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文化教學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的概念
美國是早期實行全球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的代表性國家。二戰以后,在《富布賴特法》(FulbrightAct)與一系列基金會以及國際組織的推動下,美國院校轟轟烈烈地開展了一系列學生互換計劃,許多美國學生選擇暑假期間到歐洲進行游學,積累多元文化經驗,增強國際理解能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教育、國際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進一步得到發展。社會環境的變革要求擴展課程內容的國際維度,增強學生的國際理解能力,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培養具有“全球意識”和“全球交往能力”的國際性人才。一些研究者一致建議變革當前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將全球教育融入教師教育課程之中。他們認為在教師養成階段,就應該培養未來教師具備全球視野及對全球化議題的敏銳度,強調對教師全球觀念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對于如何建立新的教師教育課程項目,給予學生直接的實踐體驗,將學生派遣到國外進行跨文化的體驗,積累更多的海外實習經驗,了解國外教學實踐是一種理想的途徑。因此,跨文化的“國際教學實習”在職前教師培養中就漸趨普遍起來。
“國際教學實習”(InternationalStudentTeaching),作為一種跨文化教師教育項目,與之相似的概念還有“海外教學實習”(OverseasStudentTeaching)或“全球教學實習”(GlobalStudentTeaching)等。國際教學實習主要是通過語言訓練課程、文化活動、在當地家庭或院校宿舍寄宿及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活動等,使未來教師具備豐富的跨文化教學體驗,形成未來的教師的全球觀念與跨文化意識,培訓教師在多元文化環境中任教的能力。讓實習生到另外一種文化情景中進行文化體驗,對于實習生個人能力、專業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的提升發揮著重要影響。M.Merryfield(1998)指出跨文化的經驗是培養未來教師能夠有效地應對K-12年級多樣化背景、語言和世界觀不可或缺的經驗,是超越國內學習經驗,能幫助師培生在生活與寬廣的世界中搭起聯系的橋梁。
這些國外實習的學生具備跨文化交往技能與跨文化意識后,將更好地面對國內學校多元文化環境,展示出優秀的教學能力。“這些海外學生學會了各種教學方法的知識,比如來自新西蘭的全語言教學(Wholelanguageinstruction),來自英國的現場管理,來自澳大利亞的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班級的教學模式,來自俄羅斯的繼續教育程序,”他們帶回的這些不同教學思想、教學策略與教學資源,將是學校提升教育品質改善學校聲譽的重要而寶貴的教育資源。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情景下,以美國為代表的高等院校,更加關注教師的全球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重視職前教師的跨文化經歷,為此創新實踐各種形式的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它正逐步成為美國許多大學或學院教師教育發展的重要共同特征。根據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IIE)發表的年度報告所提供的數據,2002-2003學年,美國高校學生從海外獲得學分的總人數為174629人,比上學年增長8.5%。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負責承擔師資培養任務的高等院校在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中,將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列為核心課程之一,實習生必須在當地的托兒所為新移民提供服務,體驗跨文化的經驗。有研究統計,美國大概有一百所大學或學院提供了類似的本科生海外教學實習計劃。早期主要是美國的中密西根大學(1975)、印第安納大學(1977)、北伊利諾大學(1980)、貝塞爾學院/圣克勞德州立大學(1987)等中西部地區的院校。這些院校創造性地結合學校與州地方實際,選擇師范生到海外進行教學實習,推出各自的全球跨文化教學實習計劃。
一、以民俗文化視角進行古代文學教學的途徑
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以民俗視角切入古代文學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恰當滲透和運用民俗文化因素,在增強課堂趣味性,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知識面的拓展,文化素養的提升,古代文學教學效果的提高和改善也隨之取得成效。筆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對民俗視角的切入與運用貫穿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途徑:
(一)課堂教學中民俗文化因素的滲透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由文學史和作品選兩大部分組成,具有相對固定的特點。從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乃至唐宋元明清文學,這些文學歷史的脈絡基本不變,教學的內容無非是文學史中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學流派等內容。相對固定不變的教學內容若要講出新意和變化,只能依賴于評價視角的轉換和改變。而民俗文化因素的滲透與運用就是一種新的評價視角和教學思路,不僅能揭示出古代文學的內在文化含義,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從民風民俗視角切入教學,才能有效地消除學生的認知斷層,從真實的文化氛圍中領會作者的思想和創作意圖,得到真知和教育。民俗文化的內容豐富繁雜,需要教師結合古代文學授課內容加以整理和挖掘,再配以課件、圖片、實物等教學手段,全方位展示。
1.對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的還原揭示講授者能否對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素進行準確還原和揭示,首先關系到對作品的正確解讀。尤其對于古代詩歌來講,其蘊含的民俗文化因素往往不著痕跡,講授者若昧于當時的風俗民情,難免有郢書燕說之失。如唐代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中的名句“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講授者若不了解“星橋”為古代元宵節期間令人觀賞的燈的名稱,就會想當然地認為是被燈裝飾的河橋,其實星橋即是一種燈的名稱。《云南府志》云:“元宵賞燈張樂,列星橋火樹于道。次夕長幼挾游,爆竹插香于其處,相傳以為祛病。”《宛平縣志》也云:“元宵前后,金吾弛禁,賞燈夜飲,火樹銀花,星橋鐵鎖,殆古之遺風云。”可知這兩句就是描寫元宵節燈火的盛況,與真正的河橋無關。由此看來,古代文學教學應關注民俗資料,這樣才能保證講授知識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其次,對古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因素的還原和揭示還關系到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古代送別詩詞中“楊柳”意象的解讀和分析,講授者通常也會提及古人因“柳”“留”諧音而折柳贈別這一風俗習慣并解讀出該意象所蘊含的留念、惜別涵義,但僅僅停留在此就忽略了“楊柳”意象的其他文化內涵,從而也失去了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理解的機會。筆者并不滿足于“折柳贈別”這一民俗行為的介紹,而是通過引用各種文獻資料進一步挖掘這一意象的深層文化內涵。如賈思勰《齊民要術》有記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談到“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免至毒”;體現佛教教義的《灌頂經》中述及禪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龍,觀音佛以柳枝沾水救助眾生。受此影響,中國民間稱柳樹為“鬼怖木”,認為它有驅邪保平安的功能。尤其在唐代,圍繞“柳”展開的民俗活動已經非常豐富,如在門首屋檐插掛柳枝,頭上身上佩戴柳枝以及折柳枝送別等等。正是民間社會賦予“楊柳”的特殊文化功能及各種與楊柳相關的民俗活動,使這一意象不僅蘊含留念、惜別的含義,更蘊含著“驅兇求吉”的文化含義,積淀著深層的民族文化心理,從而成為送別詩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大意象。再如講解李白《子夜吳歌》中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或杜甫《秋興八首》中的“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可以適時地對詩句中的“搗衣”民俗進行還原:“搗衣”既不是捶衣,也不是縫衣,更不是洗衣,而是古代的一種生產民俗,具體來講就是衣服縫制前的一種特殊勞作,把衣料放置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搗使之平軟便于縫制。同時運用多媒體播放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其畫面展現的唐代婦女搗衣情景和搗衣工具形制會讓學生對搗衣民俗有更直觀的印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搗衣多是民間女子為征人備置寒衣,常與政局動蕩、戰爭頻繁息息相關。戰爭越頻繁,征夫越多,需為征夫制作寒衣而“搗衣”的現象越普遍,從而出現詩句中描寫的“萬戶搗衣聲”“寒衣處處催刀尺”的典型情景。在此情況下,學生自然會深刻理解作品所隱含的征人思婦的思念之情、盼歸愿望以及對社會動蕩、戰爭頻仍厭惡的復雜情感內涵。總而言之,這種對作品中民俗文化因素的還原與揭示,不僅能有效消除學生的認知斷層,開拓知識視野,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闡釋文學現象,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從民俗文化視角對古代文學史相關問題的闡釋解讀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內容除了歷代重要作家作品的解讀外,還包括各個時期文體樣式、文學思潮、重要流派、文學傳播及接受等相關問題的闡釋與分析,這是文學史部分的重要內容。許多講授者在講授文學觀點時容易流于單調、教條,使之枯燥、空洞,極易導致學生學習倦怠。如果能從民俗文化視角對相關問題進行闡釋和解讀,講授效果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講解元雜劇這一文體時,都會提到其情節結構的大團圓模式,但多數講授者在此并沒有深入挖掘這一情節模式形成的深層原因和蘊含的文化意蘊,學生也只是機械性地記住了這個觀點而已,對此并沒有很深的體會。倘若對大團圓模式的成因能從中華民族崇尚圓滿的世俗心理、講究因果報應的民間信仰等角度進行闡釋解讀,講授效果會得到很大的提高。這樣從民俗文化視角所做的闡釋和解讀,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文學史基本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對拓展學生思維空間,開闊視野,實現學習廣度與深度的有機結合也不無意義。
(二)實踐教學中民俗文化因素的應用一直以來,古代文學課程偏于理論教學,疏于實踐教學的狀況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該門課程教學效果提升的瓶頸。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強古代文學課程的實踐性,更好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就顯得刻不容緩。筆者在該門課程的實踐教學中,也嘗試從民俗文化角度進行切入,注重民俗文化因素的應用,不僅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更有效提升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一、“微文化”概念以及特點
1.1“微文化”概念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人們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微文化”則是在這個時期人們逐步構建的精神環境,文化理念從精神層面體現了個體微觀的思想觀念以及行為理念。
1.2“微文化”特點
1.2.1簡潔簡潔性是“微文化”內容方面的重要特點。例如,微博對上傳的字數限制就是不超過140個字,而微電影則是介于半分鐘和三分鐘之間。這些要求能夠促使上傳者對語言更加精煉,從而為快節奏生活的人們提供少而精的文化內容。這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
1.2.2自主性“微文化”源于個人互聯網技術,其是為所有人服務的。無論是微博還是微電影,上傳者都不需要滿足特定的身份或者條件,微博的人人平等。這樣,充分地體現出來“以人為本”理念。
1.2.3信息共享微文化中,充分地體現出了互聯網的開放性,人們只需要借助互聯網相應設備就可以參與到“微文化”的構建中。在“微文化”的參與過程中,人們不需要知道彼此的真實信息,就可以對他人的信息進行瀏覽和評價,并且,還可以將自己對某些事件的看法表達出來,并與他人共同討論相關問題。這些充分體現出“微文化”的開放性和信息資源共享性。
一、課堂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我在教學《矛和盾集合》一課時,我板書標題后,我問學生:“由課題你會想到了哪個成語?”有學生說:“自相矛盾。”我板書在黑板上,又問:“誰知道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有名學生說得不夠清楚,我借機對學生們說:“希望同學們課下尋找資料弄明白這個成語的意思。”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復習完本課的詞語,開始講讀課文時,我借助弟子規中說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育學生在讀書時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教學《孔子拜師》時,我先出示孔子的名言:“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讓學生讀,然后我說:“孔子為什么能說出這么有哲理的名言,是因為他虛心好學。”然后學習課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較好。教學《和時間賽跑》時,積累了關于珍惜時間的名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學唱了《明日歌》。教育學生懂得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二、利用故事熏陶學生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
這是他們的共性。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三字經中的《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鐵杵成針》等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所以我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由學生輪流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從而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后,由學生合作表演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欲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理解的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煉了其合作能力。
三、結合學校活動學習傳統文化
在學校的兒童節慶賀大會上,學生們有感情地誦讀了20首古詩,為了讓學生主動在家學習傳統文化,我布置了班里的幾名學生在家里和家長一起學習傳統文化,在親子誦讀展示時,我班的某同學和她母親邊打快板邊聲情并茂地誦讀了6首古詩詞。在班級經典誦讀時,學生們誦讀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有《弟子規》《三字經》的部分內容,有古詩名句、格言、諺語、歇后語,還有古詩吟唱等。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有開火車背、拍手背、加動作背、吟唱等。結合學校走廊文化的延伸,學生們熟背了20首古詩,期末學生們又背誦了20首古詩準備展示。結合學校的各項活動,學生們學習了很多傳統文化知識,積累了很多經典名句,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在教育教學中,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學習國學經典,因為“腹有詩書氣自華”。讓學生接受經典誦讀教育,是讓其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也是幫助學生豐厚文化底蘊,積累精妙語言的有效途徑。因此,幫助學生接受和理解傳統文化,無論是對學生潛能的開發,還是對語文能力的形成,乃至對民族精神的領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積極介紹經典著作,讓學生喜歡經典名著
《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四大名著,其思想對中學生影響很深。但是,現在的學生學業負擔比較重,很多學生只是從電視劇中了解故事情節,了解作品中的人物,而只有很少的一些學生才能拿出有限的時間去閱讀,直接從四大名著中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對此,在學習四大名著的節選章節時,我先讓學生看電視劇,通過某些鏡頭讓學生粗略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而引導學生閱讀四大名著中與課文關聯的章節,然后布置下作業,讓學生有計劃地閱讀整部經典著作。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對傳統的名著產生了興趣,也會繼續不斷擴大閱讀的范圍。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使學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不失為一種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好方式。現在很多學生喜歡快餐式閱讀,喜歡卡通漫畫之類書籍。這些書有它的優越性,比如簡短適合短時間內閱讀,但是思想膚淺,缺乏文化的厚重感。我國的古典名著是一座無窮的智慧寶藏,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包含著豐富的人類情感,正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去體會,去弘揚。所以,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推薦和介紹,讓每一個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這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好途徑。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感悟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各類體裁無所不有,所選篇目從先秦兩漢到近代文學無所不包。尤其是在詩歌、散文、小說等古典作品中,蘊藏著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和傳統文化。在進行這些作品的學習時,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向學生講解語言文化知識的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教育,將教材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及時地講解給學生,讓學生真正領會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真正價值。比如,學習《頤和園》時,我們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人的智慧,體會我國建筑風格的獨特性,領略華夏文化的富麗堂皇。又如,學習《黃河》《三峽之秋》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感到中華大好河山的壯美,欣賞祖國的旖旎風光。再如,學習《清明上河圖》《拉薩古城》等課文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代去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了解各具特色的風土民情。學習詩文,可以讓學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寬厚與仁慈;了解《漢樂府》《鄉愁》等詩詞文化及名人軼事,杜甫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那強烈的愛國思想。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引導學生挖掘作品的內涵:在導入新課時,介紹有關的文化常識;在解讀課文注釋時,補充必要的文化常識;在敘述故事情節時,挖掘作品的內涵;在提煉主題時,挖掘作品的傳統美德等。教師要以不同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并滲透傳統民族文化。
三、注重個性化閱讀,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語文教材文質兼美,意境深遠,文化內涵豐厚,內容涵蓋面廣,既有古人傳統美德的再現,也有今人艱苦創業的事跡;既有誠實守信的模范,也有忠貞報國的英雄,無不表現著人類的真善美,無不充滿著鄉情、親情和友情。學習這些課文,我們就能走進經典,走進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樣,我們是在與古人交流,是在與今人對話。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品味作品的語言,把握人物的形象,從而提高文學作品的審美情趣。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索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讓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用心靈去體驗文本,從而發現美和欣賞美,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進而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如《水滸傳》中的人物性格各異,魯智深、林沖等人物學生都耳熟能詳。《三國演義》婦孺皆知,其影片深受學生喜歡。其故事中錯綜復雜的情節,明爭暗斗的場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學習到三國演義中的章節,學生都會興致高漲。教學《赤壁之戰》時,教師就要告訴學生,這篇課文讓學生自己來講述大敗曹軍赤壁的故事。這樣,學生很感興趣。課前,教師可把一些資料粘貼在學習欄里,把學習目標寫在黑板上。此外,教師要特別強調能感悟多少就說多少,發現什么就交流什么,誰發現的多,誰的思維最敏捷,誰就是本課的值堂老師。頓時,有的學生畫出了三國的形勢圖,有的學生畫出了浩浩的長江,有的學生總結出來各個將領的用兵方式和部署特點,并能夠從天時地利諸方面分析雙方的用兵策略,勝敗原因。無論是講臺上還是講臺下學生都能展開討論,為某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真可謂百家爭鳴。學生參與到了課堂活動當中,深入理解了作品中的語言文字,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點,能夠將人物置于典型的環境去分析,自然就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從而可以大大提高傳統文化的素養。在弘揚傳統民族文化的時代,在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時代,我們的語文教學要承擔起責任,讓學生在新課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讓祖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個學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