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環境哲學視域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20世紀之前的大多數西方人面前,揮之不去的問題與其說是“道家究竟是什么哲學”?“道家何以能是哲學”?勿寧說是:“道家像什么哲學”?“道家像不像哲學”?因為在他們叫做哲學的東西里面道家的核心概念和命題似乎不成其為哲學化理念或者說是背反性突出,所以他們難以領悟和認同道家是必然的。20世紀以降,歷史把西方推向環境主義、生態主義,傳統西方的哲學場域之上浮出了環境和生態哲學新天地,這兩種相關哲學的語際世界之根本理念均邏輯地歸元于純粹先驗整體自然主義,從這個根本理念及其學科位格藍圖上看,西方環境主義、生態主義從實質上可以說是“姍姍來遲的道家”而已,因為道家哲學根本旨趣就在于自然中心主義,所以他們重新發現和認同作為其先知的中國道家也就是必然的了。事實也正是如此,只是在20世紀中,“道家究竟是什么哲學”才可能得以解決,道家哲學個性的普遍性真正本質被歷史辨識出來。
A.N.懷特海(A.N.Whitehead1861-1974)是環境哲學的先驅之一,也是對東方智慧豁然貫通的先驅者之一,1925年他完成了著名的《科學與近代世界》,1929年又完成了劃時代的巨著《過程與實在》。懷特海把西方近代科學評定為以機械哲學為基礎的研究模式和信念系統。這種模式運用的是主客二分、物理還原、靜態分析、孤立實證的方法。根據20世紀初相對論、量子力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學科新動向,懷特海敏銳地宣告:機械論哲學和其研究模式已經陳舊過時,代之而來的將是有機論哲學時代,因此需要有意識地重建有機的自然觀。有機自然觀更多地考慮生物學、生命、生成過程、自然過程的模式而不是近代物理學模式,它將復現自然的真正有意義和有價值的魅力所在。懷特海指出:“認為單純的物質沒有價值的假定,使人們對待自然和藝術的美缺乏尊敬。當西方世界都市化的過程迅速發展,需要對新的物質環境的美學性進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時,認為這類觀念沒有考慮價值的說法達到最高潮……由此產生的兩個惡果是:(1)不顧每一個機體和環境的真正關系,(2)不顧環境的內在價值,而在考慮終極目的時,環境的內在價值是必須充分估計進去的”[1](P187-188)。懷特海對自已的哲學有獨特的評價,據訪問過他的賀麟先生回憶說:“他談到了他的哲學著作,說是東方意味特別濃厚,也許中國人反而容易了解,容易欣賞些。他說,他的著作里面就含蘊有中國哲學里極其美妙的天道(Heavenlyorder)觀念”,賀先生則認為“他的天道觀大抵介于儒道之間,而稍偏向于道家”;另外在《過程與實在》中,懷氏寫下了“我的有機體哲學的總的立場,似乎多少更接近于印度人或中國人的某些思想線索。”[2](P103)于此可見東方道家哲學獨特內涵之所在。(持生態有機整體論的著名的人物還有W.惠勒、L.摩根、W.阿利、A.愛默森、K.施米特、J.克魯奇等。)有機論者旨在否定牛頓模式和笛卡爾、康德等的人與自然分離的哲學前提,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科學范型。1952年馮·貝塔朗菲(L.von.Bertallanffy1901-1972)發表《生命問題──現代生物學思想評價》,從生物學研究出發得出整體、動態、主動的系統有機體觀,并進而上升到世界觀的普遍原理──一般系統論,一般系統論旨在取代老式的哲學本體論、范疇論,克服笛卡爾的心身二元論和舊的機械哲學,它標志著懷特海以來有機哲學的深化進步。[3](P3,205,22,206-207)
著名科學史家、生物化學家李約瑟(J.Needham1900-1995)熱愛道家(筆者案:西方學人用Taoism一般既表示道家也表示道教),自稱皈依中國人的世界觀,又自號“十宿道人”,他把中國道家價值排列于中國思想的價值序列之首位,他認為與印度和古希臘特定的機械原子論世界觀不同,中國很早就發展出有機宇宙觀。湯川秀樹(1907-1970)說他一開始欣賞老、莊,因為老、莊的思考以自然界為中心,老、莊認為脫離自然界的人不可能幸福。后來他學了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時開始反感一味地順從自然的教導,可是由于原子彈事件,他最終又發現“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個人類的最終命運”。[4](P56)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A.Toynbee1889-1975)認為英國資產級革命以后的工業文明讓人類對生命層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統治權力,使得農業文明時代人類與生物圈相對平衡的力量被打破,全面征服自然界的戰爭已經造成了生態退化的后果,而事實上人只是大地母親的孩子。他認為科學的后果僅由科學本身單一的行動得不到根治,而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持的都是人類中心主義,故擔當不起拯救自然的使命,相比較而言佛教、道教、古代萬物有靈論敬畏自然,才有可能擔當得起拯救地球的使命。
著名學者F.卡普拉(F.Capra1938——)對道家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他認為無論是印度教、佛教還是道教,“他們的信徒的最高目標是認知所有事物的統一和相互聯系…”;東方宇宙觀中,“宇宙被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在,它永遠運動,是有生命的、有機的,是精神的,同時又是物質的”;[5](P10)“東方哲學有機的‘生態學’的宇宙觀無疑是它在西方,尤其是年輕人中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之一”。[5](P11)目前,全世界正經歷著一場價值觀、思想和文明范式深綠色化變革的時期,卡普拉強調我們對自然的態度應從主宰和控制而改變為合作和非暴力的態度,即回到老子的“同于道”即順從自然的原則。[5](P322)F.卡普拉揭發說佛教、道家、儒家、禪宗等學術中深蘊有各種生態智慧,他曾說了一個廣為流傳的評價“在諸偉大傳統中,據我看來,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態智慧,它強調在自然的循環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基本一致。”[4](P63)美國著名環境哲學家、環境倫理學家R.F.納什(R.F.Nash)評價說:“卡普拉深受正在興起的生態學的鼓舞,把它視為道家的萬物一體意識的西方對等物。”[6](P141)實際地講,卡普拉的確是把握住了二者的深刻會通之處。現代科學中出現了“錯綜論”,這是把秩序與混純統一起來的科學,按這種理論:自然永遠處于秩序與混沌相互轉化的過程中,有人指出“錯綜論的發現重新恢復了像中國的道家學說這樣古老哲學中的智慧,道家學說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7](P475)
R.F.納什在其《大自然的權利》當中,較為全面地介紹了西方對其基督教人類中心主義、人與自然二分的二元論哲學傳統、近代機械主義自然觀念、狹隘的人類主義道德和權利觀、單純分析和實證的科學方法論、對自然事物的功利主義、無節制的消費主義、征服自然的自由觀念等一系列特殊教條的反思批判要況,他多次提到東方宗教,特別是道家與佛教。他認為:道教、佛教等的核心“是拒斥那種在傳統基督教中是如此突出的二元論和人類中心論。東方宗教認為,大自然的所有構成部分在本源上是同一的。通過把自我融合進一個更大的有機整體中,這些宗教排除了通向環境倫理學的思想障礙。東方的古老思想與生態學的新觀念頗相契合。在這兩種思想體系中,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生物學鴻溝和道德鴻溝都蕩然無存。正如道家所指出的那樣,‘萬物與我為一’”。[6](P136)他指出,東方思想持內在價值論,“在道家思想中,萬物中的每一物都擁有某種目的、某種潛能,都對宇宙擁有某種意義”。[6](P136)環境和生態哲學中的新自然觀、新哲學觀與東方道家的通一性或相容性目前越來越受到廣泛認同。I.普里高津(I.Prigogine1917——)反對把人類和自然分離開,他解釋說,他的自組織宇宙是自發宇宙,這種理論突破了西方主客二元論傳統,并且這種“整體自然觀”相通于“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他相信“我們正愈益接近兩種文化傳統的交匯點。”[8]
上述諸人關于道家的說法更多地停留在觀念和形上層次,還嫌抽象玄遠,客易使人對西方心理與道家本質精神的可溝通性將信將疑。有一個例子可以打消這個疑問。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1908-1970)晚年更致力于開創所謂“超越心理學”。他把他的心理學跟“行為主義的、實證論的、客觀主義的、機械論的集團”[9](P8)的心理學,也跟精神分析心理學明確區別開來。他的最著名理論是“需要層次論”,該理論把人的需要分成多層次的,而最高滿足叫“高峰體驗”。高峰體驗的理論環節要之有:①整體論的態度和思想方法,這是“傾向終極整體的狀態,即傾向整個宇宙,傾向全部實在,以一種統一方式看的實在;每一事物也都是每一別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和每一事物有聯系;全部實在不過是一個我們從不同角度觀察的事物”。[9](P132)他把這個當成對他人和事物的“存在認知”的核心原則。所謂“存在認知”是與“太極端地分析性的”、“太理性”、“太數量化”、“太原子論”、“太概念化”等近智認知相對而言的。②超越。他說:“超越指的是人類意識最高而又最廣泛或整體的水平,超越是作為目的而不是作為手段發揮作用并和一個人自己、和有重要關系的他人、和一般人、和大自然、以及和宇宙發生關系”。[9](P271)超越是專一入神、是忘我、是回歸自然,達到這個就是高峰體驗。這是聽任自然、與自然高度和諧,所以馬斯洛把它叫“道家的態度”、“道家的方式”,在他的著作中這個意義上的“道家的”和“生態學的”幾乎作為等義詞并列使用,馬氏理論說明,西方心靈和東方的一樣,可以通過體驗證悟道家的精髓。
事實上,對道家的環境哲學或生態哲學特質與啟示有所認識的遠不止上文所羅列的幾位人物。不過我相信這些評價對我們已有足夠的啟示力,因為這些評價代表著西方人士對“道家是什么性質的哲學”這一重大問題的鑒別回答,又標志著人類歷史理性在20世紀對“道家是一種基本的生態或環境哲學原理體系”的學術歸趨及范疇屬性上的認同。道家哲學自然可以從多角度、多層面加以把握,比如道家含有或可以被撤解為倫理思想、政治思想、生命思想、養生思想、美學思想等等,但是從其最根本的內容、方法和原理的屬性看,從道家把“自然”作為學術目的和邏輯一致性所在看,她是統一于自然中心論體系的,自然中心論囊括了當代國外形形色色的環境和生態意識,而且是在21世紀里人類環境意識可能達到的最高統一性表述形式。從上述解釋來看,道家、尤其老莊是當之無愧的當今之生態與環境哲學天才的祖先。西方對道家作為一種環境哲學之評價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環境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真正的“哥白尼革命”,它推翻了人在宇宙中自居的權威中心地位,標志著人類對大自然理解的根本變革,在這場變革中出現的道家視域與環境哲學視域的融合給中國哲學的新開展指明了一個歷史性的方向定位——如果我們沿著這個方向對道家作出重大創新發展,那將遠遠超過四大發明曾對世界作出的貢獻,因為四大發明是技術性的,而這一次是給全人類思想性的影響!如果我們裹足不前,讓西方人捷足先登,坐失中國哲學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一次可能良機,那將是恥辱!
{注釋]
[1][英]A.N.懷特海.科學與近代世界.何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2]賀麟.現代西方哲學講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奧]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生命問題─━現代生物學思想評價.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轉引自董光壁.當代新道家.北京:華夏出版社,1991.
[5][美]F.卡普拉.物理學之道.朱潤生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6][美]納什.大自然的權利.楊通進譯.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7][美]唐納德·沃斯特.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8]I.普利高津.確定性的終結─━時間、混沌與新自然法則·序.湛敏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9][美]H.馬斯洛.人性能達的境界.林方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