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禽的飼養方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雞禽流感;傳播途徑;禽流感防治
1.禽流感傳播途徑
現在為止研究發現禽流感主要是通過被感染過病毒的禽類污染的飲用水,飼料,或者是其它禽類使用的蛋筐、蛋盤、運輸工具等造成的直接或者間接的感染。目前科學家發現的由禽類傳染給人的禽流感有甲型 H5N1、甲型 H7N7 及甲型H9N2 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傳播,同時,加強防控知識宣傳,提高群眾的自我防范意識,嚴防疫情傳播。科學家指出,人禽流感的發生,目前只可能是因接觸的病禽而感染。人感染病毒的幾率很小。
2.禽流感癥狀
因感染的品種、年齡、性別、并發感染情況、衛生情況、健康狀況,其它環境因素以及所感染毒株的毒力和數量不同,雞病的癥狀差別也比較大。雞突然沒有任何癥狀就會死亡,這樣通常是高致病性禽流感。這種類型的禽流感出現時,雞會出現精神萎靡不振,食欲減少,羽毛蓬亂,甚至雞冠出現暗紫色,頭部水腫等情況,這種過程和潛伏期一般都比較長,最長可達到21 天。其癥狀可涉及到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及神經系統。在病情發展的初期,雞一般會出現頭部和面部水腫,冠髯發紺、充血、出血等情況,同時腿部肌肉,腹部脂肪及肌胃周邊脂肪也會出現大范圍的充血或者是點狀出血的情況;在疾病發展時的內臟病變差異很大,有時可見到肝、脾、腎和肺等臟器表面的壞死灶,產蛋母雞有時可見到有新破潰的卵黃,有時還可見到漿膜和粘膜表面的小點出血(特別是腺胃與肌胃交界處粘膜表面沿胰臟的長軸常有淡黃色斑點或暗紅色區域),但有些病雞僅見脫水。
3.禽流感的綜合防治
雞的禽流感病綜合防治的直接目的是防止病毒的最初傳入和控制病毒的傳播。達到預防和控制目標的關鍵是積極向養雞人員及其管理人員宣傳病毒是怎樣傳入和傳播的、以及如何預防這類事件的發生,從而提高全員的防范意識和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
3.1嚴格控制引種
要想控制雞禽流感,必須從雞的源頭上著手。堅決不從疫區引進種雞,對于其他地區的種雞也要進行消毒,并且最好采用隔離飼養。對來自非疫區的種雞也要先消毒并隔離飼養。隨時觀察這些雞的健康情況以及它們具有的抗體情況。當雞只本身未接種過疫苗或來自種母雞未接種過疫苗的雞雛,其血清中的 HI 抗體效價≤1:8 且病毒分離呈陰性時方可解除隔離。當我們采用接種過疫苗的種雞作為雞雛的時候,最好接種滅活疫苗的時間是在 15 天到 20 天左右,疫苗的量最好是在0.5 毫升。并于接種后的 15 天左右監測其血清抗體,當 HI 抗體效價全部達到>1:64 且相對比較整齊時方可解除隔離。當雞只本身接種過疫苗且其血清型適合本地區時,其血清中的HI 抗體效價>1:64 且相對較整齊時可不必隔離;但其相應的HI 抗體效價≤1:64 或相對不整齊時,必須隔離消毒和補做相應血清亞型的滅活疫苗并于 15 天后監測抗體,直至 HI 的抗體效價
3.2保證飼料營養與衛生并定期消毒飲用水
雞群所用飼料必須有利于消化吸收和營養全價,其各項衛生指標均應符合國標的規定。雞群的飲用水要干凈、清潔、衛生,定期進行飲水消毒并定期監測水中的微生物指標。
3.3實行“全進全出”制
所謂的“全進全出”制是指在同一范圍內只進同一批雛雞、飼養同一日齡的雞群、并且在同一天全部出場的制度。采用“全進全出”制時,雞群出場后可進行徹底的打掃、清洗、消毒雞舍及環境,以切斷病原微生物的循環感染途徑。這種飼養制度有利于控制各種傳染病的發生與傳播。“全進全出”制在同一棟雞舍、一個飼養戶或雞場的一個飼養小區內很容易做到,但要做到全場“全進全出”就比較困難,因此在設計雞場時一定要考慮分成小區,做到以區為單位“全進全出”。
4.加強禽舍建設
禽舍在家禽飼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建設圈舍進行家禽的養殖,不僅可以擴大養殖規模,還可避免或降低家禽感染流行性疫病的幾率會。在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降低或避免經濟損失,以達到保障經濟收益的目的。禽舍在降低或避免家禽感染疫病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野生禽類是禽流感病毒和其它疫病病毒的主要攜帶者和傳播者,如果飼養家禽的方式為散養,就使家禽與野禽接觸的幾率大大提升。而通過圈舍飼養家禽,就避免或減少了家禽與攜帶傳播性病毒的野禽接觸幾率,也就是從接觸傳染源的角度預防了家禽患病。通過建設圈舍開展家禽飼養,是目前從最基礎、最有效,同時也是成本相對較低的預防家禽感染禽流感的措施和手段。禽流感在我國的暴發,讓我們發現了農村家禽養殖產業存在的問題。亟待改善的就是傳統的散養模式。導致家禽接觸到了攜帶禽流感病毒野禽。攜帶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又把變異的病毒傳染給人類。如果農村家禽養殖者選擇利用圈舍養殖家禽,在避免家禽感染病毒方面會十分有效。圈養家禽方式不但可以防病,對于患病家禽的隔離和治療也很有幫助。另外,傳統家禽散養模式沒有圈養模式的效果好。通過圈舍養殖家禽不但可以減少家禽因患病帶來的經濟損失,對于擴大養殖規模,增加經濟收益,降低生產成本等都十分有效。雖然建設圈舍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但也是小投入大產出。
(1)選擇建設禽舍的位置時,需要注意避免選擇地勢較低、潮濕、凸凹不平、不適宜排水、應風口和背陰的位置。(2)選擇建設圈舍時要考慮周圍的水源和水質方面的條件,確保供水的質量和供水的數量可以符合建立圈舍和使用的需求。(3)在建立圈舍時還要考慮圈舍建設位置的客觀環境情況,如周邊交通環境、是否有可依靠的電源供應,溫度、通風、防寒保暖等方面的情況。(4)在建設飼養家禽的圈舍時,需要考慮的最關鍵因素是圈舍周邊是否有防疫站,以及防疫站的防病治病的能力。另外,就是要避免在廢棄的舊圈舍的基礎上建設新圈舍,避免由于舊圈舍中存在傳播疾病的寄生蟲或者致病細菌或病毒等,導致家禽搬入圈舍后受到感染。結束語:禽流感的暴發和感染不僅給家禽飼養帶來經濟損失,對于家禽飼養者或者是接觸者,會帶來健康損害。因此,從源頭斬斷感染,通過建立禽舍飼養家禽是最有效、最基礎、損耗最低的養殖方式。
5.結束語
總之,對雞的禽流感病,我們既不能掉以輕心或抱有任何幻想,也不要“談禽色變”和“草木皆兵”,只要我們正確認識和對待它并積極采取必要的綜合性防治措施,就能確保我們所飼養的雞群“一生平安”。■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家禽 疾病 預防 治療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1-0215-01
一、前言
在家禽的生產養殖中,經常會有一些常見病,包括內科病、外科病和產科病,以及一些寄生蟲病等。如果想做到成功養殖家禽,就需要對家禽的疾病及時治療,提前做出預防,這就需要在不斷學習與實踐中進行經驗總結。
二、目前家禽疾病預防工作的現狀
目前,畜牧業的發展的趨勢日益上漲,農戶們進行家禽飼養基本都得到了巨大的財富,可是在飼養的過程中,也會有些讓養殖戶們擔心的問題,主要就是家禽的疾病問題,如果家禽得了疾病,卻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就會很可能會發生家禽大量病死的情況,給養殖戶們造成巨大的損失。所以,每個地區的獸醫工作站和畜禽防控部門都應該承擔起本地預防家禽疾病的責任,要及時的對家禽的疫情進行監控與治療。可是,現在大部分地區的家禽疫情監測、預防預計治療等方面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因此應該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
三、家禽疾病預防及治療中存在的問題
1.盲目用藥
我國現在大部分的獸醫工作站和畜禽防控部門都還是使用過去的預防與治療體制,卻隨著科技的進步而對防治工作進行加強和改善,在畜禽防控部門的工作人員許多不具備專業的綜合素質,具有專業素質的工作人員少之又少,還有一部分獸醫僅僅是憑借著自己以往治療的習慣和經驗,并不懂得相關的基礎醫藥理論知識,像這樣僅憑經驗而沒有經過化驗的確認,會很有可能多造成誤診,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相關部門應該對患病的家禽進行解剖化驗后再確診,以免誤診。就拿家禽發熱來說,一些獸醫憑借經驗只是對家禽做降溫處理,卻沒有對發熱的原因進行診斷分析,雖然有時候家禽的發熱是加強自身的免疫力,屬于正常現象,如果這是直接對家禽進行降溫處理,反而或對其造成不良的影響。
2.忽視給藥方式
給藥方式需要根據家禽不同的病情來確定的,例如進行肌肉注射、口服或者靜脈注射等方式。而在家禽的治療中,如果沒有選擇適當的給藥方式,就很有可能造成家禽的中毒或者不良反應。例如,如果有些患病的家禽食欲不振,則不能選擇口服的方式,而需要選擇其他的給藥方式;有些需要把要入溶解到水中給家禽服用,如果沒有溶解充分,也會影響治療效果。
3.對藥物的劑量控制不熟悉
有許多獸醫在對家禽進行疾病預防和治療的過程中,并沒有了解發病的原因,對一些藥的用藥范圍以及劑量的控制也不熟悉,有一些藥需要根據家禽的體重來配制,按照每千克配制一定比例的藥,藥物可以適應的病癥范圍也都在包裝上注明,一些獸醫只是憑借著以往的經驗和習慣來進行治療與用藥,就很可能會引起不良后果。而許多獸醫如果發現相似的病癥就會使用青霉素、地米以及安乃著幾種藥物,如果沒有對癥,很可能會給養殖戶造成更大的損失。有很多地區都出現了因為藥物劑量出現了誤差,而導致家禽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情況,當注射一針時沒有效果,獸醫自認為是劑量不夠而再注射一針,就很有可能造成家禽無法承載藥物大劑量而死亡的情況。
四、家禽的疾病預防及治療的措施
1.需要加強免疫程序
獸醫工作站和畜禽防控部門需要根據家禽的具體情況,例如年齡、品種、健康情況、病史、生存環境與本地流行疾病等因素來進行家禽免疫程序的綜合制定,每一步免疫程序的設計都需要經過嚴格的抗體水平檢測程序。對于疫苗的儲存方式、使用方法以及接種方式都要十分注意,需要在家禽免疫前后,對其食用的水或飼料中加入一些抗生素。雖然免疫程序的每一步驟都進行嚴格的設定,家禽也可能感染疾病。因此爭取能夠在疾病發生之前,對具體情況進行觀測,同時給其服用預防藥物,起到抑制或殺滅原微生物與增強家禽自身免疫力的作用。
2.做好飼養加管理,以免出現應急刺激
要加強家禽的飼養管理,保證足夠的營養物質,提高家禽的免疫力,才能避免疾病的發生,確保家禽健康的生長發育。在養知識應該避免出現對家禽的應急刺激,因為這種刺激會影響家禽的生產能力,同時會提高其感染疾病的幾率。一旦發生了停電或者是光照不是的情況,也會出現一些應激反應。同時,在對家禽進行接種、轉群或者斷喙等的前后一周,都需要在其飲用水中加入一些電解多維,這樣可以緩解一定程度的應激刺激。
3.謹慎選擇畜舍場地
家禽的養殖地質的選擇既要考慮到水電、交通的便利性,又要考慮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養殖戶應該避免選擇在一些污染嚴重的工程以及地勢較高的一些地方,也不要選擇附近有其他養殖場的地方,這樣就可以保證畜舍有良好的通風環境和充足的陽光照射。對畜舍的布局也需要注意,把生活區和生產區劃分開,畜舍和孵化室劃分開。
五、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家禽的疾病是可以預防與控制的,還有許多控制方法,例如嚴格控制畜舍的人員出入、普及疾病確診實驗室、設置養殖場的齊全設施等都能夠對其進行有效的防控,獸醫工作站和畜禽防控部門需要學習科學的防控管理與養殖技術,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才能幫助農戶們增加收入,發展地區經濟。
參考文獻
[1]唐式校.淺談運輸家禽的衛生管理及檢疫[J].草業與畜牧.2011(04)
[2]王韡.家禽傳染病防治的綜合性措施[J].畜禽業.2002(02)
關鍵詞 家禽;呼吸道疾病;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S858.31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4-0277-01
在家禽生產中,混合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容易對家禽養殖業造成危害。對江蘇省豐縣家禽飼養戶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在全縣家禽發病死亡案例中,混合性呼吸道疾病占40%,治療費用超過總藥物費用的60%。該類病主要影響肉雞、肉鴨的生長發育和蛋雞、蛋鴨產蛋率的提高。家禽染病后飼料轉化率不高,治療成本增加,養殖效益下降。
1 家禽呼吸道疾病的發病原因
1.1 傳染性支氣管炎
傳染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特點是傳播快,感染該病后會出現腎臟腫大、出血,形成花斑腎。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盡早免疫。參照有關專家、廠家推薦的免疫程序,然后根據當地具體情況,會同有經驗的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制定免疫程序,一般分別于20日齡前后、50日齡前后,用傳染性支氣管炎H120、H52飲水免疫。二是盡量不用聯苗免疫,以盡量避免疫苗間的干擾作用。
1.2 大腸桿菌病
大腸桿菌是自然界的常在菌,在空氣、土壤、水中普遍存在,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病,但在動物機體抵抗力降低的情況下,就會發病。影響大腸桿菌發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沒有科學合理的管理措施。食槽、水槽等用具沒有定期清洗和消毒。二是飼料營養成分缺乏,家禽抗病力下降。三是由于其他疾病的發生,從而導致繼發大腸桿菌病。四是對各種不良環境的應激。如擁擠、潮濕、通風不良、有害氣體濃度過大、突然轉群、更換飼料、氣候驟變等。該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建立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制度,對飼養場地及工具及時進行消毒。為達到較好的消毒效果,要避免長時間使用1種消毒劑,可選擇2~3種消毒劑,輪換使用。二是切斷傳染源,避免從外界將病毒帶入養殖場。人員和車輛初進養殖場要進行消毒。三是根據家禽所處的不同階段,供給能夠滿足家禽生長、生產所需的全價配合料,并供應充足潔凈的飲水。四是遇到應激因素時,要適當補充VC或者加入抗應激類藥物,減少應激產生的不良影響。五是發現有病禽時,及時用藥物治療,療效較好的藥物有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恩諾沙星等)、抗菌素類(慶大霉素、強力霉素等)[1-2]。
1.3 敗血霉形支原體
敗血霉形支原體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主要表現為咳嗽、流鼻液和甩鼻現象,有呼吸道口羅音和張口呼吸。支原體主要是種禽垂直感染種蛋,雞群在一起飲水、吃料,由于目前慢性呼吸道疾病還沒有得到徹底控制,因此支原體在雞群中普遍潛伏存在,一旦遇到氣候驟變、溫差過大、雞舍內有害氣體濃度過高、雞舍內潮濕、 通風不良、免疫接種等應激因素時,雞體感染程度上升,即可爆發混合性 呼吸道疾病,所以該病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該病的防治方法有幾種:一是嚴把苗禽引進關,從種禽飼養管理及孵化條件好、信譽好、無白痢、種禽免疫過支原體滅活苗的種禽場購進苗禽。二是做好育雛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進雛前要把禽舍內外全部清掃干凈,禽舍的墻面、地面及舍頂用清水沖洗干凈,干燥后用3%火堿水沖洗地面和墻面,飼養用具用清水沖洗干凈后,用200 mg/kg次氯酸鈉溶液浸泡3 h,撈出后晾干備用,進雞前2 d墊好墊料,擺好飼具及用具,用0.1%百毒殺噴霧消毒或甲醛熏蒸消毒,禽舍門前設立消毒池。三是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四是做好肉禽出欄后的工作,及時清除禽舍內的禽糞,清掃禽舍及周圍環境,做好下一批禽進舍前的準備工作。五是為家禽的生長提供適宜的外界環境條件。如: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合理的飼養密度、光照,確保通風換氣狀況良好,育雛期及免疫接種時飲水中添加優質多維素,定期帶禽消毒,盡量減少或避免各種應激因素。六是在對慢性呼吸道疾病用抗菌素藥物治療時,停藥后有時復發,所以要選擇2種以上的抗菌藥輪換使用,效果較好的有泰樂菌素、鏈霉素、紅霉素等[3-4]。
2 防治對策
根據以上列舉的家禽混合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病原因,必須采取全面的綜合防控措施:一是謝絕參觀,切斷一切可能的傳播途徑。二是對發病禽進行隔離觀察治療,并加強消毒。三是切實搞好禽舍的環境衛生。四是根據家禽不同階段的營養需要,提供相應的全價配合飼料。五是對病死家禽進行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六是控制大腸桿菌、敗血霉形支原體的感染。七是根據當地實際,制訂科學有效的免疫程序,防止繼發感染。八是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禽舍內生活環境。九是選購健康、品質好的苗禽。十是科學合理地使用藥物,有針對性地選擇最有效的藥物,不濫用藥物。
3 參考文獻
[1] 沈愛梅.混合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病原因及對策[J].山東畜牧獸醫,2010(8):50-51.
[2] 付辛午,于海娟,王成達,等.家禽呼吸道疾病發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10(12):41.
關鍵詞:肉雞飼養;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6-0264-2
1 養育階段的劃分
育雛期:從出殼后到離溫前的幼雛需要人工給溫,這一時期稱為育雛期。育成期:離溫后養育到性成熟前有中雛和大雛,這一時期稱為育成期。
2 育雛期間需要的條件
2.1 溫度
在第1-2天溫度提高,可采用35℃,溫度計應測量雛雞活動的位置。溫度隨雛雞日齡增加,可按每周降3℃進行調節,直至18-21℃。溫度正常時,雛雞精神活潑,食欲良好,飲水適度,分布均勻;溫度低時雛雞密集在一起,發出尖叫聲;溫度高時,雛雞張口喘氣,飲水增加。
2.2 濕度
雛禽從相對溫度為70℃的出雛器中孵出,如隨即轉達入干燥的育雛室中,雛禽體內水分隨著呼吸而大量散發,則腹中剩余蛋黃吸收不良,飲水過多,易發下痢,腳趾干癟,羽毛生長緩慢。因此,育雛前10天可用水盤供溫,使室內保持相對溫變達60-65%。10日齡后由于雛禽體重增加,呼吸量與糞便量也隨之而增,育雛室內容易潮濕。此階段要注意調整室內溫度;使其保持在55-60%之間。
2.3 通風換氣
要求進入舍內無決氣感覺以及不刺鼻、眼為適宜。通風的同時,要注意保溫及避免雛禽受寒感冒。
2.4 光照
從孵出到20日齡,每天的光照時間都保持一定或略為減少,切物增加。
(1)在4月上旬到9月上旬孵出的雛雞,育成后期處于日照縮短時期,故到20日齡時均用自然光照。(2)在9月下旬到次年3月下旬孵出的雛雞,查出本批雛雞到達20周齡時的白晝長度,從出殼第三天起就保持這樣的光照長度。
3 進雛前的準備工作
育雛前要對育雛舍進行檢修,室內要求保溫良好、干燥,有利于通風換氣。育雛器的調溫系統和料槽、飲水器等均應進行檢修。育雛舍、用具徹底清洗、消毒并進行調溫、試溫、預溫工作。
4 肉仔雞的飼養密度
密度的完整概念應該是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每平方面積養多少只雞;二是每只雞占有多少食槽位置;三是每只雞飲水位置夠不夠。三方面缺一不可。入雛時每平方可養到30-50只,以后逐漸疏散調整。最后控制在如下范圍內(見表1):
5 肉仔雞的光照
彩用弱光制度是肉仔雞飼養管理的一大特點。強光照會刺激雞的興奮性,贊成雞的活動量增加,消耗過多,使雞群不安,甚至發生啄斗,影響增重,而弱光照可降低雞群的光奮性,使雞群經常保持安靜的狀態,有利于雞增重。
6 環境因素對家禽的影響
6.1 溫度
溫度對家禽的生長及飲料轉化率等都有影響。對成年家禽來說,適宜的溫度范圍為5-27℃,產蛋適宜溫度為13-20℃。13-16℃產蛋率較高,15.5-20℃家禽產蛋的飼養轉化率較高。經常處于22℃時,易引起蛋重降低,蛋殼變薄。經常高于29℃時,則產蛋量下降。
對家禽來說,高溫環境甚為不利。家禽無汗腺,通過表皮的蒸發只能散發有限的部分,羽毛的覆蓋使這種作用進一步受到限制,因此,幾乎完全靠呼氣來進行蒸發散熱,環境溫度達37.8℃時,雞就有發生熱昏厥的危險,超過40時,環境溫度愈高,雞存活的時間愈短。
6.2 相對溫度
在較高的環境溫度下,蒸發散熱的散熱的主要形式,如此對相對溫度也很大,則對禽體的散熱大為不利。高溫高濕的環境還籃球微生物的孽生繁殖,誘發疾病。在低溫環境下濕度過大,易使家禽因失熱過多而受寒。
7 肉用仔雞的免疫程序
正確的防疫工作減少或防止疫病的發生,科學的免疫能有效地增強機體的抗體水平,保護雞群健康。肉用仔雞的免疫程序可參考如下:
8 飼喂方案
優質肉雞新陳代謝旺盛,生長速度較快,必須供給高蛋白、高能量的全面配合飼料,才能滿足機體維持生命和生長發育的需要。優質肉雞的整個生長過程均應采取自由采食方式。
生產優質肉雞的喂養方案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將優質肉雞的生長分為0-5周齡幼雛、6周齡至上市兩個階段,分別采用幼雛日糧和中雛日糧,另一種是將生長分為0-5周齡幼雛、5-8周齡中雛、9周齡至上市肥育3個階段,分別采用幼雛日糧、中雛日糧、肥育日糧進行飼養。
9 飼喂方式
飼喂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定時定量,就是根據雞日齡大小和生長發育的要求,把飲料按規定的時間分為若干次投給的飼喂方式。一般4周齡以前每日喂4-6次,從早上6:00至晚上11:00分隔數次投料,投喂的飼料量是中下次投料前半小時能食完為準。這種方式有利于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另一種是自由采食方式,就是把飼料放在飼料槽內任雞隨時分食。一般每天加料1-2次,終日保持飼料器內有飼料。后一種方式較多采用,不僅雞的生長速度較快,還可以避免飼喂時雞群搶食、擠壓和弱雞爭不到飼料的現象,使雞群都能比較均勻地采食飼料,生長發育也比較均勻,減少因饑餓感引起的啄癖。
10 防止啄癖
優質肉雞活潑好動,喜追逐打斗,特別容易引起啄癖。啄癖的出現不僅會引起雞的死亡,而且影響以后的商品外觀,給生產者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必須引起注意。
中圖分類號:S8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03-0086-02
1 家禽營養代謝病的病因
1.1 營養物質攝入不足
日糧中缺乏某些維生素、礦質微量元素、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家禽因食欲不振而引起的營養物質攝入不足。
1.2 營養物質的需求量增多
如由于特殊生理階段(產蛋高峰期等)、生產性能的需要,其所需的營養物質增加。應激狀態時胃腸道病影響消化吸收,或寄生蟲病和慢性傳染病等情況下,都可引起營養代謝病。
1.3 營養物質的平衡失調
家禽體內營養物質間的關系是復雜的,除各營養物質的特殊作用外,還可通過轉化、協同和拮抗等作用以維持其平衡,如鈣、磷、鎂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磷過少,則鈣難以沉積;日糧中鈣過多,則影響銅、錳、鋅、鎂的吸收和利用。因而它們之間的平衡失調,日糧配方不當易發生代謝病。
1.4 飼料、飼養方式和環境改變
隨著新的飼養方式和飼養技術的應用,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地出現新的情況。如籠養雞不能從糞便中獲得維生素K;為了控制雛雞球蟲病或某些傳染病,日糧中長期添加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影響腸道微生物合成某些維生素、氨基酸等。飼料霉變、儲存時間過長等也將導致代謝病發生。
2 家禽營養代謝病的種類
(1)維生素缺乏及其代謝障礙疾病。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缺乏或代謝障礙病;水溶性維生素B1、維生素B2、泛酸、煙酸、生物素、膽堿、葉酸、維生素B12以及維生素C的缺乏或代謝障礙病。
(2)礦質元素缺乏及代謝障礙疾病。鈣、磷、鉀、鈉、氯、錳、碘、鐵、銅、鋅、硒等礦質微量元素的缺乏或代謝障礙病。
(3)蛋白質、糖、脂肪代謝障礙疾病家禽蛋白質缺乏癥、家禽痛風、小雛脂肪酸缺乏癥。
3 家禽營養代謝病的特點
(1)病程長,一般皆需要數周或數月才表現出臨床癥狀。病禽體溫一般偏低,大多有生長發育停止、貧血、消化和生殖機能紊亂等臨床癥狀,有的可能長期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而成為隱性型。
(2)多為群發性,多由于雞群長期或嚴重缺乏某些營養物質,故具有發病率高,群體發病等特點。
(3)早期診斷困難,在臨床癥狀表現往往不明顯,增加了早期診斷的難度。當發現雞群出現癥狀之后,已造成生產性能降低或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繼發或并發某些傳染病、慢性病,所需治療時間也相應延長。
(4)此類疾病可以通過飼料、土壤、水質檢驗和分析查明病因。只要去除致病因素,加強治療,就能得以預防。
4 家禽營養代謝病的診斷
4.1 病因調查
對飼養管理條件,原糧采購地點和飼料加工技術,飼喂飼料數量和時期,日糧配方平衡狀況和其實際營養價值以及家禽種類、品種、生長發育階段和生產性能等進行調查了解。
4.2 臨床癥狀觀察
維生素B2缺乏癥的雞趾爪倦縮及腿麻痹。錳缺乏癥的雞膝關節腫大,腿骨增粗,彎曲或扭曲等。
4.3 病理剖檢
挑選有代表性病雞剖檢,有可能提供依據。如白肌病雛雞的肌肉變性,外觀灰黃,骨骼肌有灰白色條紋,橫斷面有灰白色斑點等。內臟型痛風其內臟器官表面有白色尿酸鹽沉著。雞脂肪肝病的肝腫大,色黃、質脆,腹腔和腸的表面有大量脂肪沉著。
4.4 實驗室診斷
將血液、排泄物、飼料和飲水、土質等進行試驗檢測。如測定血液中尿酸含量劇增,往往是痛風癥的標志。4.5 治療性診斷
通過補給病雞群可能缺乏的營養物質,也是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如有些地區或雞群發生腹瀉,用多種抗菌素治療無效,而用亞硒酸鈉和維生素E能迅速治愈,則可判為維生素E-硒缺乏癥。
5 定期監測
5.1 中間代謝過程監測
主要檢測禽血液和糞尿,如血液甘油三酯含量升高是脂肪肝出血綜合癥的預兆,糞尿中尿酸含量升高為禽痛風病的標志。
5.2 禽產品(肉、蛋)的監測
禽體本身對某些有害物質具有匯集作用,從而在其肉、蛋里含量升高,或使其他營養物質缺乏。種雞維生素缺乏可導致種蛋的孵化率降低,雛死亡率增加。
5.3 飼料和飲水
飼料監測的內容主要為配合飼料的各種原材料營養成分的分析,毒物質和摻雜使假的測定。飲水監測主要為毒物質、污染情況以及大腸桿菌。
6 家禽營養代謝病的防治
(1)應給予合理的日糧。根據雞的品種、生長發育不同階段和生產性能等要求,科學搭配營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