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動靜脈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先天性肺動靜脈瘺(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 PAVF)比較少見,我院近10年共發現3例,現報道如下:
1病例資料
病例1女性,46歲,因“頸前腫物伴消瘦、手震1年”入院,患者活動后自覺胸悶、氣促,體檢::頸前可觸及甲狀腺II°腫大,余發育正常,入院時胸片顯示右下肺背段見2個結節,擬有相連改變,邊界清,考慮動-靜脈瘺可能性大,為了明確診斷,行胸部MRA檢查顯示右下肺動脈明顯增粗,并向內下行走,直接與增粗右下肺靜脈相連匯入右房,診斷:右下肺動靜脈瘺,完善相關檢查后行右側剖胸探查術,術中發現右肺發育畸形,無明顯分葉,由上至下有縱向肺裂,發育不全,右肺只有下肺靜脈,術中右下肺靜脈至遠端均未發現明顯的相匯部,抽血氣分析顯示右下肺靜脈同右肺動脈上下支無明顯差異,考慮需要行全肺切除,家屬拒絕,終止手術;
病例2女性,58歲,因“氣促4天,右側胸痛4小時”入院,體檢:嘴唇輕度發紺,杵狀指,右側胸腔有一胸管,引流出少量血性胸水 右上肺叩診鼓音,左肺呼吸音清,右肺呼吸音減弱,實驗室檢查示低氧血癥,SPO2 86.6%,輕度貧血,胸部增強CT顯示:右側液氣胸,右肺上葉后段占位性病變,4.2cm×3cm大小,密度均勻,增強后明顯強化,CT值178HU,病灶由迂曲增寬的右上肺動脈分支供血,經迂曲增寬的靜脈引流至右下肺靜脈,右肺下葉前段亦可見一類似占位,5cm×3.4cm大小,CT值185HU,病灶由迂曲增寬的右下肺動脈分支供血,引流至右下肺靜脈,右肺上葉前段及左肺下葉背段亦可見迂曲增寬呈囊狀的異常血管影,均有肺動脈供血至肺靜脈,(圖1)診斷:1、右肺及左肺下葉多發肺動靜脈瘺,2、右側血氣胸。MRA:雙肺可見多個結節狀異常信號,邊界清,T1WI呈等信號,T2WI稍高信號,增強后明顯強化,右肺上葉前段病灶呈啞鈴狀,兩端大小約1.8cm×1.3cm及1.6cm×1.3cm,緊貼胸膜,由右上肺動脈兩條分支供血,引流至右上肺靜脈,其他病灶均可見動靜脈之間的交通,診斷:肺多發動靜脈瘺畸形,為了進一步確診肺動脈造影也證實如上診斷(圖2)。
病例3女67歲,因“左側胸痛1月余”入院,體檢,發育正常,無陽性體征,胸部增強CT:左上胸部惡性占位性病變,考慮來源于胸膜,以胸膜惡性間皮瘤可能性大,建議活檢,右肺下葉背段及后基底段見迂曲增粗的血管團影,約2.5cm×2cm大小,由右下肺動脈供血,引流入肺靜脈,診斷:1、左側胸膜惡性間皮瘤2、右肺下葉背段及后基底段靜脈瘺。
2討論
PAVF的病理機理是由于胚胎發育時期胸部血管發育障礙所引起的先天性肺血管畸形,形成異常增多的動靜脈毛細血管網團,且有動脈和靜脈直接溝通的動靜脈瘺[1-2],絕大多數是先天性,少數為后天獲得。多數報道其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二到十萬分之三左右[3],中青年發病較多,有家族發病趨勢。病理上分兩型,I型為肺動脈和靜脈的直接連通,常形成單個或多個血管瘤樣囊腔,此型又分為兩個亞型,①單純型1支引流肺動脈同1支肺靜脈連通,囊腔沒有分割,②復雜型,多支引流肺動脈與兩支以上肺靜脈溝通,瘤樣囊腔常有分割,II型是肺小動靜脈瘺,病變廣泛彌漫分布,可漫步一葉或一側全肺,甚至兩肺都有病變,病例2屬于此種類型。
PAVF的常見臨床癥狀是心悸、發紺、鼻出血,活動后氣促等,隨著病變發展,心外分流增加,可能會出現咯血,胸內大出血及腦栓塞等嚴重并發癥, 如果分流大于20%,甚至會出現心力衰竭,臨床表現的輕重與病變的大小及病程有關[4],文獻報道30-56%發生異位栓塞和腦血管意外,5-14%發生腦膿腫[5]。
PAVF容易誤診,胸片或者胸透是篩選該病的最好方法,典型表現是肺內結節樣影,可以看到異常的血管連接,但敏感性不高。病例1的患者就是通過胸片篩查出病變,然后通過MRA進一步確診。多層螺旋CT對該病的診斷遠高于胸片,典型表現是圓形或橢圓形病灶,邊界清,可呈分葉狀,邊界可見“血管蒂”征,如果加用增強掃描可以精確的顯示供血血管和引流靜脈的具體走向(如圖1)。以上的病例1和2的CT都達到了明確病變的效果。傳統觀念認為MR在血管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局限性主要是呼吸偽影的存在和難以區分流空信號同周圍肺組織的信號。但也有人指出MRA經過3D重建后可以大大提供疾病的檢出率,而且能夠清晰的顯示供血的動脈和引流的靜脈,特別對于大于1cm的病灶,其圖像質量可以和數字減影肺動脈造影檢查(PA-DSA)相媲美。病例1和病理2的MRA都清晰的看見病變的血管走向。 PA-DSA是診斷該病的金標準,可以直觀的顯示肺動靜脈瘺口的大小、部位、供血動脈、引流靜脈等,可以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如圖2)。但隨著影像技術的提高,無創性檢查方法已經慢慢取代有創性檢查,多層螺旋CT在血管成像方面已經逐漸走向成熟,效果好,風險小,完全可以為臨床醫生的診治提供相應的信息,此種方法可能越來越被醫生和患者所青睞。
PAVF是一種進行性病變,易發生嚴重的并發癥,故應積極治療。治療目的是改善缺氧和乏力癥狀,預防并發癥的出現。目前治療方法有導管介入栓塞和外科手術處理。自1977年Porstmannl首先報道以彈簧圈栓塞治療PAVF治療后,國內相繼有所報道。其優點是創傷小,微創美觀,可重復操作等優點,缺點是胸痛、咯血、栓子的脫落、移位、治療后復發和再通等。目前對其治療的效果爭議較大,故筆者認為對于存在多發廣泛彌漫PAVF的患者和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可以選擇介入栓塞。當前比較普遍認可的就是手術切除病變的肺組織,手術原則是盡量徹底切除病變的肺組織,盡量保留正常的肺組織。術前要仔細閱讀患者的影像資料,如有必要,加做PA-DSA.,要詳盡的了解病變的部位,形態、數目、大小,血管走向,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1]王義清,王執民,等 肺動靜脈瘺的影像診斷及介入治療[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18(3):209
[2]陳星榮, 介入放射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89:36-38
[3]Khurshid I,Downie GH,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J]Postgrad Med J,2002,78(918):191-197
【關鍵詞】 雙側肺動靜脈瘺;肺葉切除術;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6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699-01
【Key words】Bilateral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Lobectomy;Nursing care
肺動靜脈瘺多為先天性肺血管畸形。1939年Smith應用心血管造影證實本病。肺、動靜脈間的異常交通,分隔動脈和靜脈叢的血管隔發育不完全或肺末梢毛細血管神經缺陷,形成動靜脈之間短路,短路血管受動脈壓力負荷的作用逐漸擴張,形成囊瘺,肺動脈低氧血通過瘺道不經氧合直接回流左心進入體循環,從而形成右向左分流.分流量大者可引起紫紺、氣促、胸痛、頭暈、暈厥等癥狀。本病容易誤診,并可引起咯血、胸內大出血及腦栓塞等嚴重并發癥,因此,早期診斷,及時手術治療尤為重要。現將1例雙側肺動靜脈瘺肺葉切除術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病歷介紹
患者,男性,50歲,入院日期:2011-2-28.入院情況:患者主因“發現肺動靜脈瘺”10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月因胃部不適在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同時發現患者存在有低氧血癥。經治療后患者胃部癥狀逐漸好轉。入院前10天在邯鄲市醫院行造影檢查診斷為“肺動靜脈瘺”,未特殊處理。入院前3天患者突發意識喪失,持續十分鐘左右,自行緩解,但患者仍有言語不利并伴有飲水嗆咳,到當地醫院治療,言語不利及飲水嗆咳癥狀逐漸好轉。現患者為治療動靜脈瘺來我院。入院后完善檢查,于2011-3-1在局麻下行肺動脈造影,術中見患者雙肺曲奇血管畸形,畸形血管較寬,且畸形處血流速度較快,單純行血管封堵風險高,難度大。2011-3-21在手術室全麻下行右肺中葉及左肺上葉切除術。術中見右肺中葉表面及左肺上葉寬大迂曲畸形血管。予以切除右肺中葉及左肺上葉,手術過程順利。術后帶左右雙側胸管返病房,予抗炎、止痛治療。術后動脈血氣分析:氧分壓13.3kPa,于2011-3-28出院。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此患者為中老年男性,有較強的分析思考能力,且患者的性格較內向,因而對疾病本身及手術均存在較大的思想壓力;存在著較大的焦慮和恐懼心理,擔心手術的風險和療效。為此,需耐心詳細地做好術前宣教,介紹手術的必要性、基本過程和手術預后,護理工作主動、誠懇,并表示關心,使患者產生溫暖、安全、親切感。以嫻熟的技術,沉著、穩重的舉止行為,消除他們的心理疑慮,產生信賴感。使患者及其家屬對手術有較全面的了解,增加對手術成功的信心。
2.1.2 完善檢查 完善常規檢查和血氣分析、心臟超聲檢查、心電圖、X線胸片和血常規等,進行藥敏試驗和術前備血、備皮等。
2.1.3 術前指導 術前禁食禁水6-8h,教會患者有效咳嗽和腹式呼吸,向家屬和患者講解呼吸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從而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
2.2 術后護理
2.2.1 病情觀察 由于開胸,全麻手術的創傷,加之此患者手術復雜。回病房后立即給予多功能重癥監測,包括心電監測、血壓監測、血氧飽和度監測,每30min測量并記錄1次,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患者術后去枕平臥6h,待生命體征平穩后取半臥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常規給予面罩吸氧平穩后改為鼻導管吸氧。尤其是要注意觀察呼吸的頻率,節律和深淺度及呼吸音情況,注意患者有無氣急、發紺等缺氧征象,注意有無呼吸窘迫現象,若有異常,及時處理。如果脈搏超過140次/min,常提示血容量不足使心臟代償性加速[1],必要時調整輸液速度。另外,血壓的波動,結合胸腔引流液的改變也是觀察術后胸腔內是否有活動性出血的重要指征。認真聽取患者有無胸痛、胸悶等不適主訴,做好預防性護理。
2.2.2 術后呼吸道的護理 由于手術破壞了胸部的正常結構,損害了其呼吸生理機制,使胸壁彈性下降,胸壁順應性下降,從而使潮氣量和肺活量較術前下降,最高達50%[2];另外,氣管插管、心胸手術后的病人易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3];而呼吸系統的急性感染則是引發呼吸衰竭的常見誘因[4]。因此除合理應用抗生素外,術后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排除呼吸道的分泌物,是防止并發癥的有效措施,也是術后護理的重點。麻醉及手術的刺激使肺泡分泌增加,纖毛運動受抑制,分泌物排出受阻,術后傷口疼痛抑制患者的呼吸和咳嗽[5]。咳痰時指導患者采取正確的咳痰方法,協助排痰方法有叩背法:患者取坐位,護理人員站在床邊,將手成杯狀,以增加共振力量,使痰松動。從患者肺底部開始。在胸部或背部行有力叩擊,應自下而上,從邊緣到中間,同時囑患者咳嗽并用手按壓手術側胸廓,吸氣時及時放松,咳嗽時加壓,以減輕傷口疼痛。必要時給予氣管外指壓方法:即護士采用指壓胸骨切跡上方氣管的方法,刺激患者將痰液咳出。另外霧化吸入也可以協助排痰:術后常規霧化吸入5天左右,每次15-20分鐘,有利于痰液的稀釋。當患者咽干口渴而影響了咳嗽時,可酌情含漱或飲少量溫開水。
2.2.3 胸腔閉式引流管的護理 肺葉切除術后留置引流管在于及時將患者胸腔內積氣、積液、積血引流至體外,使余肺得以及時復張,有助于胸內殘腔的消滅。因此,術后平臥6小時后則改半坐臥位,以利于引流。妥善固定好胸腔閉式引流管,保持引流裝置的密閉和通暢,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量并及時記錄。因患者雙側肺葉切除故帶有左右兩側胸腔閉式引流管,教會患者如何正確帶胸管活動尤為重要。更換引流瓶時,嚴格無菌操作及保持胸腔的生理性負壓。待引流液減少,24h少于100mL,X線胸片示肺膨脹良好,患者無呼吸困難可拔除胸管。患者與術后第3天拔除左側引流管,第5天拔出右側引流管。
2.2.4 早期活動 開胸手術、長期臥床等都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產生的原因[6]。為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產生,鼓勵患者早期活動,并告知患者早期活動的意義。患者因手術創傷大,術后切口疼痛劇烈,適當給予鎮痛,常用的止痛方法有鎮痛泵,肌注杜冷丁等。本患者術后第1天生命體征平穩,先協助患者床邊活動,進行床邊站立,原地踏步等運動,每次1-10分鐘,每次活動間隔兩小時以上。床邊活動后患者無不適感,可協助患者進行室內及室外的活動,每次約100-200米,每日2-4次。雙側胸管拔出后患者可自主活動,未訴不適。
2.2.5 做好飲食護理 術后清醒后6小時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利于提高機體組織修復力及防御能力。術后第一天改為普食。
2.2.6 加強肢體功能鍛煉 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自行用雙上肢輪流梳頭、端碗,漱口。胸管拔除后練習手指爬墻運動和從頭頂觸摸對側耳廓等動作,其目的是鍛煉患側的胸大肌,預防患側上肢費用性癱瘓。
3 小結
肺動靜脈瘺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肺血管發育異常。手術是治療此病最有效的方法。對于行雙側肺切除術后的患者,護士必須熟練地掌握相關疾病知識,做好術前宣教,重視心理護理,消除患者顧慮,并指導患者呼吸功能的鍛煉,術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加強呼吸道的護理,胸腔引流管的護理,加強肢體功能鍛煉,注意飲食護理,促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經過積極的治療及護理,患者痊愈出院。
參考文獻
[1] 黃杰,周新明.經心包縱隔內關閉支氣管殘端治療難治性支氣管胸膜瘺.中華心血管外科 雜志,2005,21(1):2-4.
[2] 法憲恩,趙松,王改非.胸心外科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診治.河南: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91-100.
[3] 謝正福,劉唐威,施煥中.內科重癥監護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97.
[4] 姚景鵬.內科護理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60-65.
【關鍵詞】支氣管動靜脈瘺;支氣管動脈栓塞術;護理措施;觀察要點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396―01
支氣管動靜脈瘺是一種少見的肺血管疾病,大多數為先天性,肺血管擴大迂曲或形成海綿狀血管瘤,肺動脈血液不經過肺泡直接流入肺靜脈,肺動脈與靜脈直接相通形成短路。短路血管逐漸擴張形成囊瘺,當囊瘺破裂可出現咯血和血胸[1]。2012年11月,我院收治1例支氣管動靜脈瘺大咯血的患者,給予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患者已痊愈,且未再復發,現報道如下。
1 病例介紹
患者,女,46歲,因咯血伴氣喘1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一天無明顯誘因出現咯血,咯血量約500ml,為鮮紅色,伴氣喘,感頭暈,無黑朦,無發熱,無畏寒、寒顫。在我院急診查血常規:白細胞:9.3×109/L,中性粒細胞:83.9%,淋巴細胞:8.2%,Hb:124g/L,PLT:111×109/L ,CRP:14mg/L,腎功能及凝血酶未見明顯異常。胸部CT:兩肺廣泛散在滲出性病變。于2012年11月9日收入我科,入院診斷:咯血待查,肺部感染。查體:T36.9℃,P62次/分,R20次/分,BP111/64mmHg,血氧飽和度98%。入院后予抗感染、化痰、止血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經家屬簽字同意,完善術前準備后,于入院第5天,在DSA室行支氣管動脈造影,術中發現支氣管動靜脈瘺,故行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手術成功,拔管,加壓包扎穿刺點,病人安全送回病房。術后患者恢復良好,于2012年11月19日出院。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咯血的護理 絕對臥床休息,取患側臥位,頭側向一邊,鼓勵患者將血輕輕咯出,保持呼吸道通暢。咯血時勿屏氣,以防出血引流不暢造成呼吸道阻塞。密切觀察咯血顏色、量、生命體征,警惕休克及窒息等嚴重并發癥。如出現咯血停止、發紺、自感胸悶、心慌、大汗淋漓、喉癢、有血腥味及精神高度緊張等窒息先兆癥狀,應立即暢通氣道,取頭低腳高位,輕叩患者背部,及時用吸引器去除口腔、咽喉部血塊。給予持續低、中流量吸氧。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合理使用止血藥,同時準備呼吸興奮劑,觀察藥物作用和不良反應。及時補充血容量,糾正休克,并做好輸血、氣管插管等準備。
2.1.2 心理護理 大咯血常常突然發生且反復發作,不易控制,常常使患者感到緊張,迫切需要治療。另一方面,由于患者對介入手術認識不足,易產生恐懼心理。用關心溫和的語氣對患者進行交談,加強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術前向患者解釋病情,告知介入治療的微創性及治療的可靠性,告知手術操作方法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術中如何配合,術后注意事項等,使患者能建立足夠的心理準備,消除緊張、恐懼心理,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2]。
2.1.3 術前準備 協助完成術前常規檢查,如心電圖、CT、B超、胸片、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組合;以腹股溝韌帶上下1~2cm為中心,上、下各20cm范圍備皮[3];做好造影劑、抗生素過敏試驗;評估兩側足背動脈搏動,做好記錄;訓練有效咳嗽、咳痰、練習床上排尿、排便;術前禁食、禁水4小時。
2.2 術中護理
2.2.1 術中予吸氧,協助患者取平臥位,使術側大腿外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2.2.2 教會病人術中配合,穩定患者的情緒,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更好地配合治療。
2.2.3 予心電監護,密切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詳細記錄患者的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的變化,觀察患者神志、面色等,隨時詢問患者的感受,以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2.2.4 保持輸液通暢,通常建立有效靜脈通道2~3條,以便及時應用搶救藥物。術中及時用負壓吸引器清除患者咳出的血液,以防止窒息。
2.2.5 觀察患者有無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口舌麻木等過敏反應,有無上腹痛、足背動脈搏動減弱及脊髓損傷征象,發現情況積極配合醫生搶救。
2.3 術后護理
2.3.1 一般護理 絕對臥床24h,右下肢制動12h,穿刺部位用0.5~1.0kg的砂袋壓迫8~12h,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周圍有無血腫。為患者備好便盆,協助患者在床上進食、排便。予心電監護,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神志等。術后注意觀察下肢皮膚顏色、溫度、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若搏動明顯減弱或消失,意味著血栓或栓塞形成,應立即報告醫生做進一步處理。鼓勵患者多飲水,以利于造影劑的排出。術后1~2天患者可有少量陳舊性血痰咳出,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恐懼心理。鼓勵患者適當咳嗽,促進痰液及陳舊性血塊咳出,減少感染及肺不張的發生。
2.3.2 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2.3.2.1 穿刺部位出血 穿刺部位出血是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最常見的并發癥,其原因是栓塞后壓迫位置偏移、加壓包扎不到位、穿刺困難重復置管、應用肝素抗凝、患者不配合、過早活動肢體。支氣管動脈栓塞術后,穿刺點可用無菌紗布按壓10~20分鐘,無出血時再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用0.5~1.0kg的砂袋壓迫8~12h,患側下肢制動24h,禁止屈腿。同時做好病人的宣教工作,使其明確制動的目的和重要性。密切觀察局部敷料有無滲血,有無皮下血腫形成。
2.3.2.2 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是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最嚴重的并發癥,其原因是由于支氣管動脈與脊髓動脈有吻合,高濃度的造影劑流入脊髓動脈所致。表現為下肢麻木等感覺障礙,或者尿潴留等[4],發現癥狀應及時采取措施,遵醫囑應用擴血管及抗凝藥物,補充液體,鼓勵病人大量飲水,促進造影劑排泄,積極進行對癥處理。
2.3.2.3 下肢動脈血栓形成 常發生在栓塞后24h內,與穿刺時血管內膜受損、栓塞后過度加壓包扎、大量出血后血液濃縮、高血壓患者存在動脈硬化等因素有關。表現為肢體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肢端發涼,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足趾、足部和小腿的皮膚顏色出現蒼白、發紫、變黑,嚴重時還會產生潰瘍和壞死。注意穿刺側下肢溫度、顏色、感覺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并與健側相比較;下肢制動期間每2h擠捏腓腸肌1次,每次20min,直至能下床自由活動,以促進肌肉收縮和靜脈回流[5]。
2.3.3 出院指導 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參加重體力勞動,避免劇烈運動。適當身體鍛煉,增強體質,增強抗病能力。按時服藥,定期門診隨訪。
3 結論
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是支氣管動靜脈瘺的首選治療方法,具有創傷小、痛苦少、恢復快的優點。圍手術期給予優質高效的護理,能保證手術順利的進行,預防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的康復,增加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李光清.右肺支氣管動靜脈瘺介入治療1例[J].四川醫學,2012,33(4):719
[2] 李宏.支氣管擴張癥大咯血行介入手術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2):33
[3] 晏莉.支氣管動脈介入栓塞治療大咯血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9):33-34
建立動靜脈內瘺(AVF)進行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病患者維持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方法。血液透析凈化血液治療是治療慢性腎衰竭的一個重要手段,但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的建立,使人體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2006.12—2008.8間在本院行動靜脈瘺手術的86例血液透析患者,術前、術后左室短軸縮短率(FS)、射血分數(EF)、心輸出量(CO)、心臟指數(CI)各項心功能指數的改變,以分析血透患者動靜脈內瘺直徑大小對其左心室心功能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患者數為86(男41,女45)例;年齡32~75歲,平均年齡48.75±18.50歲,其中慢性腎炎57例,糖尿病腎病21例,高血壓病5例,多囊腎2例,痛風性腎病1例。建立動靜脈內瘺方式均采用橈動脈與頭靜脈的端側吻合。方法飛利浦 HDI40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MHz及東芝EXRIO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0MHz。每例患者在AVF手術前行心臟彩超檢查,觀察CO、CI、FS及EF各項心功能指。AVF術后3~6周復查上述指標,同時使用高頻探頭,測量動靜脈瘺口直徑(AVFD)、動靜脈瘺口血流量速度(AVFV)、內瘺口血流量(AVFB)。按術后彩超測得AVFD,將患者分為A、B兩組,A組73例,AVFD2.6~4.1mm;B組13例,AVFD4.2~4.9mm。
1.2結果
本研究觀察到兩組AVF患者EF、FS手術前、后變化不明顯,而術后CO、CI值比術前明顯增高,而且AVFD、AVFB越大,則術后CO、CI增加越明顯。
1.3結論
血透患者AVF內瘺直徑的大小與心功能的變化密切相關,適當的瘺口大小即可以保證透析的充分性,又能減輕對心臟功能的影響,減少心衰并發癥發生率。
2 討論
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病患者維持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方法,是患者賴以生存的生命線。對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實施長期維持性血液透析,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合適的血管通路。本研究的患者手術方式均采用橈動脈與頭靜脈的端側吻合術,操作簡便,可較好地達到控制吻合口直徑的目的。血液透析凈化血液治療是治療慢性腎衰竭的一個重要手段,但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的建立,使人體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臨床工作中,發現腎衰患者在血液透析后會對心臟產生較大的影響,往往伴有心衰。血液透析患者出現心力衰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冠狀動脈病變、高血壓、貧血、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使各種代謝產物的潴留;動脈內瘺亦可加重感染致心衰竭。動靜脈內瘺的建立,使人體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其中最常見的是誘發心血管并發癥。而心功能不全是影響終末腎病血液透析病人長期生存的主要危險因素,是長期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動靜脈內瘺直徑的大小及潛在的器質性心臟病的有無,又是誘發高排出性心衰的兩個決定因素,同時也與離斷血管的側支循環壓力及患者的心功能狀態和血管彈性有關。本研究觀察到病人AVF術后CO、CI值比術前明顯增高,說明AVF建立能使患者心輸出量明顯增高,對血液透析病人的心功能有一定影響。這是因為AVF使回心血量增加,舒張末期容積及內徑均增大,故每搏輸出量增加。同時還觀察到EF、FS的值在術前后變化不大,其原因與對血流動力學產生影響的機制有關。動靜脈內瘺高血流量導致致命性高排出性心衰是少見的,但內瘺血流量過大將是引起血透患者心臟肥大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左心功能較差、室間隔肥厚者。建立良好的動靜脈內瘺的目的是保證充分有效的透析血流量,理想內瘺口血流量通常為600~700ml/min吻合口過大.造成動脈血通過內瘺直接回流至心臟,增加心臟負擔,易致心衰并發癥;吻合口過小,透析血流量不足,造成透析時間延長,影響透析質量,更易引起其它并發癥。所以吻合口的大小決定著回心血流量多少,腎衰病人透析療效的好壞與吻合口大小密切相關。相關文獻報道吻合口大小約為5~8mm為宜,而我們認為2.5~4.1mm(吻合口內徑)為佳。本研究中,患者不同瘺口直徑大小的比例分別為A組(AVFD小于4.1mm)占84.9%(73/86),B組(AVFD大于4.12mm)占15.1%(13/86)。從實際使用情況看,以A組較為滿意,表現為透析充分,心功能相對穩定。B組中有2例因開始透析后出現嚴重心功能不全,出現心衰并發癥。彩色多普勒超聲提示AVFB流量均為1200ml/min以上,血流量過大,患者經外科手術縮窄瘺口直徑后可耐受透析,心功能明顯好轉。因此,控制好動靜脈瘺內瘺直徑的大小,既能滿足血液透析的血流量要求,又不致過多地增加心臟的回心血量負荷,同時結合臨床表現及動靜脈內瘺直徑的變化等情況,減小血流動力學的變化程度,減少心力衰竭的發生率,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參 考 文 獻
〔1〕 周永昌.超聲醫學〔M〕.第4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
〔2〕 張縉熙.新編超聲診斷問答〔J〕.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10.
〔3〕 華參,葉朝陽,李林,等.HD02型血透監測儀對血液透析患者內瘺的監測〔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6.
關鍵詞:動靜脈瘺;保護;護理
動靜脈內瘺是動靜脈內外科手術,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治療。內瘺建立后,一般4~6w時間,不能使用過早,因術后數周經過血流的沖擊靜脈血管已動脈化,靜脈管壁擴張并增厚,過早使用不僅粗大的穿刺針不宜刺入,滿足不了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而且透析機血泵的抽吸可使吻合口狹窄,導致內瘺閉塞。
1 動靜脈內瘺的使用方法
穿刺內瘺,先觀察內瘺血管走行,然后摸清所穿刺血管壁的薄厚,彈性及深淺。對于血管暴露不清者,可于血管上方輕扎止血帶,但扎止血帶時間宜短。
首選階梯法,而穿刺點不固定,且新穿刺進針點距上次進針點至少1cm以上;其次,采用紐扣法,即像衣服上的紐扣一樣,固定幾個穿刺點,輪換使用,切忌使用定點穿刺法,避免硬結節,瘢痕形成,有的甚至形成動脈瘤,而未用的血管形成狹窄。
控制高血壓,防止內瘺部位血栓形成,內瘺穿刺時嚴格無菌操作,不能在吻合口及靜脈瓣穿刺,易產生血腫引起內瘺閉塞,動脈穿刺點應離內瘺吻合口5cm以上,針尖向吻合口方向。經過一段時間使用后,內瘺的血流量充足,且管壁增厚,也可采用向心穿刺,靜脈穿刺點要盡量離開動脈穿刺點,一般8~10cm以上,可降低循環量,提高透析效率。
若穿刺失敗出現腫脹,應立即拔針按壓,膠布固定,冰袋冰敷,24h后再用50%硫酸鎂濕熱敷。靜脈穿刺有困難者,在穿刺前先熱敷,使靜脈充盈。使用中的內瘺作動脈用的血管發生血腫,如確認內瘺不在血管內,并且血腫不大,可在穿刺處略加應保護,同時迅速將血流引入血管路內減輕血管壓力,繼續透析。但血腫明顯增大,應立即拔針,加壓止血,在穿刺點以下(遠心端)再做穿刺(避開血腫):如重新穿刺有困難,可將血流滿意的靜脈改為動脈引血,另外選擇靜脈穿刺做回血端繼續透析。如靜脈發生血腫應立即拔針局部加壓止血,迅速建立靜脈通路,同一條血管應在該穿刺點的近心端或改用其他外周靜脈穿刺。
血透結束后,壓迫位置在血管進針出,而不是皮膚進針處,以免形成皮下血腫。壓迫血管力量適中,力度為不滲血捫及震顫和血管雜音為宜。
指導患者及家屬保護動靜脈內瘺,極為重要。內瘺手術早期盡量穿袖口寬松內衣,手臂太高避免受壓,避免壓在內瘺手臂上睡覺。手術3d進行功能鍛煉,5~7d內保持術側肢體清潔,干凈,避免潮濕,以防傷口感染。如傷口滲血不止,疼痛難忍,立即與醫生聯系及時處理。手術側禁測血壓、戴手表、輸液、抽血,內瘺側上肢避免提重物,避免將一些較重的物件蓋在內瘺側的手臂上。
透析前清潔手臂,透析后穿刺部位避免當日接觸水,學會判斷內瘺是否通暢的方法,自我檢測瘺管有無震顫或血管雜音2~3次/d,特別在發生低血壓時,以免瘺管感染及瘺管閉塞,發現瘺管震顫或雜音消失及疼痛,立即就醫診治。
2 動靜脈瘺的適應癥以及禁忌癥
適應癥:①血液透析;②全胃腸外營養;禁忌癥:①四肢近端大靜脈或中心靜脈存在嚴重狹窄、明顯血栓或因鄰近病變影響靜脈回流;②患者前臂ALLEN 試驗陽性,禁止行前臂動靜脈內瘺端端吻合;③預期患者存活時間短于3 個月;④心血管狀態不穩,心力衰竭未控制或低血糖患者;⑤手術部位存在感染;⑥同側鎖骨下靜脈安裝心臟起搏器導管。
3 術后處置
①抗凝藥使用:存在高凝狀態或血壓較低,且術后無滲血,可給予全身抗凝,如口服腸溶阿司匹林片、擴管治療,也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②術后滲血:輕壓止血,壓迫時注意保持血管震顫的存在;結扎止血;③功能檢查:術后靜脈能觸及震顫,聽到血管雜音。術后早期應多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血栓形成,及時處理;④術后避免在內瘺側肢體輸液、輸血及抽血化驗;⑤手術側禁止測量血壓,術后2w內手術側上肢禁止纏止血帶;⑥術后24h術側手部可適當做握拳及腕關節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栓形成;⑦適當抬高內瘺手術側肢體,可減輕肢體水腫;⑧每3d換藥1 次,10~14d拆線,注意包扎敷料時不加壓力;⑨注意身體姿勢及袖口松緊,避免內瘺側肢體受壓。
4 日常護理
①內瘺術肢不可負重,睡覺時不要壓迫術肢,可將軟枕墊于術肢,促進靜脈血流,以減輕腫脹程度;②注意對內瘺術肢的保護,避免碰撞,防止受傷;③衣袖要松大,術肢避免佩帶飾物;④內瘺術肢不能量血壓,一切靜脈治療以及抽血;⑤每日監測血壓,按時服用降壓藥,防止高血壓避免低血壓的發生;⑥保持內瘺術肢的清潔,每天清洗局部,預防感染;⑦術后10d開始做健瘺操;⑧自我監測內瘺吻合口有無震顫以及聽診血管雜音。
參考文獻:
[1]施淑美,成小清,范迎春.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