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小學古代文學常識

小學古代文學常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古代文學常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學古代文學常識

小學古代文學常識范文第1篇

論文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  課時  分配  教學

論文摘 要:《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包含《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兩門基礎必修課和一系列選修課,是中文系排名第一的主干課程。但和豐富的教學內容相比,《古代文學》課時卻被嚴重壓縮,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合理分配《文學史》與《作品選》的講解時間、各段之間的教學時間及各種文體之間的教學時間,爭取在有限的課時內,盡量完整和合理地講授出文學史和經典的文學作品。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包含《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兩門基礎必修課和一系列選修課。不計選修課,單從《文學史》和《作品選》來看,《古代文學》課程在整個高校中文系也是屬于重中之重的專業課。以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為例,在諸多專業課程之中,《古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學史》、《當代文學史》、《文學概論》等七門課程被定為專業主干(核心)課程。而從學分和課時設置來看,古代文學憑借16學分、288學時的權重,遠超排名第二的《古代漢語》和《外國文學史》[1],成為名副其實的中文系第一主干課。但和古代文學大量的教學內容相比,排名第一的288學時仍然顯得捉襟見肘。從先秦到明清近代,數千年的文學史和汗牛充棟的優秀文學作品,遠非288個學時所能講畢。在此情形下,古代文學的教學想要面面俱到,既無必要,也無可能。且大多數高校在《文學史》和《作品選》之外,還開設有多門選修課,由古代文學任課教師結合自身的學術專長,對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專門文體進行講解,開設了諸如《詩經》、《楚辭》、《史記》、“唐詩”、“宋詞”等選修課,以之輔助《文學史》和《作品選》的教學。故此,《文學史》和《作品選》的講授內容須突出教學的重難點,而無需面面俱到。從課時分配來看,一般在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段和唐宋文學段分配學時較多,元明清段分配較少。講授內容主要以作家介紹、作品藝術風格的分析、文學現象、文學史流派、文學理論、文體衍生變異等為主。

具體來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合《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為一體的課程:“史”是對文學發展脈絡的敘述,“作品”則是《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作為文學課的落腳點。大致說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時間,一般是平分給《文學史》和《作品選》,二者各占一半。具體到某一階段,則會有一些出入。例如在講授元代文學時,筆者通過和學生的交流,發現只有極個別的學生會在課后閱讀《作品選》中的戲曲作品,絕大多數學生對元雜劇絲毫不感興趣,也就沒有自主地去閱讀《作品選》。因此在講授元代文學時,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多講作品。在中國古代文學諸種文體之種,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詩詞。最為典型的便是唐詩宋詞中的一些名篇,有些篇目是學生在小學、中學的語文課堂上就學習過的,甚至有些作品在孩子入學之前,便被家長拿來作為啟蒙讀物來教授孩子。因此,學生對這些作品熟悉、有感情。而先秦段如《詩經》、《楚辭》等作品,因時代久遠,文字艱澀,學生閱讀時有較大難度,對其熟悉程度自然不能與唐宋段相比。而元明清段雖然閱讀難度降低,但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唐、宋段相比,也大為降低,這既因學生對戲曲的興趣沒有詩、詞那么高,同時也因為有“一代之文學”之稱的明清長篇小說,篇幅較大。大學生的課后時間多花在對英語、計算機等科目考級、考證的準備上,他們不太愿意花過多時間去閱讀長篇小說。對于作品的陌生,使得一些學生在考試答卷時,只能空談一些通過死記硬背得來的文學史概念、常識,而不能通過具體的作品來加以印證。因此在教授先秦、元明清段文學時,作品的講解便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間的分配上,也要適當傾斜于《作品選》,讓學生通過對具體作品的閱讀,找尋自己的感悟,而不是僅僅止于被動地接受文學史教材所提供的結論。對于中學教材已選的一些篇目,不能因為學生已經學過,便一筆帶過;恰恰相反,對于大多數將來要走向中學講臺的高師學生來說,此類篇目更需要精講、細講。對一些重要的篇目,最好是要求學生背誦。事實證明,這一看似落后的教學要求,卻最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的道理在今天并不過時。 轉貼于

文學史的教學內容,大多數高校是按照從先秦到明清近代的時間順序講授。這種做法易于把握每段文學的總體風貌,但也容易遮蔽文體發生、演變的歷史。在按段教學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突出文體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李炳海先生指出:“文學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是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在知識上具有系統性。不僅如此,這門教學還要有一定的深度,對于相關的文學現象,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具體落實到文體上,就是不僅要知道某種文體的生成根據、發展演變,而且要了解文體名稱的由來。而對于文體名稱進行追本溯源,正是文學史教學和研究的薄弱環節。”[2]以時間順序進行教學,并無不可,但要有意識地突出文體的變遷。比如,在講授到唐代近體詩時,要對歷代詩體的發展作一綜述,讓學生了解《詩經》、《楚辭》、漢魏古詩、齊梁新體詩以來的詩體演變軌跡,從而更好地理解唐代近體詩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又如,在講授元雜劇之前,應對中國戲曲的發展、成熟作一系統介紹,將中國戲曲成熟之前的諸種藝術形式如原始社會歌舞、春秋戰國的優伶伎藝、秦漢百戲、南北朝“代面”等歌舞戲、唐參軍戲、宋雜劇、金院本、諸宮調等略作介紹,指出以上藝術形式可以歸納為說唱藝術、歌舞戲、滑稽戲三類,而元雜劇正是在綜合這三類藝術形式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

另外,教師還應注意對教學內容的更新,關注學術界最新動態,及時將學界已經有定論的新成果加以吸收,不能一本講義用數十年而不變。比如,袁行霈先生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在介紹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著述時,說:“至于程晉芳在《文木先生傳》中說還有‘《詩說》若干卷’,可惜已失傳,只能從前人的詩文和《儒林外史》中看到只言片語。”[3]1999年,失傳已久的《詩說》被復旦大學學者周興陸于上海圖書館發現[4],這自然可以修正文學史教材的舊說。又如,《寒花葬志》是明代歸有光的散文名篇,還被選入了中學語文教材,但今天我們所見的版本實為刪節本,刪節本把寒花當做歸有光普通的侍女,遮蔽了她為歸有光之妾的事實。復旦大學鄔國平教授從上海圖書館所藏《歸震川先生未刻稿》中找到足本《寒花葬志》[5],補出今本所無的“生女如蘭”等重要內容,這就顛覆了對《寒花葬志》的傳統認識。在《作品選》教學時顯然也要將此成果及時加以吸收,對《寒花葬志》進行新的也是正確的解讀。如此教學,既能傳授學生最新的知識內容,也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研究型學習。

注釋:

[1]古代漢語和《外國文學史》均為7學分,126學時,見http://cllc.gxnu.edu.cn/wwwroot/jdnewsview.asp?id=733,2010年12月12日。

[2]李炳海:《關于中國古代文體的思索》,學術交流,2010年,第7期。

[3]袁行霈主編,黃霖,袁世碩,孫靜本卷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頁。

小學古代文學常識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職高專 古代文學 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C-0126-03

高職高專語文教育專業主要是培養從事基礎教育的技能型教師。《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表明由過去單一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轉變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在這樣的形勢下,語文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必須根據形勢的發展,既具備理論知識,又擁有實踐能力。古代文學作為語文教育專業的專業理論模塊,在教學上既要注意夯實學生的專業文學知識,也要建立新型的教學模式,完善教學手段,深化古代文學的教學改革。

古代文學是高職高專語文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它內容博大精深,涵蓋學科廣,包含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和名家們無數優秀作品。它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古代文學的基本知識,提高鑒賞和評析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為將來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打下夯實的基礎。然而,在實際的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卻感到困難重重。一方面,教學內容龐雜,教學課時卻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教學模式單一、呆板,強調文學史解讀,忽略文學作品的欣賞,使得學生對教學內容喪失興趣,也使得學生失去品析作品、感受美感的機會。

如何進行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走出純理論課的教學困境是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筆者大膽嘗試,對傳統的古代文學教學模式進行革新,選取知識點中最具有個性的知識點,將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另外,運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的方式方法,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做合一”的古代文學新課堂。

一、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

古代文學這門課程包括了上古到近代三千多年的歷史內容,跨度相當大,除了文學發展史外,還有大量的作家作品、不同時期的文學現象及文學流派。文學體裁包括詩、詞、曲,賦、駢文、散文、戲曲和小說,涉及的學科有語言學、哲學、史學、美學甚至包括文藝學、文獻學。但古代文學在語文教育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只占64個學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實際,優化內容,整合課程,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里最大限度地吸收文學常識和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首先,選取各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思潮作為突破口,讓學生領會在文學史上,不同的時期都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學思潮。如先秦的百家爭鳴、漢代的獨尊儒術、魏晉的建安風骨、唐代的古文運動,這些文學思潮不但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現狀,體現時代特征,展示中華民族的思想特征,而且也代表了文學的時代性。其次,提取具有經典價值的文學作品作為重點講授的內容。先秦有《詩經》《離騷》,唐詩有李、杜,明清小說有四大名著,這些作品不但具有代表性,通過學習它們,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學素養,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學習情境,對整個古代文學的過程進行整合,優化學習內容,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以詩歌起源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對中國古典的精神源頭進行情境描述,讓學生了解現實主義詩歌以浪漫主義詩歌為開端,然后引出代表作《詩經》和《楚辭》,讓學生通過對經典作品的誦讀體會作品的魅力,并對作品通過討論、分析,提高鑒賞能力。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合,突破了以往過分著重文學史的描述的平面教學,做到了點面結合,縱橫交錯,文學知識與文學體驗并重。這種融知識傳授、文化提升、精神陶冶與審美養為一體的課程框架,有利于高職高專的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譜系。

二、提高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手段與方法

當前古代文學教學存在不少問題。表現在壓縮教學時間,不少高職院校安排古代文學只有一個學年,這就產生教學容量大與教學課時數過少的矛盾。教學模式上,大部分教師都沿襲了分段文學史教學與文學作品講授的模式,這使得文學史與文學作品割裂開來,從而造成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理論建構輕視知識積累,強調觀點灌輸而忽略基礎知識積累,對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形成自己的觀點十分不利。因此,要使古代文學教學在質上有提高,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一)深化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改革課程教學模式。2012年3月,我國教育部了《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該規劃指出“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而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的實質就是要“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將教師主宰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改變為既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教學結構”。古代文學傳統的教師分析作品、學生記筆記的課程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培養技能型教師人才的目標,必須結合時代的要求,改革課程教學模式。

古代文學的內容十分龐雜,但一節課的時間十分有限。教師在課堂上常常要旁征博引地補充相關的材料。如對一些古代的典籍的介紹、一些作品的解讀,由于文字晦澀,如果單純靠教師在講堂上講解,不但效率低,而且也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利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結合課程特點,將教學模式改變為“情景―項目―學習檔案”的循環模式,把學生引入情景激發學習興趣,然后學生基于項目的主動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知識系統的檔案。在這個模式中,情境創設是關鍵,教師首先創建一個開放而自由的學生環境,把學習者帶入到學習環境當中,與此同時,教師要準備充足的教學資源,如媒體素質,資源索引和學習網站。這樣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學生利用數字化資源,根據任務驅動,進入到問題任務環節。第二階段是基于問題與任務的過程學習。學生帶著明確的問題或任務進入學習當中,他們的角色就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和個性化的獨立學習者,同時還能和共同體有積極合作的機會。學生可以利用即時通信工具與教師甚至專家進行互動,并且有豐富的資源作后盾,學習者就可以真正實現創新性學習方式的轉變。最后是學習的評價階段。有信息技術的支撐,學生的評價可以更加完善且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建立的學習檔案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如在先秦文學的詩歌教學,教師創設出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這個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結合“開端”這個關鍵詞去收集和學習相關的詩歌,了解詩經開創了文學創作的現實主義,楚辭開創了文學創作的浪漫主義。并把詩歌的寫作背景、思想內容、作者等相關知識分門別類,學生寫讀書筆記、作品分析,然后把這些建立成一個個學習檔案。這個教學模式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并將信息技術作為一個隱形的因素融入課程當中,它雖然沒有顯性表現,但是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這模式里,信息技術是一個有機結合的部門,它支撐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索與學習,從而培養了學習者自主學習以及主動探究的研究方法,支持學生從多渠道獲得學習知識的機會,使其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獲得更多的學習自由,從而在教學中擺脫對教師的依附,使自身的主體地位得到彰顯。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面對古代文學廣而深的特點,在教學實踐上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課堂上可綜合運用研討式教學、誦讀式教學、討論式教學。

1.研討式教學。對于教學而言,重要的是“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研討式教學就是將學生由知識性學習變成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教師讓學生在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作品獲得,培養他們對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在《關雎》一詩的講授中,提出古人的認為這首詩是吟詠“后妃之德”,讓學生去討論是否認同這樣的說法。并且通過分析,理解《詩經》里的主要題材、現實主義的反映,以及賦比興手法的運用,并且從這些愛情詩引申到后世對《詩經》的吸收。運用研討式教學,能夠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擴寬學生知識面,更引導學生樂于探討,敢于質疑,從自己的角度去解讀作品、賞析作品。

2.誦讀式教學。文學的美在于賞析,在于發現。古代詩文的美除其文學性外,還有音樂性。誦讀式教學是通過誦讀作品,引導學生細致深入地體驗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把獲取文學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文學素養結合起來。誦讀教學法包括示范誦讀和學生誦讀兩種。示范誦讀可以通過教師示范,也可以通過音像示范。教師必須深入了解文學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內容,與作品產生共鳴,才能讀出作品的感情,從而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而學生的誦讀分為集體誦讀和個人誦讀兩種,學生通過對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有感情地誦讀作品。這樣不僅能體會古代文學的文字之美,也可以體會其音樂之美。如對漢賦的解讀。讓學生誦讀抒情小賦《歸田賦》。先讓學生集體誦讀,然后再由個人誦讀。在不斷反復的誦讀中,體會里面的清新平淺的語言,理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情愿歸返田園的心情。而在學習《焦仲卿妻》時,也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誦讀,要求學生從焦母、蘭芝和仲卿的角度去理解作品,體會三個不同身份、不同意愿的人的想法。通過誦讀的教學,可以避免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去機械地背誦課文。通過誦讀作品,學生將自身的情感體驗融入到對作品的理解和賞析中。

3.討論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分小組對某個問題進行研討,發表各自的意見和看法,相互啟發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加學生課堂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史記?項羽本紀》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如何看項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通過討論這個觀點的正確與否,讓學生了解作者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并引導學生從《史記》里的《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里找資料,從多個側面的材料中去把握項羽這個人物,通過文章中太史公對項羽的評價,了解《史記》的創作特色,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后世文人對項羽的評價中尋找材料,進行討論。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發學生討論,并在學生進行總結發言后進行點評,對學生的討論過程進行評價。

三、延伸課外活動,注重專業技能培養

高職高專語文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技能型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這個前提下,學生不僅應該具有文學鑒賞能力、分析能力,還應該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因此,古代文學的實踐教學不能局限在課堂教學中,還應該延伸到課堂外,注意與專業技能相結合。我們可以通過舉辦各種課外活動,“逼”學生自主學習,把學生的誦讀能力、書寫能力以及教學能力融入到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如在班上舉行經典詩文誦讀大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結合唐詩宋詞的教學,舉行書法比賽,讓學生通過臨摹字帖進行詩文書寫;在一些絕言律詩的教學上,結合教師技能,讓學生扮演教師,撰寫講解的簡單教案,并進行講解。舉辦這些教學活動,學生是主體,老師起到指導作用。這些有競爭的活動,不但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能彌補課堂教學知識局限性的不足,從而使得學生能認識自身的不足,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總之,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合高職高專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學會“備學生、備課本、備內容”,改變教學思想,整合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古代文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J].課程?教材?教法,2014(2)

[2]戴干明.高職高專語文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創新的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報,2012(9)

[3]黃澄華.高職院校中國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困境與對策[J].宜春學院學報,2011(3)

[4]劉偉.關于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0)

【基金項目】貴港職業學院2013年教學改革課題(130208,A)

小學古代文學常識范文第3篇

【關鍵詞】閱讀 摘錄 想象 表演

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是課堂,優化課堂結構至關重要,但學生在課堂之外還擁有大量的時間,如果在課堂之外能夠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恰當的輔導,那么,不但能夠補充課堂教學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地培養了學生的素質。在課堂之外,我常常進行以下幾方面的輔導。

一、課外閱讀。介紹好書給學生閱讀,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愿望,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認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物,引導學生讀好優秀的課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選取圖文并茂的課外讀物;中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的思維已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邏輯性、說理性較強的讀物給學生閱讀。

從學生上一年級起,我就要求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閱讀范圍包括文學方面,歷史方面,科技方面等等。定期為學生開列書目,比如《上下五千年》《十萬個為什么》《我們愛科學》《中外童話》等等。鼓勵學生寫讀后感,摘錄優美詞句,精彩片段等,如語文方面的知識、優美的詞句、精彩的描寫、生動的對話、好的開頭和結尾、精辟的議論、寫作常識以及文章的結構提綱等;記歷史、地理以及其他學科方面的知識或趣聞;記名人名言、精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跡及豪言壯語等。定期在班里交流。這樣豐富了學生知識,開闊了視野,久而久之,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廣,綜合素質越來越高。

二、“補充營養”。書上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比如每冊語文書上的古詩只在二~四首,而我國古代文化源源流長,古代文學是國之粹,應該大力繼承,發揚光大。教學時,對已有曲調的,像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岳飛的《滿江紅》、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王維的《陽關三疊》……可直接播放歌曲錄音,感受詩詞情境。同時我定期給學生推薦古詩,學生能舉一反三,融匯貫通。久而久之,學生積累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在古代文學方面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為以后的學習做了充分的準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覺能力。

三、記日記。日記,是一種把自己一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及自己的言行,簡明地記錄下來的文字形式。寫日記是一種很好的習慣,可以幫你記憶往事,經常能回顧小結,用以鞭策自己。另外,對于一個初學寫作者來說,寫日記還能鍛煉其的寫作能力。所以我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讓他們將生活中一件件自己感觸較深的事記錄下來。比如,今天你過得很高興,到底是什么事讓你這么高興,把它記下來……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又鍛煉培養了作文能力。

四、勤于動手、動腦發揮想象。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想象力,一名合格的教師應善于挖掘,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盡情地表現施展,表現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用多種形式再現課文的重點內容,使之得到鞏固。學完《小蝌蚪找媽媽》一文,課文中青蛙的生長過程奇妙、有趣,讓學生動手把小蝌蚪、小青蛙剪下來,疊出來。這樣既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又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還進行了美育,陶冶了情操。例如,教學《凡卡》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凡卡滿懷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個美夢。是什么美夢?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寫錯地址,爺爺收到信后將會怎樣?又如《窮人》一文,文章結尾寫漁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兩個孩子,妻子桑娜卻坐在那兒一動不動,這是為什么?當桑娜告訴他孩子已經抱回來時,他會有什么表情?會說些什么?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漁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將怎么過?漁夫能否把西蒙的兩個孩子養大成人呢?又如作文教學中可以嘗試讓學生寫童話“春姑娘悄悄來到我家杏樹前,只輕輕吹一口氣,杏花就開了,粉嘟嘟,真好看。”——《春天來了》

“凳子老弟,你就知足吧,昨天小主人剛剛在我背上刻了一個早字,今天又把我當馬騎,你說我招惹誰了。”——《桌子與凳子的對話》

小學古代文學常識范文第4篇

《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初中生必須“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因此,文學常識是中考命題的重要指向之一。文學常識題的命題范圍是初中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以及與之相關的內容,有時還涉及有關的文體常識。考查時常和名著閱讀相結合。

文學常識內容繁多,面廣量大。綜觀近年來各地的中考試題,可以發現當前中考對這一考點的具體要求是:①熟記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出處;②了解有關的文體常識和文化常識,如“說”“記”等古代文體常識;③了解重要作家及文學流派的成就、風格;④了解重要作品中的典型文學形象。

備攻策略

針對中考對文學常識考點的要求,考生只有對教材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內容、作品人物和相關文體常識、文化常識有較充分的了解,答題時才能得心應手。基于此,筆者建議從三方面備攻:

1. 梳理歸納,系統識記。可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名篇按國籍、朝代、籍貫或文體分門別類梳理匯總,形成表格,以便系統復習。

2. 重點難點,巧妙突破。對于高頻考點、難記考點,可以采取摘錄法、歌訣記憶法、圈點勾畫法、反復重溫法等多種方法巧妙復習,務必個個擊破。

3. 強化訓練,查缺補漏。可將近年來的中考試題演練一番,分析出相關的常考點,查找出自己的易錯點,反省出備考的遺漏點,適時復習,以利周密備攻。

實戰精講

文學常識題的主要題型有選擇型、填空型、連線型、對聯型等。現擇2010年中考試題加以解析:

選擇型

例1(2010河南卷)下列各項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A. 《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B. 李白是盛唐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他的詩大多具有沉郁頓挫的風格。

C. 宋詞代表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分婉約和豪放兩大派別。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蘇軾和辛棄疾。

D. “說”是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跟現代雜文相似。

解析解答這類題型一般分三步走,一是解讀題干要求,看清題目要求是選出“有錯誤的一項”還是“正確的一項”;二是在平時熟記積累的基礎上逐一分析各選項內容是否符合題干要求;最后篩選出其中“有錯誤的一項”或“正確的一項”填在答題區。亦可采用選項排除法解答,先排除不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然后得出正確選項。本題第二個選項中“沉郁頓挫”是唐代另一位偉大詩人杜甫的詩作風格,因此這一選項表述錯誤。

參考答案B

填空型

例2(2010福建三明卷)古代文學作品中,有不少與虎結下不解之緣的英雄人物,請猜猜他是誰。

① 沂嶺西風九月秋,雌雄虎子聚林丘。因將老母殘軀啖,致使英雄血淚流。猛拼一身探虎穴,立誅四虎報冤仇。(英雄: )

② 景陽岡頭風正狂,萬里陰云霾日光。忽聞一聲霹靂響,山腰飛出獸中王。昂頭踴躍逞牙爪,麋鹿之屬皆奔忙。清風壯士酒未醒,岡頭獨坐忙相迎。(壯士: )

③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孫郎: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的了解情況,解答這類題型的關鍵在于平時應熟讀教材以及課標推薦的名著、名篇,對作品中提到的典型人物有深刻的認識。

參考答案①李逵②武松③ 孫權

連線型

例3(2010寧夏卷)選出你最熟悉的一部作品,用直線將其相關的作家、國籍以及作品中的人物連在一起。

《名人傳》 笛福

美國 蓓姬

《魯賓遜漂流記》 馬克?吐溫

法國 米開朗琪羅

《湯姆?索亞歷險記》 羅曼?羅蘭

英國 星期五

解析解答這類題型的關鍵是識記準確,不可張冠李戴。平時可將課標要求的名著,按照作品名稱、作家、人物形象、內容梗概等項目,予以梳理,做成卡片,整體識記。

《名人傳》 羅曼?羅蘭

法國 米開朗琪羅

《魯賓遜漂流記》 笛福

英國 星期五

《湯姆?索亞歷險記》 馬克?吐溫

美國 蓓姬

對聯型

例4(2010遼寧沈陽卷)沈陽某中學與韓國某中學進行了一次“走進唐詩宋詞”的文化交流活動。下面是學生搜集的三組詩句,請根據第二組或第三組詩句的內容補全對聯。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辛棄疾)

上聯:憶李杜吟唱壯志情懷,

下聯:。

解析這類題型借對聯的形式考查對有關文學常識的把握情況。解答此類題型,首先要清楚對聯的基礎知識,對聯有四大基本特征:字數相等,結構一致;內容相關,上下銜接;詞性相對,位置相同;平仄結合,音調和諧。從這些特點出發,再結合具體問題的情境,問題就不難解決。本題下聯內容必須從題干要求的第二組或第三組中擬出,而且要與上聯思想傾向、風格格調相一致,即欣賞贊美詩人詩句;字數必須跟上聯相等,即九個字。結合平時課內學過的文學常識,我們知道“王孟”并稱,他們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蘇辛”并稱,他們是豪放派詞人代表,該題下聯即可迅速擬出。至于對聯的平仄,因為情況復雜,考試中一般不會過分苛求,只要寬對就可以了。

參考答案①品王孟寄情碧水田園; ②讀蘇辛歌詠赤膽忠心

通關演練

1. (2010重慶綦江卷)下列各項中作家、作品及相關信息搭配有誤的一項是()

A. 魯迅――《故鄉》――小說

B. 蘇軾――《小石潭記》――北宋文學家

C. 余光中――《鄉愁》――臺灣詩人

D. 都德――《最后一課》――法國作家

2. (2010云南昭通卷)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藤野先生》都是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人物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張飛就是其中之一。

C. 蘇洵(父)、蘇軾、蘇轍“三父子”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都屬于“唐宋家”。

D. 《我的叔叔于勒》選自短篇小說集《羊脂球》,作者是法國著名的小說家莫泊桑。

3. (2010廣東梅州卷)下面有關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A.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又稱《太史公書》),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B. 古語“化干戈為玉帛”中的“干戈”指戰爭,“玉帛”指和平。

C. “高山流水有知音”與“白雪陽春傳雅曲”可組成一副對聯。其中,“高山流水有知音”是上聯。

D. “經過大家的努力,我們的學習成績大大增加了。”這句話詞語搭配不當,應當把“增加”改為“提高”。

4. (2010云南玉溪卷)下列關于文學常識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者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

B. “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怒殺閻婆惜”等情節說的是《水滸傳》中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C. 喜劇《威尼斯商人》是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劇作,在劇中,假扮律師的鮑西婭一定要高利貸商人夏洛克原原本本地執行契約,用智慧戰勝了夏洛克。

D.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現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話劇《茶館》等。

5. (2010福建龍巖卷)下列對文學常識和名著內容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都出自魯迅的小說集《朝花夕拾》。

B.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極大社會諷刺性的喜劇。

C. 《格列佛游記》講述的是英國船醫格列佛因海難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以及馬國等地的經歷。

D. 《伊索寓言》中《烏龜和老鷹》的故事通過烏龜非要學飛翔不可,結果摔死的悲劇,說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性。

6. (2010四川樂山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馬說》一文的作者是我國唐代文學家韓愈,他是我國散文家之一。

B. 《楊修之死》選自清代小說家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

C. 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在《傅雷家書》中,苦心孤詣地教導兒子,他希望兒子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D. 《童年》是蘇聯作家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這部小說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7. (2010浙江寧波卷)名著閱讀。

那穿紅衣的鑼夫,與拿著綢旗的催押執事,幾乎把所有的村話都向他罵去:“孫子!我說你呢,駱駝……”他似乎沒有聽見。打鑼的過去給了他一鑼錘,他翻了翻眼,朦朧地向四外看下,沒管打鑼的說了什么,他留神地在地上找,看有沒有值得拾起來的煙頭兒。

① 文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

② 下面選項中與“他”有關的兩個細節是()()

A. 他掏出一本談話手冊,用一般耳聾者慣有的尖銳的聲音,讓人家把要說的話寫下來。

B.立冬前后,他又喝醉。一進屋門,兩個兒子――一個十三,一個十一歲――就想往外躲。

C. 他回到故鄉后,又受到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自容。現在是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

D. 地上的水過了腳面,濕褲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著他的頭和背,橫掃他的臉。

8. (2010山東臨沂卷)“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這是清代愛國名將左宗棠書塾的一副對聯。我們知道,讀破萬卷,首推名著經典;神交古人,當交心靈品格。中外名著所禮贊的圣哲先賢,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有許多都值得我們“神交”。請從下面推薦的4人中任選其一,先填寫作品名稱及作者,再用一句話概述你愿與之“神交”的理由。

貝多芬保爾?柯察金諸葛亮魯智深

① 我選,出自作品:《 》,作者:

_______________② 理由:_______________。

9. (2009廣西河池卷)對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樣式,請你根據下面提供的內容,擬寫下聯。

他恩怨分明,為兄報仇,斗殺西門慶;他行俠仗義,醉打蔣門神,替金眼彪施恩奪回快活林;他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夜走蜈蚣嶺,痛殺王道人。

上聯:疾惡如仇,魯達拳打鎮關西;

下聯: 。

參考答案

1. B2. D3. C4. B5. A6. B7.①祥子② B D

小學古代文學常識范文第5篇

一、形成制度,營造濃郁的氛圍

由于本校的學生大多數是農民工子女,學生受到的民族文化的熏陶較少,學生能背誦的古詩文屈指可數,所以在活動之初,學校就專門成立了活動領導小組,由德育處、少先隊為具體實施機構,直接指導各年級教研組的詩教工作。由德育處、少先隊制定每周一詩的活動計劃,制定每周一詩教師輪值表,并由各個語文老師納入到每學期的教學計劃中。“每周一詩”不但以課本里的古詩文為教材,還由教研組精心挑選部分古詩文編排成校本教材,如《風》《宿建德江》《春思》等。在經典誦讀的實施策略上,我校還依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知識結構的不同,引導學生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我們利用晨讀或課前的一兩分鐘,讓學生似有所悟般地反復吟誦,讓學生沉浸到古詩文所營造的氛圍中。另外在教學樓的走廊、各班教室配以中國歷代文人墨客的古文詩句,營造了濃厚的古典文化氣息。

二、開展活動,喚起誦讀的熱情

不僅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各班開展課前一吟活動,而且通過學校的廣播引路,配樂美讀等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學生通過上圖書室、查古詩背景、請教家長等各種途徑,積極查找、學習古詩,高年級的同學每周還進行一次“每周一詩”的運用交流。通過各種活動,學生在朗朗上口、優美動聽的朗讀中,初步領略古詩文的語言美、意境美,產生聽覺上的愉悅感、美感,沉浸于美好的藝術享受中,從而引起學生誦讀古詩文的濃厚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古詩文可謂自然天成,學生也順理成章地愛上古詩文。如學校舉行的“古詩大比拼”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而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將古人勤奮好學、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注入學生心田,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得到了健康向上的教育。如《示兒》等一首首激人奮進的古詩已被學生廣為傳唱;《憫農》等寓意深遠的古詩如同一面面生活的小鏡子,照出了學生自身言行的不足;《七步詩》等古詩讓學生知道做人應有與人為善、胸襟廣闊的修身之道。

三、再創意境,拓展想象的空間

教師對古詩文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古詩文的態度。所以,教師必須有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對古代文化有較深入的了解,用心去講解文章的精彩,用情去感染學生的閱讀激情,讓學生不斷感受到老師對古詩文的喜愛和熱情。因此,學校定期開展“同課異構”教古詩活動,教學中教師努力營造開放的課堂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自由地讀、自由地想、自由地“畫”意境。教學是以“畫”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們從詩的字里行間去想象這幅畫,補白這幅畫,讓古詩煥發新的活力,閃爍想象創新的光彩。如教學楊萬里的《小池》,教師緊緊抓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句詩,引導學生想象“你看到了怎樣一幅畫”。孩子們有的說荷葉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有的說荷葉卷起了小尖角;有的說一只蜻蜓飛過來跟荷葉打著招呼呢;還有的說荷葉真瞇縫著眼看著小蜻蜓翩翩起舞呢!……這是孩子們對詩的意境的再創造,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吟詩作畫,把古詩想象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畫,融想象于畫面,這也是一種詩文、詩情與學生品味、感悟的對話和交流。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畫畫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把畫畫融入古詩課堂,拉近了他們與古詩的距離,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感悟意境,而且培養了審美能力。學校每學年開展的校園文化藝術節、讀書節的活動為學生創建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詩畫互動”正如一池碧波蕩開漣漪,讓孩子在詩情畫意拓展想象的空間、領略古詩的魅力!

四、分層評價,體驗成功的喜悅

為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學校不但開展形式多樣的大比拼活動,如對詩句、根據所說詩人背誦出其詩篇、根據內容說詩句(如說出有關“月”的詩句)等,而且評價方式靈活多樣:自評、互評、家長評、教師評、學校抽評等。評價采用分層評價的方法:一、二年級以背誦積累為主;三至六年級分為賞析、背誦、閱讀和學習詩詞常識四個部分,適當地滲透一些簡單的格律常識,有機地進行立意、構思、煉句或其他寫作技法的感悟,并有效地指導、引領有條件的學生進行創作,促進學生在詩詞方面的共同成長。無論何時、無論哪個學生只要通過努力,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五、鼓勵創作,提高師生的素養

讀詩是體味,創作是內化。在強化詩詞背誦積累的同時,我校還大力提倡并鼓勵部分對詩詞有濃厚興趣的師生嘗試進行詩歌創作活動,并擇優推薦到有關詩刊發表。學校網站今年就收到師生創作的詩歌數十篇,學校擇優選取部分作品發表,如一位二年級學生的《誰和誰好》:

誰和誰好?花和陽光好,陽光照著花,花兒仰臉笑。

誰和誰好?人和小樹好,人給樹澆水,樹給人氧氣。

誰和誰好?我和同學好,大家唱著歌,一起上學校。

誰和誰好?我和同桌好,我們相幫助,不吵也不鬧。

這些作品不僅啟迪了學生智慧、傳承了中華美德、點燃了師生真情,而且孕育了審美情趣,播種了創新種子,提升了師生的素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樊市| 万荣县| 惠水县| 江源县| 海伦市| 荣成市| 稻城县| 衡阳县| 开封市| 东台市| 浦东新区| 林甸县| 丰镇市| 裕民县| 台南市| 子长县| SHOW| 赫章县| 新宁县| 青州市| 双辽市| 桃园市| 泰兴市| 博白县| 长乐市| 花莲县| 济源市| 新巴尔虎左旗| 曲沃县| 黔江区| 二连浩特市| 类乌齐县| 封丘县| 阜南县| 静海县| 桂阳县| 安国市| 遂川县| 益阳市| 苍溪县| 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