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式花藝插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西差異;菜名英譯;歸化;異化;飲食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語言特征和飲食特色。中國人的表達委婉、含蓄,講究菜名的美感與菜品的特色相得益彰。西方人對菜品的認識更加直觀,飲食文化也不及東方的細膩豐富。因此,在菜名翻譯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翻譯理論指導,跨越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以實現(xiàn)較好的跨文化交際目的。
二、中西菜名反映的飲食文化差異
中西方對與飲食在態(tài)度上有所不同。中國人追求飲食的美,而西方人追求的是飲食的科學。中西飲食態(tài)度的差異自然會導致菜肴命名方式的不同。從食物的內(nèi)容來看,中華飲食的選材比西方更豐富。中餐的味道是綜合的,西餐則強調(diào)食材的本味及調(diào)料的獨立使用。這幾個方面都影響著對于菜名的確定。
西方人追求飲食的科學和功用,因此命名的方式比較單一。西式菜名通常會包括菜品的主料、配料和烹飪手法,如由食材命名的Beef Tenderloin in Red Wine(紅酒牛腰肉)、Lobster Thermidor(蘑菇龍蝦)、Sunshine Pork Ribs(乳豬肋)等;以烹調(diào)方式命名的Grilled Summer Lobster(燒烤夏龍蝦)、Crispy Oven-Fried Cod(脆爐鱈魚)等;以味道命名的Sweet and Sour Beef Tenderloin(酸甜牛腰肉)、Sweet&Spicy Pork Tenderloin(甜辣豬腰肉)等。西式菜名主要為寫實型,追求簡約易懂,重在表現(xiàn)菜肴用料、做法和風格。
與之相對,中國人追求飲食的美。中式菜名獨具鮮明的語言特色,以及多樣化的表達形式。菜名中常采用省略的方法,如“腌篤鮮”(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呈現(xiàn)出簡介凝練的特點。另外,巧妙運用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如“琥珀核桃”(Honeyed Walnuts),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菜名特色。最后,引用名人典故豐富了菜肴的文化內(nèi)涵,如孔家菜“帶子上朝”(Braised Pork Belly)。
三、中式菜名英譯原則
了解中西飲食文化的幾個主要差異后,就要談談菜名互譯的具體內(nèi)容。首先要明確菜名的翻譯的目的。菜名翻譯不僅是為了讓譯入語讀者了解一道食物,更是為了向譯入語讀者展示源語菜單所代表的飲食文化。作為一種特殊領域的翻譯,菜名翻譯牽涉了較多的文化翻譯。因此,在具體翻譯方法上要考慮歸化與異化的指導策略。
關于歸化和異化的定義,施萊爾馬赫(1813年)在《論翻譯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譯含有文化內(nèi)涵的文本可以通過兩種路徑:一是盡可能讓作者不動,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二是盡可能讓讀者不動,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把前者概括為異化,后者概括為歸化。
歸化和異化之爭在很長時期以來一直存在。實際上,歸化和異化二者不僅不是矛盾的,而且互為補充。歸化會造成一定的文化失真,無法再現(xiàn)源語在結構形式和內(nèi)容上的本色。異化法似乎是保持原文異域文化特色,但是,在采用異化法的時候,還要注意度的問題,行不通的時候還得借助歸化法。只有兩種方法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對譯者來說,重要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識,即意識到兩種文化的異同(莊國衛(wèi),2007)。
菜名翻譯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要以使菜單讀者對一道菜有個基本概念為出發(fā)點,盡量使菜名能實際展現(xiàn)出這道菜的實體,其次才是考慮如何能把這道菜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因素翻譯出來。這就要求譯員在熟悉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基礎上,靈活地運用歸化和異化原則。
四、中菜英譯中的歸化和異化
很多學者對中式菜名的歸化和異化翻譯都有研究,并對其進行了分類。按菜名的形式類別,對歸化、異化原則的使用也進行歸類。這種僵化的“套公式”法翻譯出的菜名會違背真正的歸化、異化原則。同一類形式的菜名既可能采取歸化又可能采取異化。下面將具體分析小吃類菜名翻譯中歸化異化結合的譯法。
1.音譯法
采用音譯法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源語的文化意義。不少人把“餃子”等同于‘dumpling’,其實‘dumpling’的意思是“有餡的面團”。從寬泛的意義上來說“元宵”也可以叫‘dumpling’,這樣的翻譯并不精準。“餃子”采用音譯‘Jiaozi’,可以保留其文化身份。所以,音譯法的異化程度最高。類似的音譯還有“餛飩”(Wonton)和“饅頭”(Mantou)。
2.音譯加注法
知名度稍遜于第一類的小吃通常運用音譯加注法。直接的英譯很難將信息傳遞給譯入語的讀者,因此在音譯的基礎上還要對其進行解釋。這種方法是典型的異化和歸化原則并用的體現(xiàn)。比如“咕嚕肉”譯作‘Gulaorou(Sweet and Sour Pork with Fat)’,“鍋貼”譯作‘Guotie(Pan-fried Dumpling)’。
五、結論
菜名的翻譯應該同時考慮到源語和譯入語文化,主要采用歸化和異化相結合的翻譯方式。譯者在清楚地將源語信息按照譯入語文化習慣傳達給讀者的基礎上,還要盡可能地保留在文化傳播中容易喪失的源語文化。中西菜肴不論在命名方式上,還是在食物內(nèi)容上都有較大差異。西式菜名單一、功用,中式菜名則獨具豐富的內(nèi)涵。在菜名英譯時,需要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做必要的取舍。這就要求譯者具有良好的中西飲食文化知識,能夠靈活地將歸化和異化原則相結合。菜名英譯的目的不僅是傳達食物信息,更是將博大的中華飲食文化發(fā)揚傳遞。
參考文獻
[1]潘.再談中西菜名翻譯[J].黑龍江:北方文學,2011(3).
[2]陳怡帆.試析文化交流中中式菜名英譯的歸化與異化[J].湖南環(huán)境生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3).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教學;差異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7-0063-02
差異化教育首先要承認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并盡量通過教育使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均能在差異化教育中受益。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我們也可以理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教育理念。即只要相對于昨日的自己,學生有所進步,就是教好了。實施語文的差異化教育要堅持一個根本原則:“讓每一個有差異的的學生都能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幸福,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一、進行差異化分組
1.在語文教學中,差異化分組是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是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根據(jù)他們在某個方面呈現(xiàn)出的群體性特點進行分組編排,以便在教學中能夠有意識地觀察他們的學習行為,記錄他們的學習成績,逐個講解等。具體到語文教學中來說,就是要根據(jù)學生的思維特質(zhì)進行分組,例如有的學生理性分析能力較強,對理科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比較突出,但對于語文的理解和學習存在不足;有的學生感性思維發(fā)達,情感領悟能力比較突出,語文學習也比較得心應手,可以以此作為差異化分組的依據(jù)。也可以按照他們對語文的喜愛程度,語文成績進行分組等,總之,分組是為了找到學生的特點,按特點開展教學的第一步,在差異化教育中只有分好組,才能找到下一步努力的目標。
2.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差異化教育,不但要體現(xiàn)在學習方面、紀律方面、時間方面、措施方面以及思想方面,還應該將學生的管理差異化,也就是差異化教育。具體到語文教學過程中來講,就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有差別的監(jiān)督方式,例如對待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要提出比一般學生更加嚴格的要求,并保證要求的合理性,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固定下來。對待成績和課堂表現(xiàn)一般的學生,應以對比的方式找到他們比優(yōu)等生差的原因和比后進生好的原因,積極提出表揚,并充分發(fā)揮其長處,幫助他們及時改正不足。對待比較差的學生,應以改變他們的態(tài)度和習慣為主要突破口,在管理時重點予以關注。總之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異要在教學管理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
二、按照差異化分組,進行差異化要求
1.依靠他們現(xiàn)有的知識,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然后教師根據(jù)學生之間的差異分別提出差異化的要求,包括: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差異化;學生在學習中的差異化;學生在復習過程中的差異化。針對分組的差異和區(qū)別的要求進行有區(qū)別的輔導。筆者通常使用的是一個小組輔導和個別輔導相結合。
2.初中語文的差異化教育,要在后進生身上下足夠大的力氣,提供各種機會培養(yǎng)后進生的成就感,從而培養(yǎng)后進生的學習興趣。具體到教學過程中就是,要求教師在語文課題上要有能與后進生學習相適應的差異化的課前預習,課堂提問也要分別進行,并且在作業(yè)批改中突出對后進生的關注,對他們的長遠發(fā)展提出預設。例如,在課堂提問過程中,對優(yōu)等生的要求是可以進行完整表述,后進生的要求要視情況而定,完整復述就可以了;在作業(yè)批改時,要求老師對差異化的分組做到心中有數(shù),能對后進生做出特別關照,每天按照名單親自細致的檢查作業(yè),并寫下簡短的鼓勵性批語,像表揚優(yōu)等生背出全文一樣表揚后進生,給予后進生多一點的鼓勵,并告訴后進生:“相信你明天還能背出一段來”。
3.根據(jù)新課改要求,初中學生在語文方面應具有的識記能力,閱讀能力,篩選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差異。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一顆“向學”和“想學”的心。教育工作者應能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情況,進行差異化的輔導。
4.在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問題以促進教學過程的展開。在設置問題中,有些問題對后進生來說總是難以回答的。我們應堅持“心系后進生”的理念,這是對復雜問題的簡單回答,老師應給予后進生優(yōu)先的權利,因為他們回答的難度系數(shù)較高。給后進生優(yōu)先的完整的、語言描述的機會,在后進生的答問中,教師應特別強調(diào),重點敲擊,形成非常清晰、完整的答案呈現(xiàn)出來。然后再加以重復,使后進生在原有的語言描述上,建立自己的知識。
三、語文的差異化教育對教師的要求
在初中實施語文的差異化教育要求教師應對差異化教育有充分的了解和認同,并且應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和服務意識,具有豐厚的人文底蘊和一顆善良的心。筆者認為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1.不斷完善差異化教學方法。教師應注意觀察平時差異化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認真分析,科學總結,不但要找到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而且要大膽提出對以往教育方式的革新,任何工作只有在總結中才能不斷進步。
2.與差異化教育對象的溝通。在差異化教育中,除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還應該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給予語文教學充分的配合,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和學生保持充分的溝通,讓他們知道差異化教學,并理解這種做法的益處。
四、總結
針對學生的差異化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而又復雜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和以往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教師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全班學生只當做一個整體,只備一次課,所有學生都要面對相同的問題,做相同的作業(yè)。而是要求把學生這個群體,不斷地細化、個體化,要針對每一個人進行教育,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當然,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強度也加大了,但對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為此本文就差異化教育這個問題作了一些分析,主要是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如優(yōu)等生、中等生、后進生)探討不同的教育策略,希望能對語文課改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俄漢飲食 差異 文化對比
中圖分類號:G1 文獻標識碼:A
Chinese and Russian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Food
LU Jiazh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School,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Russian-Chinese nationaliti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dietary practices. Differences in food culture formed Ethn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can effect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nowing the difference in Russian-Chinese food culture is for further contributed to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omplementary and compatible with a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ussian-Chinese food; difference; cultural contrast
0 前言
中國和俄羅斯是山水相依的最大鄰國。由于地域特征、氣候環(huán)境以及風俗習慣的不同,在這兩片土地上孕育著不同的飲食文化。剖析中俄兩國的飲食文化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對我們而言,一方面可以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避免因為不恰當?shù)姆绞交蛐袨樵斐煽缥幕浑H的誤解和障礙;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飲食差異來觀察中俄兩國人民在民族性格以及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的差異。
(1)中俄飲食結構的不同。中國人每餐必吃的主食以谷類制品如面食為主,副食則以蔬菜為多,輔以肉類。據(jù)上個世紀末的不完全統(tǒng)計,被計入史料性質(zhì)的文獻的中國各省市名詞就達一萬多種,名點和小吃也達數(shù)千品種。如:僅雞類菜就有300~400品種,魚類菜、豆腐菜等也都有數(shù)百品種。
俄羅斯的飲食結構與中國相比就要略顯單調(diào)了。俄羅斯人所謂的家常菜是白菜湯和燕麥粥。除此之外主要食用還有土豆、牛奶、面包和香腸。另外還有圓白菜、蔥頭、魚子和伏特加。其中土豆是俄羅斯人的最愛,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會有這道菜。此外他們還喜歡吃酸黃瓜、酸白菜等。再有俄羅斯人的口味習慣酸、甜、咸、辣,菜中用油量大,酸奶油、檸檬、小茴香和香葉是最常用的調(diào)味品。
中俄飲食中的差異體現(xiàn)在:俄羅斯人不吃動物內(nèi)臟,不吃動物頭尾與皮;在中國,雞腳可以鹵、腌、炸,用來作為涼菜;鴨掌可以作為下酒菜;魚頭還可以做成“剁椒魚頭”等。又如中國人看作是山珍美味的驢、狗、鴿子等,俄羅斯人恐怕是不會愿意嘗試的。而俄羅斯人常吃的生咸魚和魚子醬也為漢民族不習慣食用。
(2)中俄用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國,宴席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在一起。桌子一般呈圓形。餐桌中間擺放著各式美味佳肴,用餐時使用的工具是筷子還有湯匙,飯是用碗盛裝的,人們互相敬酒、鄰座會相互讓菜、勸菜。在美食面前,人們也不忘展現(xiàn)著相互禮讓、謙虛的美德。在俄羅斯,除少數(shù)極具俄羅斯風味的特色菜,如紅菜湯,是把多種食材搭配在一起放在鍋里熬制而成之外,俄式餐點主要還是強調(diào)食物的原味和對各種調(diào)料的獨立使用。俄式大餐一般味道獨一,各種菜不會混搭在一起烹調(diào),菜肴的主料和配料通常都會被分開放置,互不干涉。俄羅斯菜式一般情況下就是絕不會把魚或者牛排兩種食物放在一起搭配。即使有搭配,那也是在一個盤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口味進行的。在俄羅斯比較流行的自助餐形式,大家可以各取所需,走動自由。這表現(xiàn)了俄羅斯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
(3)中俄用餐禮儀的不同。在中國大多數(shù)的宴會上,都遵循著長幼有序,長者優(yōu)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以此作為排列的標準。中餐的用餐禮儀體現(xiàn)一個“禮讓”的精神內(nèi)涵。宴會開始時,賓客會等主人就緒,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宴會才真正開始。當有新的菜點上桌,主人一般會請主要賓客和年長的長輩先食用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進餐時,不能自顧自的埋頭吃飯,不可以在盤里隨意挑選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更不能一個人獨占著某個食物。主人時常要給客人夾菜,招呼賓客不要拘束和過于客氣,主人習慣于給客人勸酒和夾菜,同時會說些例如“菜不豐富,請大家多吃點”等客氣話。用餐完畢后,主人是不會讓客人收拾碗筷的。
俄羅斯人宴請賓客時的座位安排是以尊重婦女為原則的,一般采取女士優(yōu)先。在進行座序的安排時,往往將男賓和女賓分開。基本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與女主人要面對面而坐。男主人的兩側是女主賓,緊接著按順時針的方向向外側排開。在俄羅斯,安排賓客位置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男性賓客的座位依照地位而不是年齡來安排;二是夫婦二人的座位要在同一邊但兩個人不相連。在進餐與上菜的過程中,應先從左邊給女主賓上菜,然后按順序分餐給其他女士,最后將餐盤交回給女主人;緊接著,再以同樣的步驟給男士上菜。進餐結束后,必須等女主人起身離席,其他人方可離席。
1 中俄飲食差異的原因
(1)歷史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從地理上看,中國特有的西高東低的險要地勢,使得外界的民族極難對大陸形勢造成大的影響。中國擁有漫長的萬里海岸線,但缺乏像地中海那樣隔海相望的海陸地勢,因此,海洋文化并不占主流,而更多則是沿海文化趨向內(nèi)守的大陸文化。
俄羅斯擁有廣闊的國土資源,橫跨歐亞大陸,地處亞洲北部與歐洲東北部,氣候寒冷。故而,俄羅斯的飲食多是高油高熱量,居民也多偏重于飲酒、吃糖、喝濃茶。由于地緣廣闊,俄羅斯的飲食受到了來自不同地域飲食習慣的影響。因此,在飲食結構上,俄羅斯既有西方的特點又有東方大陸農(nóng)業(yè)特點。
(2)民族性格的差異。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所吃的食物也是包羅萬象,無所拘泥。表現(xiàn)在性格上的特點就是包容以及順其自然。不過與此同時,中國人也倡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里就展現(xiàn)了中國人性格細致的一面。中國飲食的獨特魅力之所在就是它的味道。菜品的形和色都是外在的表象。味道卻是內(nèi)在的東西。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飲食審美含蓄內(nèi)斂的哲學風格。同時,中國人使用筷子吃飯,就體現(xiàn)出了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兩根簡單的筷子,巧妙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是綜合思維方式的表現(xiàn)。
俄羅斯人崇尚理性,他們關心事物的營養(yǎng),精打細算每一天要攝取多少營養(yǎng)元素,即使飯菜的口味單調(diào),只要有營養(yǎng),他們也會不厭其煩地吃下去。他們更多講究的是事物的營養(yǎng)搭配,其他因素都不太重要。
2 結語
通過對中俄飲食差異的比較和解析,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各自的長處,同時,我們應注意融合中俄兩國飲食的優(yōu)點,讓兩國優(yōu)秀的飲食文化進行互補。現(xiàn)如今,中餐也開始關注食物的營養(yǎng)、健康以及烹飪的科學;在俄羅斯,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餐廳。隨著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中俄餐飲文化也將成為我們與外界交流的良好途徑。
參考文獻
[1] 蔡德貴.筷子、手指和刀叉――從飲食習慣看文化差異[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
[2] 陳蘇華.人類飲食文化學[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3] 汪成慧.俄漢民族飲食文化差異比較[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11.
[4] 林麗端.中西方飲食文化之比較[J].消費導刊?文化研究,2009.9.
[5] 徐寧.淺談俄羅斯飲食文化[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11.
花木蘭的故事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說,最早關于花木蘭的記載來自于北宋民歌《木蘭辭》,講述了少女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出征,勇戰(zhàn)沙場,最終載譽而歸的故事。但是真正讓花木蘭的故事名揚世界的是1998年的迪士尼動畫《花木蘭》,該影片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全球范圍內(nèi)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而我國在2009年也拍攝了同名電影《花木蘭》,對我國的傳統(tǒng)故事進行了藝術創(chuàng)作再演繹,通過對比兩部電影,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雖然都包含了一定的女性意識,但是兩者在主題表達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文對比分析了中美兩部《花木蘭》作品,研究其蘊含的女性意識,對研究中美文化差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動漫電影《花木蘭》中的女性主義
迪士尼對中國花木蘭的故事進行了改編和創(chuàng)作,賦予其西方的思想,因此,中國觀眾在觀看電影《花木蘭》的時候會有陌生感,發(fā)覺電影中的花木蘭與我們耳熟能詳?shù)幕咎m有所不同。西方的女性主義認為:女性受到精神和肉體上壓迫的根源在于父權社會制度,女性要想獲得平等的地位,就必須打破這種存在上千年的父權主義制度;男女在社會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女性通過自己的聰明智慧以及努力,一樣可以獲得一番事業(yè)。因此,迪士尼動漫電影《花木蘭》中,花木蘭是一個蘊含了女性主義的角色,創(chuàng)作團隊在花木蘭的身上賦予女性主義的符號,通過再次的加工和創(chuàng)作,讓花木蘭這個生長在父權社會的女性追求男女平等,闡述性別之間的差異并沒有如此之大,女性一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事業(yè),并贏得他人的尊重。在東方文化中,花木蘭的素材剛好適合這個女性主義的主題,滿足廣大女性的心理期望,可以向全世界的人們宣傳女性主義。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花木蘭可以說是一個類似于圣女貞德式的人物,她巾幗不讓須眉,保衛(wèi)了自己的國家,并得到了男權社會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的嘉獎。這是一部女性的奮斗史,肯定了女性的能力,是對女性主義最好的詮釋。動漫電影《花木蘭》在很多方面對中國傳統(tǒng)的花木蘭的故事進行了改編,如替父從軍的片段,電影中花木蘭自述出征的理由:“也許我并不是為了爹爹,也許更重要的只是想證明我自己有本事,這樣往后再照鏡子,就會看見一個巾幗英雄。可我錯啦,我還是我自己。”從這段臺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迪士尼的電影《花木蘭》與中國傳統(tǒng)的花木蘭形象不同,它所要表達的是花木蘭替父出征孝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想證明和實現(xiàn)自己的個人價值。與傳統(tǒng)的中國花木蘭的女性形象不同,花木蘭是中國封建社會制度下的叛逆者,在電影中,花木蘭為了應付媒婆,很艱難地背誦出了“quiet(恬靜),demure(端莊),graceful(優(yōu)美),polite(禮貌)”等詞匯,甚至寫在胳膊上進行小抄,這是對傳統(tǒng)的中國女性教化的反對,人們對男尊女卑價值觀的認識往往就是從教化開始的。有學者曾經(jīng)研究過“一個人并不是因為出生時是女性而變成女性的。成為人們所通常定義的女性,是從一開始的被動服從和教化到最后的主動和習慣”。
在電影中,不喜歡梳妝打扮的花木蘭被強行拉出去進行梳妝打扮,“You’ll bring hornor to us all!(你會為我們都帶來榮耀)”反映了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只有嫁給一戶有地位的人家,才能為自己的家族帶來榮耀,嫁給窮人或嫁不出去,是家族的恥辱。花木蘭在見媒婆的時候,并不像中國傳統(tǒng)女性那樣乖巧,而是笨手笨腳,花木蘭的形象不再是傳統(tǒng)的遵從“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賢惠中國女性,而是勇于與封建主義做斗爭,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不再是做女紅的大家閨秀,而是可以像男人一樣上戰(zhàn)場、保衛(wèi)國家的女性。迪士尼在電影中注入了西方的思想觀念,讓花木蘭成為一個現(xiàn)代的女性,她獨立自主,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讓花木蘭的形象更加為現(xiàn)代觀眾所接受。電影《花木蘭》正是融入了西方的女性主義,與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和沖擊,才讓我們在解讀迪士尼電影《花木蘭》所蘊含的女性主義的同時,審視中國電影《花木蘭》中在表達忠孝之意的背后所蘊藏的朦朧的女性意識。
到了2005年,迪士尼推出了花木蘭的續(xù)集《花木蘭2》,除了第一集的大獲成功,從而產(chǎn)生的口碑效應以外,第二部中的花木蘭繼續(xù)發(fā)揮著第一部的反叛精神,花木蘭在婚姻觀念上充滿現(xiàn)代人的思想,反對包辦婚姻,追求戀愛和婚姻的自由,因此,在續(xù)集中,花木蘭鼓勵身處皇宮的公主追求自己的真愛,而不是任憑媒妁之言,公主是封建主義的上層社會,同時也是男尊女卑社會中最具代表性的執(zhí)行者,但是在電影中安排花木蘭鼓勵她們追求嫁娶的自由,是對封建主義的最大的抗爭和反對。電影中的花木蘭不但在思想上開導三位公主追求真愛,并且在行動上支持她們,花木蘭儼然成為女性主義的傳播者,她將女性主義傳遞給其他受男權社會壓迫的女性。雖然電影中的花木蘭與中國傳統(tǒng)女性是不符的,但是作為西方的觀眾,這樣的劇情安排正符合她們的需求,西方人反對包辦婚姻,強調(diào)婚戀自由,因此花木蘭成為一個女性主義的符號。
《花木蘭》可以說是迪士尼耗費巨資打造,并且潛心研究了中國文化的作品。電影以中國的典故作為素材,注入了西方的個人主義和女性主義,將東西方文化進行融合,電影中的花木蘭獨立自主、機智勇敢,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實現(xiàn)了自己的個人價值,并且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這是典型的西方女性主義思想,反映了西方的價值觀。
三、中國電影《花木蘭》中的女性意識
中國電影《花木蘭》基本是按照《木蘭辭》中的描述而拍攝的,并對花木蘭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加入了花木蘭的感情線,但是總體來說,《花木蘭》保留了原詩的精神內(nèi)涵。其實在《木蘭辭》中,已經(jīng)有了朦朧的女性意識,“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雙性文化,在詩中蘊含了女性獨立自主的精神,以及在男權社會中男女互助互補的意識。在迪士尼的電影《花木蘭》中,花木蘭是一個極具個性的人物,電影講述的也是花木蘭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花木蘭戰(zhàn)勝重重困難最終成為一個類似美國西部片中的女英雄的故事。而在中國電影《花木蘭》中,更多表現(xiàn)的是花木蘭作為國家的一分子,為了孝義替父出征,為了國家的太平征戰(zhàn)沙場,這是一個中國式的民族英雄。在電影中花木蘭心存天下,具有民族大義精神,這非常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講求的道義,但是花木的道義沒有僅停留在一個小群體中的道義,而是上升到了國家和民族的高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戰(zhàn)爭的同時以國家的利益為先。當花木蘭的愛人死去時,悲痛的花木蘭依然在理性地思考,不斷地反省自己,有著極強的國家責任感。經(jīng)過內(nèi)心的掙扎以后,花木蘭放棄了個人的兒女私情,決心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守護她的戰(zhàn)友、她的家園以及她的國家。花木蘭內(nèi)心隨時保持理性,當花木蘭自小的兄弟小虎等被敵軍抓住,敵軍對他們進行嚴刑拷打,來刺激花木蘭時,花木蘭的內(nèi)心是煎熬的,但是當胡奎等弟兄要沖出去救人時,花木蘭理性地阻止了他們,胡奎大聲說:“他是你兄弟!”花木蘭回答:“你們也是我兄弟,我不能讓你們?nèi)ニ退馈!彼酥谱约簝?nèi)心的悲痛,帶領軍營的士兵們唱起了軍歌。花木蘭在被大將軍背棄時,被困峽谷之中,在身負重傷極其艱難的情況下,花木蘭大聲說出:“士兵可以叛我,將軍可以棄我,但我花木蘭絕不背叛國家。”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電影《花木蘭》遵循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和義,但是《花木蘭》對《木蘭辭》中朦朧的女性意識進行了明確和升華,花木蘭遵守著中國男權社會所指定的孝道和大義,但是花木蘭也有了不同于傳統(tǒng)女性的理性,在危急時刻她臨危不懼,并且可以從容地指揮軍隊進行戰(zhàn)斗,因此,電影中的花木蘭并不是一個純粹的《木蘭辭》中的花木蘭,她也有不輸男兒的氣魄。在電影中模糊了男女之間的界限,花木蘭與士兵一起稱兄道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花木蘭追求男女平等的潛意識,是在民族大義和孝道之下的女性意識,體現(xiàn)了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色彩的女性主義。
在中國電影《花木蘭》中,導演十分重視對花木蘭內(nèi)心世界的刻畫,花木蘭是勇敢的女將軍,其有巾幗不讓須眉的豪爽,但是也有女性特有的柔弱的一面,電影中的花木蘭不是一個臉譜式的人物,她有血有肉,有男兒的剛強,也有女兒的脆弱,這種表現(xiàn)手法讓花木蘭的形象立體豐滿起來。當花木蘭第一次上戰(zhàn)場斬殺敵軍的時候,其身為女兒內(nèi)心脆弱一面表現(xiàn)出來,花木蘭第一次斬殺敵軍時十分地猶豫和掙扎,之后,在清洗帶血的牌子時想起死去的戰(zhàn)友,又讓花木蘭十分地傷感,這是花木蘭作為女人內(nèi)心脆弱一面的體現(xiàn),這也為后面花木蘭希望盡早結束戰(zhàn)爭,獲得和平,不再有殺戮埋下了伏筆。在此處,電影將花木蘭傳統(tǒng)的中國女性溫柔和脆弱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花木蘭不是一個冷酷無情的剛強的“女漢子”,她的內(nèi)心還是傳統(tǒng)的中國女性。
中國電影《花木蘭》中,花木蘭并沒有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花木蘭在被大將軍所背棄以后,身陷囹圄,如果不是皇子文泰及時出現(xiàn),并且以自己作為人質(zhì)進行抵押,花木蘭可能早就敗走,雖然花木蘭后來憑借自己的勇敢只身前往敵軍陣營,營救了皇子文泰,但是最后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的大義,她犧牲了個人的幸福,讓皇子文泰與匈奴的公主聯(lián)姻,來換取江山的太平,從而讓天下蒼生都到安寧。中美兩部電影結局的不同,可以看出中美文化上存在的差異,美國文化強調(diào)自由、平等,講求實現(xiàn)個人的人生價值,強調(diào)每個人個性的發(fā)展,在美國文化中,每個個體都是不同的,追求在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基礎上為社會做貢獻,因此,在迪士尼的電影中,花木蘭最后大敗匈奴,立下戰(zhàn)功,實現(xiàn)了個人的人生價值;而中國自古就講求三綱五常,強調(diào)集體主義,認為個體是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個體離不開整體,對倫理道德十分看重,強調(diào)對集體的忠誠以及必要的時候犧牲個人的利益來保全集體的利益,這與美國的個人主義是不同的,因此,在中國版的電影《花木蘭》中,花木蘭最后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天下蒼生可以安居樂業(yè),選擇了犧牲自己與皇子文泰的感情,這符合中國的文化價值觀,體現(xiàn)了集體主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在女性主義表達上是不同的,美國的女性主義是建立在個人利益的基礎上,追求的是個人的利益,而中國的女性主義則是建立在集體的利益上,在實現(xiàn)集體利益的基礎上再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女性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是隨著集體利益的實現(xiàn)而實現(xiàn)的,花木蘭正是在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中,實現(xiàn)了自己的個人價值。
【關鍵詞】演奏教學 差異化表述 嚴謹靈活 針對性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規(guī)劃項目:“器樂演奏教學中的心理錯覺與行為障礙”(09YJAZH012)。
【中圖分類號】J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222-02
隨著規(guī)范化、程式化的演奏教學模式在無形中形成,演奏教學中表述的方式已基本被固定下來。但由于生命個體對客觀事物、語言詞匯等的理解感受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演奏學習中的問題及原因又較為復雜,規(guī)范化表述盡管比較科學完善,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有相當?shù)木窒扌裕枰町惢硎鲞M行調(diào)整和補充。
差異化表述是指由于各種原因,主動調(diào)整表述角度和方式,以更加完美地實現(xiàn)表述意圖的語言活動。器樂演奏教學針對的是個體的人,演奏教學是塑造人的行為的工作,差異化表述在演奏教學中越來越受重視,在歐洲音樂院校教學中一直得到既普遍而靈活的運用。
演奏教學中的差異化表述可以說是一切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表述、針對教學實際問題的語言實踐。它有以下特點:
一、差異化表述從新的角度、新的側面看待問題,體現(xiàn)出獨特的視角。
例如:對演奏時肌體的基本狀態(tài)――“放松”,這是對演奏基本狀態(tài)傳統(tǒng)規(guī)范的定義,幾乎每個學習者從一開始就面對這個概念和要求。但不少人對“放松”感覺糾結不清。演奏中很多問題與“放松不好”密切相關。這是因為在很多人的心理感受中,“放松”是肌體靜止、松懈的狀態(tài)。在他們心中,“放松”與演奏這一肌體的行為動態(tài)模式、與積極的肌體運動是相矛盾的。這些人在演奏中很難體會完美的“放松”。
對有這些問題的學習者,一個典型的差異化表述是把肢體的演奏基本狀態(tài)定義為“柔軟”,把“保持肌體放松”的概念換成“保持肌體的柔軟”,并在具體教學中加以運用,如保持“手的柔軟”、保持“手腕的柔軟”,保持“手指的柔軟”等等。
對手比較僵化的人,“保持放松”、“用力”后迅速回到“放松”很糾結,在“放松”中“用力”也比較矛盾。“放松”常使一些人誤入“松垮”、“懈怠”的狀態(tài)。但“保持柔軟”,在“柔軟”中發(fā)動“用力”,“用力”后恢復“柔軟”卻相對可行。“柔軟、輕松”的感覺卻較少引導肌體的消極感受,在肢體“柔軟”的基礎上發(fā)動演奏行為對一些人是一種更可把握的狀態(tài),也更便于實現(xiàn)意識與感受對肢體狀態(tài)的正確引導。
“保持柔軟”對演奏時手對樂器的“觸摸感”、對細膩把握和感受樂器,對演奏的速度、準確、協(xié)調(diào)等諸多因素都有幫助。“柔軟”感對消除肌體在運動中的矛盾意念,化解僵化不自然,保持動作中肌體的“協(xié)調(diào)”有較好的作用!可以說除鋼琴這一對肌體要求較特殊的樂器之外,對弓弦、管、鍵等不需過分力度的樂器演奏都有裨益。
對“放松”還有其他差異化的表述,如:演奏時“保持肢體的舒適”可化解一些人在演奏中難以察覺的動作的生硬不適;“保持輕松、輕巧”對習慣于演奏過份用力的人有積極的作用,因為“輕松”涵蓋了演奏用力方式和肌體狀態(tài)兩個方面,也有助緩解“用力”和“放松”的矛盾感受;“柔軟、舒適、輕巧、協(xié)調(diào)……”有利于引導整體的動態(tài)的肌體協(xié)調(diào)狀態(tài)。
如果說“不要僵硬”是對“保持放松”最早的差異化表述,那么“保持柔軟”是對“不要僵硬”的又一次同向但差異化的表述。
差異化看起來僅僅是詞匯的變化,其實是從新的角度,表述和喚起肌體狀態(tài)和心理感受的另一側面。對闡述、認識和解決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二、在演奏學習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上,差異化表述體現(xiàn)出更開闊的眼界,更深入、全面和獨到的認識,更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比如,在“練琴”這一演奏行為的構建上,對有音樂表現(xiàn)愿望的人,練琴主要是音、節(jié)奏、速度、指法等各種音樂元素的有機組合和建立過程,是音樂伴隨演奏行為的重復、完善、記憶和再現(xiàn)。而對處在與演奏學習同步建立音樂表現(xiàn)意愿的人,“練琴”面臨很多問題。差異化表述顯示出多種多樣的形式和效果:有的涉及到大腦注意的轉化、注意分配的調(diào)節(jié)。從早期注意音位目標,節(jié)奏、速度、力度等音樂元素,進到對演奏行為主體綜合感受的轉換,將音樂表現(xiàn)意愿與行為高度融合。有的從心理學上的左腦模式到右腦模式的轉換進行分析,引導人對音樂與行為感覺的綜合關注,培養(yǎng)綜合整體的演奏思維,具體地引導音樂與演奏行為的綜合構建與再現(xiàn)等。學習者避免了很多的茫然摸索,能更順利、自然、有效地建立整個演奏的行為過程。
多樣的差異化表述在諸如再現(xiàn)障礙等演奏心理行為方面也有特異的作用。比如,對于演奏時的怯臺緊張,傳統(tǒng)上主要從演奏者心理上找原因,比較空泛地要求演奏者調(diào)整心理、放下包袱、克服緊張,或要求學習者更深刻地理解音樂,關注音樂本身,淡化對手及演奏行為的注意……。差異化表述之一卻現(xiàn)實地指出:“關注音樂避免緊張,并不是要拋開發(fā)動演奏行為的主體,也不該忽略演奏行為,而是不孤立地、排它性地關注手指和音位,導致顧此失彼……”[2],它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習者注重平時練習中內(nèi)心音樂與肢體行為和感受的水融,形成音樂與演奏行為的整體記憶,,一步步實現(xiàn)演奏行為的再現(xiàn)。這比之空泛的心理要求更明晰具體,更利于學習者把握和遵循。
差異化表述對動作的優(yōu)化和行為感受的培養(yǎng),對與音樂相結合的行為定式的表述,借鑒和強調(diào)器樂演奏行為的舞蹈屬性,將演奏定義為歌和舞的藝術等等,這都是傳統(tǒng)教學表述所未曾涉及的。
三、差異化表述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它在傳統(tǒng)規(guī)范表述難以起效時,針對問題出現(xiàn),并不斷自我調(diào)整、完善和豐富。
有的鍵盤樂器在理論上表述“觸鍵”時是:“用手指的力量觸鍵,觸鍵后手指恢復放松……”。這種表述使一部分學習者產(chǎn)生難以察覺到的錯覺:在他們的手指運用意念中,每一次觸鍵都是手指本身肌肉的一次收縮和放松。這樣的手指常常難以始終處于相對的松弛狀態(tài),對快速和高難度的演奏有很大影響。針對這個問題,較早的差異化表述指出:要“用指掌骨間肌肉帶動手指觸鍵,手指松弛……手指本身的肌肉只是使手指到達需要觸擊的鍵上……”[1]。這可使手指免除錯誤的觸鍵意念,從根本上解決手指高技術要求時存在的緊張和不自然。
過去傳統(tǒng)鍵盤教學的手指訓練常從“用力”開始:“盡力高抬手指”、“用力觸鍵”、“觸鍵扎實、有力”等,通過“用力”觸鍵慢慢“活動”開手,最后實現(xiàn)手指的自如和靈活。這對于手不夠松弛或已經(jīng)僵化的學習者來說,常常造成不適,甚至形成錯誤而頑固的神經(jīng)支配。對此差異化表述調(diào)整為強調(diào)“輕”的作用:要“輕松揮動手指,先“輕松地彈奏”,讓肢體、手的各個部分先獲得輕松協(xié)調(diào)合理的運動方式,再逐漸增強到需要的力度。這對避免肢體各部分的相互矛盾,防止固癖有相當?shù)膸椭?/p>
差異化表述有時體現(xiàn)出對詞匯運用的慎重。比如,“擊鍵”的“擊”字常常在無形地暗示引導人“強”、“猛烈”的用力,差異化表述特意輔以提示性詞匯“輕松地擊鍵……”進行矯正。
差異化表述客觀地廣泛存在于各種樂器教學中,比如:對鋼琴教學中“從肩關節(jié)到指尖……如一個吊橋”的傳統(tǒng)表述,差異化表述修正為“從鎖骨和胸骨、從心里作為起點到指尖……如一座吊橋”。這使手臂這“吊橋”的起點深入到人心中,解除了一些人肩關節(jié)的不松弛,使彈奏的力量傳導更加通暢,有助引導發(fā)自內(nèi)心的彈奏習慣;手風琴教學中“保持風箱的平穩(wěn)”被換成“保持風箱氣息的平穩(wěn)”,將人對風箱外在的注意和操控,轉到對風箱氣息――仿佛歌唱的呼吸――的關注和控制;小提琴左手手指柔弦時“保持手指相對放松”說成“保持手指的相對柔軟”……,只要稍加留意,我們能體會到差異化表述細膩的感受和周全的考量!
差異化表述起源于差異化地看待學習者以及演奏教學中的問題。它與傳統(tǒng)的、規(guī)范化的表述殊途同歸,最終是為了無差別地實現(xiàn)演奏水平的提高。
規(guī)范化表述一般體現(xiàn)為文字,差異化表述主要見于語言。它更靈活,更個性化,它從新的角度、新的層次傳授演奏教學規(guī)律,避免了程式化,教條化,是新的表述方式的嘗試和總結,是對傳統(tǒng)教學表述有益的完善和補充。很多針對普遍問題、行之有效的差異化表述將成為新的規(guī)范得到普及。
差異化表述的意義在于強烈而鮮明的針對性。一切不針對具體問題、缺乏嚴謹考量的表述,只能被稱為隨意化而不是差異化!我們要重視差異化,反對隨意化!
我們應像對待一切教學創(chuàng)新一樣認真對待差異化表述,應認真深入地研究分析演奏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不同以往的表述方式極其所針對的問題和它們的現(xiàn)實作用,這對豐富演奏教學法,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進,有效地提高演奏教學水平有著非常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