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訓練管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片斷訓練是篇幅短孝內容單一、形式靈活的一種寫作訓練形式,也叫小作文、小練筆、單項練習等。是語文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利用其進行短平快的戰術性訓練,能幫助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中積累生活體驗,豐富語言材料,掌握寫作方法。
從作文教學的角度看,片斷訓練是一種分格訓練,所謂的“格”是指單一的寫作基本訓練單位,主要是寫作中的常用片斷,如開頭、結尾、總分段式,借物喻人的方法等。著力于“格”的理解和運用,并努力使之序列化。
從閱讀教學角度看,片斷訓練是讀寫結合的基本形式。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相得益彰。主要是閱讀材料中的典型片斷,如《三味書屋》中介紹書屋一段,方位清楚,有模仿價值。注重閱讀與寫作間對應要素的理解和遷移。
片斷訓練需要學生觀察、想象、思維等智力的綜合參與;同時又是學生說話、聽話和閱讀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是一種學生內部智力技能和語言文字的外部操作技能的綜合訓練;是一種學生作文知識技能和心理活動辯證統一的訓練形式。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特別是寫作能力的階梯和橋梁。
片斷訓練根據訓練內容和訓練目的,可以分成:觀察素描型片斷訓練、課文素材型片斷訓練、形式仿效型片斷訓練和語言積累型片斷訓練四類。
(一)觀察素描型片斷訓練
小學作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教會學生虛構,而是教會他們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因此,觀察素描型片斷訓練成為學生作文訓練的最佳形式。所謂觀察素描型片斷訓練就是以片斷或簡短的篇章為形式,將描寫與敘述結合起來,反映周圍生活的記敘文訓練。通過觀察素描類片斷訓練,可以培養學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具體訓練中要做到:
1.讓學生獲得豐富而鮮明的感性表象。觀察是獲得感性表象的唯一途徑。觀察的對象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圖畫或錄像,它們生動具體,能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鮮明而牢固的表象。使語言訓練具備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幫助學生從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篩馴出典型表象。首先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使學生對豐富而完整的觀察對象或過程獲得感性表象;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有重點的觀察,幫助他們把握事物本質特性,篩選典型表象;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準確、鮮明、生動的文字去強化典型表象。
3.讓學生通過想象,生動地表現典型表象,使中心的表現更為有力、深刻。
(二)課文素材型片斷訓練
課文素材型片斷訓練,就是指導學生以課文為素材練習寫作的片斷訓練。它不是簡單地重復課文內容,而是對課文有所創造,或改變課文容量,或轉換表現角度,或別出新意,或馳騁想象,既依據課文又超越課文。課文素材型片斷訓練是讀寫結合的一種形式,將閱讀和寫作在思想內容和表現方法上融合起來,使讀和寫既互為手段又互為目的,促進學生讀寫的同步發展。在實施訓練時,教師要做到:
1.幫助學生發現可創作的課文素材。一般教師在這幾方面引導學生著力尋找:
(1)課文留給讀者回味思索的空白點。教師可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展開想象,進行片斷訓練。如:《憶鐵人》中鐵人的語言“哦?……咳!”可引導學生把鐵人此時豐富的內心世界寫出來。
(2)改變課文原來的表現角度,進行片斷訓練。如《再見了親人》寫志愿軍叔叔向朝鮮親人依依惜別的話語,可讓學生以小金花的口氣寫她向志愿軍叔叔道別的話語。
(3)改變課文的容量,縮寫或擴寫其中的某個部分,進行片斷訓練。
(4)改變課文的文體進行片斷的訓練,如把古詩改寫成寫景或記事的記敘文。
2.向學生提供準確進行語言表達的幫助;或向學生介紹某些背景情況;或向學生提供關鍵的詞匯、句式;或告訴學生基本的寫作常識和技巧,如詩歌改成記敘文應注意的問題;或幫助學生理清表達的思路。使學生能順利地把內心所感外化為文字。
(三)形式仿效型片斷訓練
形式仿效型片斷訓練是模仿范文的寫作思路、寫作方法和觀察方法進行片斷練寫的寫作訓練形式。是將在閱讀范文時感知、理解的表達方式及時進行遷移運用。根據學生形成語言表達能力的需要,模仿某些片斷章句,如:開關、結尾、對話、煉字、修辭方法、句群段式結構等。使學生在借鑒范文的過程中加深對作者的各種表達方式的理解和記憶,在實際的操作中初步形成寫作的思維組塊,以形成一定的寫作能力。針對形式仿效型片斷訓練的特點和目標,在指導時要注意:
1.加強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充分展示理解、積累、鑒賞的過程,以幫助學生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和寫作方法。特別要講清范文片斷的特點。如:《火燒云》中寫火燒云變化的部分寫作方法是:①按出現—變化—消失順序寫;②描寫變化的動詞各不相同。
2.向學生提供與范文情況相關的寫作素材。兩者間的相關度可以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水平,以及寫作方法的難易程度做恰當的調節,也可分層提供或分步提供。還可以設法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由學生自己尋找寫作素材,如:在仿效《火燒云》中描寫火燒云形狀變化部分的寫作方法進行訓練時,讓學生想象火燒云還可能會有什么變化?可以想象成動物,也可以想象成其他事物。
3.重視片斷講評,并把講評的重點放在要求仿效的寫作方法上,而對學生的練寫片斷中其他的優缺點,暫時不講。同時,要引導學生互相講評,自我批評,在講評中鞏固寫作方法。
(四)語言積累型片斷訓練
語言積累型片斷訓練就是運作用學習到的部分語言文字進行片斷寫作的一種訓練形式。促進學生對書面語言的內化,加速將消極語言轉化成積極語言,豐富學生頭腦的語匯儲備,使學生的寫作不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能“言之有文”、“妙語連珠”。能夠進行語言文字包括詞語(成語)、句式、警句、格言,甚至部分自然段的有意識地積累。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型片斷訓練時,教師要注意:
1.恰當選擇需要積累、運用的語言文字。這些語言文字一般應具有連綴能力強,使用范圍廣,富有表現力等特點;或者是微言大義,或者是意境深遠……衡量的標準是在學生的語言交往中能經常運用或對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有切實幫助的。
[內容]
一憑借畫面,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低年級看圖學文所采用的圖一般都很形象具體,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材料。盡管“圖”是靜止的畫面,但美麗的圖畫對小學生很有吸引力。所以教師要因勢利導,從圖入手,指導學生通過看圖,了解客觀事物。在教給學生觀察方法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用恰當的詞句和具有個性的語言表達圖意。如《秋天》的插圖,是一幅色彩鮮明的秋景圖,可按照從上到下,從遠到近的順序觀察。在學生弄清圖上景物后,要求學生具體觀察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樹的顏色、樣子及小動物的動作,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圖意,注意句與句之間的銜接。而《溫暖》一課的插圖,可讓學生帶著“敬愛的為什么緊緊握住一位清潔工人的手”這一問題,從畫面人物入手,觀察他們的衣著、動作、神態,再觀察近處的樹枝、落葉、清潔車,遠處的人民大會堂及門前前停放的小轎車,最后引導學生把人物與景物聯系起來,展開合理想象,這對發展學生語言是大有裨益的。
二、通過朗讀,理解語言文字看圖學文圖文結合,情景交融,教學中可充分發揮朗讀的優勢組織教學。例如,《秋天》,通過朗讀,學生從感情上理解了文字,了解了秋天的特點,而要使學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指導感情朗讀是至關重要的。如感受“秋風掃落葉”的景象,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并將“一片一片的黃葉從樹上仍下來,有的落到水里,小魚游過去,藏在底下,把它當作傘;有的落在岸邊,螞蟻爬上去,來回跑著,把它當作運動常與文中“一片一片的黃葉從樹上落下來,有的落在水里,有的落在岸邊”進行比較,學生懂得了,作者把樹葉比作傘,比作運動場,就能突出小動物在秋風掃落葉的時節里,還顯得那樣有生氣、有趣味。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學生很自然地用歡快、喜悅的語氣,把小魚、螞蟻的歡樂心情朗讀出來了。
三、設計練習,加強語言文字訓練一二年級以詞句訓練為重點,在教學時,須緊密結合課文內容,精心設計練習,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水平,并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我在教學《秋天》時就有意識地進行了句式練習。一是問學生:把“一片一片的黃葉從樹下落下來”與“飄下來”中的“一片一片”換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來”與“飄下來”一樣不一樣”并要求學生仿造句子。二是讓學生讀一讀:“有的落到水里,小魚游過去,藏在底下,把它當作傘,有的落在岸邊,螞蟻爬上去,來回跑著,把它當作運動常”并說說樹葉落在什么地方?小動物怎么樣?學生很快說出了:“樹葉落在稻田邊,小動物爬過來躲在里面,把它當作屋子。”有的學生還聯系下文找出:“有的還落在池塘邊,燕子飛來看見了,把它當作催自己到南方去過冬的電報。”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就會很快提高。
我們知道,語文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學習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說出的話,寫出的文章,又總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語文學科所反映出的兩種基本屬性。
但是,如果我們從更深層的本質來看,就會發現,語文學科之所以能夠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為語文包含著語言和思維這兩個更核心的因素,是這兩個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語文為什么能充當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為它一靠語言,二靠思維。無論是說給別人聽,或是聽別人說,無論是寫文章給別人讀,或是讀別人寫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語言,又要靠思維。就是說,語文是靠著語言和思維這兩個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聽說讀寫的思想交流過程,才表現出了它的工具性。語文為什么又能表現出思想性?也是因為它一靠語言,二靠思維。人們說出的話,寫出的文章,都是一種思想的表達。而這種思想是靠語言和思維的共同作用才產生的。當一個人在生活實踐中遇到了某個問題,他就會在頭腦中針對這個問題以語言為工具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思維加工,最后形成一種認識,這就是思想。可見,離開了語言和思維,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語文也就不會具有思想性。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語文學科的兩種基本屬性,但它們又是通過語言和思維這兩個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現出來的;因此,語文學科更深層的本質或根本屬性,是語言和思維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
我們了解了語文學科的這一根本屬性,也就明確了語言和思維訓練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的訓練是多方面的,人們過去把最基本的訓練歸納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聽說讀寫既然是人們以語文為工具進行思想交流的四種基本過程,也是語言能力表現的四個基本方面。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了,整體的語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我們還應該更深一層地思考,聽說讀寫這四種能力又是由什么決定的?是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無論聽說,還是讀寫,它所表現出的還只是一種外在的能力,而決定這四種外在能力的內在的、核心的東西是學生實際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認識了這一點,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就不能單純地就聽說讀寫去訓練聽說讀寫的能力,而應該重視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同時,也不能把聽說讀寫的訓練和語言思維的訓練看成是同一層面的東西,而應該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去帶動聽說讀寫的訓練。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怎樣來體現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核心作用呢?
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要體現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核心作用,主要應該處理好以下幾種基本關系:
一:處理好語言和思維訓練同聽說讀寫之間的關系。
如上所述,聽說讀寫是人們進行思想交流的四種基本過程。它從現象上看,是憑借語言的一種交流,而實際上語言承載著思維的信息,是語言和思維在共同起著作用。而聽說讀寫又是語言和思維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現形式,離開聽說讀寫,語言和思維便失去了得以外化并與他人進行思想交流的條件,它只能永遠保留在自己的頭腦中。
正因為聽說讀寫和語言思維存在著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就應該將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同聽說讀寫密切地結合在一起。要做到二者的結合,我們又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一)要注意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必須突出語言和思維的訓練。
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有這樣兩種不正確的認識:一是認為只要讓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聽說讀寫能力自然便會提高。事實證明,如果忽視了聽說讀寫過程中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去一味強調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則必然事倍功半,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閱讀,即使每篇課文學生都可以背出來,但生吞活剝,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語言好在什么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學生仍然不會學到什么東西,形不成什么能力。二是認為既然語言和思維與聽說讀寫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么抓好聽說讀寫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語言和思維的能力。這種認識也是不對的。語言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是要靠聽說讀寫,但只有在聽說讀寫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語言和思維能力才能提高。比如寫作,如果不在語言和思維方面提出要求,學生當然也要思考,也要用語言來表達,但畢竟是不自覺的,盲目的,他的進步也必定是緩慢的。因此,我們必須克服以上兩種不正確的認識,在聽說讀寫過程中有意識地突出語言和思維的訓練。這就需要我們在每次的聽說讀寫活動中都必須在語言和思維兩個方面提出明確的訓練目的和要求,提出具體的訓練方法和措施,通過聽說讀寫活動使學生的語言和思維都得到很好的訓練。
(二)要注意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必須結合聽說讀寫活動來進行。
我們說要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并不意味著去孤立地搞語言和思維的訓練,而必須將語言和思維的訓練緊密結合到聽說讀寫活動的過程中。在80年代一些地方曾出現過把思維訓練與聽說讀寫割裂開來,孤立地去搞所謂思維訓練的傾向,這種做法是違背語文課思維訓練規律的。如果把語言和思維的訓練與聽說讀寫搞成兩張皮,非但語言和思維的訓練會流于形式,而且聽說讀寫也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要突出語言和思維的訓練,而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又必須貫穿于聽說讀寫的過程中,這才是正確的認識。
二:處理好語言和思維訓練同知識經驗的積累和非智力因素發展的關系。
首先說說知識經驗對語言和思維發展的重要性。有人誤認為強調開發智力、發展思維便可以忽視知識經驗的學習和積累,這是不對的。知識經驗是思維的材料,思維即是對知識經驗的認識加工。試想,如果學生寫作文,頭腦空空,既沒有感性的生活經驗,也沒有理性的知識材料,憑借什么來思維呢?正因為知識經驗對思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既不能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思維的訓練,也不能脫離知識經驗而孤立地去搞思維訓練。正確的認識是,只有重視學生知識經驗的學習和積累,才能從豐富思維材料上為思維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這才是真正體現語言和思維的核心作用。為此,在教學中一要讓學生養成平時勤于觀察、留意生活的習慣,注意積累感性的經驗。同時,要讓學生在觀察中勤于動腦,學會分析事物,并能用準確的語言把所見所聞表達出來。這樣,學生的感性經驗豐富了,語言和思維也得到了訓練。二是要讓學生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注意積累知識性的材料。目前學生閱讀量不足是個大問題,這是造成學生文章思路狹窄、空洞乏味的一個重要原因。要讓學生有東西可寫,有內容可思考,必須重視擴大閱讀量。同觀察的要求一樣,也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勤于動腦,多加思考,向作者學語言,學思維。這樣,學生的知識材料豐富了,語言和思維也得到了鍛煉。
其次說說非智力因素對語言和思維發展的重要性。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興趣、動機、意志等。在80年代中期,有些地方出現過片面強調開發智力、發展思維,而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問題。我們且不說語文教學負有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責任,即從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來說,非智力因素也是影響其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以興趣為例,如果教師教法不得力,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便會因為缺乏動力而處于被動狀態,語言和思維的訓練自然難以收到好的效果。再如情感,記敘文和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寫作都離不開情感性的語言和情感性的思維,如果學生的情感不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發展,那么他們的情感性的語言和思維的發展也必然會受到限制。所以為著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我們還必須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三:處理好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彼此之間的關系。
要體現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核心作用,除了要處理好以上諸關系外,關鍵還在于處理好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核心內部二者之間的關系。在總體要求上,我們既要防止脫離思維訓練去單搞語言訓練的傾向,也要防止脫離語言訓練去單搞思維訓練的傾向,做到兩種訓練的有機結合。語言訓練之所以要同思維訓練很好的結合,就是因為學生的思維對語言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學生作文中出現的用詞不當或句子不通的問題,從形式上看是語言的問題,而從內容上看則是思維的問題,是學生還不能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概念,還不能對事物作出合乎邏輯的判斷。事實證明,學生的語言總是隨著其思維的發展而向前發展的。如果不重視思維的訓練,學生不止思維的發展要受影響,語言的發展也會是不健全的。因此,我們應該在語言訓練的同時抓好思維的訓練,并且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在詞語訓練中就應該很好地滲透概念方面的內容,在句子的訓練中就應該很好地滲透判斷方面的內容,在論證方法的訓練中就應該很好地滲透推理方面的內容。不論聽學生回答問題還是看學生的作文,不僅要注意到學生語言方面的問題,而且應該從語言的問題中看到思維方面的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思維能力都得到提高。
思維訓練之所以要同語言訓練很好的結合,也因為學生的語言對思維的發展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的思維是一種以語言為工具的思維。在大腦中,要以語言為工具進行思考;思維的結果即思想,也要以語言為工具表達出來。可以說,離開了語言,便不成其為語文的思維。
一、以讀代講,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形式。讀的訓練形式主要是朗讀和默讀。學生讀的能力和技巧,只有在讀的實踐中才能形成和提高。以讀代講的方法是:首先在讀前指導中,先使學生了解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為學生能從課本文中的整體入手初步領會課文打好基矗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隨后教給學生閱讀技巧,指導一層讀一層,指導一段讀一段。重點句子段落反復讀,邊讀邊想,直到真正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為止。真正把握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最后再讓學生精讀課文,使之進一步理解文章是怎樣表達課文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的。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隨著說的步步強化而逐步加深,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體會越深。
二、以說代講,提高學生的能力。
“讀”是理解課文的基礎,“說”是理解課文的體現。在閱讀教學中,在實施“以讀代講”的同時,實施“以說代講”的教學,可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轉化為語言的運用表達。而要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清除學生怕說話的心理,調動學生想說話的欲望,達到以“說”代講的目的。在這一方面我抓了以下幾方面的訓練:1.“說”問題。在教學中,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是一種最常見的“說”,可以讓學生通過說來檢驗他的學習效果。
2.“說”想象。想象文中描寫的意境,讓學生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他們想象到的內容。學生說得越具體、越生動,說明他們理解的越深刻。
3.“說”體會。只有讓學生體會到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才能更深入理解課文,所以在學文后還要讓學生說讀課文后的體會。
由一點出發,借助已有信息,讓聯想、想象向各個方向發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既可通過分析、比較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發散,也可以通過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點發散;思維可以在對比中展開,也可以在類比中進行……總之,發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從模仿入手,指導學生逐一掌握發散思維的方法。
訓練學生通過分析比較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發散思維,我引導學生從學習趙麗宏的散文《峽谷》入手。《峽谷》的構思是在尋找不同事物的相似點中進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峽谷"與"社會生活----我們國家噩夢般的大峽谷"的共同特點:難以逾越。告誡人們必須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才能像江河沖出峽谷一樣戰勝生活中的種種"峽谷"。模仿《峽谷》的構思,要求學生在動筆寫《大地與安泰》一文前從安泰離不開大地出發,尋找具有"離不開"這一相似點的不同事物。比如魚兒離不開水,萬物離不開太陽;孩子離不開母親,黨離不開人民……由自然現象到社會現象,由"形似"到"神似"從而對《大地與安泰》這一特定的情境展開思路,引發出對黨與人民之間魚水之情的議論。
又如郭風的散文《橋》。指導學生模仿作者在"橋"與"塔"的對比中展開聯想,讓學生在正反對比中引出議論。東山魁夷的《一片樹葉》,思緒從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現在拉回過去;寫的內容從櫻花到關于風景畫的主張,到與前二者看似無關的"一片樹葉"整個思維活動緊扣"珍重生命"這一主題擴展,既不受空間限制,也不按時間順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卻周而復始與人類從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聯想中發散游動,分析這些作品的結構,學習作者發散思維的方法,可使學生思路活潑,浮想聯翩。
除了逐步積累發散思維的方法,以供使用時檢索與提取,每一種思維方法應分解成幾個步驟反復訓練。巴金的《燈》由眼前到回憶;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邊到古希臘……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維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運動,是不會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義的"燈"和"光"供作者運籌,供他作為主觀思緒的寄托的。
模仿"燈"的構思,將作者的思維分解成下述幾個步驟,我指導學生寫題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過去",學生想到幼時父母教他識字的小黑板,小學里黑板上的加減乘除,中學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從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搖籃"的認識。"由此地想到彼處",于是學生想到了學校長廊上的,居委會門口的,醫院門診處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種種黑板報,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會萬花筒"的結論,并意識到自己從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眾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學生想到戰爭年代八路軍戰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學習文化,想到《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寫在黑板上的"法蘭西萬歲"于是發出了要珍惜現有條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導學生通過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點時,讀散文《枕木》我把指導學生思維發散的過程分解為二步。第一步是啟發學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點:腳踏實地默默無聞;排列整齊有序伸延;承載重壓穩如泰山……第二步是由這些不同的特點出發,尋求與其一致的精神狀態: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的典范,大無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偉大。一位同學在《擁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寫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豎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們成人了!從戰爭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橋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場的烈士;從揮著熱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著掘土機巨臂筑起楊高路的年輕一代。他們走過了硝煙彌漫的戰場,走過了灑滿全色光輝的油田。在血汗澆鑄的軌跡上,走向未來。這便是我們的民族。一個無比堅強、無比團結的民族,用無法抗拒的腳步,一步一步走著自己堅實的路?quot;"既然我們都是這樣的枕木,就應該毫不吝嗇,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奉獻給這條路"。
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強弱決定著作文能否立意新穎,感受獨特;構思時能否浮想聯翩,思緒如天馬行空。這種思維發散活動建立在知識與經驗的積淀上,是思維操作方法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在整個高中階段應將發散思維方法的訓練按單元有計劃地安排在各年級的作文教學中。
發散思維方法可以按單元進行教授。每單元教會一種發散方法,可分三個步驟進行:
1.方法輔導。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維發散的模式,并按此發散方法練習作文。
2.鞏固練習。重點為講評本單元所傳授的方法掌握運用的情況。如寫作《橋啊,橋》一文,一位同學由面臨高初中難以銜接產生的苦惱希望能為自己建立一座橋,讓這座橋將她引向所愛、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對比中展開,在對未來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講評既強化了方法指導,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在寫作中再實踐。
3、鍛煉知識的遷移能力。重點為比較已教授過的幾種發散方法,培養運用檢索與提取的能力,進行綜合運用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