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催生茶葉產業經驗交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多年來,在第一次產業結構中,除烤煙生產以外,還沒有一個真正的能支撐我縣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由政府一直傾力打造的烤煙產業,存在著管理體制、運作方式、種植水平、烘烤技術、收購規范、利益分配等問題,因長時期得不到解決而惡性循環。但由于它作為縣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我們有如手中拿了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有肉”的感覺。以往的各屆縣委、政府也主推了一些項目,如種植上野木瓜、獼猴桃、蠶桑等項目;養殖上珍禽、生豬等,都因種種原因未能成為產業。我縣除一些常規農業項目外,沒有一個像樣的農業主導產業來引領農業農村經濟,猶如一條沒有航標的船,駛入茫茫大海之中,不知所向。
那么,在未來的經濟社會領域里,誰將會擔負起主宰我縣縣域經濟沉浮的重擔呢?
二、勝算“茶葉產業”
茶葉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產業。
2003年,縣委、縣政府建立綠色產業辦公室來實現“建設生態家園,開發綠色產業”這一目標。并確立了“圍繞主導產業抓農業”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思路。以“特色產業”為切入口,突破農業產業發展瓶頸。用“綠色、有機”等手段,提升我縣農產品的品質,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運作,茶葉產業終于脫穎而出,理直氣壯、昂首挺胸地走上歷史舞臺,擔當起我縣農業主導產業的重任。
勝算“茶葉產業”,在這里我不想對茶葉生產的基地規模、加工技術、營銷技巧以及全國茶葉的種植面積、供銷情況作常規的、平庸的可行性論證。一大堆數據,不過演繹一番文字游戲,能說明什么?要緊的是,我們只需認識到茶葉產業以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生態資源、科學的生產方式、先進的生產手段和成功的高端運作,形成獨有的“特色”,為滿足當代消費者的需求走向市場,迎來無限的商機。同時也給當地農民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們應該有理由相信:茶葉在我縣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產業。
(一)外拓市場搶“天時”
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的物質需求為生產的最終目標,是市場經濟的顯著特征之一。誰掌握并利用好這一規律,誰就將會成為最大的贏家。因此,了解市場、研究市場、開拓市場是決定我縣茶葉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茶葉市場的性質,可以從內銷和外銷兩方面來理解,也可以從消費彈性和生產彈性來理解。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有茶園已遠遠超過110萬公頃,單產750公斤/公頃,為世界平均數的61%。就全球、全國而言,茶葉生產供過于求將長期存在,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但改革開放促使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大大改善,人們的消費意識和消費習慣都得以提高,傳統的產品結構已不適應市場的需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高檔茶葉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并且消費市場帶有全球性。內銷市場也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擴展。瞄準這一勢頭,縣委、縣政府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優勢特點推薦給社會,爭取到了社會和業內關鍵人士的認可,抓住了商機,開創了一個大好局面。通過縣委、縣政府這一不凡之舉,搶占了市場,也就搶占到了“天時”。
(二)內顯特色占“地利”
我國茶葉產業發展經歷了幾起幾落。而這一輪的“茶葉之戰”,實質上是“特色”之戰,是“品質”之戰、也是“品牌”之戰。“特色”就是我們發展產業的“看點“,就是對接市場的“焊接點”。也是我們搶占市場的“殺手锏”,是投向市場的“原子彈”。
充分認識自然資源、開發資源、保護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彰顯我縣資源特色,使得我縣茶葉產業力壓群芳,脫穎而出。
得天獨厚的資源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奠定了我縣茶葉產業發展的基礎。而“富硒富鋅”、“有機品牌”以及“豬-沼-茶-林”生產模式三大優勢所構成的品牌,提升了我縣茶葉產業的檔次。是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符合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發展規律的。目前我縣茶葉產業發展的思路和運作,順應了當今世界消費者追求的熱點潮流,商品茶葉擠進“特色茶葉”那高高的殿堂,讓許多同類產品變得平庸而黯然失色。特殊的地理坐標、特殊的自然資源、特殊的生產方式、獨特的產品質量以及獨特的市場運作,使我們的茶葉產業終于有了一塊立足之地。
(三)引利于民得“人和”
經濟效益是一個產業能否發展以及成功與否的主要標志。無論這個效益體現在縣財政增收還是在農民手中,最終要靠它來說話。永安鎮田壩村近幾年的顯著變化引起我們深思。
2003年以前,田壩村擁有茶園4000余畝,最高畝產值近千元,平均產值每畝不足五百元。為了該產業的發展,筆者曾在田壩村作過調研。當時僅有四家茶葉加工作坊勉強維持運轉外,其于均屬手工操作。真是“凄風苦雨,搖搖欲墜”,而茶園也是“茶、草”共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茶園”、一片荒涼。
2003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將茶葉作為主導產業打造,時至今日還不到4年時間,田壩村就有了如下讓人難以置信的變化:
1、2003年以前,茶葉畝產值不到500元,現在單茶青一項平均產值不低于3500元;
2、一個村級所在地的田壩,可以分別舉辦大屏幕彩電和摩托車展銷會;該村這類電器普及率達95%以上;
3、該村已擁有各種機動車86臺,其中小轎車5臺。全縣唯一的村民小組長自購小轎車上班;
4、該村有不少小學生有了自己的存款(星期日和節假日勤工儉學,采茶所得);
幾年前,這個村動蕩不安,鬧大事,連縣領導、公安局警員都敢圍攻扣壓?,F在卻是社會穩定,經濟發達,萬象更新,一派祥和景象,老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其喜洋洋者”足以證明:茶葉產業的發展,真正使農民收到實惠。縣委、縣政府已深得民心,占有“人和”。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我縣的農業產業中,茶葉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產業,“是不發展,孰可發展”?!
茶葉產業值得我們舉全縣之人力、物力、財力畢其功于一役。這兒是戰場,張弓沒有回頭箭,決戰2007年,成敗在此一舉。
就真正意義上的農業主導產業而言,在我縣還沒有任何一個農業產業像茶葉產業那樣,具有那么大的規模、那么大的市場占有率、那么大的從業覆蓋面、那么顯著的社會效應。
從“特色”和“品牌”的提升和打造上分析,沒有任何一個農業產業像茶葉產業那樣,具有那么大的發展潛力,那么大的提升空間。
從產業的內部結構來看,茶葉產業從“基地—生產—加工—營銷”形成了“一條龍”的完整的產業鏈條。這個產業鏈中的每一環節都有著較大的增值潛力,并且具有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程可控性。這是其他農業產業尚不具備的優勢。
從經濟效益上看,投產比高,增值幅度、增值空間以及增值潛力之大,所具有的相對穩定性,也是其他農業產業所無法比擬的。
同時,從接受程度來看,極大限度地調動了茶區的農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信心和決心是毋庸置疑的。這是人心所向,是推動茶葉產業發展潛在的、也是強大的動力。
這些各種社會因素與我縣特殊的自然資源有機結合,所形成的優勢,是成就一個產業的最有力的保障。
反過來看:如果我們放棄茶葉產業,試設想,有什么產業可以取茶葉產業而代之?并且可以預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縣將再也不可能有其他農業主導產業出現。放棄茶葉產業,將會大大延緩我縣農業產業推進速度和社會經濟發展進程。
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基地和嚴密的產業鏈條是穩定市場,持續發展茶葉產業的根本保證。從客觀上認識,本屆政府任期內,如果有10萬畝茶園能投產,那么,以后的任何一屆政府都將不可忽視這一產業的存在。否則,就難以設想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本屆政府任期只剩下四年的時間,這點時間用來打造一個產業,確實并不寬裕,流年似水,時間稍縱即逝。因此,2007年的最后一個季度,成為了奠定我縣茶葉產業基礎的關鍵時刻。同時,茶葉產業是“進一步則生,退一步則死”,已經到了“破繭化蝶”的時候了!對此必須高度重視,容不得半點猶豫。兩軍相遇,勇者勝,我們當舉全縣之人力、物力、財力畢其功于一役,奮力催生茶葉產業。這兒是戰場,是事關成敗的戰役,張弓沒有回頭箭。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已經捆綁在同一輛戰車上,戰也得戰,不戰也得戰,別無選擇,沒有一點妥協的余地,識時務者,俊杰也。摒棄一切僥幸心理,橫下心來,為奮力催生茶葉產業,決戰2007年,這才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四、前車之鑒,茶葉產業不能重蹈覆撤
干部對產業的認知程度和推行力度,確定著該產業發展的命運。說:“正確路線確定之后,干部是決定的因素”。充分認識茶葉產業的潛在“張力”,是激發干部積極性的“內因”。我們以往的各屆縣委、政府也推出一些產業項目,但都無功而果。就其原因,就是我們的干部對產業的認知程度較差,沒有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未能形成上下合力,淺嘗輒止。一句話,就是“沒有用心去做”。
綠色產業涵蓋了生態和經濟協調的本質特征,而茶葉產業建設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牽涉到農業方面的各種技術,同時牽涉到市場、財稅、科技等產前、產中、產后等諸多方面。因此,茶葉產業建設需要全社會在方方面面的鼓勵、支持和配合。茶葉產業的發展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我們高度重視,通力合作,一以貫之地打造才能奏效。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茶葉產業的發展進程中,農民是主體,而政府是主導。怎樣發揮這個主導作用?我們各級干部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能否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是保證我們事業的成功的關鍵。
高素質的干部隊伍,說到底就是人才問題。
我們的干部就要像我們的產業一樣,要有“特色”、要有“個性”、要有獨到之處。奇才大器者往往個性鮮明,瑕瑜互見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我們需要的是什么樣的干部呢?我認為:我們的干部必須有所作為,要忠昭日月,胸懷坦蕩,大智大勇。
我們的干部要“敢”字當頭,要敢于創新、敢為人先。要“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要敢于干大事、創大業。要干就干他個驚天動地,干他個天翻地覆。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們的干部就要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無不勝。要能戰、會戰、敢于決戰;
總書記在中科院講話時引用古人語,曰:“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我們的干部就要胸中有“謀”要胸有“萬世”、胸懷“全局”。
我們的干部要具備“海納百川”般的“氣度”、“壁立千丈”的“氣概”和堅忍不拔、決不言敗、永不放棄的“氣質”。
我們的干部要有健康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要具備“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和“我不下地獄,誰天下地獄”的獻身精神。
茶葉已成為我縣舉足輕重的主導產業,決不可等閑視之。以往我們的一些產業,要么中途夭折,要么全軍覆沒。究其根源,都是敗于我們的一些領導干部對產業的認知程度較差或推行力度不夠所致。前車之鑒,茶葉產業不能重蹈覆轍,決不能讓茶葉產業敗于平庸。任何姑息、容忍甚至縱容平庸的行為都是對我們產業的扼殺、將成為歷史和人民的罪人。同時,也是對自己前程的斷送。我們要以“庸”為恥、以“庸”為患。士者,國之重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面對事關茶葉產業興衰成敗的大事大非問題,我們要有超常規的思維方式和舉措,必須在實踐中重新認識干部、取舍干部,必須憑本事用干部,以政績定升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