平均采高1.09m;北三采區主要開采3#和4#煤,工作面長度為260.11m,平均采高4.21m,從研究區總體煤層分布情況來看,2#、3#、4#、5#煤層大部分穩定可采,或全部穩定可采。因2#、3#、4#、5#煤層間距離比較近(2#和3#平均煤層間距為10.35m,3#和4#平均煤層間距為6.17m,4#和5#平均煤層間距為5.57m),研究區礦井又采用聯合開采方式,所以,這里把四個煤層合并起來計算其變形特征值。研究區坡度不大,為一緩傾斜的單斜構造,地層走向自北向南,由南北向又漸變為北西向,傾向由正西向又逐漸變為南西向,地層傾角較平緩,一般為3°~15°,平均為7.2°。研究區煤層以兩類巖石頂板為主,一種是砂質泥巖頂板,這類屬于較穩定頂板,另一類是泥巖頂板,這類屬于不穩定頂板,它們的單軸抗壓強度為10.81-36.21MPa其它根據經驗參數得:下沉系數取q初=0.81,q復=(1+a)q初=0.97;水平移動系數取b初=0.27;移動角取7.2°;水平移動系數取b復=b初=0.26主要影響角正切tgβ=2.78按上述公式及計算參數,沙曲一礦上組煤開采后,不同埋深地表產生的最大變形值列。通過表中的計算結果得知,研究區上組煤開采后,地表最大沉陷值是7316.06mm,地表沉陷嚴重,又因為該區內地形復雜,沉陷將會對區內耕地、道路造成較大破壞。這里再將表3-2中的計算結果(地表最大移動值、地表最大變形值和地表最大傾斜值)與《規程》中對應的地表變形對地面建筑物破壞等級兩者進行對比。研究區上組煤采空后,地表不同部位各類地面變形值都很大,地表變形也很嚴重,地面上發生塌陷、地裂縫的數量會增多,它的規模也將會加大,這些地面變形對地面建筑物破壞等級也較高。研究區對應區域的三川河附近、河谷東部和西部,因煤層埋藏相對較淺,Imax值、Kmax值、εmax值也都較高,對應的破壞等級均為Ⅳ級,所以開采煤層引發地面變形較大,影響嚴重;研究區對應區域的中東部地區,包括中部龍花垣、張家山、馮家溝、東家塔、東溝底等村,Imax值和εmax值對應破壞等級也較高,也為Ⅳ級,Kmax值稍低,為Ⅲ級,所以該區開采煤層后引發的地表變形屬于中等變形區域,,影響次之;研究區對應區域中的大部分山區和西北部地區,主要包括北焉、港村、雙則等村莊,Imax值和εmax值對應破壞等級也較高,仍為Ⅳ級,Kmax值最低,為Ⅱ級,地表變形相對較小,影響也最小;綜合分析,研究區內上組煤層采空后會將會發生嚴重的地面變形,對地面建筑物也將造成嚴重的影響。結合該區行政區劃資料,研究區上組煤層采空后的影響范圍較大,通過分析,主要包括區內大部分村莊及南部工礦生產區、國道、高速公路、鐵路等主要交通干線。其中受威脅居民預計大于110人,受威脅資產預計大于550萬元,而大部分村莊被破壞的房屋將大于4020間,建筑物被損壞后損失預計將大于2050萬元。根據有關規程判斷,該區地表變形(地面塌陷、地裂縫)程度嚴重,地質災害危險性很大。
4.研究區地表變形延續時間分析
當工作面停止開采后,地表隨之會有一定的沉降,時間越長,沉降的幅度越小。當地表沉降幅度累計達到10.1mm時,可以認為地表移動開始了;如果連續6個月地表沉降幅度都小于30.1mm,這時我們可以認為地表移動期已經結束。這段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稱為地表變形的延續時間,通常可以將它分為三個階段:初始期、活躍期和衰退期。為了得出地表移動的延續時間(T),這里根據下面的公式進行計算:T=2.5H(d)式中:H為工作面平均開采深度(m)研究區上組煤層開采深度為170.01-600.01m,將深度數值帶入公式T=2.5H(d),計算得出:T為425.03-1500.03天,即研究區內如果開采上組煤層會引起的地表移動,對應的延續時間為1.16-4.12年。又如:前面提到的北一、北二、北三采區部分區域,開采深度為350.01-500.01m,依據公式計算得延續時間T為875.03-1250.03天(即2.41—3.42年)。另外,研究區上組煤層采出后,采空區地表變形還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如:采空區是否被完全充填、冒落物是否被充分壓實,以及是否留設保護煤柱等,這樣地表移動變形時間可能會延續得更長。
5.結論
綜上所述,經過定性分析,研究區礦井開采上組煤層后,地表大部分區域會發生比較劇烈的變形(產生地面裂縫或地面塌陷);再經過數學計算定量分析,更精確地得出地表變形的劇烈程度,受威脅的居民人數眾多,房屋等建筑物、工礦企業及各類交通干線也損失嚴重,而且進一步分析地表變形即將持續的時間,最長可達4年多,這意味著這類地質災害發生治理恢復也將持續很長的時間,所以研究區內地表變形地質災害危險性較高。
作者:王婷婷閆疆單位: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