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微創手術

微創手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微創手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微創手術

微創手術范文第1篇

手術是外科醫生治療疾病的基本手段,但手術卻是一把雙刃劍,手術本身就意味著損傷,如何在達到治療目的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手術對患者造成的損傷,一直是外科醫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觀念的形成,對組織愈合機理的進一步認識,以及日新月異的診療設備的出現,傳統的骨科手術也向微創甚至無創方向接近。自1983年英國外科醫生Wickham首次提出“微創外科(minimallyinvasivesurgery,MIS)”的概念以來,微創技術以及微創理論在骨科中的運用取得了可喜的變化。

1微創觀念

微創不等于小切口,盲目選擇小切口,而對皮下組織進行粗暴牽拉,反而有可能影響傷口愈合,或延長手術時間,更有甚者,還會因顯露不清誤傷重要神經或血管組織。作者的微創觀點是指微小損傷,是以最小的侵襲和最少的生理干擾達到外科療效的新型外科技術。它不光具有小的切口,重要的是有更佳的內環境穩定狀態,更輕的全身反應,更短的愈合時間,更少的瘢痕愈合,以及更好的心理效應。

2骨科微創手術的應用

關節鏡技術是骨科最早使用的微創技術。自20世紀60年代應用于臨床以來,極大地提高了關節疾病的確診率,并且完成了很多常規手術很難執行的關節內病變手術。它不但已經從初創時單純的膝關節擴展到肩、肘、腕、髖、踝甚至指間關節,而且從原先簡單的處理半月板損傷和滑膜疾病發展到能夠做半月板移植,前后交叉韌帶重建和軟骨缺損移植。另外隨著關節鏡性能的提高和手術器械的改善,關節鏡手術的時間明顯縮短,而治療的準確性和針對性卻明顯地提高。關節鏡技術的日趨成熟,鏡下手術進一步簡化,對關節功能的干擾進一步減小,使關節鏡的手術適應證不斷擴大。在創傷骨科,關節鏡作為關節內骨折復位后的評價輔助手段,使關節內骨折的復位更接近解剖復位,而且使切口更少,對骨折斷端血供的破壞更少,減少術后的并發癥,使患者的康復更快。

腔鏡技術在骨科快速發展的領域是脊柱外科。椎間盤鏡的廣泛應用,配合術中C型臂X線機的準確定位,在不到2cm的切口內,已可完成髓核摘除、神經根管擴大等手術。由于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脊柱后柱的生物力學結構,患者康復更快。自1993年胸腔鏡首次用于治療脊柱疾病以來,此技術已經可以協助骨科醫生輕松完成胸椎前路椎間盤、腫瘤、結核病灶的徹底清除減壓和脊柱重建,脊柱畸形的前路松解、矯形固定和植骨融合術。與創傷較大的開胸手術相比,其微創性在脊柱手術中占有明顯的優勢。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成熟,腹腔鏡已經成功用于切除椎間盤后植入椎間融合器行腰椎融合術,也可用于腰椎腫瘤、結核的病灶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還可用于脊柱骨折的減壓、植骨、內固定術等各種類型手術。其損傷周圍重要血管神經的幾率大為下降,已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經皮微創技術也在骨科領域快速發展,在術中C臂機或CT引導下,配合新型組織切割設備(激光氣化、射頻高溫刀和聚焦超聲切割刀等)和組織填充材料(如骨水泥),經皮精確找到病變部位,可以完成椎間盤髓核摘除,病灶取活檢,腫瘤瘤巢的切除,椎體壓縮性骨折的復位或填充。另外還有學者在術中CT監視下,經皮行寰樞椎側塊關節融合術,也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計算機輔助骨科手術(CAOS)綜合了當今醫學領域的多種先進設備:計算機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數字血管減影(DSA),超聲成像(US)以及醫學機器人(MR)等,能對人體骨骼肌肉解剖結構進行顯示,幫助骨科醫生進行精確的術前和術中定位,規劃手術途徑,在術中實時監測、跟蹤、顯示手術器械、病灶及其周圍組織、內固定物及人工假體的相關位置,極大地提高了手術定位精度、假體放置及術中器械操作的成功率。通過良好的人機交換界面以及計算機可視化技術,可以建立包括病人手術部位的形態、功能和特征的計算機三維實體模型和手術場景,還能進行術前模擬操作,這在醫學教學和手術模擬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該技術已廣泛用于各種關節假體的預制、置換和脊柱椎弓根螺釘植入,交鎖髓內釘植入等手術,并受到各國骨科醫生的高度重視。

以上主要是一些微創設備及技術的改進,其他如納米技術、基因治療和組織工程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重視。作者的觀點認為微創骨科的來源主要還取決于臨床實踐,微創觀念做指導,微創技術做保證,二者缺一不可,手術操作的微創化是保證治療過程微損傷的根本。在骨科微創領域中另一個值得重視的是骨折治療微創觀念的產生,主要表現為從AO提倡的斷端加壓和堅強固定,過度到強調生物學愈合的骨折治療觀點(BO)。正是在這一觀點的指導下,各種髓內針技術、外固定技術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改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將外固定技術和鋼板結合到一起的LISS鋼板。術中無須塑形,植入體內后與骨表面接觸面積小,對血供影響小,有利于骨折愈合,使原本非常棘手的骨質疏松癥患者骨折和假體周圍骨折的鋼板固定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微創手術范文第2篇

不孕癥,指女性在未采取避孕措施2年之內不能受孕,是現代社會的常見疾病。

據統計數據顯示,不孕癥的發生率約占育齡夫婦的10%~15%。在不孕不育中,男性因素占20%~40%,女性因素占60%~80%。因此,不孕不育的治療應雙方同治,排除致病因素,對癥治療。

在過去,針對不孕的治療,有外科手術、內服藥物等方法。近二十年來,醫學的發展給不孕癥的治療帶來了一次次“變革”。

微創手術――讓“不孕”能“受孕”

治療不孕癥,首先要尋找不孕的原因。在女性不孕的病因中,常見的有輸卵管因素,如輸卵管堵塞或輸卵管通而不暢等;子宮因素,如子宮畸形、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宮腔粘連等;排卵障礙,如卵巢囊腫、多囊卵巢綜合征等。找出病因,給予適合的治療方法如統稱微創手術的婦科腹腔鏡、宮腔鏡手術或中西結合對癥治療均能提高受孕率。

孫靜醫生自1993年開始師從將婦科內鏡技術引進中國的馮纘沖教授、邵敬於院長,學習內鏡手術治療婦科疾病。那時的婦科內鏡手術在國內數“偏僻”專業,1998年才開始大規模開展微創技術。她回憶道:“那時候開展的腹腔鏡手術,被稱作鑰匙孔手術,我們一婦嬰(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的簡稱)是國內最早開展的醫院之一,其特色就是宮腹腔鏡聯合,對不孕癥進行手術治療,為患者創造懷孕條件。”例如,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增大影響生育者,可以用腹腔鏡進行瘤體的剝除,盡量不影響生育功能,或者將損傷降至最低;輸卵管粘連、堵塞的,通過宮腹腔鏡聯合疏通輸卵管;宮腔粘連則進行粘連分解,通過宮腔鏡腹腔鏡聯合進行輸卵管吻合等,在不孕癥的治療上取得了良好療效。

目前,微創在治療導致不孕癥的相關疾病中,涵蓋了很多婦科疑難雜癥,因為現代婦科疾病的發病不僅有年輕化趨勢,更有復雜化趨勢。據孫靜教授介紹,她通過微創手術治療的疾病在90%以上,許多患者來此看病都是因為同時合并很多種疾病。事實上,絕大多數婦科疾病都可以通過微創技術來治療,取得不錯療效。“許多不孕女性經過我們團隊的治療后,不久就懷孕了。不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很開心。”

選擇――看男女不孕因素

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即試管嬰兒的開展,微創手術治療不孕癥的病例數有些許下降。但選擇何種方式解決不孕問題,具體還得看患者狀況。

“如果男女雙方都存在比較復雜的不孕因素,那么一般會選擇進行輔助生殖技術,因為解決了女方的生殖疾病問題,并沒有解決不孕問題。”孫靜教授解釋說。不孕不育的治療需要排查雙方問題,才能做出正確的診療策略。當然,如果能通過手術等方法解決生育問題,建議通過手術保留生育功能來懷孕,輔助生殖技術應是放在其后的選擇。“這樣也對我們的診療技術提出了要求,如何在把疾病解決的前提下,使手術的價值最大化,讓患者的懷孕概率更大。”

此外對于已經不需要再生育的患者,許多學者認為可以切除患病的器官組織,對于術式的選擇,孫靜教授也有自己的觀點:“每個器官組織都有其作用的,存在即合理。在我們臨床中,哪怕是不需要生育的患者,我們也是建議能保留則保留器官,不建議切除。因為這不僅使器官功能喪失,手術級別增高、手術范圍加大,還可能給患者帶來心理問題,覺得自己是‘不完整的’。”因此,除了手術治療不孕、手術保留生育功能治療不孕外,在婦科疾病的治療方法選擇上,還應該站在患者的角度為其考慮。畢竟,醫療,治療的不僅是“身”,還應是“心”。

預防――未病先防是真理

“疾病還是應該以預防為主。”孫靜教授提出。面對現今如此高的不孕發生率,孫靜教授表示,盡管醫療技術發展得越來越精準有效,但對不孕癥的防病技術并未提高,不孕癥的發病率反而有越演越烈趨勢。但不孕癥也非完全不可防,針對不孕的預防,可以從自我開始:

一是做好婚前檢查。提倡婚前檢查,可以提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避免婚后許久才發現問題,可能拖延了疾病的治療時間。如果有子宮肌瘤和卵巢囊腫等疾病,懷孕后還會加重風險。

二是要有良好的性生活習慣,過早的性生活,以及多次打胎,都會容易引起宮腔粘連、盆腔炎性疾病,增加不孕可能。

三是婚后夫妻如果1年內不懷孕,也要及時到醫院檢查,及早發現問題和處理。

四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不吸煙等,飲食和環境因素也是造成如今不孕癥發生率高的原因之一。

學習――搭建平臺培養更多醫生

從1997年開展婦科疾病的微創治療技術到現在,孫靜教授已走過二十個年頭。孫靜教授不僅是醫學生眼中的“好老師”,更是婦產科學術交流平臺中線上、線下會議中的“傳播者”。

醫者,不僅在于“治人”,更是“傳醫”,只有將醫學技術廣為傳播,讓全國各地的醫生都掌握相關診療技術,才能最大程度地讓患者順利解決疾病問題。因此,孫靜教授一方面在上海醫師協會的支持下,舉辦線下婦產科醫師論壇,她邀請了美國、亞洲太平洋地區以及中國各地著名專家來上海與婦產科界醫生進行學術交流;一方面還自己拿出資金支持公益醫生學術交流微信群,線上不定期開課,醫生在工作之余也可以隨時觀看醫學資料,討論問題,提高了學術交流的便利性。孫靜教授感嘆道:“現在的科技發展很快,我們也要借助科技發展,將醫療技術傳播得更遠、更廣,才能讓更多患者受益。”7月底,“2017年海上婦產科醫師論壇“即將拉開帷幕,作為大會執行主席的她又將投入到會議的緊張籌備之中。孫靜教授說:“雖然忙,但是累并快樂著。”

微創手術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微創手術;手部肌腱損傷;肌腱粘連

[中圖分類號] R658.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673-9701(2011)24-40-03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Repairing for Hand Tendon Injuries

CHAI Yitong1 JIANG Zhiqiang2 ZHANG Jian1

1. Hand Surgery Department, Ningbo Municipal The Sixth Hospital , Ningbo 315400, China;2. Orthopedics Department, Second Hospital of Yinzhou,Ningbo 315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reating hand tendon injury. Methods Selected 65 hand tendon injury patients that treat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09 to December 2010,balanced for age, sex, condition differences,we divided them into traditional group 28 cases in it, received the traditional surgical methods;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37 cases in it, received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Results According to TAM standard,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n the efficacy between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P<0.05)the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group. 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 treat hand tendon injury, and it’s effective to reduce the adhesion,improve the prognosis.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Hand tendon injury;Adhesion

手部肌腱損傷是常見的手部外傷,目前常采用的治療方法包括傳統方法、微創、顯微方法等。手部肌腱損傷修復術的傳統觀點認為可以切除受損局部腱鞘,并只縫合深腱。鐘世鎮、張正治[1]發現,腱鞘血供對屈指肌腱的血供影響指深屈肌腱的長腱鞘對指深屈肌腱中間段的血供起重要作用,而指深屈肌腱的長腱鞘的血管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指短屈肌腱的短腱鞘。即指深屈肌腱長腱鞘的血流來自于指淺屈肌腱的短腱鞘。因此若同時損傷指深、淺肌腱應都做修復,可確保深肌腱的血流充分。因此本文傳統組按傳統方法對受損腱鞘進行局部切除,只縫合深腱,微創組則同時對深淺肌腱進行縫合。縫合方法采用津下法和改進改良Kessler法[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09年9月~2010年12月筆者行手部屈肌腱損傷微創手術修復術病例65例,男49例(75%), 女16例(25%);年齡13~62歲;受傷后1 ~ 8 h內進行修復術;其中銳性切割傷38例(58%),撕脫傷13例(20%),挫裂擠壓傷14例(22%);傷1指者53例(81%), 傷2指者8例(12%), 傷3指者3例(5%),傷4指者1例(2%);傷Ⅰ區者8例(12%),傷Ⅱ區者26例(40%),傷Ⅲ區者10例(15%),傷Ⅳ區者14例(22%),傷Ⅴ者7例(11%)。

根據患者年齡、性別、病情分為對照組(傳統法)和實驗組(微創法)。其中對照組28例(43%),男25例(51%),女3 例(50%),最小年齡14 歲,最大年齡62歲,平均年齡(38.45±23.55)歲;實驗組37例(57%),男24例(49%),女13例(50%),最小年齡14 歲,最大年齡61 歲,平均年齡(37.89±23.11)歲。在對照組和實驗組中,銳性切割傷的患者各19例,挫裂擠壓傷患者各7例;傷Ⅰ區者各4例;傷Ⅱ區者各13例,傷Ⅲ區者各5例,傷Ⅳ區者各6例。另外,撕脫傷患者在對照組中7例(54%),實驗組中6例(46%);傷1指者在對照組中23例(51%),實驗組中30例(49%),傷2指者各4例,傷3指者在對照組中1例(33%),實驗組中2例(67%);傷4指者在實驗組中1例(100%),對照組中沒有(0);傷Ⅴ者在對照組中有4例(57%),實驗組中有3例(43%)。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分布經統計學分析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方法

暴露傷口并徹底清創,阻滯麻醉臂叢神經阻滯后, 于手臂上氣囊止血帶。如末梢血供不足,需先用顯微外科器械吻合血管, 再吻合肌腱神經,同一指淺、深屈肌腱同時斷裂者,傳統組僅吻合指深屈肌腱,微創組將屈指淺深屈肌腱同時吻合。根據損傷時患指指位,屈肌腱患指屈曲位時受損為屈曲型,伸直位時受損為伸直型[3]。對于屈曲型損傷患指,在離遠斷端約0.5 cm以遠處切開腱鞘,用津下法在近側傷口先縫合肌腱近斷端,再將其穿過鞘管引至遠端切口處,固定肌腱近端,直接縫合肌腱近、遠端,最后將遠近兩腱鞘的切口及傷口進行縫合。對于伸直型屈損傷患指,充分顯露掌側腱鞘,采用Bruner切口,經腱鞘傷口輕輕拉出指深屈肌腱近斷端并用固定,用改進改良Kessler法縫合肌腱端口,最后用5-0尼龍無創針線將腱鞘傷口縫合。修復術后,患指呈屈曲位,肌腱縫合部即可自然退至近端完整的鞘管內。用克氏針及鋼板固定骨折患指。松止血帶時需認真止血后縫合皮膚,于傷口包扎前屈指屈腕位將兩枚固定針頭拔出[4]。術后用背側石膏托處外固定。術后第2天行控制性被動功能康復訓練,每天8~10次,每次做3~4次屈伸指活動,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及強度, 共進行4周。以后根據患者情況繼續行物理治療。

1.3 療效評價

治療3周后,根據TAM標準來進行評定。優:患指TAM和健側相同;良:患指TAM>健側的75%;中:患指TAM>健側的50%;差:患指TAM <健側的50%;劣:患指TAM比術前低[5]。

1.4 統計學處理

通過EpiData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種修復術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1。可以看出,微創組和傳統組的治療效果有統計學差異(P<0.01),微創組的整體治療效果優于傳統組。

2.2 不同Verdan分區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2。不同分區的治療效果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但優良率均不小于50.0%。其中Ⅰ組較Ⅱ組療效較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29, P<0.01),Ⅲ組療效顯著優于Ⅴ組(χ2=6.92,P<0.05),Ⅳ組療效顯著優于Ⅱ組(χ2=6.87, P <0.05),Ⅴ組療效顯著優于Ⅰ組(χ2=3.81,P<0.05)。

2.3 對照組與實驗組術中照片

見圖1~2。

3 討論

肌腱及其腱周組織結構復雜,同時具有內源性和外源性自愈機制。因此肌腱損傷術后極易發生粘連,若滋養肌腱滑動結構的血管網和神經網同時發生損傷, 則術后恢復更為困難。傳統方法修復加重損傷了肌腱的供血系統, 給術后修復帶來不良影響。另外局部切除腱鞘,使得腱鞘不再對修復后的肌腱產生滑液的營養、效果,影響恢復。用微創方法修復,可有效降低肌腱粘連的發生概率,取得比傳統法更好的治療效果。在微創手術中以下幾點有利于得到更好的效果。①修復時間需盡量在受傷8h 內;②若深淺肌腱同時斷裂,則需同時行深淺肌腱縫合;③盡量通過修復術使腱鞘保持完整性,修補缺損的腱鞘,發揮肌腱的內源性愈合能力;④避免過緊的外固定,及時早期進行功能康復訓練。

損傷深淺肌腱時,傳統方法只對深肌健進行修復,同時行淺肌腱切除。這種方法對手指功能的恢復有一定的不良影響。作者根據損傷的淺肌腱部位差異,采取相應的縫合方式。損傷發生在屈指淺肌健分叉部以近的部位,采取同時修復深淺肌腱的縫合方式;損傷發生在屈指淺健分叉部以遠的部分, 則可以只保留肌健止點2~4mm,切除其余受損部分,但需注意減少過分暴露粗糙面[6]。微創組經這樣處理后, 避免了嚴重粘連的出現, 手指功能恢復較理想。

傳統上習慣于修復術后外固定3周,再進行功能康復訓練,并認為外固定休息有利于肌腱發揮外源性修復,過早的功能康復訓練可能增加吻合口斷裂的風險,甚至引起撕裂,嚴重影響修復效果。近年來,早期即進行控制性被動功能康復訓練漸漸得到應用。這種觀點認為早期功能康復訓練有利于增加肌腱的張力,避免損傷局部發生水腫,將粘連控制在最小范圍[2]。作者采用津下法和改進改良Kessler法修復肌腱, 于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進行被動控制性活動患指。其可能的預防粘連發生的機制在于[7],早期被動控制活動限制了肌腱的外源性愈合,防止肌腱與周圍組織的粘連活動,即使發生輕微粘連,被動控制功能訓練活動也可改變其生物學表現,避免其可能對肌腱正常滑動功能恢復產生的不良影響。與此同時,控制性被動活動有利于發揮內源性愈合功能,主要表現為使得腱外膜細胞大量生長,并合成所需的膠原;使纖維細胞及血管網沿著肌腱的縱軸方向生長;促進肌腱受損處形成有利的滑膜腔隙并形成一定量的滑液;控制修復區的炎性反應,避免肌腱水腫,限制生成過度的瘢痕組織[8]。

腱鞘的完整性對肌腱功能的正常發揮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9]。①有效防止肉芽組織過度增生、防止過度纖維化引起的粘連;②腱鞘內滑液對于肌腱完成正常的滑動有重要意義;③除血供外,滑液還可為肌腱提供一定的營養。因此,微創組通過嚴格的微創操作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肌腱的自然結構,促進了肌腱的內源性愈合,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鐘世鎮,張正治.屈肌腱的外科解剖學[J].醫學雜志,1989,14(1):61-62.

[2] 廖小波,賀鳳樓.改良Kessler法修復新鮮肌腱損傷84 例[J].廣西醫學,2007,29(4):504-505.

[3] 王金昌,王天斌,李炳萬.手部Ⅱ區屈肌腱損傷修復后鞘內置入法的回顧:413例隨訪[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44):8671-8673.

[4] 劉景臣.手部屈肌腱損傷的微創手術外科修復分析[J].臨床研究,2010,9(12),921-922.

[5] 潘達德,顧玉東,侍德,等.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J].中華手外科雜志,2000,16(3):130-135.

[6] 黃克.顯微吻合急診修復屈指肌鍵損傷[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7,15(3):36-37.

[7] 王愛琴,農春花 .早期功能鍛煉對屈指肌腱損傷修復后康復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0,8(1):100-101.

[8]李立罡, 徐盡國, 喻君,等. 抗張力縫合配合早期運動預防屈指肌腱粘連的臨床應用[ J] .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05, 9(8) : 942.

微創手術范文第4篇

【關鍵詞】微創;斜視矯正術;手術配合

【中圖分類號】R7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366-02

斜視手術就是通過手術調整眼外肌的力量使眼球周圍拉力保持協調,從而使斜視眼恢復正常位置,顯微微創斜視矯正手術就是六條眼外肌的手術,不需要打開眼球,也不涉及視神經和眼內組織,非常安全,矯正手術最好在2-6歲完成,斜視雖然不像其他疾病一樣對身體有明顯影響,但是其危害一樣不可忽視,斜視不僅破壞人體形象,對孩子心靈造成負面影響,使之產生自卑、孤獨心理,而顯微技術應用于斜視手術以來,國內外諸多臨床資料和經驗報道,顯示驗證了其與以往肉眼下斜視手術相比有諸多的優點[1,2]。它不僅能治療身體的疾病,還有助病人重樹信心。現將49例顯微微創斜視手術的手術配合要點陳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我科2013年1月~2014年3月施行斜視顯微手術的49例患者的手術配合,男27例,女22例;年齡2~23歲,均為共同性斜視,手術歷時單眼10-20分鐘,雙眼20―35分鐘。全麻38例,局麻11例

12方法制定手術配合流程,手術按流程進行,將49例病人的基本信息做登記,并將手術有特殊的做詳細記錄,手術安排分批次連臺進行,將每一次手術的配合的共同點在手術后總結記錄,將有疑問的地方術中記錄,術后與醫生討論,并主動查閱資料,解決疑問,將多次手術后的記錄要點做比較分析,總結出最有效手術配合,并組織科內人員學習討論,調查每一次手術醫生與病人的滿意度,找出不足,下一次改進。

13手術配合要點

131用物準備 (1)一般用物:眼科布包、空針(1ml5ml10ml)各一具、輸液器一具、眼科貼膜,手套兩雙,6個0、8個0可吸收縫線各一根、滅菌的顯微鏡手柄、平衡液500ml(2)眼科器械:開瞼器、眼科剪刀、顯微角膜剪、眼科有齒鑷、顯微有齒鑷、顯微平鑷、角尺一把、直尺一把、式鉗三把、斜視鉤二把、顯微肌肉拉鉤二把、眼科燒灼器一把、眼科持針器一把,瞼緣拉鉤一把。

132病人準備 嚴格落實手術病人安全核查,保證對正確的病人正確的部位實施正確的手術,查對內容包括:病人基本信息、腕帶、手術眼、過敏史、麻醉方式、麻醉用藥,視野測繪圖、并將視野圖懸掛在主刀醫生斜前方。小兒選全身麻醉,小兒入手術室建立筋脈通道,然后協助麻醉師麻醉,氣管插管后安置,患兒仰臥,頭平起床頭,置于床頭正中,肩下墊一軟枕,使患兒的頭稍稍仰一點點(10-15°)。 大于10歲的局部麻醉為主,不耐受手術的輔以全麻,病人入手術室后為病人點局部3-4次,每次1-2滴,每次間隔3-5分鐘,做好解釋工作,交代手術中可能出現的不適感受,以及配合方法,術中在切口處放一局麻藥浸潤的棉花。

133手術配合 常規消毒后協助手術醫生鋪巾,調節顯微鏡瞳距、亮度,連接輸液器,手術開始后按需要點酒精燈用燒灼器止血,密切關注手術進程提供用物,手術結束后用碘必殊眼膏后包扎保護患眼,全麻患者注意安全,防墜床,觸碰術眼等。

2結果

2149例斜視患者均順利度過了手術期,局麻患者完全耐受手術,沒有因配合不好終止的手術,和中途更改麻醉的情況

22通過與醫生的多次配合,我們完全掌握了顯微手術的配合要領,能與醫生熟練配合,大大提高了手術效率,由于我們學習的積極性,工作的認真和仔細,讓我們在短時間里就能熟練的配合手術,業務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適應學科的發展。醫生與病人均滿意。

3結論

31眼科斜視微創手術,手術時間短,而每次手術都是多個連臺,準配工作相對較復雜,手術器械精細,病人以小孩為主,年齡較大的病人以局麻為主,任何一個環節準備不充分都會影響手術的進程,所以充分的術前準備是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包括術前病人的準備,病人的術前手術相關知識的講解,術中注意事項的講解,麻醉的準備,全麻與麻醉醫生的良好的溝通與配合,與手術醫生的良好溝通,手術器械的數量和性能完好,顯微鏡的調試與保養,以及連臺手術的銜接,每一個環節都必不可少,環環相扣。

32怎樣才能適應這樣快節奏的手術,這要求巡回護士熟悉手術所需用物和手術步驟,保證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保證用物及時準確到位。

33怎樣才能做到熟練配合手術,要做到心中有數,包括術前有效訪視,做好病人的解釋溝通工作,了解病人的信息,合理安排好手術次序,做好與臨床科室的溝通,接病人入手術室時,病人已做好術前準備,病人入手術室后,顯微鏡手術相關用物已齊備,多與手術醫生,麻醉醫生交流,縮短術前準備工作,熟悉手術步驟,及時準確傳遞手術用物,注意連臺手術的清潔消毒工作,與用物準備工作,用流程化的工作模式提高手術效率,提高醫生和病人對我們護理的滿意度

34眼科斜視矯正是無菌手術,要嚴格無菌操作,手術過程中保持無菌,避免手術非相關人員的走動。

35對科室新發展的手術不能被動接受, 手術后多學習,包過像醫生請教,科內人員學習討論,查閱資料,關注手術的進展,多做筆記,多思考,多總結,對不明白的及時求證,這是我們作為一個合格的現時代護士必備的技能。

參考文獻

微創手術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內鏡下甲狀腺切除;微創甲狀腺切除;甲狀腺外科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1017-02

甲狀腺是人體內重要的內分泌腺體。甲狀腺分左右兩葉,位于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中間以峽部連接。它受到神經刺激后分泌甲狀腺激素,作用于人體的相應器官而發揮生理效應。外科治療的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腫瘤,好發于女性,多數患者需要手術治療。由于頸部為身體的部位,手術疤痕影響美觀,而傳統的甲狀腺手術(conventional thyroidectomy,CT)雖然技術成熟并且安全,但卻在患者頸部留下6-8cm的手術疤痕,尤其對疤痕體質的患者更為明顯,不可避免的給患者造成心理上的創傷,因此追求頸部小疤痕或頸部無疤痕手術是普外科醫生探索的目標之一。隨著技術的創新,甲狀腺微創手術在提高美觀和功能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可使治病和美容兩全其美。

1 微創甲狀腺切除術的起源

1996年Gagner首次報導完全內鏡甲狀旁腺手術[1](total endoscopic parathyroidectomy,EP),1997年H scher[2]等完成首例腔鏡甲狀腺切除術,同年Miccoli[3]等首次報道了頸部小切口內鏡輔助下行甲狀腺切除術,為微創甲狀腺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thyroidectomy,MIT)奠定了基礎。2001年仇明[4]等完成了國內首例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由于其美容效果顯著越來越受到眾多醫師和患者的青睞,該手術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和發展,但其手術難度較高,惡性腫瘤手術也有較多的爭議。

2 微創甲狀腺切除術的分類及手術徑路

MIT從頸部外觀方面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頸部小疤痕,另一類頸部無疤痕。

2.1 頸部小疤痕

2.1.1 完全內鏡甲狀腺切除術(total endoscopic approaches,TEA) 通過CO2氣腔制造操作空間,是1997年Hscher最先開展的路徑。手術方法是先在患者胸骨上切跡做一個5mm的切口,分離頸闊肌下間隙,置入套管,灌注CO2,于頸中線和胸鎖乳突肌前緣中部各置1個2mm套管,再在胸鎖乳突肌前緣中上部置一個5mm套管。也有人在胸骨上切跡做1個15mm切口,另在胸鎖乳突肌前緣置兩個3mm套管。

2.1.2 內鏡輔助甲狀腺切除術(video-assisted endoscopic approaches,VAEA) 1999年Bellantone[5]等介紹了一種完全內鏡甲狀腺技術與傳統的甲狀腺手術相結合的術式,胸骨切跡上的腔鏡輔助徑路又稱MIVAT(minimaly invasive video-assisted thyroidectomy),這種方法是在頸部小切口下實施的手術,避免CO2注氣。研究發現其發生喉返神經的損傷和誤切甲狀旁腺的并發癥較低。手術方法是于胸骨切跡上方2cm做1.5-3.0cm切口,帶狀肌用傳統的拉鉤向兩側牽開以維持操作空間,不用氣體的注入,用5mm的30°內鏡經皮膚切口伸入術腔中,用直徑2mm的微創手術器械在內鏡監視系統下操作,一般的甲狀腺血管的出血用微小超聲刀能夠成功止血。適應癥:①甲狀腺良性腫塊,最大直徑≤3.5cm;②術側腺葉體積≤15ml;③單側或雙側良性腺瘤;④良性或低級濾泡性病變;⑤低度惡性的狀腺癌。由于手術操作與傳統手術相似,易于掌握,手術時間不長,疤痕小而隱蔽,對于術中情況特殊時可以及時中轉手術,不增加手術創傷,是治療甲狀腺疾病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

在日本提出類似內鏡輔助甲狀腺切除術的術式。在患側下頜下皮膚橫紋處做一2.5-3 cm橫切口,切開頸闊肌,游離出頸闊肌下間隙,暴露甲狀腺上極并結扎上極血管,放松病人頸部,在內鏡指引下取出標本。此方法在處理甲狀腺上極血管時較有優勢,而且切口位置較隱蔽。

2.1.3 非內鏡下甲狀腺切除術 非內鏡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minimally invasive,nonendoscopic thyroidectomy)MINE由Ferzli等最先報道[6],在胸骨切跡上3-4cm的皮膚折痕處先做一2.5cm切口,切開皮膚和頸闊肌,使用電刀止血并游離皮瓣,鈍性分離頸前肌群,用拉鉤拉開切口,直線光束加強術野光線與暴露,探察甲狀腺病變大小,必要時可適當延長切口。該手術是傳統甲狀腺手術的一個改良,創傷小,易掌握,適應證廣。

2.2 頸部無疤痕

2.2.1 完全內鏡甲狀腺切除術(total endoscopic approaches,TEA)

2.2.1.1 Shimizu[7]等提出鎖骨下徑路。在患側鎖骨下做一10-15mm切口,切口長度可根據包塊大小做適當調整,該切口放置超聲刀。再做2個5mm切口,分別在對側鎖骨下和患側頸側,各放置內鏡和抓鉗。鈍性分離頸闊肌下間隙,于頸闊肌下穿過2根直徑1.2mmkirschner鋼絲,將鋼絲懸吊固定于支架以上,在頸闊肌下建立手術操作空間。該手術剝離范圍廣,手術時間較長。

2.2.1.2 2000年Ikeda等[8]首先提倡腋窩徑路。在患側懸吊上肢,于腋窩做15mm切口,鈍性分離胸大肌筋膜表面至頸闊肌下間隙,置入直徑12mmTrocar,灌注CO2氣體建立手術操作空間。另在第1個Trocar下方置入2個直徑5mmTrocar,超聲刀銳性分離頸闊肌下間隙,顯露術野。該手術切口比較隱蔽,但是操作復雜,路徑遠,僅能處理一側甲狀腺葉,顯露甲狀腺相對困難。

2.2.1.3 日本學者Ohgami等[9]首次創立的乳暈、胸前壁徑路。在胸骨前平雙側連線中點做約1cm切口,置入5mmTrocar用做觀察,沿胸大肌筋膜淺層鈍性分離,在雙側乳暈內上緣分別做0.5cm和1cm弧形切口,分別置入12mmTrocar和15mmTrocar用做操作。該手術可同時處理雙側甲狀腺病變,但皮下剝離范圍廣。

2.2.1.4 有的學者[10]報道過雙側腋窩徑路。兩個手術組可同時進行,各自在腋窩處做一15-20mm切口,鈍性分離胸大肌筋膜,一側置入2個5mmTrocar,另一側置入5mmTrocar和12mmTrocar,灌注CO2氣體建立手術操作空間。

2.2.1.5 Shimazu[11]等首先報道腋窩雙乳暈徑路。把在胸前壁的切口改在腋窩處,使得切口更加隱蔽,禰補了乳暈徑路胸前小疤痕的不足。

2.2.1.6 Choe等[12]報道了雙腋窩雙乳暈徑路。在乳暈處各置入12mmTrocar,在腋窩處各置入5mmTrocar。該手術操作方便,切口隱蔽,但剝離范圍大。

2.2.2 內鏡輔助甲狀腺切除術(video-assisted endoscopic approaches,VAEA)

2.2.2.1 韓國首爾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13]開展內鏡輔助腋窩徑路。患者取仰臥位,患側上臂外展抬高,充分暴露腋窩的同時盡可能縮短腋窩至頸前操作區域的直線距離。首先在腋窩處做一4-6cm的切口,術者在直視下用電刀沿胸大肌表面經鎖骨上方向頸前區分離,游離頸闊肌及皮瓣至胸鎖乳突肌內側緣,從胸鎖乳突肌胸骨頭與鎖骨頭間的無血管間隙進入,在胸骨甲狀肌的深面分離出患側及對側甲狀腺。暴露甲狀腺后,特制的拉鉤由此腋下切口伸入,將上方的組織包括皮膚、頸闊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胸鎖乳突肌胸骨頭一同向上提開,充分暴露操作空間。另在前胸壁內側做一0.5cm切口,置入45°內鏡,在其監視下用微創手術器械操作。

2.2.2.2 韓國首爾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14]開展機器人甲狀腺切除術,也是經內鏡輔助腋窩徑路,由達芬奇機器人的4個機械臂操作,其中3個機械臂由腋下建立的通道進入操作區,另一個機械臂由前胸壁做一8mm的切口后置入。

2.3 實驗性方法 Benhidjeb等[15]手術以舌下肉阜做一5mm切口為起點,通過口底沿頸淺筋膜鈍性分離;灌注CO2以“氣體分離”方式鈍性分離頸闊肌下層并建立手術空間;在近喉部的水平將頸闊肌與帶狀肌分離直至胸骨上切跡,兩側至胸鎖乳突肌內緣;切開頸白線后處理甲狀腺,從上極至下極方向切除甲狀腺后從舌下肉阜處切口取出,縫合切口。手術在口腔前庭兩側做兩個3mm小切口放置trocar以協助操作,術中根據需要暴露喉返神經,并根據切除物大小適當延長正中切口。該手術切口小,易愈合,手術區域較集中,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爭議。目前還處于臨床試驗階段。

3 微創甲狀腺手術的利與弊

在近10年時間里先后報道了近20余種甲狀腺微創技術。其中MIVAT術式應用比較廣泛。與傳統的開放手術相比,MIT優勢體現在組織創傷小,住院時間短,術后疼痛減輕,增加病人的舒適度,更具有美容效果,感覺異常及吞咽不適的并發癥減少。該技術存在的爭議主要體現在手術疤痕的長短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美容效果的滿意度及術后的疼痛有無影響。另外MIT是否適合甲狀腺癌病人也有所爭議。MIT的缺點主要是適應癥局限,手術操作時間長,醫療費用高,對手術醫生不僅要有豐富的傳統甲狀腺手術經驗,更需要精通的內鏡手術技能。微創甲狀腺手術常發生喉上、喉返神經損傷,有學者認為術中利用腔鏡的放大作用仔細解剖神經,可避免神經損傷,而有的學者則認為術中不必常規暴露神經,只要緊貼甲狀腺被膜操作即可避免神經損傷,另外超聲刀熱傳導也可造成神經損傷,因此適當保持超聲刀刀頭與喉返神經、甲狀旁腺的距離。

4 微創甲狀腺手術的發展前景

多年來的臨床實踐證明,微創甲狀腺手術優勢很多,美容效果得到普遍的肯定。如何改進現有的腔鏡設備、選擇合適的入路、建立有效的操作空間及提高術者操作技術是目前臨床上面臨的主要問題。同時要保證取得與傳統手術至少相同的治療效果,在此基礎上追求最大限度地縮小或隱蔽手術瘢痕,以達到美容目的,所以目前其手術適應證應嚴格掌握,不能片面追求美容和微創而將治療效果忽略,這是本末倒置的。我國微創外科技術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某些技術水平和手術例數甚至超過了國外先進水平。微創外科的發展前途是光明的,隨著廣大從事微創外科領域醫師不懈的努力、技術不斷的成熟、器械設備不斷的改進,我國的微創外科事業必然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Gagner M.Endoscopic subtotal parathyroidectom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hyperparathyroidism.Br J Surg,1996,83(6):875.

[2] H scher CS,Ch iod ini S N apo litano C,et a.l Endoscopic r ight thyro id lobec tom y[J].Surg Endosc,1997,11(8):877.

[3] Miccoli P,Pinchera A,Cecchini G,et a1.Minimally invasive,vid eo-assisted parathyroid surgery for 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J].J Endocrinol Invest,1997,20(7):429-430.

[4] 仇明,丁爾迅,江道振,等.頸部無瘢痕內鏡甲狀腺腺瘤切除術一例[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2,17(2):127.

[5] Bellantone R,Lombardi CP,Raffaelli M,Rubino F,Bo-scherini M,Perilli W.Minimally invasive,totally gasless video-assisted thyroid lobectomy.Am J Surg,1999,177:342-3.

[6] Ferzli G S,Sayad P,Abdo Z,et al.Minimally invasive,non- endoscopic thyroid surgery[J].J Am Coll Surg,2001,192(5):665-668.

[7] Sh i mizu K,A k ira S Jas m i AY,e t a l V ideo-assisted neck su rgery:endoscopic resect ion of thyroid tum ors w ith a very m in i mal neckw ound [J].J Am Coll Su rg,1999,188(6):697-703.

[8] Ikeda Y,Takami H,Tajima G,Sasaki Y,Takayama J,KuriharaH,et al.Total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axillary or ante- rior chest approach.Biomed Pharmacother,2002,56(Suppl 1):s72-8.

[9] Ohgami M,Ishii S,Arisawa Y,Ohmori T,Noga K,Furukawa T,et al.Scarless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breast approach for better cosmesis.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00,10:1-4.

[10] Miyano G,Lobe TE,Wright SK.Bilateral transaxillary en-doscopic total thyroidectomy.J Pediatr Surg,2008,43:299-303.

[11] Shimazu K,Schiba E,Tamaki Y,Takiguchi S,Taniguchi E,Ohashi S,et al.Endoscopic thyroid surgery through the axillo-billateral breast approach.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03,13:196-201.

[12] Choe JH,Kim SW,Chung KW,Park KS,Han W,Noh DY,et al.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using a new 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World J Surg,2007,31:601-6.

[13] Yoon JH,Park CH,Chung WY.Gasless endoscopic thyroid- ectomy via an axillary approach:experience of 30 cases.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06,16:226-31.

[14] Kang SW,Lee SC,Lee SH,Lee KY,Jeong JJ,Lee YS,et al.Robotic thyroid surgery using a gasless,transaxillary ap-proach and the da Vinci S system:the operative out-comes of 338 consecutive patients.Surgery,2009,146:1048-55.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微創外科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微創泌尿外科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微創醫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体育| 苏尼特右旗| 思茅市| 保定市| 册亨县| 庐江县| 游戏| 钟祥市| 呼伦贝尔市| 白银市| 枣阳市| 济源市| 孙吴县| 永寿县| 固阳县| 昂仁县| 如皋市| 聊城市| 北川| 丹凤县| 罗定市| 扶风县| 环江| 安徽省| 吴桥县| 山东省| 开江县| 二连浩特市| 崇仁县| 克拉玛依市| 昭觉县| 前郭尔| 临城县| 交城县| 和田县| 岫岩| 西和县| 图片| 长治县| 太仆寺旗| 天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