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動靜脈內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動靜脈內瘺是指動靜脈在皮下吻合的血管通路,包括直接動靜脈內瘺和移植動靜脈內瘺,是目前最常用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動靜脈內瘺的血流量是影響血液透析效果的關鍵。我科自2010年成立內瘺管理小組,對本科的所有的動靜脈內瘺進行月評估及雙向動態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10年1月成立動靜脈內瘺護理管理小組,把所有的動靜脈內瘺進行雙向動態的管理。186例患者,男114例,女72例,年齡為18~94歲;低位內瘺169人,高位內瘺16人,人造血管1人;同一動靜脈內瘺使用10年以上者有38人,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齡為29~68歲;最長使用壽命為20年。
2 動靜脈內瘺雙向動態管理過程
由本中心的醫生、護長和組長組成血管通路管理團隊。首先,由醫生通過幻燈的形式向組內成員講解內瘺的相關知識同時觀看動靜脈造瘺術,了解手術方式及原理。其次,閱讀相關文獻,掌握血液透析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的形成、術后護理和日常保護等相關知識,便于更好的向患者做好內瘺的宣教及掌握穿刺的原理及方法;然后,建立血管通路登記本及內瘺月評估表,護士與患者對動靜脈內瘺進行雙向動態的管理。
2.1 制定計劃 護士分層級管理、患者的管理及動靜脈內瘺的雙向管理。
2.2 實施
2.2.1 護理人員培訓 ①嚴格的入室制度和考核制度。所有進入本中心的護士由組長帶教,并接受專科知識培訓,入室3個月后經考核合格方能進行動靜脈內瘺的穿刺。②合理的排班,每個班次均由高低年資的護士團隊組成。③造瘺術后4~6周,由動靜脈內瘺成員評估并確定新瘺使用時間,新瘺的前5次由組長進行穿刺,穿刺后做好內瘺的評估登記,包括:穿刺方式、穿刺者、血流量、動脈穿刺距離吻合口的距離、透后按壓情況、新瘺護理的宣教等。④對疑難內瘺,如內瘺血管條件較差,血管走向不明顯、充盈度不夠的血管由組長及高年資穿刺技術好的護士進行穿刺,減少穿刺失敗。⑤采取繩梯式穿刺法,每次穿刺前根據患者內瘺情況動態評估穿刺點,距離上次穿刺1 cm,并告訴患者下次的穿刺點,護士與患者共同監督。
2.2.2 患者的培訓 患者及家屬掌握內瘺術后護理及功能鍛煉對內瘺使用及壽命極其重要、了解造瘺的目的和原理、掌握自體動靜脈內瘺的自我護理和觀察、掌握造瘺側肢體的保護方法。
2.2.3 動靜脈內瘺的雙向動態管理 ①建立血管通路登記本,登記動靜脈內瘺的部位,手術方式,造瘺時間,血管通路變更時間,變更原因。②護長及組長每月帶領組員對所有動靜脈內瘺的使用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患者血色素情況、血壓情況、干體重情況、在線Kt/v測定達標情況、內瘺穿刺情況、有無使用后并發癥,同時檢查患者對動靜脈內瘺自我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及自我護理情況。③組長對當天內瘺穿刺失敗情況及發現的問題做好登記,并分析原因,向患者著重穿刺失敗后內瘺的護理。④患者與護士一起參與穿刺的監督管理,確保繩梯式穿刺,避免定點穿刺形成假性動脈瘤。⑤每月總結當月內瘺存在的問題并全科討論,及時發現潛在的內瘺問題,及時處理。
關鍵詞:動靜脈瘺;保護;護理
動靜脈內瘺是動靜脈內外科手術,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治療。內瘺建立后,一般4~6w時間,不能使用過早,因術后數周經過血流的沖擊靜脈血管已動脈化,靜脈管壁擴張并增厚,過早使用不僅粗大的穿刺針不宜刺入,滿足不了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而且透析機血泵的抽吸可使吻合口狹窄,導致內瘺閉塞。
1 動靜脈內瘺的使用方法
穿刺內瘺,先觀察內瘺血管走行,然后摸清所穿刺血管壁的薄厚,彈性及深淺。對于血管暴露不清者,可于血管上方輕扎止血帶,但扎止血帶時間宜短。
首選階梯法,而穿刺點不固定,且新穿刺進針點距上次進針點至少1cm以上;其次,采用紐扣法,即像衣服上的紐扣一樣,固定幾個穿刺點,輪換使用,切忌使用定點穿刺法,避免硬結節,瘢痕形成,有的甚至形成動脈瘤,而未用的血管形成狹窄。
控制高血壓,防止內瘺部位血栓形成,內瘺穿刺時嚴格無菌操作,不能在吻合口及靜脈瓣穿刺,易產生血腫引起內瘺閉塞,動脈穿刺點應離內瘺吻合口5cm以上,針尖向吻合口方向。經過一段時間使用后,內瘺的血流量充足,且管壁增厚,也可采用向心穿刺,靜脈穿刺點要盡量離開動脈穿刺點,一般8~10cm以上,可降低循環量,提高透析效率。
若穿刺失敗出現腫脹,應立即拔針按壓,膠布固定,冰袋冰敷,24h后再用50%硫酸鎂濕熱敷。靜脈穿刺有困難者,在穿刺前先熱敷,使靜脈充盈。使用中的內瘺作動脈用的血管發生血腫,如確認內瘺不在血管內,并且血腫不大,可在穿刺處略加應保護,同時迅速將血流引入血管路內減輕血管壓力,繼續透析。但血腫明顯增大,應立即拔針,加壓止血,在穿刺點以下(遠心端)再做穿刺(避開血腫):如重新穿刺有困難,可將血流滿意的靜脈改為動脈引血,另外選擇靜脈穿刺做回血端繼續透析。如靜脈發生血腫應立即拔針局部加壓止血,迅速建立靜脈通路,同一條血管應在該穿刺點的近心端或改用其他外周靜脈穿刺。
血透結束后,壓迫位置在血管進針出,而不是皮膚進針處,以免形成皮下血腫。壓迫血管力量適中,力度為不滲血捫及震顫和血管雜音為宜。
指導患者及家屬保護動靜脈內瘺,極為重要。內瘺手術早期盡量穿袖口寬松內衣,手臂太高避免受壓,避免壓在內瘺手臂上睡覺。手術3d進行功能鍛煉,5~7d內保持術側肢體清潔,干凈,避免潮濕,以防傷口感染。如傷口滲血不止,疼痛難忍,立即與醫生聯系及時處理。手術側禁測血壓、戴手表、輸液、抽血,內瘺側上肢避免提重物,避免將一些較重的物件蓋在內瘺側的手臂上。
透析前清潔手臂,透析后穿刺部位避免當日接觸水,學會判斷內瘺是否通暢的方法,自我檢測瘺管有無震顫或血管雜音2~3次/d,特別在發生低血壓時,以免瘺管感染及瘺管閉塞,發現瘺管震顫或雜音消失及疼痛,立即就醫診治。
2 動靜脈瘺的適應癥以及禁忌癥
適應癥:①血液透析;②全胃腸外營養;禁忌癥:①四肢近端大靜脈或中心靜脈存在嚴重狹窄、明顯血栓或因鄰近病變影響靜脈回流;②患者前臂ALLEN 試驗陽性,禁止行前臂動靜脈內瘺端端吻合;③預期患者存活時間短于3 個月;④心血管狀態不穩,心力衰竭未控制或低血糖患者;⑤手術部位存在感染;⑥同側鎖骨下靜脈安裝心臟起搏器導管。
3 術后處置
①抗凝藥使用:存在高凝狀態或血壓較低,且術后無滲血,可給予全身抗凝,如口服腸溶阿司匹林片、擴管治療,也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②術后滲血:輕壓止血,壓迫時注意保持血管震顫的存在;結扎止血;③功能檢查:術后靜脈能觸及震顫,聽到血管雜音。術后早期應多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血栓形成,及時處理;④術后避免在內瘺側肢體輸液、輸血及抽血化驗;⑤手術側禁止測量血壓,術后2w內手術側上肢禁止纏止血帶;⑥術后24h術側手部可適當做握拳及腕關節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栓形成;⑦適當抬高內瘺手術側肢體,可減輕肢體水腫;⑧每3d換藥1 次,10~14d拆線,注意包扎敷料時不加壓力;⑨注意身體姿勢及袖口松緊,避免內瘺側肢體受壓。
4 日常護理
①內瘺術肢不可負重,睡覺時不要壓迫術肢,可將軟枕墊于術肢,促進靜脈血流,以減輕腫脹程度;②注意對內瘺術肢的保護,避免碰撞,防止受傷;③衣袖要松大,術肢避免佩帶飾物;④內瘺術肢不能量血壓,一切靜脈治療以及抽血;⑤每日監測血壓,按時服用降壓藥,防止高血壓避免低血壓的發生;⑥保持內瘺術肢的清潔,每天清洗局部,預防感染;⑦術后10d開始做健瘺操;⑧自我監測內瘺吻合口有無震顫以及聽診血管雜音。
參考文獻:
[1]施淑美,成小清,范迎春.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
關鍵詞:血液透析;內瘺閉塞
規律的血液透析是目前保證腎衰患者的唯一出路(除腎移植外),而建立及維護一條良好的可供患者長期重復使用的血液透析通路,就更為重要,也是保證血液透析正常進行的關鍵。自體動靜脈內瘺是目前最為理想,臨床上最常用的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被視為維持血透患者的"生命線"。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引起內瘺阻塞,直接影響到透析效率和生活質量,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因此,正確使用和保護動靜脈內瘺,對減少并發癥,和提高長期使用率都至關重要,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作者旨在回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使用內瘺血液透析的200例患者,發現內瘺閉塞8例,現將內瘺閉塞原因的分析及其對策敘述如下:
1臨床資料
在內瘺閉塞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齡25~70歲;方法:觀察內瘺一般情況,統計患者開始透析時間,內瘺手術時間,開始使用時間,內瘺失功時間,目前內瘺使用情況。
2結果
內瘺閉塞因素:透析過程中低血壓所致5例,超濾過多2例,內瘺壓迫時間過長所致1例。
3內瘺閉塞原因分析
3.1使用不當,自身血管條件差,如血管過細、動脈硬化、動脈炎等。內瘺使用過早,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血管彈性差,愈合不良,穿刺部位易形成疤痕,損傷后的血管內壁處易形成血栓。動靜脈內瘺使用時間過早<3個月。由于動靜脈內瘺使用時間過長,在使用過程中,反復穿刺后內膜損傷,出現動靜脈內膜增厚,甚至局部附壁血栓形成,不適當的穿刺也可引起血腫常導致血管內膜的損害,最終導致血管通路喪失功能。高血流量直接損傷血管內皮,引起血管內皮增厚、纖維化而致管腔狹窄。由于血壓過低,流經吻合口的血流緩慢,容易導致血栓形成,同時透析結束拔針后壓迫止血時用力過大或壓迫時間過長,血流阻斷,導致內瘺閉塞[1]。
3.2血液粘稠度高,糖尿病腎病患者血糖高,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等也很易造成動靜脈內瘺阻塞[2]。透析過程中超濾,過度脫水加重低血容量,增加了血液黏滯度,促進了血栓形成的發生。
3.3手術技術原因術中動作粗暴,血管內膜損傷、吻合時血管對位不良、血管扭曲成角、術后漏血補針縫合等。
4預防措施
4.1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選擇有效的指導方法,使其能主動參與護理動靜脈內瘺,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4.2術前準備告知患者造瘺的重要性、方法及如何進行術中配合,使其坦然接受手術,囑患者保護血管,勿在準備造瘺側手臂做動靜脈穿刺,尤其是非優勢側的頭靜脈及橈動脈,保持造瘺側皮膚清潔。
4.3術后護理術后5~7 d內,患者應保持手術側肢體干凈,手術后1 w不能進行術側肢體的淋浴,避免潮濕,不要隨意去除包扎敷料,以防傷口感染,若發現滲血不止,疼痛難忍時,應立即與手術醫生聯系,以得到及時處理。術后采取非手術側臥位休息,以避免壓迫術側血管,影響靜脈回流,形成血栓。
4.4內瘺使用期間,采用正確的穿刺方法:首選繩梯法,其次鈕扣法,切忌定點法[3]。手術后的瘺管,原則上是術后6~12個月成熟后放可使用,但新瘺管管壁薄而脆,開始幾次穿刺時,很容易形成皮下血腫而影響下次穿刺,故在最初幾次穿刺時,最好是由有經驗的護士操作,要仔細摸清血管走行后再穿刺,以保證一針見血。在以后的常規穿刺中,也應遵循先找好血管穿刺點,再行穿刺的原則,切忌盲目進針。
4.5加強生命體征的監測,密切觀察患者血壓變化。預防低血壓是延長瘺管壽命的關鍵之一。
4.6透析結束,要掌握正確的拔針壓迫止血方法,正確壓迫止血是保護內瘺的重要環節。拇指與食指同時持左右針柄拔針,用無菌紗布予以按壓,壓迫的力量要適當,以不出血且感到搏動或震顫為原則,壓迫的部位在距離穿刺針尖0.5~1cm 處,壓迫時間為20~30min。結合我們科室長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內瘺護理,我們發現在內瘺功能不良出現的早期,如血腫、硬結、新鮮血栓形成時,及時予以干預,療效較好,但如出現內瘺瘢痕、狹窄時,內科常規保守干預方法往往無效,需考慮二次造瘺。故建議盡可能在早期發現內瘺功能不良,并及時實施干預,延長內瘺使用時間。
4.7防止血液過于粘稠,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數患有高血脂、冠心病、血液高凝狀態等,血液凝固性高。透析結束后觀察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況,觀察患者貧血改善程度,尤其是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的患者,要及時調整肝素用量。對于心肌梗死、多發性血栓的高危患者,除透析過程應用足量抗凝劑外,可加用口服腸溶阿司匹林、華法林等藥物,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內瘺血栓形成。
綜上所述,內瘺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影響其使用"壽命"的因素很多, 本文動靜脈內瘺閉塞的8例患者,透析中低血壓所致5例,超濾過多2例,內瘺壓迫時間過長所致1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大多為門診透析患者, 透析間期在家度過,應與患者、家屬常溝通, 保證患者合理地使用及保護內瘺, 從而有效地延長內瘺的使用" 壽命"。可見根據血液透析患者具體情況進行監測和護理,防止血栓形成、感染,保護血管、保護血管通路,是臨床工作中最重要的問題。嚴格操作規程,防止感染,注意保護血管,延長內瘺使用壽命,是醫護人員研究的任務和方向。
參考文獻:
[1]蘇海燕.血液透析中低血壓對動靜脈內瘺閉塞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1,09(36).
關鍵詞:土豆;保護;透析;靜脈;內瘺
目前,動靜脈內瘺在維持性血液透析中普遍應用,是保證充分透析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必備條件,故視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一旦閉塞對患者精神、肉體都會造成不適、痛苦和創傷,同時還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所以內瘺的護理是每一個血液透析室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同時也需要患者及家屬的共同配合才能實現。我科對患者內瘺有效的健康護理,延長了內瘺的使用壽命,達到了理想的透析效果。
現我科50余例病人在進行內瘺的自我護理時,除常規應用喜療妥涂擦按摩2次/d,15 min/次,熱敷2次/d,15min/次外,還用土豆對內瘺進行保護性治療。方法簡便易行、經濟實用,在日常生活中對內瘺進行了保護,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1材料與制作方法:
1.1 材料:新鮮、大小適中的土豆1個。
1.2 制作方法 :土豆洗凈,不去皮,切成0.3~0.8的薄片。薄片的中心掏去約3mm,因為穿刺處不能敷貼。
2使用方法:
一般透析結束12 h后,待內瘺穿刺處愈合后將切好的土豆片分別敷于動靜脈內瘺穿刺點周圍,用膠布或繃帶固定土豆片,使之緊貼皮膚。每4~6小時更換一次。可以反復多次使用。
3原理:
據研究發現土豆系薯類食物,含有大量淀粉、各種鹽類及龍葵素,土豆的塊莖中淀粉含量約為15%~25%、蛋白質3%、脂肪0.7%、粗纖維15%,還含有豐富的鈣、磷、鐵、鉀等礦物質及維生素C和A、B族維生素。這些營養成分對患者長期、反復穿刺的血管起到消炎、消腫和有效的保護作用,如:土豆中所含的維生素B、維生素C和糖能提供創口生長所需的養料,淀粉對傷口有保護作用,鹽類可調整創口的pH值馬鈴薯素能改善創口的血液循環,從而使傷口愈合,龍葵素具有緩解痙攣、減少滲出的作用。現代醫學證明,土豆中的生物堿成分茄堿能夠降低組織的滲透性,抑制透明質酸酶活性而具有消炎作用。中醫學認為,土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瘀的作用。每日新鮮土豆切片外敷穿刺部位,土豆的有效成分能通過皮膚直接吸收,可緩解穿刺部位疼痛和壓迫,促進損傷組織細胞修復,從而使局部紅、腫、熱、痛等癥狀消失而痊愈[1],達到保護動靜脈內瘺,延長其使用壽命的功效。
4綜上所述:
在做好一般護理的前提下,每日以新鮮土豆切片外敷穿刺部位,利用土豆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瘀、解痙消炎之功用,可防止血管通路并發癥(感染、出血、血栓、閉塞、狹窄)[2],延長動靜脈內瘺的使用壽命。新鮮馬鈴薯切片外敷保護動靜脈內瘺的作用是確切有效的。新鮮馬鈴薯來源廣泛,價格便宜,同時具有操作簡便(無需專業技術人員操作)、無毒副作用等優點,值得我們基層透析室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詹琳清.新鮮馬鈴薯外敷治療藥物滲出組織損傷的研
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10B):4-5
[關鍵詞] 動靜脈內瘺; 尿激酶; 溶拴護理
[中圖分類號] R54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001-02
動靜脈內瘺是維持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一種血管通路而血拴形成是內瘺失敗的主要原因。我科對內瘺拴塞的患者進行尿激酶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溶拴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0例均為本科長期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糖尿病腎病3例,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2例,慢性腎小球腎炎4例,多囊腎1例,男7例,女3例;年齡41至69歲,內瘺皆為撓動脈-頭靜脈吻合方式,使用時間為3至54個月,內瘺阻塞的診斷為內瘺雜音或震顫消失,并經彩色多普勒超聲證實。所有患者均于內瘺阻塞后24小時內就診,所有病人溶拴前凝血時間及血壓在正常范圍。
1.2 溶拴方法 經超聲定位后明確血栓部位,血栓形成的長度,做好患者心理護理,告知患者使用溶拴藥物的并發癥。使用尿激酶25至50萬u+生理鹽水20ml稀釋后用5號頭皮針進在動脈端離心方向緩慢注人[1],注入的同時在內瘺部位給予濕熱敷,禁止局部按摩,以防血拴脫落導致肺拴塞。同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4100u/d,連用2-3d。如4-6小時內瘺仍摸不到波動感,觸診無震顫,聽診無血管雜音,可再次用0.9%NS250ml加尿激酶50萬u靜滴。注意患者的意識狀態,作好凝血機制的監測。
1.3 結果 10例血管均再通,血管震顫和血管雜音恢復。所有患者于次日接受血液透析一次,血流達200-250ml,透析順利,常規用肝素量,血液透析未發生出血情況。副作用:3例穿刺部位出現局部腫脹,1天后腫脹消除;1例穿刺部位出血,經過局部壓迫止血后出血停止。
2 護理
2.1 加強健康宣教 向血液透析患者及家屬宣傳內瘺保護知識。注意內瘺透析口出血情況,有瘺管的肢體不可測血壓,扎止血帶,禁止內瘺上肢注射和提重物。指導掌握聽診內瘺雜音,捫測震顫至少每天3次。發現雜音,震顫減弱或消失,立即就診,爭取溶拴最佳時機。
2.2 用藥和溶拴護理 不得用酸性液體稀釋,尿激酶溶解后,宜現配現用,用輸液泵以3ml/h均勻泵入,輸液泵放置應高于患者手臂,防止動脈血回流至延長管,保持輸液通暢。可酌情使用止血帶,局部熱敷使靜脈擴張,有助于閉塞血管再開放。
2.3 觀察藥物療效 尿激酶注射中監測內瘺雜音,如療效不佳給予再次溶拴。在溶拴過程中或溶拴后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包括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血尿及黑便的觀察。小劑量尿激酶一般安全,無嚴重出血發生。
2.4 心理護理 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溶拴的知識,取得家屬的支持,減輕患者緊張情緒和恐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