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牛郎織女的詩句

牛郎織女的詩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牛郎織女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牛郎織女的詩句

牛郎織女的詩句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七夕節俗;農耕文化;愛情觀;生育觀

中華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是古代勞動者智慧的載體。由于外來文化的滲透,情人節、圣誕節等洋節受到年輕人的追捧。與此同時,中國傳統節日面臨尷尬境地。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重新解讀傳統節日,弘揚傳統節日習俗文化,揭示傳統節日的內在價值,對于加強民族凝聚力,堅持民族特色,構建和諧社會,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七夕節是中華民族一個比較悠久的節日,七夕節又被稱為“女兒節”、“穿針節”、“乞巧節”等。董乃斌在《唐人七夕詩文論略》中說:“在中國古代眾多的民俗節日中,就其參與者性別、節日活動內容、活動方式而言,七夕是個名副其實而且獨一無二的女兒節。”①七夕節與牛郎織女傳說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七夕節自漢代產生以來,經過不斷演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確定七月初七為七夕節,與古代民間觀念有關:古人認為七為陽數,七月七日是陽數的重疊之日,與五月初五端午節、九月初九重陽節一樣,是值得紀念的特殊日子。農歷七月也是農業豐收的季節,織女被作為七月立秋的標準星,因此,人們將七月初七與牛郎織女的傳說結合,并定名為“七夕節”。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天上有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人間有君臣與百姓的慶祝活動。乞巧、乞富、乞壽、乞子等習俗,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這與織女的六大神性有關:主嫁果、生計、財貨;主掌生育、庇護兒童;主壽命;主婚配;滿足人們的私愿②。

1.農耕文化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文明歷史悠久。在農耕生活中凸現著百姓的集體智慧。很多節日慶典活動都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百姓表達心愿的方式。牛郎織女傳說與七夕節聯系緊密,人們借助七夕節日表達他們對牛郎織女的祝福,對自己幸福生活的期望,對家人的美好祝愿,對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渴望。

牛女傳說中,牛郎星和織女星自然而然地被擬人化,牛郎具有質樸、勤勞、堅韌的品性,織女則代表著智慧、忠貞、善良,他們成為勞動人民尊崇的對象。

在重男輕女的古代社會,女性的命運很難預料,女性往往將幸福的賭注押在婚姻上。她們從小學習各種女紅,這也是她們能否成為合格的妻子和媳婦的重要資本。《孔雀東南飛》中有“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的詩句,說明劉蘭芝是一位聰明能干,多才多藝的女性。

“七夕”是一個以女性參與為主的節日,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這與以織女為主人公的牛女傳說有關。織女智慧與善良兼備,又心靈手巧,是中國古代女性尊崇的偶像。七夕節自然成為婦女寄托情思和美好愿望的載體。當代作家馮驥才說,七夕節不等同于西方的情人節。西方的節日往往主題單一,或表示感恩如母親節;或表達愛慕之情,如情人節。而中國的節日主題多樣而深刻,如寒食節紀念介子推、清明節祭祀祖先,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等,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七夕節習俗,既是對白頭偕老、生死不渝的愛情的尊崇,也是女性祈禱心靈手巧和賢惠聰穎的重要節日。

2.忠貞不渝的愛情觀

愛情是文學作品永恒的主題。古代中國重男輕女、等級森嚴的社會現實,使人們這一基本的情感追求受到束縛,尤其是女性,因為封建禮教的殘酷壓制,往往成為婚姻的受害者。她們對美滿婚姻、家庭幸福尤為渴望。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自然而然就成為以女性為主角的節日。七夕節與牛郎織女的故事密不可分,而牛郎織女故事中因西王母的阻撓,有情人不能相見,從而增加了故事的悲劇色彩。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給牛郎織女帶來了希望,這也是人們美好愿望的體現。中國人崇尚大團圓,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等大多以大團圓結局,故事主人公在經過悲歡離合后重新團聚。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正是這一美好心理的表現。“七夕相會”是牛女傳說的精妙之處。兩個相愛之人不能朝朝暮暮,是一件殘酷的事情,但正因為有每年七月七日的相會,牛郎和織女備受煎熬,仍滿懷期待。這非常符合中國傳統的愛情觀,正如《詩經?蒹葭》中的詩句:“所謂伊人,宛在水中央。”亦虛亦實的情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狀態,表達一種相思之苦,這是中國傳統愛情詩歌的主旋律。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將這種相思之苦抒寫到了極致:“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唐代女詩人李冶有一首充滿哲理的六言詩《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詩人用“八至”道出了人間的事理,尤其是夫妻之間的微妙關系。男女雙方不管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是自由戀愛,一旦走入婚姻,就是對對方的認可,要對雙方及其家庭承擔一份責任。夫妻雙方耳鬢廝磨,相濡以沫,濃烈的愛情漸漸轉化為血濃于水的親情,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愛情模式,它不是對愛情的否定,而是對愛情的升華。正如《詩經?邶風?擊鼓》所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兩個有情人的至愛之約,是生死不渝的偉大愛情的宣言,也是千百年來一直被傳誦的原因,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愛情觀的源頭。

3.重生育的觀念

古人把生育現象看得非常神秘,最普遍的求子方式就是向神靈祈子。民間有送子觀音、碧霞元君這樣的神靈形象,而且流傳著許多關于送子神仙的神奇故事。多子多福,兒孫滿堂一直是古代中國崇尚的觀念。由于古代醫療衛生條件低下,嬰兒的死亡率很高,為人父母者最大的愿望,就是祈求神靈保佑孩子能夠健康長命。沒有子女的夫婦更是虔誠地拜送子娘娘,喜得貴子后也認為孩子是神靈所賜,還愿的環節必不可少,因此各地的娘娘廟香火不斷。

牛郎織女傳說中牛郎織女育有一子一女。在國人的觀念中,兒女繞膝,享受天倫之樂,是人生中最幸福和值得驕傲的事情。有些學者在研究牛女傳說和七夕習俗文化的過程中,認為二者起源于生殖崇拜,七夕乞子就成為順理成章的節日習俗。劉彩清《七夕節的文化透視》一文認為:乞巧含有深刻的生殖意蘊;用瓜果來祭拜牛郎織女,是子嗣繁盛的象征;用蜘蛛求巧寄托人們對喜得貴子的期盼;用鳳仙花搗汁染指甲的習俗在于體現對老人的“孝”。在七夕乞生活動中,已婚女性有一項重要任務―乞子。按照父系傳承的原則,只有兒子才是延續香火的后代。未生養兒子的女性,七夕晚上虔誠地祈禱,即是渴望自己能夠如愿。古代社會,女性幾乎是傳宗接代的工具,能否生養兒子,也決定著她在夫家的地位。《儀禮?喪服》中有:“七出者,無子,一也;,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這是為婦女設的“七出”之罪,無子被列為首條,而且是女性獨自承擔這一罪名,可見封建禮教對婦女要求的苛刻和無理。這一觀念可謂根深蒂固,就連魯迅筆下一無所有的阿Q也明白“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他害怕自己斷子絕孫,認為“應該有一個女人”。

小結

牛郎織女傳說故事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中華民族是崇尚美好、團圓、幸福、和諧的民族,與牛郎織女故事有著淵源關系的七夕傳統節日因此有其存在的土壤,只要結合當下的時代特點和人們的文化心理,營造一種美好的氛圍,這樣的傳統節日依然可以大放光彩,成為人們精神寄托的載體。

七夕是中華傳統習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讓傳統節日重新煥發生機,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導和宣傳,也應該考慮老百姓的接受心理和文化需求,這樣才能真正為弘揚傳統節日文化起到推動作用。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于西方的文化和習俗,手捧玫瑰花,口嚼巧克力,跳的是街舞,哼的是Rap、Hip-Hop,對于本民族豐富多樣的文化,視而不見,熟視無睹,這讓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很不理解,也使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的境地。我們并不是拒絕外來文化,但不能舍本逐末,厚此薄彼,正如魯迅“拿來主義”一樣,應該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這不失為搶救和保護傳統節日文化的一種選擇。

參考文獻:

[1]鐘敬文等著《名家談牛郎織女》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

[2]張曉華主編《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研究之七夕節》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6.

[3]周媛著《節日長安之七夕節》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9.

[4]劉彩清《七夕節的文化透視》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

[5]高丙中《中國民俗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

[6]馮驥才《七夕?摩喝樂?仲爺》《今晚報》副刊2010.9.

[7]張勃《壓力下的憧憬―七夕節俗中的女性心理和情感分析》,《七夕文化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

注 釋:

牛郎織女的詩句范文第2篇

【關鍵詞】思婦詩;人的自覺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古詩十九首》中的這首《迢迢牽牛星》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話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而來反映愛情生活的詩篇。它寫成的時代似應在東漢后期,牽牛和織女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在中國關天牽牛和織女的民間故事起源很早。《詩?小雅?大東》已經寫到了牽牛和織女,但還只是作為兩顆星來寫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開始說織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賦》和《九詠》里,牽牛和織女已成為夫婦了。曹植《九詠》曰:"牽牛為夫,織女為婦。此詩寫天上一對夫婦牽牛和織女,著眼點卻是地上人間,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觀察他們夫婦的離別之苦。開關兩句分別從兩處落筆,言牽牛曰“迢迢”,狀織女曰“皎皎”。他們都是那樣的遙遠,又是那樣的明亮。以迢迢屬之牽牛,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遠在他鄉的游子,而以皎皎屬之織女,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女性的美。河漢女"的意思是銀河邊上的那個女子,這說法更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真實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顆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這十個字的安排,可以說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渾成的效果。

這首詩,整體來看是從織女的角度寫。詩一開篇,先寫織女隔銀河悵望對岸的牛郎。“迢迢”是織女心里的感覺,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牽牛郎,既是“河漢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漢女”心中的牛郎。這第一句是立足織女的感覺來寫,第二句才正面寫織女。這一二句詩就為后文的種種場面描寫、情思描寫而張了本。“皎皎河漢女”是寫景也是寫人。“皎皎”不僅寫出了銀河的清亮,也是為后文的“清且淺”做鋪墊,同時也寫出了織女整體形象的嬌美姿態。接下來,“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詩句,是描寫織女手的特征、勞動的情景及其勤勞的形象。“纖纖”一詞,寫織女手的形態,纖細柔長。“素”字寫出織女手的顏色,白嫩嬌美。“擢”一個動詞,寫出織女伸手擺動的勞動姿態,嫻熟優美。“札札”疊詞寫出織女織布時不停的織機聲,一個“弄”字形象地寫出了機梭在織布機上的飛動,同時也寫出了織女織布動作嫻練和純熟。“纖纖擢素手”寫得如見其形,“札札弄機杼”寫得更如聞其聲。這兩句詩不僅寫出了織女的姿態美,也意在寫出織女的勞作形象,更意在寫出織女因牛郎不在身邊的孤寂苦悶心情。詩的五六句“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寫織女織布的結果和織布時的情態。織女雖然整天在忙碌地織布,結果卻“不成章”;她整天郁悶不樂,淚流如雨。織女勞而無功,眼淚如雨,什么原因造成的?原來是織女在思念著她的牛郎的緣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詩明寫織女,卻暗聯牛郎,意在點出織女的心理活動,說明織女無果的原因。這兩句詩,也意在寫出織女因愛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是寫景句。“古詩十九首”擅長借景抒情,情寓景中,通過景物描寫來表達情緒,從而達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詩中寫的景,“河漢”既“清”且“淺”,而且也相距“復幾許”,并不遙遠,本可以涉足而過,但為何織女反而感到“迢迢”呢?原因是“思情”的緣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勝天涯。這樣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織女的情緒,更有力地強調了織女離愁別緒的哀怨。借景襯情,借景寫情,景語即是情語,從而使詩具有意想不到的藝術魅力。最后兩句:“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句強調織女與牛郎雖只隔一水間,卻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來表達心中的渴念和愛慕情意。“盈盈”“脈脈”兩組疊詞的運用,更突出地表達了織女對牛郎之間的纏綿情意。詩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盡而意無窮,留下無限空間,讓讀者去思索、去想象、去體味,“河漢女”在愛情上的愛慕、思念、渴望的甘苦。正如古人讀“古詩十九首”時的評語那樣:“詩思深遠而有余意”(宋?何汶:《竹莊詩話》)。《迢迢牽牛星》看似寫神話傳說,看似寫天上的愛情悲劇,而實則是人間愛情生活的真實寫照。此詩產生的年代,正是社會動亂時期,男子從征服役,人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別,尤其給勞動婦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雙重痛苦。夫婦久別是她們的生活,離愁別恨是她們的伴侶,夫婦團聚就成了她們的向往。此詩抒寫的就是這樣一種思想感情,這樣一種社會現實。這首詩在藝術特色上為表達天上悲情人間寫照的主題,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首先,運用浪漫手法展開豐富的聯想。詩用浪漫手法借天上的故事來喻現實生活,抒發了織女的別恨哀怨及向往夫妻團聚的感情。詩的聯想也十分豐富,寫人、寫景、寫情、寫感,幾乎是句句明寫織女,而又句句不離牛郎。好似隨意而實則匠心獨運,“文溫以麗,意悲而遠”(《中國文化小百科》)。其次,抒情和寫景的結合。詩不拘于神話傳說的故事,而立足于寫織女的感情。不僅通過織女悵望牛郎、無心弄機杼、泣淚落如雨、脈脈不得語等場景描寫來揭示織女的心情感受,抒發織女的離情別緒,也注意了和景物描寫結合起來,通過“皎皎河漢”、“清且淺”、“盈盈一水間”等景語的襯托和渲染,來達到抒感的目的。全詩似句句在寫景,又句句在寫情,情語景語融合無間。詩寫景自然清秀,抒情委婉含蓄,卻又諧調一致,渾然一體。再次,詩的語言優美自然、精煉工切而又富于蘊味。尤其詩中“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脈脈”疊詞,不論是對寫景還是對抒情,都十分精練準確,蘊味無窮,妙不可言。景新意深,全詩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不愧為古五言詩成熟之作。因而,古人在讀“古詩十九首”詩說:“學者當以此等詩常自涵養,自然筆下高妙。”

《古詩十九首》以其內容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對它的分析歷來是見仁見智。《迢迢牽牛星》應歸屬于《古詩十九首》“思婦之詞”之列,它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漢末中下層文人在動蕩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經歷,抒發了他們離別相思的感傷、人生苦短的惆悵,知音難遇的悲哀和對世態炎涼的憤慨等世俗情懷,在中國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來引起了讀者的廣泛共鳴。此類以游子思婦為主要內容的詩作,正如劉勰所言,它們是“志不出于,辭不離于哀思”。東漢末年以來出現這種作品,其實也是文學自覺的內容之一,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價值。

作為一種詩歌藝術題材的傳統,思婦詩源遠流長,在先秦時代就有其濫觴。《詩經?王風?君子于役》就是一首典型的思婦詩。不過當時還沒有“思婦”一詞,據《文選》記載,“思婦”一詞最早見于戰國宋玉的《高唐賦》:“姊歸思婦,垂雞高巢,其鳴喈喈。”但此時,“思婦”是指鳥名。直到《宋書?樂志》引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婦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思婦”才確指懷念遠出丈夫的婦人。

“思婦”這個文學題材的產生并不是偶然的,是和產生它的時代的社會歷史條件緊密相關的。在中國古代,婦女的社會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在這一點上,就來連被后人尊為圣人的孔子也不能免俗,子曰:“唯小人與女子難教也。”在中國文明的發軔期,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就已經形成。婦女被種種男權主義所制定的清規戒律所束縛在家中,她們被要求“從一而中”,要遵守“夫為妻綱”“七出”等,否則就會被視為大逆不道。雖然如此,丈夫對于妻子而言仍然是唯一的籍慰。在古代的亂世,有征戍,在“盛世”,有徭役,每當自己的丈夫被迫離開家鄉,也即遠離自己時,對于很多的家庭婦女來說就成了很大的打擊。她們的愁苦是顯而易見的,而這就為思婦詩最初產生提供了素材和依據。《詩經》中的《衛風?伯兮》《王風?君子于役》等,都是先秦思婦詩偉大的開端。可緊接著的是不和諧的局面。漢帝國的一統和董仲舒式儒家理念的推廣,將社會風尚歸于禮教中來,不僅思婦詩銷聲匿跡,就連原是思婦詩的《詩經》的某些篇章也被正統漢儒所篡改為合乎禮義的道統思想。直到東漢末,“位成乎私門,名定于橫巷”的思想多元化局面的出現;“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令儒家道德解體,這才為思婦詩又打開了新的局面。

東漢以來的所謂“文學的自覺時代”,在這一時期,詩歌的創作便脫離“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重負朝著自覺追求詩歌藝術的方向發展。思婦詩寫多是獨守空房的妻子思念遠行的丈夫,因而寫得低回婉轉,引人神傷,自是人性的普遍表現。從先秦的《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到漢末的《迢迢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再到與曹丕同時代的徐的《室思》“念與君相別,各在天一方,良會未有期,中心摧且傷。”無不陰柔和美,綿長低徊,將思婦內心那多愁善感的情感表露無遺。

李澤厚先生認為,從東漢末年到魏晉,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新思潮,反映在文藝-美學上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覺醒。而《古詩十九首》以及風格與之極為接近的蘇李詩,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開一代先聲。它們常在對日常時世、人事、節候、名利、享樂等等詠嘆中,直抒胸臆,深發感喟。這種表面看來似乎是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深藏著的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是對當時黑暗統治、使人窒息的政治空氣的壓抑和禁錮的反抗,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以前所宣傳的那套倫理道理、鬼神迷信、長生不老、讖緯宿命,都是假的,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總是充滿著那么多的生離死別哀傷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所以要抓緊生活、盡情享受。因此,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地在貪圖享樂、腐敗、墮落,其實,恰恰相反,它是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深刻地表現了對人生、生活的極力追求。在整個社會日漸動蕩、戰禍不已、死亡枕籍的現實之中,如何有意義地自覺地充分把握住這短促而多苦難的人生,使之更為豐富滿足,成為人們的一種追求。這實際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所以它即使是公開宣揚“人生行樂”的內容,也不可隨意等同于后世的腐朽之作,它在人生感嘆中抒發著蘊藏著一種向上的、激勵人心的意緒情感。《迢迢牽牛星》就體現出《古詩十九首》對生活現象作了準確深刻的本質概括,體現出“美是生活”的精神。它不同于漢大賦對生活的游離,而是與生活的統一,且在表現生活美之中,創造了藝術美,達到了生活美與藝術美的統一。現時生活中的真情美、渾厚樸實的自然美,對我國詩歌美學的積極作用是不可置疑的。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382.

[2]外國理論家作家論形象思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74.

[3]休謨.人類理智研究[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1:p 75.

牛郎織女的詩句范文第3篇

春天的江南,處處黃鶯鳴叫,綠葉中映著紅花,河邊村莊,山邊城郭,酒旗隨風搖動。南朝以來所建的許許多多座寺廟,又多少樓臺籠罩在迷蒙的煙雨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語文古詩三首教學案例資料,提供參考。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了解詩句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欣賞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理解詩句及整首詩的大意。

2.用自己的話寫一寫詩句描繪的景色。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時的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懂《浪淘沙》,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黃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川秀麗,風景如畫。這節課我們要到黃河邊上,去聽聽黃河的濤聲,去看看黃河的氣勢。接下來,我們要學習唐代詩人劉禹錫作的詩《浪淘沙》。【出示課件2】(板書:浪淘沙)

二、自主學習

1.在學古詩之前,請同學來回顧一下古詩的學習方法。【出示課件3】

解詩題,知作者——誦古詩——抓字眼,明詩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課件4】自學提綱

1.“浪淘沙”怎樣理解?互相交流資料,了解作者劉禹錫。

2.將古詩讀正確、流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結合重點詞語說說古詩大意。

三、合作學習

1.《浪淘沙》是由九首詩歌構成的一組詩,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

劉禹錫(772年-842年),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

2.指名朗讀古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彎曲,形容黃河彎彎曲曲的樣子。

②浪濤風簸:波浪滔天,大風顛動。

③天涯:天邊。

④直上:一直到達。

4. 學生連起來說說詩意。

(彎彎曲曲的黃河洶涌奔騰,卷來萬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風怒吼,仿佛來自天涯。如今可以沿著黃河直上九天銀河,一起走進牛郎織女的家。)

(適時板書: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5.【出示課件5】課文配套圖片 借用圖片理解。

四、質疑探究

1.【出示課件6】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2.品讀,深化理解。

牽牛織女:指牛郎星和織女星。神話傳說中把它們說成牛郎和織女兩個人。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后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準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生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女家,寄托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現詩人奮發有為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

(適時板書:奮發有為的精神 豪邁浪漫的氣魄)

五、小結檢測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們的雙腳踏遍了祖國山川河流,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寫下無數千古不朽的名篇。課余請大家再收集有關的古詩讀一讀,去領略中華民族特有的古詩古韻!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讀懂《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體會詩人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指名背誦劉禹錫的《浪淘沙》。

2. 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劉禹錫的《浪淘沙》,領略了黃河宏大的氣勢,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下江南的景色和鄉村風光。

3. 繼續用學習上節課古詩的方法來學習《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板書:江南春 書湖陰先生壁)

二、學習目標

【出示課件7】《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自學提示:

1. 解釋題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古詩。

3.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重點詞語。

4.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學習

1.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全詩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

2.介紹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3.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4.理解重點詞語,想想“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結合注釋理解。

5.說一說詩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處處黃鶯鳴叫,綠葉中映著紅花,河邊村莊,山邊城郭,酒旗隨風搖動。南朝以來所建的許許多多座寺廟,又多少樓臺籠罩在迷蒙的煙雨里!

(板書:江南美景 煙雨樓臺)

(二)質疑探究

1.重點詞句 【出示課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2.品讀,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統稱,均設故都于江南,是我國歷史上朝代時間存在較短的時期。由于佛教迎合了當時統治階級,方便他們統治人心,鞏固江山。于是當權者大興建設寺廟,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幾百座,是當時人民的一項極為沉重的負擔。它不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勝之地,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建寺造塔和雕鑄佛像,還要養活十幾萬的和尚和尼姑,使得當時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現在大江東去,南朝的統治已經滅亡,那些荒的當權者也已經不在了,只留下了當年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所以我們從后兩句詩中,不僅讀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讀到了詩人慨嘆南朝的滅亡,借古喻今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板書:憂國憂民之情)

第二部分 《書湖陰先生壁》

(一)合作學習

1. 解題:《書湖陰先生壁》是作者訪問朋友湖陰先生,被湖陰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圍清新環境所吸引而寫下的詩,并將它題寫在湖陰先生的墻壁上。“書……壁”,即題寫在墻壁上的詩。

2. 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3.理解重點詞語:

長掃:即常掃,指經常打掃。

畦:這里指種有花木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土地周圍有土埂圍著。

一水護田:指一條小河環繞田野流過。

兩山排闥送青來:排,推的意思;闥,指門。這句采用擬人手法,說兩座青山推開院門,送來莽莽青翠。

3. 說說詩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經常打掃得干凈,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親手栽種的。一溪流水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兩座青山破門而入送來了莽莽青翠。

(板書: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兩山)

(二)質疑探究

1. 【出示課件9】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2. 品讀: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現了主人的高潔。

(板書:景美人更美)

三、總結拓展

1.黃河的磅礴氣勢,江南的美麗春色,鄉村的青山綠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為我們的祖國而驕傲。

2.描寫自然風光的詩還有很多,同學們在課下可以自己找來讀一讀,背一背,積累下來。

板書設計:

浪淘沙

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奮發有為的精神

豪邁浪漫的氣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煙雨樓臺

憂國憂民之情

書湖陰先生壁

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兩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學反思

《古詩三首》選編了《浪淘沙》《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三首詩歌。從內容上看,都是描寫自然景色的;從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絕句。

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第一節課教學劉禹錫的《浪淘沙》,基本教學步驟是導入后,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釋題、了解作者,熟讀古詩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重點詞語,說說詩句的大意。接下來,學生合作學習,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練習,教師檢查指導。最后的環節是質疑探究,抓住重點句子,深入理解,從中讀懂詩句蘊含的感情,進而深刻理解全詩。

第二課時,按照同樣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第二首和第三首詩。學生在掌握了學習方法后再來學習新課,沒遇到什么障礙,可謂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我認為這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在個別問題提出后,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這也是造成學生思維阻礙的一個原因。第二是對教材的解讀能力不夠。

在第一句中的“綠映紅”中的“映”字,學生體會得很好,學習完第二句后,我想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前兩行的江南的明朗絢麗之美,但在這一環節中,我的引導還不夠巧妙,讓學生體會得不夠細,其實這兩種美也是相互映襯的,可惜我沒有點到。

牛郎織女的詩句范文第4篇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現的意義是表示阻隔,這就有了中國古典詩詞中最凄美的畫面:“所謂尹人,在水一方”。還有那漢末《古詩十九首》中歌詠牛郎織女為天河阻隔的詩篇:“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素手,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此詩描寫了織女的機杼生活,寫她因相思而無心織布,淚流如雨,最令人感嘆的是:詩中不寫河漢的寬闊無邊,而是強調它“清且淺”,二人相距并不遙遠,卻只能隔著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視。

水是相思

水難以逾越,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給人帶來了痛苦,因此大多說詩詞抒發的是相思之苦,或為友情或為愛情,成語“柔情似水”便是最好的例證,且看王觀的《卜算子》:“永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這是一道新鮮脫俗的送別詞。王觀以橫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眼的眉眼

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東山水,并寄寓自己對友人的惜別與祝福。這首詞,宛如一活潑的輕音樂,沒有離別的傷感,而只有俏皮的描繪與祝愿。

水是愁情

古代詩人總喜歡以流水來比喻愁情,水的連綿不斷,恰是愁情揮之不去,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勝權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水流無限,比喻愁之長,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思,抽刀斷水的奇妙比喻更寫出悲愁難斷,縱觀所有詩句佳詞,均從不同角度,恰當地在愁情與水相似特征之間建立聯想,使之流芳千古。

牛郎織女的詩句范文第5篇

豐富多彩的節俗活動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女兒節,種種節俗活動所表達和傳遞的主要也是女性的愿望與心聲。

乞巧是七夕節最重要的習俗活動,不同地方乞巧的方式也不同,有穿針乞巧、觀影乞巧、蜘蛛乞巧、通過祭拜織女乞巧等等,不一而足。穿針乞巧即穿針引線,誰穿得又準又快就為巧,帶有賽巧的性質。為了增加活動的難度和趣味,對月穿針、暗處穿針、背手穿針等方法也被發明出來。觀影乞巧即將一些東西放入水中觀察其所呈現的物影來乞巧,所放東西多為針、巧芽、草等。蜘蛛乞巧是將蜘蛛裝于盒內或用碗覆蓋,并根據一定的標準來判斷是否乞得巧來,如有以是否結網為標準的,若結網就得巧;有以所結網絲多寡為標準的,網結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網結得是否有條理為標準的,有條理則謂得巧;還有以蛛絲是否穿針為標準的,若蛛絲穿過針孔即為得巧。經過占驗,得巧者無不歡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賀;未能得巧者,往往沮喪嘆息,甚至啜泣痛哭。除此之外還有看巧云、吃巧果、食巧飯等乞巧方式。

眾多乞巧活動大都是女子們自己的發明,不僅帶有明顯的競賽意味,而且富于生活情趣,它們刺激著嬌兒女娃們帶著既興奮不已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投入其中。乞,是追求,是期望,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的詩句里,在女子得巧則歡喜、不得則傷悲的情感表達里,我們看到心靈手巧和容顏美麗是她們共同的追求和對自我的期許。

在傳統社會中,女性的心靈手巧無疑是和女紅、中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令乞巧活動更多體現在針線(絲)運用和飲食制作等方面。而女子們周期性地參加乞巧活動,則確認并且強化了女性對于何為“巧”的理解和認知。

乞美是七夕節另一種重要的習俗活動。許多地方都有接露水的做法,民國二十五年《路橋志略》載:“‘七夕’,婦女用各種鮮花盛水盆內借以承露,曰接牛女眼淚,洗眼濯發,謂能明目美鬢。”嘉靖年間的《姑蘇志》則描繪了一幅更加動人的情景:七月七日夜,天上一彎月亮與群星爭輝,院子里樹一竿青翠欲滴的竹,上面戴著碩大的荷葉,那是女子們的“承露盤”。第二天一大早,她們就會喝掉承露盤中的露水。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還會令人變得美麗。在廣西某些地區還有“儲水”的習俗,認為用“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7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均有相關文獻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傳說年輕姑娘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保持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來說,還可以使其盡快找到如意郎君。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市以及貴州、廣東兩地均有此風。用花草染指甲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綜上所述,在七夕節的乞美活動中,更多體現了女性對容貌美的追求,在她們那里,容顏不僅與先天的自然條件有關,而且與后天的保養與修飾相聯。利用生活中可取的資源(露水、鳳仙花等)為自己的美麗服務,這當然是一種積極的、值得倡導的人生態度。

相關鏈接

浙江——七夕香橋會

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的民俗活動。每年農歷七月七日,人們都趕到這里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即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于欄桿上扎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幸福吉祥,然后將香橋焚化,象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傳說香橋是由牛郎織女故事中的鵲橋衍化而來的。

趣談“七娘會”

在廣東,清代和民國年間尤為重視七夕節,并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便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七娘會,民間多稱“拜七姐”,此活動在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活動一般是在少女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并行禮祭拜),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農歷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谷、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一些錢,請家里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并且制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

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系上刺繡臺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有寸許長的繡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彩線織繡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等等,總之越細致越顯得巧。同時還要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燈、蛋殼燈(上繪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等。

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彩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化妝用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還要在燭臺、香爐上插上香燭,并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后換上錦綢裙襖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于八仙桌旁和鵲橋邊上,進行各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或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及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演奏音樂;興致濃時,女兒們也會自奏琴蕭等樂器。半夜12點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地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誠如清代《羊城七夕竹枝詞》所說:“繡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臺。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相關鏈接

相關期刊更多

青春歲月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共青團河北省委

民俗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江淮文史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安徽省政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冈县| 山东省| 华坪县| 宾川县| 云南省| 莱州市| 旬阳县| 宁海县| 雷州市| 拉萨市| 星子县| 漳平市| 昌乐县| 三原县| 泰安市| 文安县| 古浪县| 图们市| 陈巴尔虎旗| 黔西县| 遂平县| 平度市| 横山县| 德庆县| 宁津县| 金堂县| 尤溪县| 三门县| 乌拉特后旗| 家居| 南京市| 田林县| 阿克陶县| 关岭| 宁陵县| 道孚县| 淄博市| 普安县| 屏东县| 日土县| 北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