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就業不公現象對學生的影響及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行業特色高校非職工子弟就業現狀
所謂行業特色高校,是指以行業為依托,圍繞行業需求,針對行業特色,為特定行業培養高素質專業性人才的高等院校。1999年,我國高校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教育體制改革,此次改革將一些過去由行業部門管理的高校,如電力、石油、礦業、鐵路、通訊等,劃轉由教育部或地方管理,且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模也發生了相應變化。由于這些行業都是國營大型企業,具有較強的壟斷性和穩定性,所以吸引了大批學生報考這類學校,尤其是一些本行業的職工子弟。隨著大學生就業方式的轉變,大學生就業由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國家統一分配逐步改為用人單位和大學生雙向選擇,高校招生計劃自主權和企業選人用人的自主權顯著增大。劃轉前學校由某行業管理,招生和就業有較明顯的計劃性;劃轉以后,這種計劃性削弱,加上其他不少非行業特色高校也紛紛開辦了行業特色高校的類似專業,由此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是高校專業設置、招生計劃與行業需求存在差異,高校只能根據當前形勢作出判斷,人才培養具有周期性和滯后性;二是企業用人受行業興衰影響,具有較大的波動性,加上就業整體形勢嚴峻,這就使得這些行業的就業形勢形成了需方市場,往往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近年來,企業為了穩定職工隊伍,在招聘大學生時就有意無意的向本行業職工子弟傾斜,隨著招聘數量的減少,這種現象呈愈演愈烈的趨勢,有的單位明確提出了雙重標準,非職工子弟學分積點必須超過3.5,更有甚者,有的只招收本行業職工子弟,非職工子弟的應聘簡歷和申請一概不收,這在客觀上造成了非職工子弟就業存在不公平的問題。因此,行業特色高校非職工子弟的就業面臨以下問題:
﹙1﹚就業機會不均等自高等教育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趨嚴重,人才供需失衡。對于應聘者而言,面對有限的就業機會,及時掌握最新的就業信息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由于每個人掌握的社會資源不同,因此對信息的獲取途徑和速度不盡相同。行業子弟由于掌握較多的社會資源,對于行業內部招聘信息的獲取途徑較多,成功就業的機會要高于非職工子弟。
﹙2﹚招聘制度不公正招聘是一個企業輸入新鮮血液的重要途徑,因此,制定公平公正的招聘制度將有助于企業選拔優秀的人才,促進其個人能力轉化為社會生產力。中國是一個人情關系社會,隨著就業形勢的嚴峻化,社會關系在就業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為了保障職工子弟能夠順利實現就業,解除職工的后顧之憂,部分企業通過放寬招聘條件,為本行業職工子弟創造了特殊通道,同時也使部分非職工子弟被嚴苛的招聘條件拒之門外。
﹙3﹚專業受限難就業行業特色高校是為某一特定行業培養專業性人才的重要戰略基地,學生的專業性強,就業范圍相對于一般通用專業的學生要窄很多,如果不能順利在本行業內實現就業,那么在社會就業市場上,行業特色高校的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就會明顯減弱,往往比其他通用性專業更難實現就業。
行業特色高校目前存在的就業不公現象,對高校的學生管理和教育工作造成了新的問題,同時,也對廣大在校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動力等方面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影響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艱巨任務,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他是否能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近年來,隨著就業形勢的嚴峻,就業公平問題也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關注。行業內部設立的就業保護墻,以及社會上對于這一不公現象的輿論效應,促使部分在校生對社會的認知產生了偏離,將一些就業不公現象放大為社會不公,甚至產生懷疑一切的心理。
﹙2﹚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大學生求學的一個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就業,就業形勢的好壞直接影響廣大在校生的學習態度。在行業特色高校,由于就業機會的不同,職工子弟和非職工子弟學習態度產生了差異。對于行業職工子弟來說,容易表現為兩極分化。由于職工子弟就業無憂,學習沒有壓力也無動力,因此,大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表現出一些不良風氣,從而影響其他學生;僅有少部分學生不甘心生活在父輩光環下而選擇努力學習。對于非職工子弟來說,也同樣容易表現為兩極分化。其一是積極的學習態度,就貧困家庭和一般普通家庭而言,教育是提高社會階層地位的重要途徑,這使這些學生意識到,只有更加努力地學習,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在職場上謀得一席之地;其二則是消極的學習態度,少數非職工子弟認為,反正就業也難,看不到希望,學好學壞一個樣,索性破罐子破摔。
﹙3﹚就業期望值的改變報考行業特色高校的學生,對就業都有著明確的期望,往往是沖著就業好、待遇高、穩定等因素而來的。而現實中,行業市場的波動、人才供求關系的變化以及用人制度中存在的問題,造成行業特色高校學生就業形勢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加上傳統的就業觀促使他們將就業目標定在大中型城市和國有企業,盲目排斥那些具有更多發展空間的偏遠地區和中小型企業,這種錯誤的就業觀,也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一項重要原因。
﹙4﹚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近年來,大學生惡性事件屢屢發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廣泛關注,從馬加爵、付成勵到藥家鑫、汪佳晶事件,家庭、學校、社會使廣大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從行業特色高校來看,雖然關于非職工子弟的就業心理問題目前還沒有較多的研究,但是,校園惡性事件的屢屢發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行業內長期的就業不公平現象的存在,必然引起廣大非職工子弟的不滿,造成不同學生群體之間的不和諧,如果不及時緩解就業壓力,促進就業公平,必然會引起大范圍的不滿情緒,長期壓抑會導致廣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最終釀成大患。
﹙5﹚對接受高等教育的熱情降低就業是教育的結果,大學生就業實現機制是否健全,能否順利實現就業,關系到高等教育是否能夠健康發展。接受高等教育被人們視為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的重要途徑,而現如今的行業特色高校大學生就業不公現象使這種愿望難以實現,這樣就容易讓人們對接受高等教育的熱情下降,知識無用、努力無望的觀念就會蔓延。
解決行業特色高校非職工子弟就業不公現狀的對策
就業問題是關系到民生的重大問題,解決高等學校學生就業難問題是當前各國都面臨的難題。當前特色行業出現的就業政策傾斜現象愈演愈烈,對學生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這不僅不利于廣大學生的成長,更有礙于行業自身健康可持續發展,造成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本文無意對行業用人制度進行分析和評述,而作為高校,雖無力改變行業就業政策,但可以從學生培養角度著手,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改變觀念,做好廣大學生的就業擇業觀教育工作,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增強廣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以便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1﹚加強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對學生進行多方面指導和教育就業指導應該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引導廣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從根本上說,高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就是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適應當前就業形勢的能力。首先,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就業指導工作是一個系統性較強的學生服務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和國家相關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拓寬信息渠道,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就業信息服務。其次,積極引導大學生的就業觀。特色行業的就業政策傾斜,致使廣大學生的就業觀偏激現象突出,高校應積極引導畢業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轉變就業觀念,調整自我期望值和就業心態,在擇業過程中,正確看待自身能力和就業崗位需求,把握就業機會,以便順利實現就業。
﹙2﹚促進學生自身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培養創新型人才就業競爭力,它的核心包括工作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應聘求職能力。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當前國際上的競爭,實際上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高校要努力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改進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經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此外,學校對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培養,除了要保證在校大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和基本的技能外,還要注意對其思維獨立性的培養,激發潛能,培養學生自主創業的意識和能力。
﹙3﹚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隨著近年來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凸顯,社會各界和高校也逐步意識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對廣大青少年指出:希望同學們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希望同學們能夠堅持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在正確處理個人、集體、社會關系的基礎上保持個性、彰顯本色,實現思想成長、學業進步、身心健康有機結合,追求全面發展,努力成為棟梁之才[5]。在當前就業形勢下,作為特色高校,我們更應該加強對廣大在校生,特別是非職工子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他們辨證看待就業問題的能力,理性對待行業內存在的就業不公現象,增強競爭意識和克服困難的能力。此外,大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凈化輿論環境,正確引導廣大學生的思想,促進校園和諧穩定[6]。
﹙4﹚科學合理設置專業和課程體系高校要準確把握用人市場的要求和趨勢,科學合理設置專業和課程體系,促進大學生全面成長,適應社會需要,尤其是適應專業市場的需要,主動與用人單位溝通,合理確定招生規模,暢通就業渠道。同時國家也應制定相應政策和措施,減少企業招聘的不公正現象,促進企業用人規范、自律。
結語
綜上所述,行業特色高校就業問題的解決對促進行業和諧、穩定、高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特色行業對職工子弟的關照和對非職工子弟的排斥現象,則影響了我國的就業公平機制,并對行業特色高校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負擔,對社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作為高校,應該采取多種措施來規避和減少對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改進培養模式,加強就業指導,針對學生存在的價值觀和擇業心理偏激現象給予心理疏導,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力。同時,國家也需要采取相關措施來調整和規范特色行業用人行為,促進就業公平,保證行業發展和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
作者:張文衛牛曉琳單位:西南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