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園林綠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重點分析了城市園林綠化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工作,并從政府、工作人員以及市民角度提出了相應要求,提倡強化人民生態文明和園林綠化的建設、維護意識;統籌兼顧,轉換傳統綠化和發展模式;依法治綠,強化園林行業管理與環境保護;尊重生物多樣性,科學配置當地園林綠化植物;鼓勵全面參與,強化參與意識,以此打造出幸福、美好的綠色文明城市。
【關鍵詞】園林綠化;生態環境;保護發展;可持續發展
1引言
城市為人類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以及實現自我發展提供了必需空間,是人們安居樂業的地方,承載著無數青年人的夢想。為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園林綠化和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節約是重中之重。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循環就是綠色植物水循環,一旦在城市化進程中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發展規模以及經濟增長等物質層面,忽略精神文明、綠色環境的建設,會嚴重制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生態保護迫在眉睫
如今城市成為人類主要的寄居地,并依托城市開展了各項生產活動,但隨著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已經超出了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圍,如果生態系統失衡,生物物種大量減少,將無法為人類提供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與空間,還可能因人為破壞引發各種災害。如今大自然已經“傷痕累累”,幡然醒悟的人們也開始積極尋找保護城市、營造綠色生態環境的良藥,希望通過各種措施來挽救早已“千瘡百孔”的大自然。而綠化是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美化環境的根本性措施,其不僅能治愈大自然受傷的“面貌”,還能為城市增添多道靚麗的風景線,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通過區域的微小變化最終實現整體環境的調解與美化,這種從局部拓展到整體的改變也將造福人類的子孫后代,為人類未來的發展留下足夠空間[1]。
3強化人民生態文明和園林綠化的建設、維護意識
打造城市園林綠化,創設、維護良好生態環境,不僅可以提升空氣質量、美化環境,還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向往,還能推動城市生Municipal·Traffic·WaterResourcesEngineeringDesign市政·交通·水利工程設計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后代留下足夠生存發展空間。同時,推動城市園林綠化、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經之路。對此,政府、工作人員以及城市居民必須在思想上有所覺悟,端正意識,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堅決貫徹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基本國策,在保障城市經濟增長的同時,投入一定資金加強對園林綠化的建設,鼓勵全民參與城市綠化和建設,成為城市的主人翁。在認知上,首先,要明確城市園林建設與環境保護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園林綠化不僅可以推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促進綠色環保產業產值增長,還可以凈化城市空氣質量,削弱城市噪聲,歸還城市居民一個清凈、綠色的生活環境。園林綠化還發揮著美化城市空間、防災減災的重要作用。城市的諸多園林綠化樹木都有較好的耐熱性,且大量綠植可以降低風速,減少沙塵帶來的危害,對于高空墜物也能起到較好的緩沖作用,更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的積極作用,總之,園林綠化對城市空間、環境保護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行動上,需要制定相關環境保護政策,并建立相應的執行和監督部門,落實部門每一個工作人員的職責,從而保障城市園林綠化工作和環境保護工作能夠順利、高效進行,打造綠色城市。城市園林綠化和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艱巨且復雜的工程,它需要工作人員有崇高的思想覺悟、超越常人的毅力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每一份綠化和環境保護工作。
4統籌兼顧,轉換傳統綠化和發展模式
城市園林綠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核心在于統籌兼顧,采取科學可行的綠化措施,具體如下:1)系統、全面地規劃和制訂園林綠地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的具體方案,園林綠化必須在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進行景植發掘,規劃理清工作的前后順序,并協調好環境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2)確定園林綠化和環境保護的詳細工作內容以及流程,包括保潔、除雜草、松土、施肥、補植、修剪綠植造型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其中,保潔工作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它要求保潔人員按照養護管理要求清除綠地垃圾和各種雜物,包括生活垃圾、枯葉、煙蒂以及玻璃等,并將收集到的垃圾根據性質進行詳細分類處理,禁止為了圖方便在綠地以及其他地方焚燒垃圾。每一項工作內容都需要具體到每一位工作人員,做到責任落實到人、工作落實到細;由于城市規模龐大,實際工作范圍涉及有限,大部分綠化環保方案往往是根據一定范圍地區的情況而制訂的,因此,并未照顧到城市的細部。3)在改革和升級傳統綠化管理方案與工作模式方面,政府發揮著榜樣作用,可以成立專門的環保小組并從周邊城市各調取專業人員加入,這樣就能顧及城市每塊區域的綠化情況。在實際綠化工作中,結合各小城市環境情況,打破傳統以土地資源配置為核心的綠化編制模式,要向小組中心匯報各自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環境狀況、城市存在問題、園林綠化面積等相關信息,讓小組人員都能夠了解到每一個小城市的具體情況,從而制訂具有針對性的科學綠化方案,并以會議的形式系統、全面地探討和制定解決對策,提高工作效率[2]。
5依法治綠,強化園林行業管理與環境保護
在依法治綠過程中,政府部分還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獲取專業法律人士的認可下,制定專門的綠色發展地方性法規,打造專門的城市園林綠化執法隊伍,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人執法。充分發揮行政機關的職能,避免權力外移。有的工作人員對環保法律認知不全,導致在綠化建設工作中指標不達標,并存在違法違規等行為,因此,必須安排相關監督部門依照法律嚴格監督工作人員行為,從而實現全面綠植目標。為了不斷刷新城市顏值,打造城市美好形象,持續提升城市品質,創設綠色生態家園,政府部門以及工作小組必須緊緊圍繞群眾關切、聚焦市容顯見性問題,履行“目標化、節點化、責任化”要求,大力推進城市周邊綠地環境整治。要強化園林行業管理與環境保護,需做好以下工作:1)針對城市周邊綠地環境規劃、建設以及養護工作,建立資格審查制度,防止無資格、非專業人士以及企業進行規劃設計;2)因地制宜地設計改造方案,根治亂點,拓展節點建設工程,擴大綠化面積,可以有選擇地根據城市氣候特點選擇具有特色的花草打造新亮點,提升整體美觀度并改善節點綠地品質,維護城市形象;3)加強對城市園林綠化與環境保護工作的檢查力度與驗收力度,安排專業巡檢人員對綠化工作進行實時監督,確保園林綠化各項工作都符合驗收標準,對于沒有達到驗收標準、偷工減料的,一律禁止頒布驗收合格證并進行嚴厲批評;4)依法嚴厲打擊任何惡意破壞或侵占園林綠化等違法違規行為,提高執法隊伍執法力量和權威,創建居民舉報通道,鼓勵城鎮居民積極參與到園林綠化的監督工作中,發揮群眾力量,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拓展違法信息獲取渠道,還能增強居民責任心和自主感。
6尊重生物多樣性,科學的配置當地園林綠化植物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北方在水土、氣候、生物種類以及生活習性方面都有著天壤之別,正是由于地方差異性,各地才會擁有獨有的特色美與個性美。因此,城市園林綠化與生態環境建設都必須根據當地氣候與水土進行,用科學知識武裝頭腦,使城市園林綠化與城市生物多樣性以及可持續發展原則理論高度匹配。綠色建設是美化城市環境的前提,也是間接折射一座城市建設的文明高度,更是彰顯當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載體,如北方城市綠化常見的植物櫻桃李,已成為街頭和公園的“常客”,還可以適當引入具有別樣特色的綠植,從而豐富當地綠植,為陳舊的園林更換容顏添新色,凸顯地方風格,彰顯城市特色、盡塑生態文明。而南方最普遍的花卉綠植主要包括月季花、牡丹花、姜荷花以及紫藤花等,這些花卉都能彰顯出南方秀麗、溫婉的地方特色,給人一種清新雅麗的感覺,能夠讓人聯想到江南女子的秀麗與端莊。當然,在進行植物搭配時,必須考慮當地氣候是否能滿足植物健康生長需求,注意一般樹種與珍稀樹種、慢生樹種與速生樹種的合理搭配,綠色植物與鮮艷花卉的視覺搭配,注重植物的種類層次、顏色層次感,凸顯植物形體美感與色彩感,給行人帶來極致的視覺享受。總之,植物的多樣性不僅可以提高審美境界,塑造“推窗見綠,出門有花”的城市氛圍,還可以有效減少病蟲害,凈化空氣質量,助力植物健康茁壯成長,提高植物生態和觀賞效果。在園林綠化工程建設中,可以選擇多個品種的綠色植物,這既是植物生態群落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打造城市美好形象、充分彰顯當地“風味”的審美要點[3]。
7鼓勵全面參與,強化參與意識
政府需要加強綠化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演講、講座、主題視頻拍攝、競賽等形式提高市民自覺性以及責任感。充分借助多媒體工具和互聯網力量,利用政府專門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官方賬號每日宣傳和普及有關城市園林綠化小知識,定時推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動態,讓每一位關注公眾號的市民都能及時、詳細地了解城市綠色文明建設現狀,還可以在評論區為城市綠化獻策建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還可以適當普及和宣傳綠色法律法規知識,幫助市民了解破壞綠色植物的嚴重性,在潛移默化中讓市民自覺投身園林綠化和環境保護中。
8結語
綠水青山就是我們的金山銀山,綠色環境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核心之地,只有以“釘子”精神持續推進文明城市建設工作,久久為功、持續發力,青山綠水的環境才會與城市相融相合,城市才會越來越好,只有始終秉持“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信心和決心,才可乘著時代的浩蕩東風,于時代洪波中開出綠色城市的夢想之花!
【參考文獻】
[1]王嘉豪.城市園林綠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研究[J].南方農業,2018,12(30):69-73.
[2]宋澤中.城市園林綠化與城市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6):22-23.
[3]蔣雪琴.城市園林綠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發展[J].現代園藝,2020(2):175-176.
作者:王蕭 單位: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