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市規劃的要素

城市規劃的要素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規劃的要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市規劃的要素

城市規劃的要素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要求;要點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世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預計2025年將會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會物質財富、人類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時也集中了當代人類的各種矛盾,產生了所謂的城市病。諸如城市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礎設施落后、水資源短缺、能源緊張;城市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宅短缺、土地緊張,以及城市的風景旅游資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壞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城市所具有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功能的正常發揮,甚至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如何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統一,是目前國內外城市建設共同面臨的實際問題。只有做好生態城市規劃,才能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統一。1生態城市的概念

生態城市ecologicalcity從廣義上講,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新的文化觀,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狹義的講,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經出現,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關于生態城市概念眾說紛紜,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的定義。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保護。生態城市是應用科學與技術手段協調現代城市經濟系統與生物的關系,保護與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提高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修復、維持和發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互惠共生。

2生態城市規劃的特點及目的

生態城市規劃的關鍵在于把生態觀念作為一種設計思維方式,其主要特點是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聯與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維護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關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態過程循環再生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實現此目的,在做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應遵循生態城市規劃的基本要求。

3生態城市規劃的基本要求第一,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要力爭做到布局合理,并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氣、地質等條件及長遠發展的要求。第二,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堅持環境保護原則,從源頭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學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第三,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維持原有的地理環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環境不被破壞,并得以延續。第四,環境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環境質量的優劣又是從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來評價的,所以必須以環境為本。第五,遵循大自然生態制衡、循環再生與自我調節規律,用生態觀念去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第六,積級推廣道路、園林、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綠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4生態城市規劃的要點分析4.1遵循生態優先原則。生態優先原則為人類活動方式和強度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定義了一個生態健康的范圍,超過了這個范圍,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優先權。生態優先原則在城市規劃中的首要任務是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在以生態規劃方法編制城市規劃中應控制生態敏感地區范圍,確定基本農田、河流水系、綠地走廊、林地、濕地等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先將其保護、控制起來,確定土地使用強度管制區劃和相應的控制指標,制定空間管制措施,再行安排城市建設用地。這樣,城市生態基礎設施不因城市的發展擴張而減少和損壞,從而使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得以延續和發展。4.2實現城市生態化發展,要倡導生態價值觀,使公眾特別是領導決策層的觀念轉變過來,樹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價值觀,不斷增加人們對修復和維護生態系統的緊迫感,樹立“把建立世界生態系統多樣性作為21世紀發展的首要問題”的意識。同時,要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提高全社會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要在廣大群眾中廣泛開展科學的資源觀、發展觀和消費觀教育,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綠色消費運動中來,共創生態文明的新家園。4.3確定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綠化、生態交通、生態建筑、生態能源、生態文化、生態社區建設的理論和方法,這些涉及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建筑學、城市規劃學等領域,需要各學科專家之間相互交流,互為補充,構建出和諧、高效的城市生態關系,為城市的定位、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制定科學的策略。

4.4做好街道、園林、生活環境的綠化并將色彩運用其中。彩色樹種在國外園林中的運用已比較廣泛。在國內,近幾年從歐美各國引種栽培的彩色園林樹種就達數十種之多,這在提升我國園林綠化建設水準和文化內涵等方面顯示了卓越的成效,其產業化開發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均十分顯著,彩色園林樹種的推廣應用正在迅速崛起,呈現出一片可持續發展的廣闊前景。在路旁行道中的運用。行道樹是以美化、遮蔭、防護為主要目的的,要求選擇抗性強、樹冠大、蔭濃、落葉遲,并且有觀賞性的高大喬木。在園林、廣場造景中的運用。公園是人們休憩、放松的場所,園林中植物的選擇搭配可豐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彩色樹種可零星點綴在大片綠色背景中,起到引人注目、畫龍點睛的作用;也可栽植大片彩色樹種,給人一種層林盡染、漫山紅遍的美感;在草坪中點綴一些小灌木類彩葉樹種,讓游人感受到強烈的層次感,從而豐富園林景觀。在庭院、小區綠化中運用彩色樹種,能夠提高綠化檔次,改善城市人居環境,使人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使城市規劃上一個新的臺階。

4.5進行城市發展的區域分析,了解城市的生態特征、生態過程、生態問題和生態趨勢,認識城市環境的生態潛力和制約因素,以及城市中人類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調查和研究與城市有密切聯系的區域范圍內的資源利用與分配,經濟條件的變化發展;對生產力布局和城鎮間分工合理化的客觀要求,尋找確定城市的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的科學依據。

城市規劃的要素范文第2篇

關鍵詞:城市;強制性要素;城市規劃;編制

一、引言

我們在對城市規劃發展趨勢進行探討的時候,總是習慣在原有體系的局部進行漸進式的改進,而在當前面臨的諸多挑戰與矛盾分析時,發現原有的體系已不能承受這般變化,建 立起一個新的規劃體系已大勢所趨。認識到強制 性要素提出的重要意義,如何建立一個強制性要素的規劃體系,是現代城市規劃發展中根本性變革的一種較為理性的選擇。把強制性要素在城市規劃中得到貫徹落實,從而對規劃管制能力得到強化,已成為現代城市規劃中面 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強制性要素的概念

城市整體的強制性要素,既不同于強制性內容,也不同于強制性條文,它是對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中剛性最強的部分進行了提取,是對城市健康、安全、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包括了強制性的措施與要求(包括技術措施、組織措施、方法等內容)。

三、強制性要素對城市規劃轉變的作用與意義

加強城鄉規劃的權威性與科學性是規劃體系改革中的重點內容,一定要遵循法治的原則,使一般政治行政與規劃技術行政適度分離與互相制約,最大限度對各級政府首腦在城市規劃建設方面的盲目決策得以制衡。強制性要素的產生不僅只是為了約束被管理的一方,而更加重要的是約束了管理上存在的隨意性,使管理者的責任得到明確。把城市發展職能和控制職能相分離,通過引入強制性要素,建立起一種更加清晰職能的城市規劃體系,由強制 性規劃進行編制,建立城市規劃的管理底線,而具有充分靈活性與未確定性的具體建設項 目的管理,需要吸收建設者更多的看法,使建設者設計的權利得到保障。

我國現在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的發展時期,面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變革,對面臨的變化與挑戰已有充分認識,理解城市規劃的社會作用,對推動城市規劃納入強制性要素轉變非常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基于強制性要素的總體城市規劃體系構想

在當前的城市規劃體系中,最為常見的劃分方式是根據行政區域或空間區域劃分,另外一種為法定規劃體系與非法定規劃體系的劃分,其中的法定規劃體系是根據規劃層次劃分,除此之外,也可根據規劃涉及的專業劃分為綜合性規劃和專業性規劃,而基于強制性的城 市規劃體系可分為強制性規劃和非強制性規劃,而并不是在原有規劃體系的基礎上出示強制性內容,即是把規劃中的靈活性和限定性相分離,避免原有規劃體系內容的涵蓋不斷增加、體系日趨復雜等問題,促使強制性要素規劃能夠真正站在公眾的立場上進行編制。

強制性要素的規劃層次需限定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中,對城市宏觀長遠發展影響的戰略問題有明確控制,而不把詳細規劃的內容涵蓋在內。現行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法定圖則,特別是法定圖則是在詳細規劃階段引入相關法律要求,促使城市規范管理在詳細階段的控 制能力強過城市總體階段,引起城市局部控制僵硬過死,反而在把握城市全局上失控,并導 致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與規劃管理委員會忙于應對具體事物,在應當發揮城市自主發展能力方面管制過度,經常有規劃趕不上時展之感,而編制強制性要素規劃卻能夠起到以不變應萬變的功效。

五、基于強制性要素的總體城市規劃的編制方法

1.以目標為導向的城市規劃編制邏輯體系為轉變

在現有的規劃體系中,它具有十分明顯的主觀色彩格調,其強調通過人類的理性思考,建立一個屬于未來的發展藍圖,并通過各種建設活動使未 來發展目標得以實現。是人類通過主觀能動性實現未來城市發展的唯心思想,具有靜態性與單一性,否定未來的難以預測性,所以其修編之日就是規劃編制完成之時,由于人們思想的變化及任意一個外部條件的改變,均會導致大幅度的修正規劃,從而本身的合理 性與穩定性將不復存在,而違反規劃反而成 為一個合理的選擇。其通常的邏輯關系如下圖:

現行規劃邏輯體系 強制性要素規劃邏輯體系

2.建立地方城市發展的技術準則與政策

法律法規是強制性要素制定的基礎來 源,而省級的法律法規或國家對于空間的管理上,是難以適用于每一個不同的城 市,所以有必要針對不同城市制定出技術標準與政策,在目前各個不同城市出現的各種白皮書,顯然代表了城市發展政策的相關要求,所以,該項工作一定要有一個涵蓋了城市規劃、法律、社會學等多方面人員參與其中,并符合法律的制定程 序與要求,這些都是城市執行強制力的法律依據。

3.強制性要素體系和控制指標的建立

在強制性要素統一的框架下,建立起城市的強制性要素規劃體系,體現城市發展控制的差異化與各個發展時期的城市的控制要點,促使強制性要素的制定更具有可操作性與針對性。按照不同的強制性要素能夠進一步劃分不同的強度,實現更加精準的控制,例如對建設用地的控制,考慮可劃分為限制開發區與禁止開發區,對城市發展的邊界進行劃定,從而加 強約束城鎮空間的增長。城鄉規劃一定要發揮對規劃區域范圍劃定限制開發、禁止開發與引導開發的功能,該三個方面的功能是同等重要的,不能重開發、輕管制。該體系不包括城市性質、發展目標、城市職能等發展性要求,而應體現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控制性指標。

對強制性要素的控制一定要明確,需尋求能夠量化的指標來衡量對該項強制性要素的控制效果,從而建立起一個完整可操作性強的指標體系。如對生態間隔區的保護,可以用空 間功能有效性、完整性等指標衡量,并可以對導致損害后進行評估,使得具有更強的科學 性實施該項的要素。

4.強制性要素數據庫的建立

可以運用現代先進的空間管理手段,利用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統強制性要素納入數據庫的組織之中,第一它能夠有效提高城市管理的工作效能,以及提高對各種信息的管理能力;第二是可以通過數據庫本身的特性提高強制性要素的唯一性與統一性,減少成果之間的互相矛盾與混亂,同時能夠實現動態更新成果,保持持續有效的數據庫;第三可以適應網絡社會發展的要求,通過網絡把城市強制性的信息與要求對外公布,便于市民的查詢與使用,從而使城市規劃的公正性有所促進,減少管理工作中的自由裁量權,對城市規劃領域中的腐敗得到有效避免。

5.建立持續改進的編制程序

規劃設 計是一個相對較穩 定的動態過程,外部情 況總是會發 生實時的變 化,改進現 有的編 制模式,通 過科學的技 術手段實 現強制性要 素的穩定更 新,促使城 市規劃和社 會發展密 切的結 合起來,避免規 劃從編制到實 施出現脫 節,應當對規 劃改進的周 期進行縮短,每 年可以進行檢 討強制性要 素的規劃實 施情況,制定對 應的改 進計劃,有效的實 現要素的動 態管理。

城市規劃的要素范文第3篇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要素;建筑節能

現代城市設計的發展要與城市的規劃建設與建筑設計相匹配,還要分析城市的自然生態平衡、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城市建設的實施結果等。城市規劃設計的要素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互為補充并有機結合的整體,其共同的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 城市規劃設計要素的概述

1.1 城市規劃設計的概念及任務

城市規劃設計是研究城市的發展、城市的布局以及綜合安排城市中的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根據我國城市發展和建設方針、經濟技術的政策、國民經濟發展的長遠計劃、區域規劃,以及各個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條件等來布置城市的體系;確定城市性質、城市的規模;統一進行規劃、合理的利用城市中的土地。此外還要綜合部署城市的經濟、文化以及基礎設施等各項建設,以保證城市有秩序和協調地發展,使城市建設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

1.2 城市規劃設計的原則

城市規劃設計要堅持適用、經濟的原則,貫徹勤儉方針,采用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的原則,盡量少占農田。同時要科學合理地確定城市中各項建設用地,形成合理的功能與布局結構。要正確處理好城市局部建設以及整體發展的辯證關系。做到主次分明,形成統一協調的有機整體。人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要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協調,這是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基本原則。此外,安全原則也是城市規劃設計中重要的指標體系。要在編制城市規劃設計時考慮到防火、防爆、抗震、防洪等要求,特別注意高層建筑的防火防風等問題。

1.3 城市規劃設計要素的分類

城市中一切看到的東西,都是要素,例如建筑物、道路、植物、照明設備、廣告等等。國內學者把城市設計的要素分為城市空間體系、城市天際線及制高點、城市邊緣與入口、歷史文物的保護和利用、視線走廊以及水系和綠化措施。筆者認為,把城市的規劃和設計要素可以劃分為土地使用體系、城市交通體系、城市公共空間體系和城市景觀體系幾個方面。

2 城市規劃設計要素的分析

2.1 城市土地的使用要素的分析

城市規劃設計主要側重于對土地使用的復合性、整體性以及立體化的研究。土地的使用要綜合研究不同區塊之間的整體關系,結合城市的公共空間、歷史保護、城市景觀等方面的整體要求,來促進城市土地使用的高效率。結合城市三維立體形態以及城市空間的環境發展的要求,對城市土地的使用提出相應的要求,包括土地開發的強度、建筑的密度以及建筑的布局等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把抽象的土地使用指標同城市空間的環境建設聯系起來。

2.2 城市公共空間要素的分析

城市的公共空間由要素由城市的街道、城市的廣場、城市的公園、建筑內部以及地下公共空間等空間的單元所構成。城市空間的一體化是現代城市設計的研究重點,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體化要建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間系統構成的認識基礎之上,強調對城市公共空間所構成的單元的系統化研究和城市公共空間內部城市構成要素的綜合處理等,以促成城市公共空間的整體性與城市公共空間使用的高效率性,進而發揮公共空間體系的總體效益。

2.3 城市交通要素的分析

城市交通體系是城市運作的“命脈”,交通體系直接影響著城市的運作的機能。城市交通的可以引起城市公共空間性質的轉變,城市交通體系的構成要素包括交通流線以及交通節點。從城市的交通網絡內部運行的元素來看,主要包括交通工具和人兩個部分。城市設計中交通體系研究的重點包括城市交通方式內部的體系化研究,例如公交車的布線與站點的設置,城市軌道中的交通布線、自行車線路的布置、步行流線以及人流集散的體系化等多個方面。

2.4 城市景觀要素的分析

一個城市的景觀體系研究主要是指城市的視覺景觀的品質以及總體的構成。城市景觀體系的構成包括城市中的實質景觀要素,例如城市自然景觀要素,包括城市總體的地形地貌、城市的水體、城市的綠化情況等;城市人工景觀要素,包括建筑的形式與建筑的體量,城市環境的設施等。城市景觀的構成要素還包括“活動景觀”要素,例如各種城市的公共活動而形成的城市活動的景象,商業活動、休閑活動、節慶活動以及觀光活動等。

3 設計中的節能思想與措施

建筑行業作為耗能大戶,其節能的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將節能的思想體現在城市的規劃中有利于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尤其在城市空間的規劃中提倡緊湊型的城市布局。此外,綠色環保的交通方式也是不錯的理念。對單體建筑的能源優化設計也要采用節能建筑所倡導新型的能源概念。

3.1城市規劃中節能思想

一是對單體建筑的能源優化設計采用節能建筑,倡導新型的能源概念,二是.在城市生態環境的利用和保護中提倡償還原則,三是城市布局的規劃要緊湊,要提倡綠色環保的交通方式。

3.2城市規劃低碳節能化

隨著全球范圍內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不可再生資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從資源消耗來看,全球約1/6的資源消耗和建筑行業直接相關。因此,作為耗能大戶的建筑,其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改善建筑護構件的保溫性能,盡量避免熱橋,同時采用新技術,加強外墻保溫。如復合A心保溫墻體、外貼聚苯板保溫墻體等。改善門窗設計,盡可能將窗面積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采用高效節能玻璃加強密封,盡量減少熱量損失。

3.3 科學有效利用各種環保和可再生資源

現代建筑要以最少的投入來換取最大的產出,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適度的生活環境。要從根本上改變能源消耗的被動狀態,積極開發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對太陽能的開放與利用,在建筑設計中如果能將太陽能充分加以利用就可以節省大量的常規能源,而且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總之,城市規劃關系到人類社會的最終發展結果,它可以增加社會文明、提高城市素質。只有合理的把以上三點要素納入到城市規劃中來,才能使城市規劃更加合理,使人類城市與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共同的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代琳. 淺論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J] 山西建筑.2005(10)

城市規劃的要素范文第4篇

[關鍵詞]空間管制;城市規劃;“成長管理”理論;“反規劃”理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城市規劃對城市所在區域的土地和空間利用的戰略指導作用越來越體現出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城市規劃編制辦法》規定:城市規劃應當“劃定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和已建區,并制定空間管制措施”。但這只是一個原則性規定,在從事城鄉規劃工作時, 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思考各類區域的劃分?如何使其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同時,空間管制僅僅就是城市土地的空間區劃和管制?有沒有更切實可行的操作模式和方法?本文帶著這些疑慮對城市空間管制問題進行了如下探討:

1 傳統城市規劃編制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從源頭上說,我國的城市規劃編制方法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以“性質―規模―空間布局”為模式的物質空間規劃。作為城市政府建設管理城市的公共政策,城市規劃在指導城市健康有序、公正公平發展和平衡城市政府短期行為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由于傳統城市規劃編制方法上的缺陷,導致城市面臨諸多問題(如城市邊界無限蔓延,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等)得不到妥善解決。那么,傳統的城市規劃編制方法存在哪些缺陷呢?

1.1 城市發展規模預測與城市發展需求不相適應

基于現行規劃編制方法的城市空間發展規劃是一種建立在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之上的空間布局。隨著社會的轉型和快速的城市化,城市規劃在城市人口和用地規模的預測上存在著明顯的偏差。很多城市在確定人口和用地規模時,往往掌握資料不全面,預測方法欠科學。同時,由于城市人口流動性大,統計口徑不統一,而用地規模預測又帶有很強的主觀臆斷性,往往造成要么規劃期末城市用地突破規定指標,要么造成大量土地閑置。雖然城市規劃對人口和用地規模的控制對防止城市過度擴張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現行的人口和用地規模及人均用地指標確定的科學性仍然值得思量。

1.2 對城鄉空間區劃的空間管制重視不夠

現行的規劃體制偏重于城市建成區的用地布局和控制,并對城市用地進行安排,一般劃分為九大類用地,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細分。無論是哪一層次的規劃,規劃都對用地性質、規模等指標進行了嚴格控制,特別是控制性詳細規劃,每一地塊都給出了具體的數值。但在現實社會中,一塊土地往往以一種功能為主,兼顧其他功能,其他功能的用地怎樣操作控制呢?就算對每一用地都賦予數值(上限或下限),而這個數值的科學性又在哪里呢?是否與當地實情相宜?這些問題均值得商榷。同時,城市土地具有商品屬性,規劃時應給予投資者一定的選擇權,過度的控制必會抑制投資者的熱情,從而導致城市土地無人問津。近年來,隨著城市規劃法制建設的加強,執法力度的加大,過死的規劃控制必然造成城市的實際開發建設受阻,最終影響城市健康發展。

1.3 環境保護利用規劃嚴重滯后

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用地布局對城市用地結構和功能提出了嚴峻挑戰。具體表現為城市生態景觀支離破碎、自然水系污染嚴重、生物棲息地和遷徙廊道遺失。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用地的擴張和市政設施建設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須認識到,土地是一個完整的生命系統,是有結構的,有不同空間格局和不同生態功能的有機體。協調城市與生態系統的關系絕不是一個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空間格局和質的問題。因此,當前城市規劃的一個巨大挑戰是:如何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建立一個戰略性的既能充分發揮每塊用地價值又能為人們生活居住提供一個安全高效的生態環境,為城市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以保護城市文化和構建安全的生態網絡。

目前,城市規劃在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礎設施等方面考慮比較科學,而對城市所處區域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顯得比較蒼白。往往僅把城市污水處理達標、大氣污染治理、城市垃圾處理等方面作為環境保護規劃的主要內容。這種被動的補救式的規劃方式,顯然不能適應城市有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渴求。城市應該是所在區域內整體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區域生態的和諧,就沒有城市存在的基礎環境保障。因此,僅從城市內部考慮是不能解決城市整體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

針對以上問題,近年來,規劃界和學術界展開了前所未有的有益探索,均試圖在現行的規劃體制下尋求問題的突破,從而提出了城市空間管制這一論題。然而,這種基于城市土地區劃的城市空間管制方式方法是否科學?依據是什么?區劃與城市生態環境、規劃彈性有什么關系等問題則值得我們探討。

2 城市空間管制規劃對策

2.1 對策一:以“成長管理”和“反規劃”理論為編制空間管制規劃的理論基礎

研究城市規劃編制中城市空間管制的目的是:針對傳統城市規劃土地使用方面的上述問題,通過對區域土地的空間整體使用戰略劃分和微觀層面的用地控制,以解決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城市發展空間的彈性問題。在這一方面,源于美國的城市“成長管理”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有益啟示。其思想核心是把握城市開發的地點、時機和程度,在城市不該生長的地方堅決制止生長,在城市可以生長的地方控制開發的量和度,兩個方面相輔相成。20世紀六七十年代,該理論在北美地區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與“成長管理”理論同出一脈,很具相似特點,目標導向均為城市環境保護和城市發展空間彈性問題,只是側重點不同的是“反規劃”理論,其重點為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反規劃”是城市規劃與設計的一種新方法,即城市規劃與設計應該首先從規劃和設計非建設用地入手,而非傳統的建設用地規劃。“反規劃”理念是相對于傳統城市規劃理論而言,它們之間的關系類似于城市設計中的“圖―底”關系。如果把“城市與生態環境”比作“圖―底”的話,傳統城市規劃理論是將城市作為“圖”,著重研究城市建設用地布局規劃,將生態環境作為“底”;而“反規劃”則是“圖一底”互換,將生態環境作為“圖”,先行研究非建設用地布局規劃[1]。

值得強調的是“反規劃”理論的生態學內涵,它為城市的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實踐模式。其生態學理念是:在自然生態評價的基礎上,確定生態敏感性分區及生態適宜度分區,對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加以保護,在規劃、完善非建設用地布局的基礎上,再安排建設用地布局規劃[2]。即先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保護控制起來,作為維護城市持續發展的自然生態基礎加以保護,從而使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得以延續和發展,為建構城市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打下基礎。

從以上兩種理論模式可以看出,其研究思路是:城市規劃應對不可逆的城市環境(即城市不該生長的地方)進行嚴格控制,對城市建設用地(即城市可以生長的地方)進行適度的開發建設,并對城市建設用地內的生態環境進行合理保護。筆者認為,規劃師首先應該轉變常規的規劃思維模式,對傳統的規劃編制方式進行調整,讓其轉變為:首先對城市及周邊環境進行宏觀的空間管制,其次是對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格局的微觀強制性要素進行嚴格控制,最后才是傳統意義上的城市規劃模式(即“性質―規模―用地布局―專項規劃”模式)。

2.2 對策二:建立完善的城市空間管制體系

2.2.1 空間管制內涵

管制是現代管理的延伸和發展,它強調多層組織機構或多集團的對話、協調與合作,促進跨區域協作、多行業合作發展,有效補充政府管理調控與市場運行的不足;管制可全面綜合改善社會發展環境,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完善相應的權益分配規則和行為規范;管制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和部門性。城市空間管制是指對城市內部及周邊事關全局或不可替代要素,特別是弱勢要素進行的強制性或引導性的規劃控制,具體體現為:對城市應該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應該怎么做的問題。它是協調城市內部與周邊要素的關系等重大問題的原則和政策,是城市空間協調發展的基礎。

2.2.2 空間管制內容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各種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協調和引導各要素在城市空間內合理布局,以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達到整體資源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空間管制是伴隨城市規劃而來,是對城市規劃要素進行度和量的控制。因此,城市空間管制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城市空間資源要素,如土地、水體、植被、礦藏等;城市土地利用屬性,如性質、范圍、開發強度等[3]。

2.3 對策三:尋求科學的編制方法和成果

對城市所在區域用地進行全面的資源評價,制定空間資源區劃,確定分區發展和保護的區域;在空間資源區劃基礎上制定空間利用區劃,并對各類區域從用地使用功能角度進一步劃分,進而對各類功能區提出管制要求。

2.3.1 加強空間資源區劃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原則性的規定了“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和已建區”四大空間區劃類型。但每個城市、每個地區的具體情況不同,考慮到分區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規劃時可以根據不同的現實情況和研究層面進行更為具體的劃分。空間資源區劃一般從城市及周邊的地形地貌、地質水文、生態敏感區和土地利用現狀4個方面對城市空間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并從宏觀層面確定可供城市發展的空間和生態保護范圍,從而引導城市建設在一定的合理空間內進行,并與城市生態保護相互協調。城市空間資源區劃一般分為生態敏感區、生態緩沖區、開發控制區和強制控制區等四個區域與編制辦法規定相對應[4]。后兩者是城市的發展區域,生態敏感區是生態保護的范圍,生態緩沖區為兩者之間的過渡區域。

2.3.2 強化土地利用區劃

空間資源四級區劃是從資源管理角度對城市整體空間使用做出的方向性規定,而土地利用區劃則是在空間資源區劃的基礎上確定用地的使用功能,以便指導具體的土地利用和建設。土地利用區劃應堅持以下原則:(1)協調原則:協調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為宏觀層面的城市空間管理提供理論支持;(2)粗線條控制原則:在宏觀尺度上對城市空間進行用途劃分,不追求過于細致的分類,為土地使用留有一定彈性和余地;(3)強化控制原則:以有效保護環境和引導建設集中發展為目標,加強對非建設用地的管理與控制;(4)生態優先原則:結合城市的自然和人文屬性,按照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遺產優先原則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5]。如對城市適建區內用地再次劃分為工業集中區、商業中心區、居住區和城市公共綠地等,并對每個區域進行建設強度的規劃控制。

這種逐級劃分和分層控制的規劃思想解決了城市規劃編制中用地規模確定缺乏彈性的問題。它在結合城市實際發展條件的基礎上,提出用地規模的上限和下限范圍及土地利用的最大范圍,為城市發展對土地需求量的增長留出了彈性,在區域范圍內協調了城市空間拓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

這種宏觀意義上的空間管制方式在城市規劃成果中的體現為:傳統意義上的城市空間管制圖(城市已建區、適建區、限建區和禁建區區劃圖)和城市用地開發強度控制圖(容積率控制圖、建筑密度和高度控制圖、綠地率控制圖等)。

2.3.3 加強對強制性要素的控制

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是在2002年建設部頒布施行的《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暫行規定》中提出的。強制性內容涉及區域協調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風景名勝資源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公眾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它們是正確處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城市的強制性要素,既不同于強制性條文,也不同于強制性內容,它是對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中剛性最強的部分進行的提取,是對城市發展中各類空間要素的概括和總結,是保證城市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包含了強制性的要求和措施。

通過對城市規劃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實踐經驗的總結,本文從眾多的城市要素中選取最為重要的作為城市的強制性要素,并通過對各要素的量剛(每一要素對城市發展影響力與作用力大小)評估,篩選出以下四大類強制性要素:自然生態保護要素、文化遺產保護要素、基礎設施要素和公共服務設施要素[6]。

針對不同的強制性要素,城市規劃可以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或管制措施,而對于城市管理而言,微觀的空間管制措施可以概括為控制線管理,將不同的強制性要素統一納入空間控制線的控制管理之中,即為常規的六線控制圖。傳統的控制線規劃圖,往往只是簡單的對每類要素進行宏觀意義上的控制,強調每類強制性要素的重要性,多只有技術措施,而沒有具體的剛性指標,缺乏可操作性,實施效果較差。因此,為加強城市空間管制效能,規劃中的六線控制圖必須進一步深化,規劃成果必須要具體界定出每類控制線的范圍、面積等剛性指標,而控制線內的每類指標則可上下浮動,以體現出城市規劃的彈性和與城市管理的適應性。

3 結語

城市空間管制所涉及的內容繁多而復雜,而傳統的城市空間管制方式往往只限于宏觀層面的研究,缺乏微觀層面的要素控制,更沒有提出可行性的量化標準。因此,實施難度大,可操作性差。筆者認為城市空間管制應是宏觀區劃和微觀要素控制相結合,應對每一層次的控制提出具體可行的量化指標、實施原則和措施,并在城市建設管理中強制執行,這樣才能體現出城市空間管制的作用和意義。宏觀控制和微觀控制相結合的城市空間管制方式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成長管理”和“反規劃”理論的實踐要義,并為城市的生態環境保護及城市規劃彈性留出了余地,最終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程進.基于生態基礎設施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城市規劃,2005(9):76-80

[2]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論“反規劃”.城市規劃,2005(9):64-69

[3]孫斌棟,王穎,鄭正.城市總體規劃中的空間區劃與管制.城市發展研究,2007(3):32-36

[4]呂斌,陳睿.我國城市群空間規劃方法的轉變與空間管制策略.現代城市研究,2006(8):18-24

[5]呂斌,陳睿.實現健康城鎮化的空間規劃途徑.城市規劃,2006增刊:65-74

城市規劃的要素范文第5篇

關鍵詞:城市;生態規劃設計;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252

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開展生產及生活的外部環境,不僅需要提供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的各種功能,同時還需要重視人們的人文精神需求。因此在城市建設設計中不僅需要重視形象建設,也需要重視文化方面的傳承,同時還需要從生態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方面開展生態規劃設計和建設,從而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城市與文化繼承和發揚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健康發展的城市綜合體。因此,在城市規劃設計中需要建立生態環保發展理念,創造一個宜居及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的生活環境。

1 生態城市規劃的表現形式

1.1 環境方面的生態化表現

在開展現代化城市規劃設計及建設中不應該以破壞自然為代價,反而需要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做好城市建設與環境影響要素之間的矛盾處理,促進二者之間實現有機結合和互為促進,在最大限度確保城市綠色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條件下,實現城市的建設發展。在開展城市規劃設計時,需要將自然景觀及生態環境系統建設有機聯系起來,加強土地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更好的優化生態結構,提高城市的綠化覆蓋水平,有效防治由于城市生產生活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問題,加強在廢棄物方面的回收和再利用水平,倡導人們進行生態消費和生態生活,提高物品的利用率水平,推動人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

1.2 社會方面的生態化表現

在開展現代化城市規劃設計及建設中還需要引導廣大人們養成及順利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力度,自己抵制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為,共同建設一個生活環境良好的綠色生態城市環境,潛移默化的形成市民自己開展環境保護及生態發展的意識。從而,建立健全城市的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城市、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城市生活生態環境。

1.3 經濟方面的生態化表現

開展城市生態規劃設計不僅能夠有效推動經濟的生態化,而且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經濟發展的轉型發展,推動經濟的轉型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優化社會資源,促進自然資源的有效節約使用和重復利用。同時,在經濟生態化發展的同時促進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范圍,降低廢物排放量,提高資源利用率,使得能源使用更加綠色化和節約化,逐漸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促進人類社會的生態化發展步伐。

2 生態城市規劃措施

2.1 科學合理利用自然生態資源

自然生態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自身有著較強的修復能力,在開展現代化城市規劃設計中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進行科學設計和規劃,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健康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盡可能的減少人為的自然環境的破壞,避免環境污染物的產生,從而建設節約型的生態城市。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生態環境要素,進行合理的保留及再加工與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大可能的保護現有的原始的生態環境,通過合理規劃和設計,實現人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在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保護自然。

2.2 科學分析,認真規劃,保留自然景觀

在現代化城市規劃設計中,需要堅持科學分析、合理規劃的設計建設原則,加強對城市規劃設計可行性的分析,制定切實科學的城市規劃設計方案,堅持生態優先的設計原則基礎上,充分兼顧和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關系,實現統籌發展,科學合理規劃。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現有的自然景觀如山川、河流、林地等自然要素以及歷史文明古跡等文化要素,在不影響城市建設的情況下,要盡可能給的加以保護和繼承與發揚,使其與現代城市發展相融合,體現當地城市建設特色的基礎上,有效保護這些原始自然景觀及文化要素,推動古今文明的有機融合、人類文明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有機融合及一體化發展。鄉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平衡發展體系,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既要體現現代化元素,同時要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及傳統人文文化要素的有效保護與傳承和發展,使得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既有現代化氣息也有傳統文化氛圍,同時符合宜居的生態環境發展要求。

2.3 大力發展生態化交通系統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我國在汽車擁有量方面逐漸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隨之而來的是汽車尾氣的環境污染問題,因此在開展現代化城市規劃設計中還需要加強對生態交通的規劃和建設力度,促進公共交通設施的發展,在城市交通工具選擇中優先選擇綠色、環保、節能的交通工具,推動公共交通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建設生態化的交通系統。同時在城市交通道路O計與規劃等方面,也需要融入生態發展的理念,積極發揮建筑設計師的創意,引入綠色設計理念,建設符合生態環境發展需求的現代化的城市交通系統。

3 結語

總之,在現代城市設計及建設中,需要堅持和認真貫徹落實生態發展理念,重視環境與人類及城市發展之間的相互融合,走城市生態規劃設計與建設之路,更好的推動城市的現代化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文靜,孫麗云,楊牧蘢.生態城市規劃初探[J].河南科技,2015(14).

[2]于艷輝.城市規劃中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之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汾县| 朝阳市| 泰来县| 浙江省| 甘南县| 十堰市| 周至县| 石狮市| 边坝县| 景东| 望城县| 济宁市| 藁城市| 平乡县| 潼南县| 濮阳县| 富阳市| 平泉县| 故城县| 襄城县| 治县。| 白朗县| 沁阳市| 遂川县| 湘潭县| 砀山县| 原阳县| 监利县| 松江区| 五家渠市| 酉阳| 河曲县| 外汇| 深水埗区| 侯马市| 静宁县| 纳雍县| 阳朔县| 大埔县| 内乡县| 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