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稅務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論文關鍵詞:會計制度財務會計稅務會計成本效益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對財務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新的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中,均體現了會計原則和稅法各自相對的獨立性和相分離的原則。本文在介紹了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區別的基礎上,從成本效益出發分析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
1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
財務會計是在公認會計原則和會計制度的指導和規范下對己發生或己經完成的經濟業務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并由此形成財務信息,對企業和外部有利益關系的各方面提供報告,以滿足其經濟決策的需要為目標的會計。稅務會計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會計學科,它是以國家現行稅收法令為準繩,以貨幣計量為基本形式,運用會計學的理論和核算方法,連續、系統、全面地對稅款的形成、計算和繳納,即稅務活動引起的資金運動進行核算和監督的一門專門會計。
近幾年,關于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分離問題一直是我國會計學界和稅務學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筆者在分析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區別基礎上,重點從成本效益出發探討了兩者的分離情況。
2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區別
在南充國稅系統曾發生兩起引人深思的案例,促使筆者開始關注和思考稅務行政補償問題。
案例1該案例發生在Y縣國稅局。彭某某系該縣經營香煙的個體工商戶,主管稅務機關Y縣國稅局某分局對其實行定期定額管理,1993年10月至1994年6月彭某某按定額共交納稅款3,900元。經群眾舉報并查證后,1996年7月,Y縣國稅局據實征收彭某某1993年10月至1994年6月稅款68,000元。彭某某在法定期限內未提起行政訴訟,但彭某某以信函方式多次向上級提出退稅信訪請求,其主要理由為:由于當初Y縣國稅局某分局在定稅時是按銷售10萬元折算為6000元銷售額定稅的(彭某某未能提供有力證據證明),所以自己才擴大了經營規模,而經營規模擴大后,稅務機關又不承認分局的定稅承諾,導致自己經營損失慘重。如果一開始稅務機關就據實征稅,自己交不起稅可以選擇不做生意,從而避免損失發生。因此,造成的國家稅收損失應由稅務機關承擔而不應由納稅人承擔。在現有稅收行政法制框架下,彭某某的退稅請求由于無法律依據并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其與Y縣國稅局的執法爭議因此也從未停止過,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案例2該案例發生在P縣國稅局。P縣國稅機關擬對一納稅人的違法行為實施罰款行政處罰,納稅人在聽證會上辨稱,一年前稅務機關曾對該違法行為指出過但未提出要罰款,一年后,稅務機關才決定對原違法行為實施較大數額的罰款。納稅人認為,稅務機關不能出爾反爾,應當講求誠信,對先前的不處罰行為要負一定責任。如果先前稅務機關給予處罰的話,納稅人不至于將較輕的違法行為“累積”為較嚴重的違法而受到較重的行政處罰。
通過分析上述案件,筆者發現,這兩起執法爭議案件稅務機關后來的處理都是有法可依的,因而排除了《國家賠償法》的適用。如果納稅人的申辯有充分證據支持,那么,稅務機關的合法行為在客觀上給相對人造成了財產損失,且該損失在現有稅收行政法律架構下,得不到合法有效救濟。由此,這兩起執法爭議案件引發出一個新的法律問題,即稅務行政補償問題。
一、稅務行政補償的概念和特征
(一)稅務行政補償的概念
[論文關鍵詞]稅務人員工作滿意度研究綜述
[論文摘要]上個世紀9o年代中后期,工作滿意度被逐漸運用和擴展到了公共管理領域,而對稅務人員工作滿意度研究是最近幾年伴隨著稅務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才開始的,主要觀點集中在關于基層稅務人員工作滿意度的概念內涵與外延匡定;主要影響因素的闡釋;提升滿意度的功能和對策等方面。
源于20世紀中后期傘業管理的工作滿意度研究在90年代逐漸被運用和擴展到公共管理領域,其中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務員工作滿意度的研究上。而對稅務人員工作滿意度的研究則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國家稅收職能不斷完善、稅務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才剛剛起步。本文試圖對稅務人員工作滿意度的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進行梳理,從而對此方面的研究認識形成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
一稅務人員工作滿意度概念及研究范式
多年來,學者們為了明確工作滿意度的確切內涵,在研究的基礎上確立了共五個維度來表征工作滿意度:工作本身(即工作本身可以為個體提供的使人感興趣的工作任務、在工作中學習的機會以及責任感等)、薪水(既包括所獲得經濟報酬的絕對量,也包括與組織其他成員的付出與回報相對比后的相對量,其中后者通常表現為公平感)、晉升機會、上級的管理(包括上級提供技術幫助及行為支持的能力)以及同事。具體到稅務工作人員而言,應該說目前的主要觀點還是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普遍認為稅務人員的工作滿意度是指稅務人員對其所從事職業、工作條件與狀況的一種整體的、帶有情緒色彩的感受、體驗與看法。它不僅涉及稅務人員的工作態度、情感歸屬、積極性、工作績效、工作熱情等,而且與稅務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關系,程葵在《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年第2期發表的《提高稅務人員工作滿意度的對策》就很好地切中了這一定義。
我國對工作滿意度的理論研究開始得比較晚,對工作滿意度的研究也大多參照國外的相關研究。目前,關子稅務人員工作滿意度的研究主要還是實證主義范式占據主導地位,或者是文獻研究少于實證研究。稅務人員工作滿意度的研究近年來在國內得到了重視,主要集中在評價模型、方法及針對具體行亞或組織的實證研究方面。一方面,稅務人員工作滿意度的研究本身就是涉及對象個體態度、體驗、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特征,這些心理特征的把握無疑需要進行具體調查研究,采取實證主義的研究態度。另一方面,研究的科學性所在亦明確要求在開展涉及稅務人員工作滿意度的調查研究必須采取逐一詢查、訪問、測量的方式。為此,盡管有關研究形式很多,諸如各類量表法、模型法、數理統計分析方法、指標設定方法等等,都只是實證研究的不同途徑,具體的研究主要還是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進行分析。
論文關鍵詞:會計;稅務會計;財務會計;稅務會計模式
論文摘要:企業稅務會計逐漸從企業財務會計中分立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會計分支,這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國際上對于稅務會計的核算模式又不盡相同。文章就稅務會計的產生與核算模式選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會計作為一項記錄,計算和考核收支的工作,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就出現了。最初的會計只是作為生產職能的附帶部分,然后經歷了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發展階段。自從進入20世紀中后期以來,IT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迎接我們的是一個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和以知識驅動為基本特征的嶄新經濟時代。面對整個經濟環境的變化,為了更好地發揮會計職能的作用,無論是會計實踐還是會計理論都將進入一個新的、更快的發展階段,同時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一、經濟發展是稅務會計分支產生的根本原因
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社會經濟活動的不斷革新,生產力不斷提高,會計的核算內容、核算方法在不斷發生變化。經濟發展是會計分支產生的根本原因。
早在原始社會,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捕獲的獵物及生產的谷物等便有了剩余,人們就要算計著食用或進行交換,這樣就需要進行簡單的記錄和計算。隨之出現了“繪圖記事”,后來發展到“結繩記事”、“刻石記事”等方法。到了近代,15世紀末期,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巴其阿勒有關復式記賬論著的問世,標志著近代會計的開端。隨著經濟活動更加復雜,生產日益社會化,人們的社會關系更加廣泛的情況下,會計的地位和作用、會計的目標、會計所應用的原則、方法和技術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并日趨完善,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論和方法體系。與此同時,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也對會計的發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現代數學、現代管理科學與會計的結合,特別是電子計算機在會計數據處理中的應用,使會計工作的效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它擴大了會計信息的范圍,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精確性和極大變化,20世紀中葉,比較完善的現代會計逐步形成。成本會計的出現和不斷完善,以及在此基礎上管理會計的形成和與財務會計相分離而單獨成科,是現代會計的開端。
摘要:稅務管理信息化的內涵包括過程和狀態兩個方面。稅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應堅持經濟原則、國情原則、重點突破原則和系統協調原則。稅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應抓住的重點環節和工作:一是稅務管理信息網絡建設;二是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三是規范征管基礎工作,進行征管“業務重組”;四是開發統一征管應用軟件;五是研制應對電子商務發展的智能征稅軟件,形成網上自動征稅系統。
新《稅收征管法》第6條規定,稅收征管要實現信息化。國家稅務總局于2001年年底也正式發文,要求各地加速稅收征管信息化建設,推進征管改革,最終實現在信息化支持下的稅收征管專業化管理。當前,稅務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稅務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應用軟件不規范,信息共享和利用水平較低,這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擬就稅務管理信息化的涵義和特征,稅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和重點內容等進行探討。
一稅務管理信息化的內涵和特征
稅務管理信息化的內涵包括過程和狀態兩個方面:首先,稅務管理信息化是指稅務管理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不斷應用信息技術以強化稅務管理,保障國家稅收收入,提高稅務管理效率的過程。稅務管理信息化過程包括:一是稅務管理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其基本內涵是指稅務管理信息技術的開發、研究、創新,以及各種相關信息及知識越來越成為監控稅務管理活動的基本手段和發展動力,科技興稅的觀念越來越得到稅務人員的普遍認同并成為稅務人員的自覺行動。二是稅務管理信息技術在稅務管理各個工作環節的應用過程。信息技術在稅務管理上的廣泛應用,有助于促進稅務管理工作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和高效率化,從而極大地提高稅務管理效率,增強稅源的監控能力,規范稅收和繳納行為,充分發揮稅收的宏觀調控作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
上述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只有充分促進稅務管理信息技術在稅收征管上的應用,提高稅務管理信息技術在稅收征管上的轉化率,稅務管理信息技術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征管能力。其次,稅務管理信息化是指稅務管理信息技術被普遍推廣于稅務管理工作過程,從而使稅務管理廣泛地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形成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約化管理、由不確定到相對穩定、由手工操作(人控)到計算機網絡監控(機控)、由體能化到智能化、由分散征收向集中征收、由“拉網式”的一般檢查轉向目標明確的重點稽查、由人力管理到智能管理等一系列可持續轉變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由于稅務管理信息技術被持續地應用于稅務管理的工作過程而積聚形成的。它體現在稅務登記、發票管理、納稅申報、稅款征收、稅務稽查、稅收計會統等每一項工作環節上都依賴并應用信息技術。當然,這種狀態不是平均化的信息和技術布局,但在某些重要環節上,如增值稅、防偽稅控開票系統、防偽稅控認證系統、增值稅交叉稽核系統、發票協查信息管理系統、出口退稅管理系統和稅務稽查選案系統等已經應用或正在應用信息技術。應用的程度越高、規模越大,信息化程度就越高。
二稅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