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典抒情散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篇游記中,作者緊緊圍繞一個“獨”字作文章,以獨游江蘇太湖之濱的馬跡山的不同歷程,以及此時此境中獨特的心理活動為線索,淡淡描繪獨游中所獨覽的北山風光景物,款款道出獨游中所獨得的樂趣和感受、所領悟的獨到的啟示。全文僅有二百七十多字,卻有寫景,有狀物,有記事,清新、形象,讀來,令人歷歷在目、心曠神怡;也有抒情,有議論,酣暢、深刻,掩卷,令人凝思靜想、深受啟迪。真可謂寫景狀物一波三折,抒情議論油然而生。
在作者讀書的馬跡鄉山寺,向北遠望,只見“一峰然而高”,那就是又高又險的北山。作者早已心馳神往,幾次都想登臨北山,可是苦于無人結伴同游,都未能成行。文章一開頭便從渲染向往已久入筆,不僅自然、親切,而且更是著意以這一頓挫,為“奮然獨往”作了有力的襯托、鋪墊,以便更鮮明地突出“獨游”。
最為傳神、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是作者把登山前前后后的歷程同當時的心態、感受,彼此自然地融為一體,表現得一波三折,入情入理,熨帖而真切。
心向往久之,一旦下定決心,奮然獨往,初攀時節,當然興致盎然,意氣風發。正因為山勢陡峭,必須攀葛藤而上,才登上半山腰,便不由得感到“足力倦止”。復進,益上,得以見到“澗水縱橫草間,微徑如煙縷,詰屈交錯出”,面對如此一幅令人驚嘆、幻緲仙境般的山水畫卷,心中難免涌出“惑不可辨識”之慨嘆:真讓人分不清哪些是縱橫的山澗流水,哪些是煙縷般的山間小徑。――也許更無須細究吧?其樂趣可想而知!“又益前,聞虛響振動,顧視來者無一人,益荒涼慘栗”,獨自一人,面臨此地此境,身在虛響振動、一片空寂荒涼的氛圍之中,恐怕就連讀者也同樣會情不自禁地斂聲屏息,不寒而栗吧!“余心動,欲止者屢矣”,欲進欲止再三,欲罷不能的矛盾心態,躍然紙上。讀者深切體察個中的滋味又有何難!可以想象,經過了一番或進或止的反復思想交鋒,終是初衷不改,斷然不肯半途而廢,于是更加鼓足勇氣,奮然益前,終于登臨北山峰巔,果然獲得了大自然極為豐厚的獎賞:“吾身之所未歷,一左右望而萬有皆貢其狀,畢效于吾前。”至此,讀者當然自會如同親臨其境,與作者同一般雅趣,同一般情懷。誰人能不脫口驚呼:無限風光在險峰!進而對作者那些飽蘸感情又富于哲理的抒情、議論,點睛之筆:“天下遼遠殊絕之境,非先蔽志而獨決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懼而止者,有能詣其極者乎?”讀者不僅會首肯、會認同;或許不少人更會有所深層次的感悟:豈止登山覽勝如是!做大學問、成大事業,不都是同樣的道理嗎?
本文另一個值得稱道的特色是描繪風光景物,文筆簡潔優美、富有情趣;既以簡筆作正面展現,又以側筆作折射點染,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用墨省儉,而容量頗豐。
不顧登到半山時的足力疲倦,奮然繼續攀登,此時作者僅著寥寥數筆,卻繪聲繪色地表現了北山迷人的寧靜溫柔美:滿山生機盎然的綠草之中,大大小小的澗水縱橫流淌,清水滋潤,使綠草更加青翠欲滴;綠草映襯,讓流水更顯清澈晶瑩。讀此,讀者眼前似乎也鋪滿茵茵草色,耳畔似乎還響起淙淙水聲。那些奔向山巔或涌下山腰的微徑小路,彎彎曲曲,時隱時現,猶如或濃或淡隨意翻滾的煙縷。對此,讀者也一樣會頓生飄飄忽忽之感。蜿蜒的澗水,蜿蜒的山徑,一樣的飄忽不定,又時時交錯,真讓人一時難以分辨哪是澗流,哪是山徑……好一派山清水秀、草蔚徑幽的綺麗風光,好一幅忽明忽暗、飄渺朦朧的山水畫圖!
散文,主要指的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是文學創作中最為自由的一種文體。它不講究音韻,也不講究句式,準確說來,是沒有任何束縛和限制的一種文體。從內容上來看,散文一般可分為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兩大類。
抒情散文雖然以抒發作者的主觀情感為出發點,以空靈清逸的語言見長,但它的著力點卻是在于準確表達作者的感彩的語言運用上。在文學創作中,作者便往往會借助具體物象來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關于這一點,同學們在閱讀的時候要注意。
【即學即練】
杏花村訪酒
梁 衡
一般的可游之處,大約有兩類。一是風景特殊的好,賞心悅目,怡人情懷;二是古跡名勝,可驚可嘆,長人見識。當我去過我國著名的汾酒的產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該怎樣來將它歸類。
來參觀的人,一般安排兩個節目,一是喝酒,二是看酒。先品其味,再看它的由來。餐廳是蠻別致的。墻上掛著名人字畫,最醒目的是郭沫若手書的那首“杏花村里酒如泉”詩。墻腳有一個酒柜,內有兩個壇子,分別裝著“汾酒”和“竹葉青”。服務員按照一般酒館的做法,打開柜蓋,將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當液面停止了波動,你看杯中的汾酒,純凈透明,就像剛才并沒有注入什么。竹葉青呢?則呈一點淡淡的黃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鵝黃。不覺間,一陣清香已漸漸地像一層看不見的薄霧漫過桌面,撲入你的胸懷,鉆進你的衣袖。人們這時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無處不感覺到它的美了。主人舉杯,我試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綿,口將咽又生甜,味柔和雋遠。客人都笑了,臉上泛出甜甜的酒窩。但人們并沒有大聲贊美,只是微笑著頷首,仿佛怕喧聲破壞了這酒的恬靜。原來我國的名酒有四個香型,即:濃、醬、清、復合。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濃、那烈;只要這純、這真。其他酒如艷麗,濃妝艷抹,這汾酒呢,則如窈窕淑女,淡梳輕妝。大約正是因為這純,才使它成為名酒之祖。貴州的“茅臺”,是清康熙年間,一個山西鹽商傳去的。陜西的“西鳳”,是“山西客戶遷入,始創西鳳酒”,至今我國不少地方的酒名中,仍帶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見其淵源。
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將高粱等原料粉碎,拌上曲,壓入一個個大甕里,這甕又要深埋入土中。這些原料及工藝看似很粗糙,甚至還有點不衛生之嫌。發酵之后,便放在一個大甑中蒸,一會兒便蒸餾出一股清澈的細泉,流入筒中,淙淙有聲,這便是酒。酒泉接著匯入“酒海”。那是一個雙層大廈的酒庫,內放著一萬三千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這里一直要靜靜地呆上二至四年才能出廠,這叫“熟化”,這套工藝大約釀酒之初即如此。每參觀至此,客人們都會問,那粗瓷大甕難道不可以換成水泥池或搪瓷罐嗎?那丑陋的大甑不可以換成工業蒸餾塔嗎?換是可以的,也確曾換過,但是那汾酒也便不是汾酒了。這些粗則粗點、丑亦夠丑的甕甑,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其間有什么奧秘,人們一時還難得仔細。另外,更神秘者還有二。一是這地下的水,二是這杏花村上空的空氣。這里經年制酒,空氣中卻生出一種特別的微生物來,于汾酒的發酵特別有利。開始人們不知此道,有的老師傅退休后,身懷絕技,受聘他鄉,但使出全身的解數,那酒終不姓“汾”。技藝可傳,水與氣難移。主人每向游人講到此處,臉上總要漾出一種微笑,神秘、自豪、得意。這汾酒一九一六年獲巴拿馬世界博覽會的金獎,一解放又被列為我國的名酒。以后其他名酒雖各有交替,它卻穩坐交椅。
喝過酒,也看過了酒,我們被讓到招待所里小憩。這招待所也別致,是一所中國式的四合大院,取名曰“醉仙居”。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條泥塑的黃牛從山腳處轉來。牛背上牧童橫笛,牛后山石上有碑,題著杜牧那首“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名詩。環院,南北為客房,東側為碑廊,記錄著南北朝以來汾酒的歷史。西側為陳列室,里面也有許多關于汾酒的名人題詞。這時,雖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熱茶,連聲招呼客人休息,但人家卻總在院中流連。不錯,人們是為訪酒而來,但要是這里沒有這些酒外之物,那種酒何處沒有?人們之所以固執地要到杏花村來,實在是要來品味一下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達嶺的長城上遠眺,在故宮大殿前的柱旁沉思。
杏花村,實在是一個特殊的去處。來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選自《中華百年經典散文·閑情諧趣卷》,有刪節)
1.請你結合文章的第二段談談山西杏花村汾酒的具體特征是什么。
(解題思路:在文學創作中,抒情散文的主體是景物,這些景物就是作者情感的載體。因此,準確把握景物的特點,就可以增加對作者所抒發的情感的理解。所以,在解答題目時,同學們需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抓住行文中所運用的修飾限制性的詞語回答即可。)
2.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杏花村汾酒的釀造過程。
(解題思路:這類問題主要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概括,所以,在解答題目時,同學們只需緊扣文中相關段落進行理解即可。)
關鍵詞 朱自清 散文 結構 抒情 語言 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散文是一定的客觀社會生活的反映,不僅要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還應該盡可能地寫得優美。朱自清最初是以詩人的身份走上文壇的,所以他的散文或多或少受著詩歌的影響,但是朱自清在散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要遠遠大過詩歌,他在散文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而且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他的散文具有鮮明的特點,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中學教材里,《背影》、《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訶》、《荷塘月色》、《綠》等名篇以高超的藝術成就蜚聲文壇,他的散文蘊含著強烈的個人色彩,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把讀者帶入一個韻味悠長、遐想美妙的藝術境界,并且在心里留下經久不滅的痕跡。本文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朱自清散文的藝術風格。
1 結構方面的風格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一種側重于抒發內心感情和表達內心體驗的文學樣式,大多篇幅不長,隨意性強,但構思獨具匠心。人們在讀他的散文的時候,往往會覺得文中的語句非常松散隨意。但是,朱自清先生再隨意的散文也會有一個貫穿全文的主題思想,這就是所謂的“形散而神不散”,到處都充斥著精巧的構思和縝密的結構。散文《綠》,一開頭就寫了“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在朱自清的筆下,這種綠早已不是一種單純的綠了,它被賦予了靈性,因為作者情感的投入,是這片綠有了動感。我們的眼前出現了那微微泛起的綠色漣漪,一種柔和、明快、親切的感情也會從心頭漾起。作者只是順著游歷的足跡,對瀑布、對梅雨亭作了簡潔而形象的介紹,沒有詳細地描述游覽的經過。《荷塘月色》雖然一路寫來,處處見“靜”,但是處處的“靜”,卻襯托出了心中的“頗不寧靜”。
2 抒情方面的風格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實感譜寫的至美之音,他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力,有細致狀物的功力,正如他評論別人的描寫藝術所說的那樣,筆像“小解剖刀,銀光一閃,骨肉判然”。他的抒情經驗告訴我們,景物描寫愈是帶有“個人”色彩的繪畫美,感情的抒發也就愈見真切、細致。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抒情主要分為三類:
首先是借景抒情,作者總是選取最有典型意義的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懷,二者融為一體,毫不給人以割裂游離之感。如《荷塘月色》是通過景物描寫來抒情的,那淡淡的月光,那脈脈的流水,那微微的荷香,都被作者筆下的情思所籠罩,真切地表現了當時那種心緒和感情,抒發了那種忙里偷閑的情趣,那種不愿同流合污的淡淡哀愁,表示了對故鄉的懷念。文中寫景較多,但很集中凝練,字里行間隱隱地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心里頗不寧靜”的思緒。他不但把感情和周圍的景物聯系起來,也和歷史聯系起來。在這里,景色襯托著人的感情。如果沒有這些景色,人的感情也無以附著,文章的真實性和感染力也將受到損害。
其次是借人抒情,如《背影》中以父親的“背影”作為藝術抒情的“泉眼”,由遠而近,鋪陳敘事,字字句句融注了惦念父親的感情和無以孝感的痛惜之情。語言凝重,對父親的懷念著之情溢于言表。“背影”描寫清淡質樸,情真味濃,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父親去買橘子時的背影,是作者描繪的重點。父親歲數大了,加之境遇、心情不好,行動不便,但卻要堅持親自去買橘子,給兒子路上吃。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寫得非常細,我們讀這些內容,肯定不感到“繁”,只能感到父親形象的高大。父親的背影可謂凝聚了“千行辛酸淚,萬斛親子情”啊!
第三類是對日常生活事物的抒情,平時看似不經意的生活小事,卻在朱自清的筆下散發出濃厚的哲學意味,通過娓娓動人的敘事將自己所經歷的事情“情意化”,質樸地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以此獲得另一番抒情的“聲色”。例如,《冬天》,寫了三個冬夜的三件事之后,文章結尾說: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總是溫暖的。事情不僅簡潔,甚至樸拙,但卻格外生動傳情,體現了真摯美。
3 語言表達方面的風格
“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朱自清主張“用筆如舌”、“用筆入畫”,他的散文多采用“活的口語”,特別注重語言的錘煉,但在運用語言時,決不矯揉造作,加以修飾渲染。在他的散文中,它的語言優美流暢,樸素簡潔,清新雋永,平易淡雅,如早春晨曦、晚秋山泉,給人們無限自然清新的感覺。如《春》中“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展示在你面前;“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把春風的輕柔,溫情送入你的心田;還有寫草、寫花、寫人的活動,這些語言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沿用了生活中的口語,形成了樸素、自然的語言特點。對春天中人的活動描寫一段:天上風箏漸漸多了……“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語言形象、新穎,含意深刻,把一個充滿勃勃生機的春天,寫得如此鮮活,不能不給人以振奮向上的力量。讓人在欣賞文章的同時,在腦海中也能想象出一幅美麗的畫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 “蓊蓊郁郁”的樹,寫出了樹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現出荷塘的形狀,使讀者產生空間的想象; 以“層層”刻畫出荷葉的深度,讓人眼前展現出荷葉的風致;“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則反映樹的錯落有致,開闊又有立體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特別是利用“通感”的方法,把“嗅覺”(清香)轉化為聽覺(歌聲),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給人以神奇般的感受。
事實上,凡是獲得偉大成就的作家,都具有自己鮮明的寫作特色。朱自清的散文有情致,有風趣,有詩的意境。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巨匠,寫出與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過它的精品,這是朱自清作為一位語言大師對現代漢語的重大貢獻。他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楷模,像一面鏡子一樣將永遠燭照后世!
參考文獻
[1] 楊振聲.朱自清先生與現代散文.完美的人格.三聯書店,1987.
[2] 蔣蔭楠,嚴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你如抒情散文般恬靜,細膩而又淡雅。
開學初,鶯歌蝶舞,你我初見。你著一身長裙,粉色外套,長發披肩,出現在教室里,出現在我的眼前。你說,你以后就是我們的班主任了,希望好好相處。淡淡的音調,淺淺的微笑,伴著太陽,帶著大把大把的陽光,將你的柔和,灑進我的心田。課堂上,你仔細地講著重點,帶著粉筆在黑板劃過一條條美麗的弧線,你顯得那樣美好,那樣恬靜,沒有太多的話語,但卻讓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寧靜,嗅到百合般的清香,純粹,無雜質。你,雖平凡,卻給人無法用語言形容,無法用筆尖流淌的那種奇妙的感覺,細膩,柔美!
你的確如書,才是前言,就給予我一顆寧靜的心;才是初見,便有了親切!
你如魯迅雜文般麻辣,嚴厲卻富有活力。
相處,發現你大為不同,帶著青春的氣息,帶著活力。不久后,你身上的活力已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們,學習,課堂,每時每刻,都顯得朝氣蓬勃。但在學習上,你絕不開玩笑,嚴厲,也竭盡全力。班會上,你說,又有同學偷懶,逃作業了,你生氣地訓斥著。你說,學習重要,要學會自覺不讓父母擔心;你說,現在要發奮學習,才不會后悔。你說,雙腳磨破干脆再讓夕陽涂抹小路;道路的荊棘掩蓋不了利刃的鋒芒……課堂上門后你巡堂的身影,考試前你關切的叮嚀,犯錯時你嚴厲的批評,失敗時你積極的鼓勵。我知道,你的心永遠在這個班級,在我們。
你的確如書,剛到前回,就有就別樣的精彩;才是相識,就有關心。
你如經典童話般純美,親切而又溫暖。
現時今,在考場,回想考前,腦海里全是你的身影,你的話語。“出去走走吧!別太緊張了。”“不要有太大壓力,努力就夠了。”在考前復習,你親切地關心又準時出現了,驅散了緊張得快要崩潰的氛圍。如同強有力的陽光,直擊心海,透過血液的紋路,在心田上開出一朵百合,溫暖而又貼心!
你的確如書,還未細細品讀,就有貼心的溫暖;才是共處,就洋溢美好!
一、創設情景,喚起學生的審美需求
列寧曾十分強調情感對人的認識和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散文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應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或情緒。新課的導入,教師可以運用聲情并茂的開場白,喚起學生的情感需求,把學生帶入課文特定情境中。
有人說開講是教師送給學生的第一束鮮花,視為教學“定調”,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說法。“入境動情”的開講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欲望。特別對那些抒情性很濃的散文佳品,教師宜創設一個與文章基調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動情的肺腑之言,帶學生置身于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調,讓學生迅速進入角色,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積極交融,產生強烈而深厚的情感反應。如朱自清的《綠》可以這樣開講:“春天,給人們無限的希望與蓬勃的活力;秋天,也會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們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機。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寫就的散文小品《綠》,則是把對光明和理想的執著追求滿蘊在對一潭秋水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描繪中。今天,就讓這篇優美的散文‘帶領’我們去領略浙江仙巖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綠’吧!”
學生置身于教師創設的這種特定的情境中,就會帶著一種對“美”的憧憬和急于領略美景的審美期待,進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的共鳴,可以轉化為學生自覺審美的“催化劑”,使學生產生新的審美追求,主動去尋美訪勝,采擷珠寶,從而深潛到文章所構筑的內部世界,領悟文章所營造的美學意境。
二、品析詞語,開拓審美聯想和想象能力
對于那些洋溢著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要讓學生體會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開拓其審美聯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品析文中極富藝術表現力的詞語,引導學生深悟文中深層意蘊所包含的藝術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詞以一字為工”。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一些精彩的語段及詞句作賞析、揣摩,體味祖國語言的豐富內涵和無窮魅力。如教學朱自清《荷塘月色》這篇散文,在賞析“月下荷塘”這一極富詩情畫意的語段時,可引導學生揣摩“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上的豐富內涵,品味“羞澀”、“裊娜”等詞表現出一種什么樣的情趣;在賞析“塘上月色”這一精彩段落時,可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月光的一系列動詞“瀉”、“浮”、“洗”、“籠”,然后讓學生思考“這些詞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點?”(以動態的詞描寫靜態的景)、“營造出一種什么樣的意境?”通過指導學生仔細揣摩作者在用詞遣句方面的功力,體味文章的意境美。現在學生閱讀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瀏覽情節,對一些精彩的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總是一掠而過,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點撥,讓學生在鑒賞語言的過程中,提高語言理解能力,深刻體會作品的內蘊美,通過對美的形象的感受,對美的本質的認識,去領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義和美學價值,從而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培養其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師還可以通過聯系具體語境對語言進行分析比較,使學生對作者選詞造句的深意有進一步的理解。同樣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塘上月色”這一段落,為加深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微和妙處,教師可以找出其它同義和近義的動詞讓學生作比較,如把“瀉”換成“淌”或“照”,把“浮”換成“升”,把“籠”換成“包”,表達效果又有何不同?指導學生比較分析,在思索中讓學生領悟語言的豐富內涵,產生如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教師只有創設具體的語境,讓學生通過比較來揣摩、領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吸收這些典范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從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審美想象和審美創新能力,提高語文素質。
三、配樂朗讀,提升審美情操
“文學的本質是始于感情終于感情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或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讀一些經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語言還不夠,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別對那些抒情性極濃的散文,教師還可以借助音樂作為朗讀背景,指導學生配樂朗誦,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溝通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繪的景和物,所傾吐的情和意,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中提升審美情操。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曾多次嘗試以音樂作為媒體進行散文教學,效果是明顯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了讓學生深入領會作者情景交融、境與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我預先剪輯了三段經典民樂(一為《二泉映月》、一為《春江花月夜》、一為《梁祝》)作為披文入情的觸發點,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點后,用錄音機播放出來,要求學生用心去聽,把握音樂旋律的感情基調,選擇一段旋律作為課文文段的配樂朗讀的音樂。其目的是希望通過音樂的感染力來喚醒學生積極、愉快的情緒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對節奏、旋律、音響等聽覺表現進行分解和綜合等心智加工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
但是,這種審美感受和體驗畢竟是高層次的審美境界,學生不一定都能上升到這一審美層次,有些同學有這種審美體驗,但也是瞬間的,怎么樣來保持和強化這種審美活動呢?因此,下一步的教學環節就從“配樂美讀,提升情操”入手。配樂朗誦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語文實踐活動,同時也為了給學生一個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調動其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我利用樂曲《春江花月夜》作為課文朗讀的背景,要求學生主動起來進行配樂朗誦的表演,使學生廣泛參與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的實踐活動,通過審美對象誘發的美感,激發學生的審美激情,用藝術美的力量來使學生的心靈世界向美好方面轉化,進而表現和創造美,提高審美能力,從而促進審美心理結構的形成和發展。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的朗讀實施點撥與指導,可以使學生初步掌握閱讀和欣賞抒情散文的方法和途徑,培養入情入境地朗讀散文的能力,同時,音樂與文學語言的結合,也拓寬了學生的審美視野,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操。
四、音樂作文,審美創新能力的再遷移訓練。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和文學有許多相通之處,特別是其廣闊的情感空間和想象空間,為人們的審美想象提供了一個自由馳騁的大天地,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又最能撥動青年學生的心弦,引發強烈的審美共鳴。因此,在散文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對音樂非常感興趣的心理特點,抓住這個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的很好的契機,教師進行一些聽音樂作想象作文的訓練課,利用音樂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審美因素,來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讓藝術和文學語言溝通起來,讓美的因素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和高度發達的個性。如高一冊散文《荷塘月色》教學結束后,筆者以經典民樂《二泉映月》為音樂材料,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情緒情感體驗,聽完音樂后,當堂想象作文,以此來強化學生的審美聯想和審美想象。實踐證明,這樣的情境作文比一般的命題作文更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創新能力,更易于塑造學生的創新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