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范文第1篇

關鍵詞:城鎮化;環境問題;城鄉二元結構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03-0156-02

城鎮化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農村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不斷優化。但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必須注意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近年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出現由城市向鄉鎮蔓延、再向農村擴展的勢頭與趨勢,這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息息相關。如何科學地處理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是正確合理地處理新農村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鍵所在。

一、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環境問題現狀

1 城鎮化進程中土地資源的污染與浪費

當前許多的城鎮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很多問題,致使土地資源被大量浪費。包括:(1)任意擴大用地規模。很多地方錯誤地把城鎮化理解為土地非農化和城市建設,只單純的追求土地轉化和城鎮景觀,造成城鎮化吃掉大片農田。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城鎮建設與當地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明顯脫節,大搞形象工程,造成有限的公共資源大量浪費,而原有的城鎮土地卻沒有很好的利用。導致土地資源大量浪費,這是一種重數量、輕質量的城鎮化發展道路。(2)用地結果不合理。許多城鎮的發展缺乏有效的規劃制約,布局過于散亂。主要表現在:一是許多城鎮在發展中忽視舊城區的改造,單純強調新城區的建設,既沒有很好利用舊城區土地,又浪費大量良田建設新城區;二是大中城市周圍的許多小城鎮盲目學大中城市搞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原區,規劃設計不僅脫離實際而且毫無特點,實際上大片的土地圈而不用,致使土地大面積閑置;三是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與城市基礎設施短缺并存,這是很多城鎮都存在的問題。(3)資源掠奪式開發。城鎮建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出讓土地的收益。因此,一些地方超規劃圈地、未規劃占地、預征地以及壓低征地補償金等現象十分嚴重。一方面致使大量被圈占土地長期閑置,另一方面嚴重侵害了農民利益。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任內政績,以土地經營的名義,大肆出售城鎮國有土地,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嚴重影響了城鎮的發展、生態的保護和資源的合理利用。

2 人口在城鎮的集中,打破了生態環境系統原有的平衡關系

城鎮化的標志在于大量的人口向城鎮集中。人口的集中造成大量有機排泄物和其他廢棄物,不能完全而有效的進入生態環境系統,致使生態環境系統原有的能量輸入與輸出關系發生改變,從而造成了生態惡化,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1)人口的集中產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污染。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鎮,大量生活垃圾集中排放,加上許多城鎮建設缺乏合理、系統的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加上農村部分村民環境保護意識較差,使產生的生活垃圾、許多難以回收利用的固體廢棄物亂堆亂放。生活垃圾已經成為影響城鎮環境的主要污染源。(2)人口的集中帶來的大量生活污水對環境的污染。生活污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渾濁、深色、有惡臭的水,呈弱堿性。未經處理的污水排人江河,致使一些直接飲用污水的地區常常大規模流行疾病。(3)人口的大量集中對空氣的污染。人口在城鎮的大量集中還使汽車等交通工具增加,而且為了容納更多的人,大量的住宅區都采用了盡可能高的容積率,擠壓了空地和綠地的空間,這些都加大了對空氣的污染。

3 城鎮化進程中大力發展企業,造成的工業污染比較嚴重

雖然農村工業生產活動向城鎮的集中,大大促進了我國城鎮化的形成和發展,繁榮了當地的經濟,但是工業“三廢”等污染物也在城鎮的某一位點集中起來,如果治理不周或不及時,就會產生交匯作用,再加上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如果超出了生態環境系統自身的凈化能力,那么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目前,我國鄉鎮企業污染占整個工業污染的比重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過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的l/2以上。另外,隨著城市污染控制力度加大,一些強行關閉的重污染企業改弦易轍,從城市轉移到農村,使已經變差的農村生態雪上加霜,農民身心健康受到危害。

二、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從社會、經濟、政治等多個角度,可以將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環境問題的原因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1 我國社會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

從社會學上來看,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我國社會長期存在的二元社會結構的產物。二元社會結構在我國表現得尤其突出,我國特定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在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下,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和改善生活的巨大動力,農民們無力顧及生態環境破壞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在我國二元社會結構影響下,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貧困的處境迫使廣大農民千方百計地謀求發展的出路,許多農民不得不走上了消耗資源以謀取經濟利益的發展道路,以掠奪式的方式利用土地和森林資源,從而造成了土地肥力下降、森林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被損、缺水干旱以及農村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

2 導致農村環境問題的經濟原因分析

從經濟上來講,環境問題實質上就是發展問題,即農村城鎮化的外部性、農村經濟發展不足或發展不當的問題。生態環境問題是城鎮化中最常出現的外部性問題,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人口的大量聚集所引起的生態循環系統的改變。由于城鎮化使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而城鎮的有機排泄物和它廢棄物又不能有效地進入農田生態系統,由此割裂了有機排泄物及廢棄物與原來的農田生態系統的聯系,變成難以處理的污染物;二是工業生產活動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工業生產活動在城鎮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業企業所排放出來的“三廢”等污染物就會在一個點上集中;三是現代農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所引起的外部不經濟,包括:對能源的過分依賴、大量使用化學物品對環境的污染、高度的畜牧業集約經營、專業化單一操作對保持水土的影響、大量使用化學物品對環境的污染等。

3 導致農村環境問題惡化的政治原因分析

政治因素主要是指政府對農村環境不太妥當的管理行為。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除客觀因素外,一個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政府對生態環境的管理行為不太妥當。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市場競爭激烈,經濟高速增長,優勝劣汰的競爭結果使政府容易產生短期行為,重經濟建設,輕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對鎮長的考核內容中重經濟政績而輕環保政績,使領導沒有環境和資源保護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使有關部門不重視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同時,政府部門管理能力薄弱也是城鎮臟、亂、差現象產生的原因。長期以來,在城鎮發展中存在著重規劃建設輕管理的現象。管理體制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出現環境問題后又互相推諉,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三、保證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良好生態環境的對策思考

農村環境問題是高度復雜的問題,對于這樣一個高度復雜的問題,需要一個整體性方法和途徑來解決。為此,筆者對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環境問題的解決進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1 走出二元結構下“城鄉分治”的環境治理格局,統籌治理城鄉環境

我國在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下形成的“重城市、輕農村”的不合理的環境保護政策偏向是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國家制度和體制等方面的原因,農村環境問題治理同弱勢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民一樣也處于弱勢地位。這就需要改變二元結構下“城鄉分治”的環境治理格局,統籌治理城鄉環境,實現環境基本服務均等化。

2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環境優先觀念,加強對公眾的環境保護教育

要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一要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并舉的原則,在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的同時,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二要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應充分考慮區域的污染與生態環境破壞的相互影響與作用,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統一規劃、同步實施;三要堅持統籌兼顧、綜合決策、合理開發的原則,進行資源開發活動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四要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付費的制度,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權責利關系。

3 政府要強化對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管理

政府在協調農村城鎮化和環境的保護中,發揮著非常重嬰的作用。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環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個: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第一,經濟手段的使用和優化。經濟手段主要包括收費、補貼和建立市場等幾個方面。收費和補貼制度在我國已經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排污收費制體現出越來越多的不足:費率設置過低,污染企業愿意交小錢排污而不愿意花大錢治理污染;單污染因子的收費制度對排污企業很不公平,挫傷了企業治污的積極性;排污收費按濃度標準收費,不能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解決。

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范文第2篇

從目前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來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已經嚴重制約了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基本特征,對農村生態環境提出了具體的明確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進一步樹立生態文明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統一起來。總理在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加強環境保護工作,要實現“三個轉變”: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三個轉變”是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統一起來的思想。

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緊密結合。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轉變價值觀念,使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協調起來,使人們認識到兩者之間不是相互矛盾、不可兼得,而是可以互利共生、和諧共存的統一體。另外,在農村中大力推廣先進、綠色的農業科技,以先進、綠色、健康的農業科技來刺激農民,引導農民科學合理地發展農村經濟。也就是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引導農民形成“綠色”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

在制度層面,要改變社會制度中不利于環境保護的體制和規范,建立自覺保護環境的機制,并按照公平原則平等地分配自然資源和環境責任,逐步建立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社會秩序。要改變當前社會中存在的重城市、輕農村的觀念,從制度層面上向農村傾斜。在當今中國社會中,盡管政府部門在城市環境治理和保護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農村的環境問題似乎并沒有獲得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農村環境監管基本處于盲區和半盲區狀態,既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規,又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和環保常識教育與宣傳。

將農村環境的保護、治理與城鎮的環境治理結合起來。這就要求環境保護部門在抓好城市防治污染的同時,必須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加以關注,警惕城市污染企業向農村轉移。同時,政府要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治理與處罰力度,使企業不再把公共資源環境當作免費午餐來使用,保護廣大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此外,還要求政府制訂一系列環境友好的政治制度,如領導干部環保政績考核機制、官員環境責任追究機制、環境信息披露機制、公眾參與監督機制。從長遠看,還要制訂國民環境教育制度,即通過一整套環境友好理念傳播機制,全面提高國民的環境意識、消費方式、道德素質。

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范文第3篇

摘 要 生態環境法制建設是當代社會事關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便進一步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要及時發現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的不足之處,并就此提出更加完善、更可行、更科學的法律手段治理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

關鍵詞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環境現狀 環境法制

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農村人口的快速增長,鄉鎮企業對資源的利用強度日益擴大,對農村空氣及水體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農村的種植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等制劑的投放對農村居民身體健康的影響;農村空氣、垃圾的污染也日益加劇。這一切行為直接導致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切實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必須建立健全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政策、法規與制度體系。

一、現階段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狀況

1.農村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飲用水污染嚴重。農村水體污染主要表現為工業污水、農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一些大型工業向農村轉移,于是工業廢水直接導致農村水體污染嚴重;鄉村人口集中將生活垃圾倒入水體,這也使水質嚴重惡化。這些行為致使農田也受到間接的污染。

2.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固體垃圾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口密度增加,但是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少,人畜居住混雜以及一些無法降解的生活垃圾,如塑料袋等的隨意堆放,不僅占用了大量的可耕地,還給農村的綠化和開發利用帶來了困難。

3.農業生產不當,環境資源嚴重破壞。長期以來,由于農民環保意識比較薄弱,為了一味的追求農業增產濫施農藥,化肥;無節制的開墾田地,亂砍亂伐,對農業的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大威脅,也使得農村土地退化、堿化嚴重。于是,農村環境資源遭到嚴重破壞,間接地導致農民生活環境惡化,身體健康受到威脅。

二、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

1.現行環境保護法律相對的缺乏對農村生態環境的針對性。雖然,近年來,我國在環境保護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環境保護體系,但是,卻沒有針對性較強的關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一部法規來徹底的約束人們對農村生態環境破壞的行為。

2.法律制度沒有明確規定利益的分配機制。一方面,農村的特色資源不斷的廉價的輸入城市;另一方面,城市中的一些大型工業等向農村遷移,致使城市的污染物不斷流向農村。城市在這個看似正常的循環中,不斷受益,迅速的發展。而事實上,農村卻陷在了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和經濟繼續落后的怪圈里無法自拔。在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律中,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在不影響城鄉同步發展的前提下,利益究竟該如何分配,以進一步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

3.環境執法部門的執法力度和方式有待進一步改善。我國農村在環保執法方面缺乏應有的力度,責罰不明確。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太過于原則性,缺少一定的可實施性,這些,在客觀上,放縱了農村環境污染的行為。

4.我國現行的環境法律制度缺乏人民的參與權和知情權。農村環境問題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環境保護也需要民眾的積極參與和配合。由于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有限,而且與外界的接觸也較少,自認為環境污染與自身無關,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人們無動于衷,沒有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義務,致使農村人口用極其消極的態度對待環境污染,甚至親身參與污染行為。

三、完善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法律制度的幾點建議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瓶頸”,這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法律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通過對農村法律現狀的分析和調查,應該領悟到,只有通過法律的協助,增強農村生態環境的法制保護,在法律的層面上徹底的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1.根據立法明確環境權,全面保護公民環境權。法律要解決的利益問題就是法律所要解決的權利義務問題。若想徹底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首先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法律賦予農民相應的環境權。于是,這就要求憲法明確提出保護公民環境權,以保證其的法律地位,以此來強化公民的法律意識。

2.加強農村現有的環境立法。環境立法是環境法制建設的基礎工作,然而現有的環境立法并不能直接的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由于現有的環境立法相對于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而言太過于形式化,沒有具體的針對性,所以,必須要加強和完善有關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立法。其次,各地應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考慮各地實際的經濟、政治、自然等因素建立完善的相應的法律來保護該地的農村生態環境。

3.構建一個農業生態補償系統。在農村生態環境問一體中,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就是對于農民損失的補償。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民的勞作和農村的支持,但是,但農村生態環境遭受損害時,誰來負責賠償卻是沒有明確的規定,這樣就間接地傷害了農民對環保的積極性。于是,應該建立一個完善的補償系統,全面依靠法律的約束力來要求破壞者對農民的補償,保護農民的積極性和農村生態環境。

4.強化農村執法環節。執法是建立法治社會的重要環節,只有嚴格的執法才能保證法律的全面實施。由于農村特殊的環境和原因,導致了農村的執法水平滯后。農民的文化曾度普遍較低,法律觀念較薄弱,這就直接制約了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提高執法人員素質。提高農村人民的法律意識,不能因為片面的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了環境問題。其次,宣傳也是加強人民環保意識的重要手段。對農民進行相應的環保普法宣傳,讓環保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李建平.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對策研究.安徽農業科學.2007(3):35.

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新疆 環境問題 原因分析 宣傳 思路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2(c)-0149-01

新疆維爾吾自治區是一個工業化初期的資源省區,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新疆經濟實現了年均10.4%的高速增長,比全國平均水平快0.5個百分點,但經濟增長的質量并不高。長期以來,新疆的發展主要依托資源優勢,走的是一條以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為主的工業化道路,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都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這就是所謂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代價。這種經濟發展與環境的替代關系,提供了推脫環境問題責任的空間,但是絕不能成為人們破壞環境的借口。此外,我們要知道,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體現的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換句話說就是好的環境,可以更快地促進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而更快的經濟發展,又可以為環境相關技術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為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1 新疆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1.1 自然環境的惡劣多變

在氣候上,新疆處于干旱和極干旱地區,降水量不足全國年平均降水量的四分之一,由于其占據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形條件和氣候的影響,導致其生態環境系統極為薄弱,自然災害也頻繁發生,長此以往,極易造成土地沙漠化、土壤易堿化、土壤肥力嚴重下降等現象。總體上看,這種先天不足的自然環境特征是新疆生態環境脆弱、生態承載能力相對較低、生態問題嚴重的主要成因,是阻礙新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1.2 人為不合理的開發活動

人為因素是導致我國新疆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現為:首先,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與有限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其次,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受個人利益的驅使,導致以破壞自然界生態平衡為代價的行為日趨嚴重(例如: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渡開墾);最后,生態環境退化與自然資源短缺導致的局部與全局、眼前與長遠利益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等。

2 新疆生態環境治理的總體思路

近幾年來,在中央和地方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新疆的生態環境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尤其是“十二五”期間,全國環保系統將通過實施基礎能力建設、農村環境整治、生態環境保護、污染綜合治理、環境科技支撐和人才培訓交流六項對口援疆工程,有針對性地解決新疆環境保護工作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新疆環保部門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治理工作,爭取從環保工作實際出發,通過學習調研與檢查等有效形式,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并加以整改和完善,努力實現以下幾點。

2.1 在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上要有新突破

我們要始終堅信,群眾的地位永遠是第一位的,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從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著力解決生態環境中所遇到各種問題,把實現好和維護好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作為我們的終極目標。據了解,“十一五”期間,我國通過采取有力措施,在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上有了明顯的減緩,同時加大了污染防治的工作力度,把水、大氣污染防治作為重中之重,把保障群眾飲水安全作為現階段的首要任務,千方百計解決好一切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

2.2 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荒則荒的生態治理原則

我們都知道新疆是一個干旱缺水的地區,因此,在進行生態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則。在生態環境的建設中,我們必須嚴格遵守當地水資源的供應狀況,以及生物物種的進化規律,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布局,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荒則荒的生態治理原則,保持當地生態環境快速穩定發展。

2.3 利用市場、行政和法律手段,建立科學有效的節水機制

在新疆這個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地區,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節水機制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補償獎勵機制。由于水資源是供水單位收入的主要來源,在一定程度上為了鼓勵供水單位有效地節約用水,當地政府可以根據每個供水單位的節水情況,給予不同程度的補償和獎勵。其次,懲罰獎勵機制。從根本上講,用水人是節水的主要群體,對此,國家和政府制定了相關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節水指標,對于完成節水指標的用戶,我們要給予一定的獎勵,對于未完成的用戶,我們給予一定的處罰,這樣對實現群眾自覺節約用水提供了很大的督促作用。

2.4 加大環境執法和宣傳教育力度

未來一段時期,新疆的環境法制工作要做好:一是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既符合新疆環境實際,又滿足新疆境內各民族生活習俗的地方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定;二是堅持依法行政,規范執法行為,加大執法力度;三是完善環境標準體系,倡導綠色文明,推行綠色消費,樹立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3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環境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人的問題,生態環境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因素,改善生態環境就必須從每個人做起。新疆的生態環境問題,由于其能源結構和地理位置等多種條件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與人為的不合理開發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新疆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應調整能源開發、產業結構,實現經濟促生態,全面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爭取若干年后,把新疆建設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重塑絲綢之路的輝煌。

參考文獻

[1] 徐貴青,魏文壽.新疆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干旱區地理,2004(1).

[2] 李建,張鵬,吳月,等.新疆主要污染物減排形勢分析[J].新疆環境保護,2009(3).

[3] 薛乃川,安尼瓦爾·阿木提,貢璐.新疆近十年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6).

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范文第5篇

一、城鎮化理念

城鎮化,是指在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的同時,參照城市先進的經濟技術社會標準,在我國廣大農村建設中小城鎮。它具體包括農業人口逐漸向非農業人口轉移,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向第二、三產業,多數居民要轉到統一規劃布局的小城鎮之中。

二、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意義

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產物,是任何國家和地區實現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沒有城鎮化就沒有現代化,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內生動力的基本依托,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舉措。

三、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問題

筆者通過實地走訪、座談、查閱資料等方法開展調研,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表面在以下幾方面。

(一)建設布局凌亂,對城市未來的發展缺少預知性。城鎮規劃是建設“龍頭”,是城鎮合理布局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一些地區在建設小城鎮時,出現了先建設、后規劃或邊建設、邊規劃,始終是先有建設后規劃的不科學現象。規劃缺乏全局觀念,導致城鎮功能定位不清,布局不合理,資源浪費,為以后小城鎮的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二)環境意識淡薄,社會制度缺失。首先是環保跟不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其次是政府的宣傳教育沒有重點關注農村,政府只注意到大量重點企業的顯性環境問題,忽視了農村的宣傳教育。再者,由于中國政府的強烈的行政色彩,總使得市民有一種,環境保護是政府的事情,缺乏一個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三)二元結構下的城鄉分治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農村的環境保護由于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長期受到忽視,政策和法規體系對農村的保護不力,農村的環保基礎設施不完善,環保經費等也供給不足,由此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四)工業引起的環境污染。由于工業生產活動在城鎮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業企業所排放出來的廢水、廢氣和廢渣等會在一個位點上集中。加上城鎮面積的限制,城鎮內各種門類的農村工業集中排污極易造成各種污染物之間的交匯作用,結果或擴大原有污染物的污染能力,或派生出某些新的污染物。

(五)消費型環境污染不斷增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功能、結構的轉化,城市面臨的人口壓力將更突出,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升級,各類資源和產品總量將大幅度提高,水資源短缺、生活污水、垃圾等廢棄物產生量的大幅度增加,機動車污染加劇,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加快退化等一系列城市環境問題,給城市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四、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環境惡化的成因

(一)缺乏科學合理的城鎮規劃。目前大部分城鎮都堅持“城鎮要建設,規劃要先行”的方針。但也有些城鎮的建設帶有一定的隨意性,缺乏科學合理的城鎮規劃指導,盲目追求“高、大、新、全”,從而導致城鎮建設攤子鋪得過大,城鎮布局有些零亂、土地配置有些失當、功能分區不太明顯。

(二)政府考核機制制約環保。區委區府對鎮街主任、鎮長的考核內容主要是重經濟政績而輕環保政績,使領導沒有環境和資源保護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使有關部門不重視規劃的制定和實施。

(三)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據調研組調查,城鎮垃圾處理方式采用簡單填埋方式處理,其危害主要集中在“毒氣”、“毒水”兩方面:填埋垃圾產生的有害氣體,未經凈化即直接排放;防滲系統有缺陷,造成污水下滲污染地下水。

(四)城鎮的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不協調。一些城鎮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經濟效益往往見效快,而且效果比較明顯;而生態環境效益則往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累積性。一般說來,經濟效益容易被人們所重視,發展才是硬道理,但在發展經濟時必須提環保,并且要有具體的行動和環保數字。

(五)城鎮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不足,監督不力。在環境保護人員投入方面,目前城鎮環境管理人員的編制還偏少,特別是在環境監督第一線的基層環保力量更顯薄弱,遠遠不能滿足城鎮環境管理的需要。

五、農村城鎮化建設環境優化的對策

(一)做好城市總體規劃布局。提高城市環境保護規劃的地位,把它作為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和經濟發展計劃的基礎,并做到以人為本,統籌協調。積極引導城鎮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避免區域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實現區域共享和有效利用。

(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加強環保意識。當今許多城鎮問題都是由于人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導致的,因此必須從普及和提高意識著手。與自然對抗,違背自然規律,造成資源枯竭,農村城鎮化建設應該體現生物圈和技術圈協調,人與環境和諧相處。

(三)走出二元結構下“城鄉分治"的環境治理格局,統籌治理城鄉環境。我國在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下形成的“重城市、輕農村”的不合理的環境保護政策偏向是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國家制度和體制等方面的原因,農村環境問題治理同弱勢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民一樣也處于弱勢地位。

(四)提高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水平。在發揮政府對環境基礎設施投入的主導作用的同時,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提高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和運營效率。在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要積極倡導綠色消費和生活方式,從源頭上降低人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的排放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阳市| 固阳县| 榆中县| 乡城县| 塘沽区| 九寨沟县| 原阳县| 怀宁县| 岱山县| 富顺县| 旬阳县| 华蓥市| 台南市| 定西市| 华池县| 旅游| 湟中县| 叶城县| 临夏市| 光泽县| 陵川县| 晋中市| 临清市| 辽阳市| 绿春县| 通化市| 泽库县| 兴安盟| 宜宾市| 锡林郭勒盟| 团风县| 阿克| 芦山县| 白沙| 焦作市| 盐边县| 彭阳县| 利津县| 当雄县| 呼伦贝尔市| 苍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