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保護傳統文化重要性

保護傳統文化重要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傳統文化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保護傳統文化重要性

保護傳統文化重要性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滿族傳統文化;變遷;可持續發展

滿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五化”的深入發展,滿族傳統文化也在不斷發生變遷。 通過多次實地調查,我們看到現在的滿族傳統文化在很多方面的表現都趨于模糊,甚至有消退、弱化的跡象,一些文化特質、風俗習慣諸如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確實已經基本不再具備其原有功能,從而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這并不是說滿族傳統文化消失了。可以很肯定的說,滿族傳統文化沒有消失,而是換了一種存在的形式。在“五化”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其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呈現出了歷史化、時代化的特點。并且,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滿族傳統文化也逐漸成為了地域性文化和資源性文化;所以說,滿族傳統文化的變遷是滿族本身為了更好的適應新環境而做出了選擇,這是滿族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核心文化價值體系的有機結合,這種表現使滿族傳統文化更好的融入了中華大文化之中,這也應該是所有少數民族文化最終的歸宿。

當然,滿族傳統文化的發展之路任重道遠,它的發展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是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必須深刻認識到發展傳承滿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采取更加科學、有效的政策措施,著力加以推進,使滿族傳統文化能更好、更長久的流傳。而時代已經為我們指出了這條可行之路就,即可持續發展。

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針對傳統文化的特點和新時期對文化的要求,強調文化發展的科學、合理,有規劃、有組織,體現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使傳統文化更好的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大繁榮大發展。如何讓滿族傳統文化更好的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通過可持續發展從而促進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和弘揚,我們要做的工作很多,這里作者僅提出幾點建議。

滿族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更新觀念,深刻認識文化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一直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的發展對于國家的發展,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上到政府機關,下至平民百姓,無一不對經濟的發展格外重視。與此相對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于文化建設的重視力度是很不夠的,至少與對經濟建設的重視和扶持相比是遠遠不及的。正是由于這種忽視,造成了很多地區或領域文化的貧瘠,造成了較高經濟收入與極低文化素養之間的強烈復反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建設。事實上,文化雖然植根于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它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經濟基礎,它還會反映、影響和作用于經濟生活。經濟活動離不開一定的文化環境,文化決定經濟行為的價值取向和發展進程。

文化可持續發展正是基于文化對于經濟建設的重要作用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是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科技發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作為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總和的文化則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民族地區的滿族在生活條件、經濟水平上是比較差的,因此各級各類政府對于這些貧困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十分重視,在我們走訪的滿族聚居區中無論是自治縣、滿族鄉還是村屯,都在向我們講述他們是如何帶領農民發家致富的,但對于文化,他們就無從談起。即使偶有將文化建設納入規劃的地區,也是只追求短期的,或者應付上級交辦的差事,并沒有一個長期的規劃。文化工作的缺失,從而造成了項目的重復、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經濟致富措施缺少競爭力等問題。民族地區不僅有物質資源,更有深厚的文化資源,這是民族地區建設的兩大法寶,只重視一方面,必然會造成發展的不平衡,甚至很難發展。注重經濟和文化共同的全面協調看持續,才能符合民族地區建設的需要。

繼續堅持做好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挖掘、整理工作。

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也就是保護一個民族的根。因此,對于傳統文化保護、挖掘、整理就應該是民族文化工作的基礎,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這項工作做不好,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滿族傳統文化保護工作還是成績不俗的:國家將文化遺產分為15類,滿族文化遺產涵蓋14類,其中以古建筑和民俗為主。據統計,滿族文化遺產中,省級以上149處,其中世界級文化遺產10處,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處,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51項。這些傳統文化遺產遍及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并且主要聚集在北京、遼寧、吉林、河北等地,其中北京有47處、遼寧1處、吉林34處、河北27處。滿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受到重視,被很好的保護起來。在滿文古籍文檔等方面,我國現存滿文檔案和圖書千余種,以滿族發祥地遼寧來說,在遼寧省圖書館和大連圖書館珍藏的滿文古籍的數目就不少,其中國家級珍貴古籍名錄有18部,省級珍貴古籍名錄有25項。另外,近些年,遼寧挖掘、整理、出版的滿族文化方面的書籍就很多,如《興京旗人檔案史料》、《遼寧省圖書館滿文古籍圖書綜錄》、《盛京皇宮和關外三陵檔案》、《大清全書》,以及即將出版的滿族珍貴文獻——《滿文老檔》等等,另外,全國范圍內收集、整理的滿族家譜也是數量眾多的。在民間文化的保護上,遼寧的新賓、本溪、寬甸等滿族自治縣都花費了很多精力搜集整理出版了滿族民間故事集或者是滿族民間歌謠集等,對于民間口頭文學等是一種很好的保護。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門或文藝團體根據民間故事和民間傳統還編排了很多富有滿族特色的歌舞等,傳述著滿族古老的歷史。這些工作都是對滿族文化的有效保護,通過這些方式,很多遺藏于民間的滿族傳統文化得以更好的保存下來,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去認識了解。

雖然我們在滿族文化保護方面的成績顯著,但若想要滿族傳統文化得以持續發展,這些還是不夠的。面對日益復雜的文化土壤和社會環境,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必須以更大的努力和更科學的方法投入到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里。在這里,筆者僅強調兩點。

1.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立法保護。不僅僅是針對滿族傳統文化,對于所有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來說,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傳統文化若想真正科學、持續的發展,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發展工作就必須有法可依。我國正逐步走向法治社會,而真正的法治社會其任何社會關系都需要一個準則,即法律。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涉及很多方面的復雜關系,如民族和民族之間,政府與民族之間等,只有通過立法才能保證這項工作的正常進行。目前,中國的《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文物保護法》等都有保護、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條款,不過更多的是側重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國家級法律還在研究制定中,尚未出臺。一些省份如寧夏、江蘇、云南、貴州、福建和廣西等則相繼出臺了民間文化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或保護條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在對傳統民間文化的保護中涉及的問題最多,也最需要從法律層面予以支持。因此,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勢在必行。而在國家立法之前,一些滿族傳統文化相對集中的省份如遼寧、北京、吉林、河北等是不是可以考慮仿效云南等先出臺可行的傳統文化保護條例,以加強對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

  2.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針。傳統文化的保護在之前實際上一直是由政府主要參與的,這種幾乎全盤的“包攬”做法,一方面取得的可喜的成績,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文化保護工作的局限,使文化保護的及時性減弱了。我們今后的工作側重點之一就是要搶救、保護那些散落民間的傳統文化,因此,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發動社會的力量才是我們今后文化保護的一個重要指導方針。我們以云南省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的方法為例。他們就堅決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針,不僅動員所有的政府機關、文化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參與文化保護,還號召每一個云南人將保護文化作為自己的責任義務;不僅各級人民政府將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同時,民族事務、教育、旅游、規劃、建設、新聞等部門與文化行政部門共同聯手協調文化保護工作,形成一個文化保護的“工作圈”。 很多民族和文化藝術研究機構或者是個人在當地政府的鼓勵下積極參與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考察、收集與研究活動。很多市縣級,甚至鄉級文化藝術館(站)都在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本地區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中發揮的巨大的作用。

對于滿族文化保護來說,云南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動員基層力量,發揮基層優勢,將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深入下去,發揮更大的作用,使傳統文化的保護真正成為人民的事業。

堅持把文化產業化作為滿族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做好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關鍵一點是要讓傳統文化能適應新時期的文化需求,何星亮曾經指出,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關鍵在于“不斷地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不斷地吸收和現代化聯系緊密的新元素。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一樣,如果在社會中失去功能,如果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就很難傳承下來。”什么樣的方法能更好的傳承傳統文化,能是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社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揚,這個方法就是產業化。

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對于整個中國社會發展都是重要性越來越被關注和正視,正如《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指出的,“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成為了國家以及各級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的發展戰略之一,以產業化促進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成為了新時期民族地區普遍的做法。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迅速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使“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可以說,文化產業化的發展迎來了一次歷史性的機遇,而滿族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份子必須要抓住這次時機,將滿族的文化產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促進滿族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

目前,很多滿族自治地方財政中都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文化產業化的收入,特別是有滿族風情的文化產業化,如滿族風情游等。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產業化手段越發顯得落后,也越來越難創造經濟效益,這不僅不利于自治地方的經濟發展,對滿族傳統文化的宣傳和發展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滿族傳統文化產業面臨著必須有所突破的歷史時刻,必須重新審視、打破瓶頸、敢于突破。基于此種現狀和對未來的考量,提出幾點發展建議。

1.整合資源,突出特色,建立滿族風情旅游帶。滿族文化資源分布在很多省市和自治地方,將之有效整合才是使滿族文化產業得以真正成型的首要任務,而使之最快速有效整合的途徑首選旅游業。旅游業的行業特點最適合將一些分散的適宜旅游的資源聯系在一起。具體來說,如遼寧滿族風情旅游,完全可以將沈陽與6個滿族自治縣結合起來,由相關政府部門出面統籌協調,以滿族文化風俗為切入點,采取整體包裝、突出重點,互推線路、聯手經營的方式,形成以沈陽為中心,6個自治縣各有側重,進而輻射帶動周邊城市共同發展的滿族風情旅游帶。不僅避免了重復建設、互相競爭導致的內部消耗,也會形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不僅是省內,像東北三省遼吉黑之間也可以形成跨省互動,形成東北滿族風情旅游帶。關鍵是各地政府部門之間必須通力協作,以整體效益為考量,摒棄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將個體放在整體中謀發展。只有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做到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才能將滿族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成為具有影響力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

2.要建立并宣傳滿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傳統文化保護區早在20世紀末、本世紀初就已經在一些其他省市的民族地區開展起來了,建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就是在特定的地域之內,保護民族文化結構的均衡性與合理性、民族文化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延續性,從而使其持續、健康、穩定和有序地發展。建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就能最大程度的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用于產業化,還能極大緩解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的傳統文化流失的壓力。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典型比如西江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千家苗寨”,都是取得一定效果的樣板。沈陽沈北新區也初步建成了錫伯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全國人口第二多的少數民族,更是作為有著悠久而璀璨文化的民族,滿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建立是非常之必要的。全球化、工業化、信息化等對民族文化的影響是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避免的,只有積極采取措施應對,才能減少對本民族文化的沖擊。目前遼寧省正擬建立滿族特色村寨,這實際上就是傳統文化保護區。政府出資,選擇一些合適的村落將現有民居修繕為統一風格,并加入一些傳統民俗器物,鼓勵當地人首先去了解滿族民俗文化,這都是一些很好的嘗試。

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問題是必須注意的:首先,任何保護區都是產業化的一部分,因此也必須要遵循市場規律,進行充分的商業包裝,以產業化形態推向市場,實現資源商品化,運作產業化,政府在這其中扮演的應該是領路者而非主導者,政府如果過于干涉,只會加劇文化流失。其次,必須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多手段宣傳。信息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宣傳的重要性有很多例證,此處不再贅述。再有,滿族文化有其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可完全翻版土家寨和苗寨建設,也不應該將之看成文化傳承的唯一途徑,文化保護區在我國都尚未完全成熟,何況滿族文化保護區又是剛起步,因此不僅要有充分的重視,也必須有足夠的耐心讓它成長。

保護傳統文化重要性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文化保護;文化產業;新型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1

一、傳統地域性文化保護的重要性

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本,文化產業的保護、創新和發展依然是“十三五”規劃中的重要內容。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現代化的目的是謀求人類的發展。發展不僅是純粹的經濟增長,Marshall Sallins認為發展是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在各方面的繁榮,即文化是發展的終極目標[1]。因此,在特色城鎮的規劃建設中對傳統地域性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研究課題。Graeme Aplin認為,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一方面,人們需要與場所、時間保持聯系,以便地理地、歷史地定位目前的生活,而遺產則具有提供時間感、空間感的特質,在此意義上,遺產使人之為人;另一方面,遺產有助于人們的社會化定位,它使個體與社區、國家聯系在一起,為局內人及局外人營造一種族群身份的象征”[2]。俞孔堅認為,現代城鎮化過程中通過對鄉土文化保護可以重建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和歸屬感,繼而對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有重要意義[3]。文化產品的特色是地域性文化“特色”的重要體現,特色即意味著多樣性,UNESCO在《文化多樣性與人類全面發展》中說,“文化的多樣性帶給人類的福祉正如生物的多樣性一樣,文化多樣性注意到人類以往所有經驗、智慧和實踐的精華”[1]對于一個地方城鎮的建設發展來說,只有繼承和發展地域性傳統文化才能保持文化的多樣性,才能使地方城鎮更具特色,才能使居民具有文化歸屬感和幸福感,才能實現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目標。

二、傳統地域性文化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在以往的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自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力,城鄉建設缺乏特色;一些農村地區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區模式建設新農村,簡單用城市元素與風格取代傳統民居和田園風光,導致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李孟竹2014年通過對馬欄村的研究,提出地域性文化保o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鄉村原整體風貌漸遭破壞、傳統民居保護亟需開展、基礎設施和居住條件較為落后、產業發展不健全[4]。段威也提出,“空心化”現象、“破舊立新”的商業開發和村民無序地“自發更新”,是城鎮化過程中地域性文化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5]。歸納起來,地域性傳統文化保護的主要問題在于政府層面重經濟建設而輕文化保護,缺乏合理有效的頂層設計;保護主體不明確,政府、居民、企業責任不清晰;保護對象過于籠統,沒能對傳統地域性文化進行發掘整理;保護方法上,只注重文化遺產的靜態保護,沒能有效地與特色產業、旅游產業融合,做到地域性文化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三、傳統地域性文化保護與發展的措施

針對傳統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和現狀問題,對其保護與發展的措施主要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彰顯地域文化特色

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但在現代化城鎮建設進程中也走了不少彎路,千城一面的同質化建設現象嚴重,傳統文化破壞嚴重,居民缺乏應有的文化歸屬和幸福感。那么在今后的城鎮化建設中對地域性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要高度重視,科學合理地將地域性傳統文化符號融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之中,從建筑、自然景觀規劃,到本土人文生活習慣等的全方位統籌都要與新型城鎮化結合起來。

2.開發旅游文化產業鏈,盤活地區文化經濟

地域性傳統文化形成于這一地域的生產生活實踐,因此,地域性文化保護應與城市產業轉型相結合,找到將傳統特色文化融入到生產、生活之中去的有效路徑。如今,許多地方通過開發整合自身地域及人文資源,大力借助旅游文化產業的開發,使原本沉寂的地方經濟變得蓬勃活躍起來。旅游文化產業作為產業鏈,與以往單純的旅游業有著本質的不同,涉及范圍領域十分廣泛,從衣食住行到文化體驗,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蘊含的經濟潛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合理有效地整合地域性特色文化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塑造特色文化產品,樹立地域性文化品牌,必將成為地域性文化保護的有效途徑。

3.吸納民間資本參與,構建良性市場競爭

地域性文化保護除了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的參與保護外,還應該包括投資、運營等相關民間企業的有效介入。政府做好保護對象的認定、保護政策的制定,做好頂層設計,在具體運營中要利用市場導向,刺激民間企業資本的介入,構建市場競爭機制,從而推進傳統地域性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

4.發揮利益相關者的作用,提升公眾保護意識

在地域性文化保護與發展中,當地居民和投資、運營企業除承擔保護主體責任外,同時他們也是利益相關者,企業注重開發特色產業,將傳統地域文化融入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居民提升文化保護意識,在特色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的從業中做到自覺保護和傳承,只有多方聯動,構建區域文化保護的共同體,才能實現區域傳統文化可持續性保護。

參考文獻:

[1]UNESCO,張玉國.文化多樣性與人類全面發展[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1,16-17.

[2]Graeme Aplin. Heritage-Identification,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M]. USA :OxfordUniversityPress, 2002:16.

[3]俞孔堅.回到土地[M].北京:三聯書局,2015:274-277.

[4]李孟竹.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探析-以北京門頭溝馬欄村為例[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4(01):21-25.

保護傳統文化重要性范文第3篇

關鍵詞:基層文化建設;重要性;發展方向

一、引言

由于歷史或價值觀的原因,使得基層群眾并不重視鄉鎮基層文化的建設,甚至沒有基層文化建設的概念,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基層文化的建設。因此,對鄉鎮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讓群眾意識到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在現階段基層文化的基礎上提出其發展方向,有利于鄉鎮基層文化建設向著又快又好的方向發展。

二、阻礙建設文化建設的因素

(一)群眾文化建設意識薄弱。現階段鄉鎮府對群眾的管理理念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只注重鄉鎮文化的建設,卻忽略了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隨著市場經濟的提出,這種傳統的管理理念已不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傳統文化建設觀念使群眾的基層文化建設意識薄弱,甚至沒有基層文化建設的概念。這就是鄉鎮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必要意義。

(二)文化內容缺乏創新。鄉鎮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是為人們提供多種形式的文化服務,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但是在現階段的群眾文化建設中,文化形式較櫚ヒ唬文化內容沒有創新性。這就使得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只是空口號,不能真正的改善人們的業余生活。一般的鄉鎮出現了一到業余時間大家就聚到一起打牌的情況,這正是鄉鎮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不到位所導致的。

(三)基礎文化設施不全。鄉鎮基層的文化建設不如城市文化建設發展的好,其根本原因就是城市的文化設施建設較為完備,而在農村基層由于基礎文化設施的不健全,阻礙了鄉鎮基群眾文化的建設。而有條件的鄉鎮建立了專門的活動場所,卻由于疏于管理處于荒廢狀態。

三、鄉鎮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一)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通過對基層文化的建設,可以很好的將國家的方針與政策傳達給基層的群眾,基層群眾對國家社會的認識會更加清晰,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文化與智力支持。基層的傳統文化對國家與社會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傳統文化走向消亡,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損失。而基層文化的建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護傳統文化,并為傳統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

(二)豐富基層群眾日常生活。長期以來,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單一,使得賭博之風更甚,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可以很好地改善這種情況。在基層文化的建設過程中,通過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建立了一定的文化活動場所,比如圖書館、乒乓球室的建立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得群眾放棄賭博的惡習,投入積極有趣的文化活動中來。群眾通過參與文化活動,不僅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還鍛煉了身體。

(三)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在基層文化的建設中加入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學習,不僅提高群眾的自身修養與道德意識,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的軟實力,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立。

四、鄉鎮基層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

(一)發展和諧的基層文化。基層群眾需要的是自身與社會相協調的文化,從這個方向出發,以人為本,有條不紊的發展和諧的基層文化。和諧基層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應該重視基層文化的建設,對于基層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經費問題,及時給予相應的扶持。另外政府還可以鼓勵鄉鎮企業對基層文化建設助一把力,這樣通過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和諧的基層文化發展。

(二)開展和諧的基層文化活動。鄉鎮政府要重視組織開展和諧的基層文化活動。關注農村的特色與群眾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和諧的基層文化活動。同時和諧基層文化的開展還要融合思想道德建設、科技衛生知識等,從而使基層文化活動的開展更加科學更加有趣。在實際的組織中,可以開展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比如包括戲曲、小品等的綜藝晚會。榆次同時還要保護當地特有的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中仍然發揮其寶貴作用。和諧基層文化的開展豐富了群眾的日常生活,使群眾生活的幸福度更高。

(三)加強基層文化的創新。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地球村的概念,世界被連成一個整體。同樣的基層文化建設并不是一個單位的任務,在基層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注意科學的引入與合理的改變。基層文化建設管理人員應對基層文化工作者進行定期的培訓,使得新知識、新內容引入到基層文化建設中來。當然有條件的話,創新性人才的引入更能為基層文化建設注入新鮮活力,促進基層文化的創新。

五、結語

基層文化的建設不僅關乎著基層群眾的精神生活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國家整體的文化軟實體起到了重要作用,基層文化推動我國先進文化的發展的同時還保護了傳統文化,從而保障了文化發展的連續性。現階段基層文化建設還不健全,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要相關政府給予高度重視及一定的扶持,為促進基層文化建設及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保護傳統文化重要性范文第4篇

隨著社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失去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土壤,作為“創作動力”的民眾實際生活功用也在逐漸衰亡或變異,導致傳統藝術傳承出現斷層,傳統技藝后繼無人。盡管政府和社會已意識到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文化遺產保護更多的是重申報而輕研究,重理論而輕實踐。隨著大眾審美觀與價值觀不斷更新,許多民族藝術作品傳統表現形式墨守成規,缺乏創新度和時代感,難以引起現代人的共鳴。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少數民族年輕一代對本元文化缺乏自信和文化自覺。從整體看,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產品市場化程度低、民族品牌意識淡薄,導致市場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低下,在市場化經濟大潮中難占一席之地。

二、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置入高校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廣西大量珍貴的民族文化正在流失或消亡。將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置入高校教育體系,無疑是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入口。2002年召開的“世界文化遺產年”大會,就明確提出將民間文化藝術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引入高校教育中。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也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培養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基礎作用。”可見,將廣西各族傳統文化藝術置入高等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利用高校教育平臺構建廣西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可以推動地域文化傳承創新,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新層面,同時也能引導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從而增強學生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亦是現代藝術教育和藝術審美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源,能啟迪和豐富各種藝術創作,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為廣西文化創意產業建設和各類人才培養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三、廣西民族文化藝術在高等藝術教育中的傳承和發展

(一)實施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加強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教育可以增進民族地區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從高校美術教育的層面看,實施多元化的培養模式是培養美術師資、設計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首先,廣西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藝術資源,地域風格鮮明,為各地方院校特色藝術課程的開設提供了可能。學校美術教育是本土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的主渠道,因此,課程教學特色的形成尤為重要。各地高校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資源,開設專題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拓寬民族傳統藝術教育的覆蓋面。其次,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乃至熱愛,而任何一種熱愛,都需經過持久的培育,才能夠源遠流長,發揚光大。這就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具備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理念,具備良好的民族民間藝術素養,還需熟悉、了解本土文化藝術的歷史背景和發展動向,才能充分引導和完善課程教學。同時,要盡可能突破教師界限,把民間藝人、技藝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請進美術課堂,講授技巧。再則,可以在高校建立民族藝術研究所,成立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組織工藝美術“研修班”,采用相結合的傳承人培養和技法傳承模式,使當下的民族藝術教學能時刻跟上時代步伐。在信息化、多元文化的當代社會,開展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教育并不只是傳播本民族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更應該認識自我、發展自我,開展有關民俗藝術和民族傳統造物體驗的教育。通過下鄉寫生、藝術采風、社會調查課程等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魅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豐富、更生動。可以多舉辦民族主題的藝術展演活動,譬如最近由廣西文化廳、廣西博物館和廣西藝術學院共同組辦的“美術與時尚”設計展,就是面向全區高校大學生的廣西民族文化創意實踐活動。這些課外活動對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民間藝術環境,了解本地區的傳統文化以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加強對廣西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本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各地方高校在開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學術研究的同時,可以兼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包括對地方文化遺產進行有形性保護與無形性保護。廣西諸多高校都建立了地方文化研究基地,如河池學院建有“桂西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資源研究基地”,其學報還專門開設了廣西少數民族研究的欄目;廣西藝術學院有“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研究展示中心”;廣西民族大學有民族研究中心、壯學研究中心、瑤學研究中心;賀州學院有“廣西東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等,這些高校研究機構為地方文化藝術的科學研究、課題開發理論研討提供了學術研究平臺,獲得了頗豐的研究成果。在開展研究實際工作中,課題研究者必然要通過文字、攝影、攝像以及錄音等形式,記錄民族民俗文化或是傳統技藝的過程,有的還要選擇歷史見證人、傳承人、民間藝人為訪談對象,拍攝相關紀錄片和編寫相關著作。而這些記錄、保存的方式恰是對傳統藝術和技藝傳承人的一種文化研究與保護。正是借助高校良好的科學研究平臺,使廣西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研究可以同步進行,并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促進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在傳承和保護中不斷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新領域。

(三)廣西民族文化藝術在產學中的應用與發展

隨著創意經濟、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在開發應用上,廣西各高校可以結合本地藝術資源的綜合優勢,在美術繪畫、視覺傳達、工業設計、裝飾藝術、服裝設計等應用型專業中開展產學合作,以廣西民族民間文化為題材,以各種不同材料為載體,系統開發廣西地方特色的產品和旅游紀念品。如欽州學院與當地的坭興陶企業合作,設計制作出了一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坭興陶禮品;玉林師范學院與廣西北流三環陶瓷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如能將繪畫藝術表現與日用陶瓷設計相結合,必將大大提升北流陶瓷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在民族品牌這一塊,廣西藝術學院服裝專業教師以“廣西民族織繡圖案”為主題,以現代審美的視角解讀少數民族服飾藝術,融入以“壯族花邊”為載體的服裝設計中,設計制作了一系列現代女性禮服,得到柒牌服裝企業的高度認可,作品獲得“首屆中華立領杯”時尚中華創新設計賽金獎和特別配飾獎,并被選送到法國展出。總之,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只有堅持以教學帶動生產的教學方針,在追蹤國際最新時尚潮流的同時,主打民族藝術的口號,立足將民族設計藝術與創意文化產品進行完美接軌,充分發揮民族文化資源所蘊含的市場價值和開發價值,才能將其所獲成果為地方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服務。

(四)廣西民族文化藝術傳承與服務社會相結合

保護傳統文化重要性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民族文化保護;法律保障;產業化;自覺性

中圖分類號:D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6)01-082-01

一、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規、條例,做好法律保障工作

用法律的手段來保護民族民俗文化是國內外的普遍做法,這種做法最先產生于日本和韓國。國外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在法律方面十分完善,而我國的民族文化資源沒有足夠的法律保障。拿日本來說,日本為保護其民族文化就制定了相當完善的法律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規定社區居民的義務。例如日本以法定的形式把各類民族節日延續開展下來,并規定城市中每個社區都要選派指定的人來負責街區的節日活動,如果負責本街區節日組織活動的代表沒有盡職,這些負責人還將受到法律的懲罰。

雖然日本的做法有些強制性,但是對照日本人在保護民族文化方面對法制的有效依賴,針對由于種種原因造成的我國民族文化法制保護方面的缺憾,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政府可以充當相關法規、條例的制定和完善者。

1.按照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結合地方實際,加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條例,建立地方民族法定節日等,切實做好民族文化保護的法律保障工作。

2.在實踐中不斷努力探索才能健全規范民族文化法制建設,從私法角度保護傳統文化,保護民族文化繼承人的地位和利益,確保民族文化的傳承得到法律的支持。

3.由于法律的不完善,犯罪分子破壞民族文化的成本低、代價小,民族文化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所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政府可以適當地加大對破壞分子的處罰力度,增加罰款等,樹立法律的權威。

二、推動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產業化,合理開發少數民族文化

文化依附于經濟而存在,因此鼓勵和推動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產業化是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產業化能有效地保護和發展傳統,有利于保持中國的多元文化格局。

因此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政府要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就要積極推動民族文化產業化,主要是可以從發展旅游業以及扶持與旅游業相適應的相關產業著手:

(一)利用本地區獨有的民族文化資源發展和扶持民族旅游業

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政府可以利用本地區獨有的民族文化資源鼓勵和扶持民族旅游業,在政策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作為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地,造就了環江獨有的人文旅游資源。旅游開發能增強當地居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文化自豪感,進而產生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傳統文化保護意識不斷增強。

(二)發展與扶持與旅游業相適應的相關產業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的大量涌入,會帶來了多方面的尤其是傳統地域文化的需求,民族的手工藝品因市場需求的擴大,民族的技藝、舞蹈等又得到重視和發掘,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政府要發展和扶持與旅游業相適應的相關產業,如地區特色商品(面具、竹制品、絲帛品等)的生產、餐飲、住宿等,促進民族習俗和文化活動的重新開發和恢復。

三、宣傳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興起全民自覺性

對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應把著眼點當地居民的自覺保護。因為如果當地民眾沒有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破壞就沒有保護的產生。當地居民作為長期生活在少數民族文化聚集地方的主人,在生活生產過程中不破壞少數民族文化就是對它最大的保護。因此地方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事業要擔當宣傳民族文化保護意識的角色。使少數民族地區、乃至全國樹立全民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

有關調查表明,自1986年以來,在科學規劃的指引下,周莊古鎮的歷史文化得到了有效保護,政府一系列文化保護措施和旅游的成功開發使得古鎮居民認識到古鎮的歷史文化應當嚴格保護,并且需要科學的方法和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表現出積極的保護行為傾向,形成了較好的歷史文化保護氛圍,促進當地文化的保護工作的展開。

因此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政府要保護民族文化就要在做好文化宣傳的工作,普及民族文化保護的迫切性和當地居民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努力地激發當地居民的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保護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強居民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這才是保護民族文化最根本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黃燕妮.民族地區民俗文化保護問題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市為例[D].中央民族大學,2013.

[2]武魏巍.民族旅游發展與民族文化保護的研究[D].廣西大學, 2004.

[3]黃英蘭.阿伊努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 20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颍上县| 常州市| 安丘市| 本溪市| 建宁县| 时尚| 宝丰县| 安徽省| 射洪县| 镇康县| 金乡县| 兰西县| 东至县| 静安区| 金门县| 原平市| 墨竹工卡县| 朝阳市| 唐山市| 南华县| 泗洪县| 盐池县| 边坝县| 浦城县| 伊通| 宿迁市| 巨野县| 莫力| 磴口县| 台安县| 浠水县| 永胜县| 孟连| 黔东| 哈尔滨市| 翁源县| 巴塘县| 古交市| 灌南县| 兴国县| 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