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古典主義時期音樂風格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古典”一詞代表著簡潔、平衡和精致,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中心是維也納樂派,以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音樂家的作品為代表。文章以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為范例,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作曲技術的變化分析等幾方面展開探究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研究發現,貝多芬的音樂中所蘊含的特質體現在聲音的強弱對比、音區范圍、音色變化及深遠的思想寓意等各方面,遠超出海頓和莫扎特等人的創作范圍。因此,文章以貝多芬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為線索得出結論:古典主義音樂注重的是形式美,音樂風格莊重而簡樸。
關鍵詞: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音樂風格;思想寓意
古典主義時期是指1750年巴赫去世之后到19世紀初的這幾十年間,在這一時期,音樂藝術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涌現出被稱為“弦樂四重奏之父”的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以及“樂圣”貝多芬等著名作曲家。當時的維也納被譽為“歐洲音樂文化發展的中心”,音樂活動十分繁多,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古典主義時期先后誕生了交響曲、弦樂四重奏、鍵盤奏鳴曲等重要的體裁形式,該時期對此后音樂文化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推動意義。
一、古典主義音樂風格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
(一)“啟蒙運動”帶來的社會變革
在古典主義時期之前歐洲大陸就已經爆發了啟蒙運動,人們的思想開始覺悟,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了對宗教神學的質疑,當時人們提出了“平等、自由、博愛”的口號。而后的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運動更是將歐洲大陸數千年對神靈的虔誠潛移默化為對理性的崇尚,至此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顯示出其豐富的哲理及深刻的思想寓意。其中資本主義早在16世紀就已逐漸出現于西歐各國,然而直到18世紀封建主義仍然存在。法國作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專制國家,封建主義儼然已成為其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因此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首先在法國逐漸醞釀成熟。18世紀中葉以后,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使得封建主義制度已不能再支撐下去,人們迫切地要求改變現狀,最終加速了封建主義社會的解體。與此同時,德、奧國家仍處于分裂割據、停止落后的狀態,其經濟發展已嚴重落后于英、法等國。法國“啟蒙運動”對德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影響使得他們對本國的制度現狀產生了強烈的不滿,致使“狂飆運動”誕生,燃起了歐洲人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信心,其影響遍及政治、經濟、音樂等各個領域。
(二)古典主義時期的藝術概況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追求理性主義、反對愚昧迷信,認為萬物皆有其生存規律,宗教信仰也應建立于理性之上,而非盲目愚昧。這種用自然規律取代宗教信仰的理論極大地贏得了人們的支持,與此同時人民生活也更加清新愉悅。在這個大框架的基礎上,作曲家們又各自有其獨特的音樂風格特征,諸如莫扎特的音樂輕快活潑,而貝多芬則氣勢磅礴、恢宏有力,其作品顯示出深刻的哲理性。在古典主義時期中,音樂藝術文化不再屬于上層人士,轉而追求平民階級。同時,古典主義時期的器樂藝術空前繁榮,具有辯證思維的奏鳴曲式成了作曲家們最喜愛的一種曲式結構,他們不斷探索、廣泛使用。由此可見,受啟蒙主義思潮的影響,18世紀的美學思想深深根植于“自然”和“理性”觀念[1],這時期的音樂風格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它的作曲家在創作時都追求于“均衡”這一基本理念。這種“均衡”既體現在調性的布局上,也體現在段落的輪廓間。以往的音樂風格不再能滿足人們與時俱進的審美需求,古老的音樂風格開始發生改變,而這些改變都為古典主義音樂的誕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發展環境。無論如何,“古典”的標簽都不是18世紀本身的選擇,而是緊接其后的19世紀所賜。[2]
二、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的創作風格
(一)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特點分析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在繼承海頓和莫扎特的同時又進行了自我的革新,即使是獻給海頓的2號作品也顯示了他本人的個性,這時的奏鳴曲已擴展為四個樂章,甚至慢慢地取消了典雅精致的小步舞曲樂章,換上了具有強烈動力的諧謔曲樂章。他在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將自身對人生的感悟、沉思等融入其中,使作品深刻而富含哲理性,也充分地反映了貝多芬對鋼琴奏鳴曲的造詣之深。貝多芬對各種藝術體裁的廣泛追求,使他的鋼琴作品表現力大大提升,展現出濃郁的交響性。此外,他在鋼琴上的革新還包括力度的極端變化、調性的大膽轉換以及主題動機戲劇性的發展等方面。在貝多芬的鋼琴演奏中,左右手形成鮮明的差異對比,因此他十分重視左手所構建出的獨有的聲音世界,這使得旋律部分在聽覺上更加華麗,而不像是在莫扎特的奏鳴曲中僅僅處于伴奏的狀態。無論是在作曲手法上的創新還是演奏技巧上的精細,都造就了貝多芬在鋼琴奏鳴曲創作中更為純熟的架構。他的13號“悲愴”奏鳴曲更具特色,無論是調性的轉換還是主題的力度對比,都顯示出當下的鋼琴藝術有待挖掘的潛力。
(二)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技術形態分析
1.力度和重音的極端變化與海頓和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作品不但標記數量多而且擊弦幅度大,試圖塑造出恢宏的管弦樂隊效果,這也對后世的音樂發展有所啟迪。貝多芬在他的第2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中大量地運用了“ff”“sf”及“pp”等夸張化的力度記號,如它的第一樂章。全篇共152小節,卻運用了36次“sf”、8次“ff”及3次“pp”,這說明在他創作的初始階段就埋下了極端力度變化的種子,這些標記是貝多芬創作的靈魂運用。除此之外,“突弱”也是貝多芬推崇的一種創作手法,給人以無窮的期待感,最早使用這種手法在第2號作品第一首的第三樂章中,而后在“悲愴”奏鳴曲中運用得更加頻繁,這也成了貝多芬在后來的創作中尤為喜愛的一種手法。類似的例子在貝多芬晚年的奏鳴曲作品中更是隨處可見。2.連線、延長的運用作曲家賦予不同的作品以不同的思想寓意和情感寄托,想要使這些東西在演奏過程中充分地體現出來,于是,音樂術語和符號標記誕生了。筆者主要對連線、延長三種標記進行闡述,連線是體現樂句呼吸和劃分的一種重要標記,在演奏貝多芬早期作品時尤其要注意適當地加重每小節的第一個音,以便于聽眾能夠感受到小節線的存在。作品的結構在展現的過程中根據內容的變化設定特定的符號標記,加強作品結構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它就像是語文中的標點符號,具有極強的切割力。延長是用于樂句間的停頓——最簡單的自由演奏方式之一。在海頓、莫扎特的作品中,這樣的趨勢就已經初步顯現,貝多芬更甚之。對音樂記號愈加頻繁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浪漫主義風格的到來。
三、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對當今音樂教學的啟示
(一)有利于了解音樂基礎理論知識
對古典主義時期的了解不僅促進了學生對西方音樂史的了解,而且通過對鋼琴奏鳴曲的學習,強化了我們對樂譜的認知和分析情況,提高了學生演奏的準確性,加強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對各類速度、力度記號能有一個更深的感知。由于奏鳴曲式屬于大型的曲式范疇,傳統、規整的古典主義作品更適合加深學生對音樂結構的理解,故而無論是分析,還是演奏奏鳴曲,都能對學生起到很好地促進作用。演奏法的細微差別、各個作曲家的風格特點以及作品主題的差異性等都是學生學習的重中之重。觸類旁通,熟悉了音樂語言的規律,必定使我們獲益匪淺。在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中,貝多芬的作品所蘊含著的思想寓意尤為深刻,這代表了他那個時代的精神實質,具有革命性因素。
(二)有利于了解西方音樂歷史的演變
在古典音樂的進程中,西方音樂首次完成了探索的形態,這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在音樂形態上,古典主義音樂誕生了“主—下屬—屬—主”的功能和聲進行,實現了由正歌劇到喜歌劇的躍進,發展了四重奏、奏鳴曲、交響曲等重要體裁,為音樂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完美地過渡;在音樂生活上,古典主義音樂發展了“自由音樂家”的行列,擺脫了宗教音樂的束縛,建立了新型歌劇院,使音樂藝術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表明西方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在世界文明中占據著愈發重要的地位。古典主義音樂作為西方音樂史上七大斷代史之一,以其特有的人文素養和藝術積淀,為我們深入了解西方音樂歷史的演變提供了寶貴的史料,也有利于學生在演奏作品時更好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歷史文化與作者深刻的思想寓意。
(三)有利于教學過程中規范和嚴謹的借鑒
古典主義時期作品的樂句簡潔明了,創作手法嚴格規整。從表面上看,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截然不同,他們有不同的音樂風格、音樂特點及表現形式,然而事實上兩者的根本不同在于他們的音樂組織方式不同。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追求音樂的邏輯性、發展的合理性、結構的均衡性甚至動機的統一性,他們合理存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古典主義音樂一般篇幅較長、樂思完整,諸如舒伯特的《第八交響曲》(又稱“未完成交響曲”)雖然只有兩個完整的樂章,但事實上樂曲的表達以及情感的處理均已十分完整,作者及后人都無法為其彌補形式上的不完整。古典主義音樂嚴密的邏輯性由此可見,因此對這部分的研究學習十分有利于我們教學過程中的規范和嚴謹,探析這一時期的鋼琴作品也是研究西方音樂及鋼琴演奏的必經之路。如果掌握不了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理解不了這種規范與嚴謹,將很難充分理解之后浪漫主義及20世紀的音樂。
四、結語
古典主義時期在西方音樂歷史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理性與情感、內容與形式是這個時期的重要表現特征。從美學上來看,古典主義音樂不追求個人情感的抒發,更多關注的是客觀的態度。古典主義音樂注重的是形式美,在嚴謹與質樸的同時又帶著激情與創新,這一時期的音樂具有簡樸、莊重、優雅的音樂特點。掌握了音樂風格的演變規律,才能更好地理解浪漫主義與20世紀的音樂風格,而相當一部分的學習者卻并未重視對這一時期作品的探析,十分遺憾。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只有真正理解了貝多芬作品中一往無前的精神、深刻的思想寓意及悲慘的生活遭遇,才能夠彈奏好貝多芬的鋼琴作品,將這種巨大的激情在演奏時呈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孫國忠.古典音樂:時代•風格•經典[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2):61-62.
[2]孫國忠.十九世紀音樂:古典傳統與浪漫主義[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6(1):13.
作者:高佳欣 單位:山東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