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模塊化課程體系

模塊化課程體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模塊化課程體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模塊化課程體系范文第1篇

關鍵字:模塊化教育模式;課程體系;廣告設計與制作

現代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在現代社會中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也客觀存在著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從市場對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需求人才方面看,高校廣告設計與制作化課程體系的構建顯得至關重要。在人才市場需求方面,市場要求廣告設計與制作的學生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要有感知社會發展、時代潮流的洞察力和源源不斷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高校在廣告設計課程設置上不僅僅是把它局限于單獨的專業課程,更要把它提升為有助于廣告行業向良性發展,內容要緊隨社會發展的要求定期調整、更新。不斷地融入相關的學科知識,多樣學科內容有機交融,增強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綜合性,構建更適合高校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模塊化課程的教學體系。

1.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內涵

模塊化課程體系是將某個專業的整個課程結構按照模塊化的形式進行構建,首先,把幾門課程組成一個大的模塊;然后根據整個大模塊進行制定專業課程計劃。模塊化課程體系結構并不是課程的簡單重組,而是在全面掌握本專業職業崗位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的基礎上。對課程體系的科學規劃。

2.構建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意義

構建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一項有利措施,它改變了傳統課程體系結構,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為教學方案提供很大的靈活性,從而明顯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在當今重視教學質量的環境下,科學合理地構建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對我國的教育事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思。

3.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結構

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打破傳統的“三段式”教學模式,立足于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建立了由基本素質教育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和職業定向模塊組成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在整個模塊化體系結構中,核心課程相對穩定、能體現專業特征,就業性課程靈活多變、體現就業方向特征。在每個模塊的教學中,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要求,因材施教,激發每個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牢固掌握計算機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

4.橫塊化課程設計的依據

4.1基于對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職業崗位群的分析

通過對人才市場的調研,將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主要職業崗位概括為:廣告設計師、包裝設計師或電腦繪圖員;電腦效果圖制作員或室內設計師;網頁設計師或制作員;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的宣傳部門的平面設計事務的管理人員和設計員。本專業涉及到的工作領域較廣,學生畢業后可從事廣告設計工作,也可以從事電腦制圖工作和網站界面美工工作,就業崗位可歸納為平面、三維、網頁三個方向。

4.2基于對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職業能力的分析

對于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職業人才必須具備一定廣告藝術設計細胞和熟練的電腦操作能力。具體要求是:要熟練掌握廣告設計與制作的基礎知識,對廣告設計的相關軟件工具要熟練(例如:Photoshop、Flash等圖片處理軟件);具有較強的廣告設計與制作能力;較強的創新意識和正確運用設計方法和把握設計程序的能力;平面、三維效果圖、網頁等電腦圖形圖像整體設計與制作能力;根據公司崗位的不同可以靈活運用、綜合運用各種不同的電腦圖形圖像軟件的能力;具備一定的英文閱讀能力。素質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之中是基本要求。基本素質模塊包含本專業必需的文化知識、英語課程和計算機基礎等課程。專業基礎模塊包含廣告設計與制作基礎課程,是本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技能要求。

4.3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專項能力分析

對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學生各階段需具備的能力進行分析,對課程的安排、教學組織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本文對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學生按學期劃分成六個階段。然后分析每個階段對其能力培養的要點,對提高學生職業能力、教學工作起到指導作用。

4.4模塊化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課程體系的實施規劃

在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課程模塊化設計過程中,首先要進行職業分析,明確職責和能力。然后。通過課程模塊化,把崗位能力劃分成基本能力標準和較高能力標準,使學生每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就能掌握一項職業崗位能力。按照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方向知識結構的具體要求,學生應該按照模塊的分類進行不同課程的學習,根據課程的重要性進行利用不等的時間進行學習。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和目標。

結束語

模塊化課程體系結構的構建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以職業為導向、以教學為基礎構建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符合高校教育精神,是課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在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時,我們應該把握“以學習者為本”、“以課程靈動應市場之變”的原則,建立能適應學習者個性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需要的課程體系,用以培養學生的完整人格與廣告創新能力。增強學習者的市場適應能力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海濤,模塊化教學條件下課程體系的構建[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5)

[2]鐘啟泉、張華主編,《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3]白建明等,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學模式的研究[J],計算機教育,2006,(2)

模塊化課程體系范文第2篇

關鍵詞: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模塊化設計

根據教育部于2012年9月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計算機類本科專業(0809)有6個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計算機類普通高職高專專業(5901)有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系統維護、計算機硬件與外設、計算機信息管理、網絡系統管理、軟件技術、圖形圖像制作等19個專業。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現有5個計算機類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還有3個與計算機關聯程度較高的本科專業:信息與計算科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各專業都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這些專業的培養目標都要求學生掌握當前主流的軟件開發平臺與工具,具有在各專業領域從事應用軟件開發的能力。根據這些專業能力培養的共性要求,我們把這些專業泛稱為信息類專業。

1.根據行業需求設計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年鑒(軟件篇)2010》(以下簡稱《年鑒》)公布的2010年度中國軟件運行的綜合統計資料,尤其是其中“2010年湖北省軟件產業發展概況”的介紹,表明湖北省軟件產業發展很快。《年鑒》匯集了全國各地區軟件產業發展情況及相關領導、專家學者對產業發展的分析論述,系統地反映了中國軟件產業在2010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表明了我國軟件產業在經過2009年度低落后的強盛發展勢頭;也表明了軟件行業強盛的人才需求和對學生具備較強的程序設計、系統分析、應用軟件開發能力的要求。

2012年12月7日,湖北省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分析會(湖北省經信委)了以下數據:2012年1-10月,湖北省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為1812億元,同比增長21.17%,成為湖北省9大千億產業中增速超過20%的產業之一;且每個月同比增長20%以上,最高增長33.25%。其中,軟件業收入217億元,同比增長34.51%。軟件業還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利潤和利稅的增長都高于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業是湖北省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目前,武漢市正在積極創建“中國軟件名城”。預計到十二五末,湖北省軟件業的規模有望達到1200億元,將占電子信息產業的“半壁江山”。從高校應為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要求來看,信息類專業應著重根據軟件業的人才需求設計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的模塊結構。

根據我們與IT企業多年合作的認識,IT行業對畢業生當前主要的能力需求是:畢業生應掌握IT行業當前主流的軟件開發平臺與工具,一是c語言和Vc++;二是JAVA語言和基于JSP或SSH的Web應用開發技術,或者是基于.NET的Web應用開發技術;三是近二年需求比較旺盛的手機軟件開發技術;對掌握嵌入式軟件開發和軟件測試技術與工具的畢業生也有一定的需求。另外,IT行業也十分看重畢業生是否具有軟件項目開發的經歷,從而來認定是否具有軟件開發能力。而且對畢業生的外語水平和人際交往能力也比較看重。

2.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模塊化設計的實施方式

根據“頂層設計”的方式,我們先確定信息類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的模塊化結構及各模塊的課程,各專業再對共有的學科(專業)平臺課程模塊中的課程進行選擇,對專業差異化課程模塊的課程可進行增補,然后制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信息類專業模塊化設計的實施方式如下:

(1)根據軟件業的人才需求,設計信息類專業共享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模塊和信息技術應用課程模塊的課程。

(2)按專業之間的學科(專業)關聯程度,為關聯程度較高的專業設計學科(專業)平臺課程模塊。專業之間的關聯度計算如下:

如果專業之間的關聯度>0.6,表明專業之間的關聯程度高于差異程度,可以設計共有的學科(專業)平臺課程模塊。

(3)按專業之間的差異化要求,為各專業設計專業差異化課程模塊,突出各專業的專業特色。

3.信息類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模塊化結構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信息類專業的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模塊化結構如圖1所示。

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共有6個模塊,分別由以下課程或獨立的課程設計組成。

1)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模塊與實踐教學模塊。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模塊與實踐教學模塊如表1所示,顯示了所包含的課程和獨立的課程設計。

2)信息技術應用課程模塊與實踐教學模塊。

信息技術應用基礎課程模塊與實踐教學模塊如表2所示,顯示了所包含的課程和獨立的課程設計。

3)學科平臺課程模塊。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現有5個屬于計算機學科的計算機類專業,還有信息與計算科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3個專業,雖然與計算機類專業關聯程度較高,但并不是同一學科的專業。按學科平臺課程劃分的模塊有3個,其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和電子商務專業共享同一學科平臺課程模塊。

計算機類專業學科平臺課程模塊與實踐教學模塊如表3所示,顯示了所包含的課程和獨立的課程設計。

4)專業差異化課程模塊。

各專業差異化課程模塊包含各不相同的課程和課程設計,以體現各專業相互區別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

4.各專業各模塊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實施要求

(1)列入不同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模塊和信息技術應用課程模塊的課程和實踐教學,將按統一的要求(學時、教材和教學大綱、實驗大綱、課程設計大綱)進行教學和考核。

(2)列入本科和專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同一門課程和課程設計將按不同的要求進行教學和考核。不同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不同的教材和教學大綱、不同的考核方式、不同的實驗大綱和實驗指導書、不同的課程設計(實訓)大綱和課程設計(實訓)指導書等。這樣可以反映本科和專科兩個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

5.信息類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模塊化設計的優勢

(1)根據“頂層設計”要求,先設計信息類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模塊結構,再制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使信息類專業學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掌握當前主流的軟件開發平臺與工具,較大程度地提高學生應用軟件開發能力和面向軟件業的就業質量。

(2)同步設計計算機應用基礎和信息技術應用的實踐教學模塊,同步設計學科(專業)平臺課程實踐教學模塊,保證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踐教學學時學分要求,有效地促進應用型信息類專業培養質量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有利于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有利于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共享。

參考文獻:

[1]余正紅,尹朝慶,獨立學院校企合作模式與機制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2(8):8-11.

[2]余正紅,尹朝慶,JSP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0(18):17-21.

[3]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中國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學科教程(2009)[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5-54.

模塊化課程體系范文第3篇

關鍵詞:機電專業群;模塊化課程;課程體系

收稿日期:2013-10-03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立項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群“機電技術專業群”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劉峻(1970-),男,工程師、碩士,江海職業技術學院機電系講師,研究方向:數控技術、高職教育理論。

一、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高等職業教育,指以學習某一職業技能,不斷提高從業技術水平,培養技能型、工藝型、應用型、實用型高級人才為目的的一類教育,它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級階段,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對設計、規劃、決策、智能操作等任務進行創造性實施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必須具備寬廣的知識面、全面的職業技能、較強的適應與發展能力、一定的創造性能力和積極的職業態度。高職的培養目標,其一是對社會人才類型的定位,培養的是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二是對人才社會功能的定位,“實施”二字是其社會功能的核心和特征。高職畢業生一般不進行工程設計,也不對工程項目進行規劃和決策,主要是對已有的設計、規劃、決策等任務進行實施,把它們轉化成為產品,同時對于一些高技術或高智能的職業崗位進行直接的操作,完成產品制造任務。[1]

二、機電技術專業群

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機電行業對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過窄的專業口徑、過細的專業劃分,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機電技術領域,有許多不同名稱的專業,盡管其培養目標不同,但是它們卻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

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崗位適應能力,按現代職業崗位要求,可以將工作性質相通的若干職業集合為一個職業群。為優化課程結構,增強課程的靈活性,形成彈性化、模塊化的課程體系,江海職業技術學院把機電類各專業集群起來,以辦學實力強、就業率高的院級特色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作為核心專業,將若干個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的相關專業組成了一個集合,按專業群來建設。機電技術專業群包括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汽車檢測與維修、電氣自動化等專業。

專業群建設是以專業建設為核心的資源整合活動。專業群建設有利于形成高職院校專業的集群優勢,從整體上提升學院在行業和區域內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實踐教學優勢,將分散的實驗資源整合為專業化的實訓基地(或工業中心),降低實訓基地建設成本,實現資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師資隊伍優勢,形成專業教師團隊,增強專業辦學實力;有利于形成學院專業特色和品牌優勢,提高學院知名度。

為適應機電技術不斷發展及機電職業群不斷擴大的需要,高職機電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的設置,要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要達到此目的,就要通過“精簡、融合、重組、增設”等途徑,促進課程結構體系整體優化,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前提,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能為主線,構建專業集群式模塊化課程體系。[2]

三、模塊化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指設計教學過程的原則與流程框架。模塊化教學模式是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就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和在職業領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解構教學內容,按認知規律和能力本位導向重構課程,形成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并對教學過程進行全方位改革和創新的一種教學模式。[3]

模塊化教學模式的關鍵是模塊化課程的設計路線,中心內容是對課程的解構和重構。首先基于職業崗位工作過程,進行課程解構。在對職業崗位進行了深入的工作分析后,確定從事這個職業所要求的能力標準。課程解構的核心意義就在于它突破以知識體系為核心的課程標準,建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標準。然后基于職業崗位能力導向進行課程重構。對形成職業崗位能力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進行清晰的梳理,確定專業教學的基本內容;根據專項能力來劃分課程模塊,確定每個課程模塊的教學目標、內容體系、基本環境、教學組織;根據模塊教學目標的要求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明確知識、技能、態度之間的關系,重點關注如何運用所獲得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工作態度來完成工作任務,從而形成在復雜工作情景中做出判斷和采取行動的能力。

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核心是課程的模塊化。首先進行模塊的搭建。課程模塊是一個個項目化的學習單元,它把實踐知識、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用情景有機結合起來,是學習領域的具體化。一門模塊課程可以設計為若干個模塊,一個模塊又可以分為若干項目,項目之間、模塊之間,依據工作邏輯和工作任務不同而有差異,可以通過多條路徑來選擇。然后進行模塊組合。模塊內容通過工作任務引領專業知識。每個模塊都是一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學習單元和任務的組合,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模塊之間的關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遞進的。針對職業工作崗位過程所需要的單位任務,對需要采取的動作和行為進行描述,明確訓練的項目名稱、工具、材料、場地及操作步驟,通過動態學習方式完成階段性學習目標,形成綜合職業能力。

四、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課程體系的結構

專業群內的專業由于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反映在課程內容上有相當一部分共同的理論、技術、技能基礎。因此,基于專業群建設的課程體系,適合采用“平臺+方向”式的模式構建。“平臺”根據專業群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所必備的共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各專業技術的共性發展和學科特征要求而設置。按照培養社會人的要求,突出培養現代社會對人所要求的最基本素質。按行業內職業人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開設專業群內各專業共同必需的生產技術知識、產品技術知識、材料技術知識和職業基本技能等課程,是畢業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證。學生在修完“平臺”課程后,獲得專業群共同的職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訓練,具備在行業內從事專業群所包含崗位的基本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方向”根據不同的專業而設置,由體現專業特色的課程組成。每一個模塊都以工作任務或工作過程為依據,是圍繞某一工作過程必需、夠用的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的綜合,是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訓練的綜合。

通過對機電技術專業群的必備職業能力分析,專業群的課程體系結構應該是Y型結構,即專業分枝型結構。Y型課程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該結構的課程體系建立了兩個平臺:即公共基礎課平臺和機電類技術基礎課平臺。平臺課程是多個專業的共同基礎。

圖1 Y型課程體系結構圖

公共基礎課平臺包括高職工科類各類專業學生都需要學習的文化基礎課程。它們包括公共課程(如體育、計算機應用基礎、外語等)、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課程(如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人文類課程等)、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如高等數學等)。該課程平臺為各專業學生奠定了進行后續專業學習的基礎,也為今后接受終身教育奠定了可持續學習的基礎。

機電類技術基礎課平臺是建立在公共基礎課平臺之上的機電類公共技術基礎課平臺。它包括機電類專業相關的專業基礎課程、機電類專業相關的支撐技術課程以及相關的拓展性課程等等。該課程平臺為學生學習各專業必修課程奠定基礎。它培養學生五個專業之間可遷移的關鍵職業能力,為畢業生擴大就業范圍奠定任職的基礎以及在今后工作崗位群范圍內具有一定的轉崗適應能力。

各專業必修課程是在機電類技術基礎課平臺上根據職業崗位群中各個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要求而開設的課程,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它是在大類專業所覆蓋的職業崗位群的基礎上,滿足“就業市場細化”而建立的一種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

高職機電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的Y型結構從整體優化的角度出發,既能滿足職業崗位群所需的基本知識與能力要求,體現適應性;又能滿足職業崗位群中某一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與能力要求,體現針對性。

(二)“寬基礎、活模塊”課程體系

“寬基礎、活模塊”課程體系在課程開發中,采用面向職業群集的方式;在課程內容上,采用模塊化的組合方式。[4]

“寬基礎”是指所學內容并不針對某一工種,而是一個職業群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后勁”,為學生繼續學習和在某一類職業范圍內轉崗打下基礎,強調通用技能的訓練和關鍵能力的培養。

“活模塊”是指所學內容針對某一特定職業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著眼于強化從業能力。

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對人才需求的分析,根據機電群對應的行業所涵蓋的職業群和典型崗位的崗位任務分析以及相關崗位的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要求,確定完成崗位任務和考證要求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對機電技術專業群的課程體系進行整體設計,以技能為主線構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該課程體系包括公共素質課、專業群基礎課程、為專業服務的基礎課程、專業必修、專業選修、綜合實踐模塊等六段式課程體系,以靈活的模塊化課程為基本形式與市場對接。

表1 模塊化課程體系

M1模塊,即公共素質課模塊,該模塊按照教育部的統一要求,由培養學生的職業基本素質的課程組成,是為了保證國家人才教育培養基本目標的實現。M2模塊,即專業群基礎課程模塊,該模塊是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的核心,培養學生五個專業之間可遷移的關鍵職業能力。M3模塊,即為專業服務的基礎課程模塊,該模塊由為專業群定的專業服務的課程組成。比如,同屬“電子電工類”基礎課程,機電一體化專業可開設“電工電子技術”,汽車專業可開設“汽車電工電子”。前三個模塊強調寬基礎,主要學習某一崗位群相關職業通用性的必備知識和技能,同時,要進行思想品行、職業道德、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教育和培養。

M4模塊,即專業必修模塊,該模塊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相求相銜接,有利于幫助學生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M5模塊,即專業選修模塊,該模塊課程的學習可使學生一專多能,有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同時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學生再學習打下基礎。M6模塊,即綜合實踐模塊,該模塊通過實驗、操作技能實訓、綜合技術訓練、崗位實踐以及畢業設計等環節,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后三個模塊是在職業基礎教育后分流進行不同職業的專業知識學習,以及職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根據職業和專業開設必要的課程和進行職業技能的實訓,并能夠使學生考取多個職業資格證書,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張家寰,郭揚.全國高職院校專業布局結構與調整策略

研究[J].職教論壇,2006,(12):37-39.

[2] 馬慶發.當代職業教育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3] 曾.論高等職業教育模塊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教

育與職業,2007,(7):42-45.

[4] 蔣乃平.集群式模塊課程屬于多元整合型課程——“寬

基礎、活模塊”的再思考之八[J].教育與職業,1999,

(8):64-66.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Group of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U Jun

模塊化課程體系范文第4篇

【關鍵詞】能力本位 應用化工技術 課程體系 模塊化設計

一、高職課程體系整合的原則

1.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原則

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整合主要體現在對課程目標確立、課程內容選擇、課程模式設計及課程評價等方面。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的整合必須在深入了解市場,準確把握市場對高技能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后,從傳統的學科式課程模式框架中走出來,真正做到從行業實際需求出發,達到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

2.課程知識和技術多元整合的原則

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備較強的綜合職業技能,要運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形成以應用性、技能性為特色的高職課程內容體系。貫徹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要求打破原有課程、學科之間的壁壘和界限,以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目標培養的實際需要作為內容取舍和結構組合的標準,分析相關的知識要素和技能要素,對課程內容做縱向和橫向的整合,不求學科體系的完整,強調課程內容的應用性、必需的基礎性和課程內容的綜合性。

3.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原則

實現整體優化首先要明確知識、能力、素質之間的比例關系。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間最佳的結構平衡點,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得到協調發展。協調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關系。不同的課程對培養目標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確核心課程、支持課程、基礎課程、特色課程之間的關系,并體現在課程體系中。

4.理論教學“必須、夠用”的原則

高職的理論教學特別強調理論要為實踐服務。以指導實踐,提高技術應用能力為目的,堅持理論教學以"必須、夠用"為原則,有利于學生用科學的技術理論指導實踐和實踐操作。因此,課程體系應對理論教學進行大膽改革和重組,取消與專業實際技能培養關系不大、理論性過強的課程,對一些與專業相關的課程進行內容的調整與合并,增設反映新技術的技能課程和過程性課程。

5.重視特色課程的原則

高職的人才培養要為區域經濟服務,課程體系的特色主要體現在與區域經濟的結合上。區域經濟結構不同,產業布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對人才的類型要求、專業要求也不同。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特定要求,創建特色課程,構建產學結合的課程體系是值得探索的主要途徑。

6.適應職業結構與崗位的變化的原則

高職課程體系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靈活的調節機制,能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科技的發展與市場需要做出快速反映,根據實際需要及時在內容上吐故納新、在結構上調整組合、在評價上動態反應。知識經濟促進了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造成了職業結構和勞動崗位內容的不斷變化,而且這種變化的速度愈來愈快。高職課程體系及時反映這種變化,具有自我調整自我更新的能力。

根據以上原則,我們認為“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體系適合以全面素質與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崗位技能訓練為特色的高職教育要求。“寬基礎、活模塊”的兩段結構,呈現出與其他課程模式不同的結構特征。寬基礎部分作為橫向的課程集群,其學習內容不針對某一特定工種,而是針對一個職業內的一群相關崗位所必須的學識和能力,將工作性質相通的若干個崗位集合為一個群,著眼于一個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通用知識的獲得和通用職業能力的訓練及學習能力獲得。“寬基礎”階段側重于全面素質與關鍵能力的培養,著眼于奠定發展后勁的基礎。“寬基礎”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新觀念,增強學生的發展后勁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活模塊部分作為縱向課程集群,強調針對特定的崗位對從業者的具體要求和從業能力,追求教學內容與特定崗位需要的一致性。其任務為:一是崗位專項技能的訓練,使學習者具備頂崗能力:二是在專項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兼有提升學習能力的功能。“活模塊”階段注重專項能力、綜合能力、適應市場變化的跨崗能力及個性特長的培養,著眼于就業適應性的培養,立足于市場經濟和人才的需求。

二、通過社會需求分析確定能力本位的應用化工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結構

德州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從2005年開始籌建,2006年招生。專業設立之初我們對山東省及周邊地區多家企業進行調研,發現電池行業由于能源危機的影響煥然一新,它集技術、資金、勞動密集于一身發展迅速。

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發放調查表,就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與就業狀況的關系進行調查。初步結論是:文化素養和專業基礎理論有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和自主創業,專業技能的高低和寬窄決定學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面。高職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感覺到模塊化課程的教學體系能從整體上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并且富有成效。因此,創建以能力為本位的應用化工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是培養高職學生專業技能的有效途徑,這也正是高職教育區別于其他各類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標志。我們還重點調查了畢業生的就業層面,它們主要涵蓋在這樣一些領域:企業的產品生產、質量檢測、分析化驗、技術開發、技術管理以及產品的營銷和售后技術服務等。我們把這兩項調查結果與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建設掛鉤,具體做法是:從學生的就業領域和就業崗位出發建立與就業崗位對應的能力模塊,再根據能力模塊的內涵來決定課程模塊的數量和內涵以及每門課程及每個課程模塊的培養目標。這樣構建課程模塊有利于我們集中時間和精力有針對性地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課程體系整合方案

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是課程的設置與體系的整合問題。因此,我們以高職課程改革為突破口,依據高職課程體系構建的原則,構建了以職業技能為核心的“寬基礎、活模塊”結構的高職課程體系。這一課程體系由職業公共課模塊、職業能力課模塊、集中實踐模塊、人文選修模塊組成。

1.職業公共課模塊

主要為大學生提供必備的科學、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重視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是職業高校區別職業中專的重要標志之一。主要包括高等數學、大學英語、思想政治理論課、體育等課程。該模塊以“必須、夠用”為原則。

2.職業能力課模塊

首先針對職業所需,確立核心課程。核心課覆蓋該專業對應職業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識和技術,教學上側重于技術方法的講授。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條件學好這些課程,掌握本專業必備的知識和技術。圍繞著職業能力核心課程,開設專業技術、職業考證、職業方向等課程

(1)專業技術模塊

各專業除了核心層以外需要開設的專業技術課。這是對核心技術課程所需專業知識的強化、拓寬和補充,以使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本專業的核心技術課,強化技術操作,以熟練和豐富技術操作經驗。

(2)職業考證模塊

職業考證模塊保證職業資格的獲取,落實雙證書制度。這一模塊重視職業技能的考核,將職業考證的相關課程盡可能融入培養計劃之中。該模塊課程由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從而有利于學生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這是強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課程,重在職業基本技能。

(3)職業方向模塊

職業方向課模塊以當前職業崗位的需求為依據,每個專業設立3個左右的專業方向,在第四學期按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基礎對他們進行分流。此模塊側重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培訓,以適應多層次崗位的需要。

3.集中實踐模塊

這一模塊的課程強調實訓、職訓等實用性操作訓練,以滿足第一線應用技術人才的實際需要。

4.人文選修模塊

以人文課程為主,兼有科技、管理、文體類等課程,為學生多方面個性發展提供幫助。

四、“寬基礎、活模塊”課程體系的特點與應用效果

“寬基礎、活模塊”結構的課程體系特點是:這種課程結構模式靈活性大、針對性強,可以通過調整不同模塊的組合,及時實現專業方向的調整,滿足各種教學計劃需要,并保持自身的完整性與穩定性,靈活地實現教學內容的新陳代謝,使教學要求與社會的發展變化基本上保持同步。各模塊均緊緊圍繞職業技能這個核心,體現出:“職業技術核心”、“動手能力優先”和“注重人文和科技素養”的高職課程的設計原則,貫徹了從高職學生發展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體系是在適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前提下,按照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技能要求,設計合理的崗位技能或行業技能的培養目標。這一目標由一組相近的專業崗位綜合技能課程或若干個相應的崗位證書課程所組成,這些課程包括相應的實訓課,以及參與實際生產或社會服務、實際運作的實戰訓練,從而使學生在畢業后實現與企業零對接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歧獎.課程結構與教學模式整合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 2002, (4).

[2]張堯學.全國高職高專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曉明.整體性課程結構觀與優化課程結構的新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4, (5).

[4]黃堯孝.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思考[J].職教論壇, 2005, (5).

[5]鄭曉梅.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J].職業技術教育, 2003, (19).

[6]盧學紅.高職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與思路[ J].職教論壇, 2004, (1).

模塊化課程體系范文第5篇

關鍵詞:協同創新;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模塊化;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260-03

一、引言

目前,國內外對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校企協同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在研究校企協同的文獻中,絕大多側重于研究校企協同的意義、校企協同的原則、校企協同的困境(問題)、校企協同的政策建議等等。這些極大地推動了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實踐,但是對于更深層次的課程體系協同以及如何建立起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協同的良性循環等,都缺乏更多的系統性探討,對具體某個專業基于協同創新的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方面的探索尚不多見。

從課程體系改革的發展趨勢來看,西方國家在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課程體系建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時間較短,在課程體系構建上一直處于在摸索中實踐,在實踐中完善的狀態。在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國內和國外都在克服學科體系中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弊端,都在試圖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工作過程涉及的知識為核心,將課程內容與工作過程進行高度整合建立適合時展需要的課程體系。

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思路就是按專業設置職業基礎課程模塊和職業方向課程群模塊,并根據技術變化和市場對各職業方向人才的需求情況,動態修改、增加或減少部分職業方向課程群模塊。模塊化課程體系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開發理念,適應學生因個體差異性、自主性對課程的要求,滿足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進行專業方向的選擇,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專業課程體系開發作為人才培養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從微觀層面看,它是一個“教育系統”,需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規律;從宏觀層面看,它又是一個與產業相聯系的“社會系統”,需要行業的指導、企業的參與。因此,需要校企雙方協同人才培養理念,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統籌協調相關課程資源,共同開發形成一個適宜開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開放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二、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研究的現實意義

1.協同創新是當前高職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培養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然選擇。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在此基礎上,教育部啟動了“高等院校創新能力計劃(2011計劃)”。作為高等教育生力軍的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協同創新成了當前高職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培養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然選擇。

2.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研究,是落實“五個對接”,提升專業服務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能力的客觀要求。“十二五”時期,國家“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據調查,目前東莞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現出中端人才需求量大,低端人才需求在萎縮,高端人才需求在逐漸增加的趨勢。未來幾年,隨著東莞電子信息產業升級與高端化發展的需要,對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大。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符合這一要求,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需要進行改革,但改革不是孤立的改革,需要學校同行業企業等主體協同創新進行改革。因此,必須依靠協同創新,引領多方合作,通過對專業課程體系的深入研究和具體落實,才能真實提高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經濟社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撐。

3.探索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為高職工科專業拓展專業建設思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指明了方向。目前高職院校在合作培養人才方面面臨著諸多困難,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脫節,合作主體找不到利益相關的結合點,人才培養協調機制不完善,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定位不緊密。因此,把握“協同是方法,創新是手段,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是目的”這一協同創新的精髓,深入探索基于協同創新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已成為今后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思路,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三、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

構建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職業基礎課和職業方向課程群模塊的校企協同建設方面,其主要建設步驟如下。

1.校企協同成立校企協同及專業指導委員會。在校企協同及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平臺中,深入研討獲得人才市場、學生就業和行業企業現狀,并總結出表1所示的東莞市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就業所對應的主要職業方向,每個職業方向典型的工作任務以及應具備的職業能力。

2.設計職業方向模塊。確定每個職業方向模塊所開課程,確定職業方向模塊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因此,制定出表2所示的職業方向模塊、開設課程和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3.構建課程體系。將政治理論課、公共基礎課模塊、職業基礎課程模塊、職業方向課程群模塊組合起來就形成了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

四、結束語

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符合當前高職院校培養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理念,體現了高職的辦學特色,吻合了國家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中提出的“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精神,是對多年來教學改革實踐工作的提煉,是傳承中的創新,為高職課程體系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肖炎根.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三元學分制”模塊化課程體系[J].職業技術教育,2007,(17):20-21.

[2]李昌,包新華.高職電子信息專業“寬基礎、活模塊”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08,(5):94-95.

[3]劉繼平.高職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8,(1):46-49.

[4]劉濤.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設計的技術路線[J].職業技術教育,2005,26(34):45-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阳县| 环江| 沙洋县| 揭阳市| 盐亭县| 广灵县| 大方县| 吴川市| 寿光市| 曲阜市| 罗定市| 顺平县| 拜城县| 奇台县| 内黄县| 土默特左旗| 北碚区| 焉耆| 宜春市| 化隆| 延边| 蓬溪县| 河津市| 苍梧县| 凤翔县| 贺兰县| 台湾省| 石门县| 阜阳市| 类乌齐县| 涿鹿县| 旬邑县| 玛曲县| 彭阳县| 兴山县| 会同县| 新乡县| 米脂县| 林甸县| 天津市| 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