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多彩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蒙古族;民俗文化;幼兒園藝術課程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4-297-01
新課程提出,作為人文精神培育的教育,我們必須在學前教育中,滲透自己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必須從小開始,要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活動讓民族情結扎根于兒童的心田。因此,基于這樣的理論依據,我們開展了“蒙古族民俗文化在幼兒園藝術教育中滲透的實踐研究”教研課題,在實踐研究中,我深深感受到,將民俗文化資源滲透于新課程,不僅豐富了課程內涵,更賦予了教材新生命與活力。
一、幼兒園開展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的意義:
蒙古族是的主體民族,自古以來生活在廣袤的蒙古高原上,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作為21世紀成長起來的幼兒,他們生在內蒙古,長在內蒙古,在蒙古族歌聲中長大,但對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特別是蒙古族幼兒過著與漢族人沒有區(qū)別的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推移,他們就會缺失本民族的東西,淡忘本民族的特征。作為在蒙古族地區(qū)長大的孩子,特別是蒙古族孩子,應該讓他們了解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特點及民俗文化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讓民俗文化得到“回歸”,更利于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我們之所選擇“以蒙古族民俗文化為切入點,豐富幼兒園藝術教育課程”,原因有兩點:1、我園位于包頭市昆都侖區(qū),地處內蒙古中部地區(qū),是包鋼唯一的一所民族幼兒園,有蒙、回、漢、維等民族幼兒300多名,對幼兒進行主體民族文化教育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也是幼兒發(fā)展的需要。2、針對現(xiàn)有教材地區(qū)性教育不突出,教學內容不系統(tǒng)、不全面等問題,想通過課題的研究,找到適合本園實際、便于實施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以達到增強教師、幼兒的民族意識,尊重蒙古族民俗文化,增進民族團結,把蒙古族民俗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下去的目的,從而形成自己的蒙古族民俗教育特色。
二、以蒙古族民俗文化為切入點,豐富幼兒園藝術教育課程: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為此我們選取蒙古族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幼兒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內容滲透到幼兒園的藝術領域之中,采取幼兒喜愛的方式,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幼兒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和特點,從而激發(fā)幼兒熱愛蒙古族民俗文化的情感,愿意在藝術活動中進行大膽表現(xiàn)與創(chuàng)新。
1、以創(chuàng)設育人環(huán)境為切入點,讓幼兒感受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園所結合教研課題和辦園特色,為幼兒創(chuàng)設具有濃郁蒙古族特色的教育環(huán)境:利用晨間接待,早操時間,園所利用多媒體廣播系統(tǒng),為幼兒和家長播放蒙古族樂曲,并定期更換,營造蒙古族音樂氛圍,讓幼兒感受蒙古族樂曲的悠揚;利用園所外墻進行蒙古族抽象浮雕的制作,藍色的墻白色的浮雕,給人以美的遐想。
2、以實施藝術教學為切入點,讓幼兒體驗民族文化的生動質樸 沒有創(chuàng)新實踐,便沒有繼承和拓展。為此,園所采取多媒體課件教學、觀片活動、手工制作、藝術欣賞、美術繪畫、社會實踐等方法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拓展幼兒思維的想象力,讓他們了解到不同特色的蒙古族民俗文化,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創(chuàng)造出他們獨特的藝術作品來。
3、以各種活動內容為切入點,讓幼兒參與蒙古族民族文化教育 課堂是幼兒藝術教學的主陣地,也應是與蒙古族民俗文化資源整合的最自然和諧的平臺。教師根據課堂及教材的需要,合理地利用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資源,與教材進行整合,為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資源注入新鮮內容,以發(fā)展的眼光來對待繼承,同時,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幼兒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滲透 民俗文化
現(xiàn)代著名學者錢穆曾說:“風俗為文化奠深基,茍非能形成為風俗,則文化理想僅如空中樓閣,終將煙消云散。”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一個民族的民眾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可以讓學生了解、吸納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精華,成為一代有文化有素養(yǎng)之人,成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下面我就對這個問題簡單談一下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有不足之處望大家斧正。
一、滲透民俗文化的基本保障
新課程標準對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新的建議,提到教材編寫“應體現(xiàn)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理解和尊重多元(樣)文化”“開闊學生視野”。中學語文教材的這些特點也具體體現(xiàn)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課文有魯迅的《社戲》、《故鄉(xiāng)》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綱》,孫犁的《蘆花蕩》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課文有《茶館》《荷花淀》《胡同文化》《我與地壇》等,中學生在學習這些課文的時候,既提高了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中學生在學習掌握新知識的時侯,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鮮感都很強,他們往往更喜歡學習趣味性的知識,更喜歡多姿多彩的課堂,對教師的照本宣科地講解和枯燥無味的知識傳授不感興趣。而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和民俗文化知識就能夠豐富課堂教學,這些知識在課文教學中往往能滿足學生的更多需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諺語或一些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作為新課的導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的基本途徑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雖然有其可行性,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并不屬于常規(guī)的語文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民俗文化的講解和滲透時需要結合具體的授課內容,尋找有效途徑和具體方法進行分析、滲透。1.通過突破中學語文課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教師如果在講授過程中不能進行正確的解讀,那么,學生在對課文的理解就會不完整、不深入,這就需要教師對這些民俗文化進行正確的分析,詳細地講解2.通過開拓中學語文學習的新渠道來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在借助優(yōu)質課程資源、開拓中學語文學習新渠道時,如果能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成分的支持,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素材,可以拓寬中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3.通過發(fā)現(xiàn)、領悟中學語文課本中經典文學作品的內涵來進行民俗文化滲透。在中學語文課本中,許多經典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往往是通過具有民俗風情的事物來表達的,在講授這些經典詩歌時,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蘊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內涵的理解。4.通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寫作訓練來進行民俗文化滲透。民俗經過歷史的積淀,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教學期間,教師如果能夠緊扣不同的時令節(jié)日,對中學生進行相關的作文訓練,可以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5.通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來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在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教師如果能夠充分利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有關民俗內容,能夠使中學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三、切勿盲目的滲透民俗文化
關鍵詞: 花卉文化 民俗文化傳承 文化多樣性
一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但在經濟全球化的同化下,在旅游活動的負面影響下,民俗文化的純凈性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為了使多樣的民俗文化傳承下去,必須對民俗文化的文化內涵進行發(fā)掘及宣揚。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常重視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2001年11月2日第二十次全體會議根據IV委員會的報告通過決議)指出:“人類的共同遺產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這種多樣性的具體表現(xiàn)是構成人類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的多樣化。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chuàng)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利益予以承認和確定。”[1]而各國民俗文化的多樣性正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反映。
民俗及民間風俗,是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文化現(xiàn)象,具有民族性與地方性的特征。[2]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qū),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區(qū)的歷史發(fā)展軌跡,也是一個地區(qū)或民族文化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根源。但在經濟全球化、旅游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民俗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如許多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已不再愿意穿著本民族的服飾;按古規(guī),苗族的蘆笙在每年春種秋收這一段農忙日子里是不能吹奏的,可在貴州雷山縣的一個苗族村寨,倘若來了旅游團隊,不論什么季節(jié),只要付上300元左右的人民幣,就可以觀賞到全套表演。[3]從中也引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承工作,從而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樣化?要使民俗文化在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傳承下去,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發(fā)掘并宣揚各種民俗文化中的文化內涵。下面就以我國花卉文化為例加以說明。
二
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花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1.桂花與民俗文化
關于桂花,漢晉以來,有月宮桂樹之說。《太平御覽》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樹。”進而有吳剛在月中伐桂的傳說。比喻科舉考中為月中折桂、蟾宮折桂,且作為成語,至今使用。月亮和桂花的傳說還演化出中秋賞桂、飲桂花酒的習俗。[4]
桂花除了與中秋節(jié)相關,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彝族剪紙中就有桂花的圖樣。[2]
2.與民俗文化
重陽節(jié)的包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重陽節(jié)也叫“菊節(jié)”、“節(jié)”,重陽節(jié)與有關的民俗有賞菊、簪菊、飲菊酒、食菊糕等。
《燕京歲時記?九花山子》記載:九花者,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庋廣廈中,前軒后輊,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4]可見清代賞菊的盛況。至今,每逢金秋時分,我國一些地區(qū)仍有有展覽。
唐李欣《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詩:“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辟惡酒,湯餅茱萸香。”宋代《乾淳歲時記》記載:“都人是日飲新酒,泛黃簪菊,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面雜物為之。”[4]在這些記載中可略見古時重陽節(jié)飲菊酒、簪菊、食菊糕的風俗。
重陽節(jié)與的關系如此之密切,是與我國民眾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的文化密切相關的。被認為是辟邪之物,《續(xù)齊諧記》云:“汝南恒景隨費長房游學,長房謂之:‘九月九日,汝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雞犬羊牛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5]因傳說有此辟邪之功效,所以重陽節(jié)簪菊、飲菊酒、食菊糕等習俗一開始不免有辟邪的意思。發(fā)展至后來,簪菊有了裝飾的作用,而飲菊酒、食菊糕則與其保健作用更多地聯(lián)系起來。有藥用價值。《神農本草經》將列為百草上品,認為“久服利血,輕身耐老延年”;的藥用價值更被追求長壽成仙的道教借用,認為是食之可以不老的仙品,東晉道士葛洪《神仙傳》云:“康風子服甘,柏實散,乃得仙。”[5]
除了與重陽節(jié)聯(lián)系密切,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壯族的壯錦花紋圖樣就有等紋樣。[2]現(xiàn)在,茶也是大眾普遍飲用的飲品。
3.牡丹花和民俗文化
牡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傳說唐朝武則天冬日醉酒,令百花開放,唯牡丹抗旨未發(fā),被貶洛陽。牡丹不懼,不畏權貴,不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與中華民族的氣節(jié)相吻合。[6]牡丹的國色天香,更寓意富貴吉祥。錫伯族的門框、窗、屏風、相框上所雕繪的圖案就多有牡丹。壯族的壯錦也有“鳳穿牡丹”等圖樣。土家族織的土花被面的花紋也包括了“蝴蝶撲牡丹”、“四鳳抬牡丹”等。[2]
4.其他
除此之外,在我國文化中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是彝族剪紙的圖樣,也是苗族蠟染的主要圖樣;象征傲雪高潔品質的梅花是彝族剪紙的圖樣;象征愛情和幸福的羊角花(即杜鵑花)是羌族人民的最愛,也被羌族婦女廣泛應用為挑花和刺繡的花卉圖案。[2]
三
在我國民俗文化中,花卉包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要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承,避免經濟全球化及旅游活動等對民俗文化的沖擊,就要在發(fā)掘這些民俗文化的同時,做好民俗文化內涵的宣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1.避免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而失去了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經濟全球化沖擊著多彩的民俗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發(fā)掘并宣揚民俗文化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很有意義。比如,現(xiàn)在情人節(jié)的玫瑰花、圣誕節(jié)的圣誕樹等西方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在我國年輕人中間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中秋節(jié)的桂花、重陽節(jié)的等中國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卻在人們心目中慢慢地淡化。長此以往,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被同化的現(xiàn)象,同時失去本國民俗文化的底蘊,也失去民俗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本。在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來臨之際,如果報紙、電視等媒體適時宣揚桂花、等內在的民俗文化內涵,有條件的公園適時組織桂花展、展,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將會起到有益的促進作用。
2.避免旅游活動對民俗文化的沖擊
在我國的一些旅游地,“旅游經營者們往往對旅游者持一種迎合的態(tài)度,旅游者喜歡什么,他們就提供什么,藝術品、手工藝品,甚至某些建筑樣式和風格都以游客的趣味為標準,缺乏恰當的引導和可貴的守護精神”。[3]這樣做的后果,就是造成民俗文化的扭曲、失去真我,旅游者看到的也不再是真正的民俗。在旅游活動中,應讓旅游者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并使旅游者了解這些文化的內涵。在廣州的茶樓喝茶應可以喝到茶,而不是八寶茶;去彝族看到的剪紙中應有石榴、桂花、梅花圖樣,而不是玫瑰花的圖樣;欣賞羌族的挑花和刺繡應可以看到羊角花(即杜鵑花)的圖案,而不是郁金香的圖案。而且,導游應講解相應的花卉的民俗文化內涵。這樣,游客不僅會對當地的民俗文化有所了解、尊重,認識多樣化的民俗文化,而且當地的民俗文化會得以傳承、繁榮。當然,在避免旅游活動對我國的民俗文化的不良影響的同時,也要尊重外來游客的民俗文化,就拿來說,在德國、法國等國家,是葬禮上用的花。[7]如果在接待來自這些國家的游客時,遇到旅游地適逢展,或預計參觀壯錦時會看到花紋圖樣等情況,都需要導游事先向游客說明我國的民俗文化,說明絕非有心冒犯,并征求游客的意見是否去參觀,以表示對外來游客的民俗文化的尊重。
我國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要在全球經濟化的大潮中,在旅游業(yè)蓬勃發(fā)展的現(xiàn)代,避免民俗文化逐漸式微,甚至消亡;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并不斷繁榮,就需要我們發(fā)掘出民俗文化的內涵,讓人們了解民俗文化豐富的內涵。這樣,處于這種民俗文化氛圍的當地人會珍惜本地的民俗文化,發(fā)展本地的民俗文化;而慕名而來的旅人則會欣賞到地道而多彩的民俗文化,尊重這種民俗文化。如此,民俗文化才能保持其多樣性。
參考文獻:
[1]蕭放.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民族遺產(第一輯)[C].傳統(tǒng)節(jié)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2008.81.
[2]吳忠軍主編.中外民俗[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2,4,141,140,136,143,142.
[3]姜建春.民俗旅游對民間文化的負面影響[J].泰山學院學報,2010,(32):123-124.
[4]喬繼堂.細說中國節(jié)[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80,186,200,203-204.
[5]尹曉紅.的雅稱及其文化含義[J].漢字文化,2009,(6):80.
國家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以文化素質為基礎,文化素質中又以人文素質為重點。所謂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xiàn)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yǎng)。人文素質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體現(xiàn),也是一個現(xiàn)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xiàn)。人文素質是當代大學生應該而且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高校素質教育的目的,最根本的就是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高等教育推行的是專業(yè)教育,過分重視大學生的業(yè)務素質教育而忽視文化素質教育。同時,在我國由于辦學體制上受前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教育觀念上片面強調高等教育是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因此將文、理、工科等人為地分割開來,各自封閉、自成體系。這種教育體制和教育觀念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有以下缺陷。
1人文知識匱乏
人文知識包括歷史、文學、哲學、藝術、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語言等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是人文素質的基礎。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識,是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功利化傾向和實用化傾向使得大學教育和大學生個體把專業(yè)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放在了第一位,而普遍缺乏必備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科學知識和其他社會科學方面的素養(yǎng)。當前高校的學生(包括碩士生、博士生),尤其是理工類學生,除了在課余時間參加一些社團活動之外,很少接觸有關人文學科方面的知識,對人類的文化遺產知之甚少,對世界各民族民俗文化缺乏應有的了解,致使大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有所下降。
2社會適應能力低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實踐中,缺乏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發(fā)展機制,加之社會生活環(huán)境存在著不良因素,影響著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因而導致一些大學生人格的非理性化、價值觀念的庸俗化。當前我國高等學校特別是理工類大學生,整天埋頭于科技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對社會歷史、現(xiàn)實人生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了解和認識。有些學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差、遇事容易走極端,有些學生甚至不懂如何與人交往等等。
3缺乏民族精神
由于缺乏對本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精華的基本了解,使得大學生缺乏一種民族的自豪感,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造成民族精神的流失,其結果勢必使大學生盲目向往發(fā)達國家的生活、盲目追崇別國的文化。
這些問題的存在,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各級各類學校素質教育的不足。特別是高校長期以來重技能輕人文的教育傾向,使得大學生雖不缺乏技能、專業(yè)和學歷,但缺少的是對人生的正確認識和態(tài)度,是對社會的了解、參與、融入、調適能力,是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民生的關愛。因此,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是高等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
二民俗文化教學對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性
1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民俗文化承載著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滲透于民俗文化之中。教育家顧明遠提出,“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待人處事無不反映著民族精神”。[2]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永恒無價的精神財富,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而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離不開民俗文化,因為民俗文化蘊含著族群意識,可以喚醒廣大民眾的民族認同。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全家團聚吃年夜飯、清明節(jié)掃墓、端午節(jié)吃粽子等,都以隱形的方式蘊含著族群意識,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積淀下來的豐厚遺產,對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起著重要作用,是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高校通過多民族民俗文化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民族的智慧,這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
2有助于拓展大學生的文化視野
中學過早的文理分科和大學過窄的專業(yè)教育,導致大學生文化視野狹窄,對專業(yè)領域之外的知識知之不多,無法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高校有必要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大學生開闊視野、豐富學識,使大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成為社會需要的通才、全才。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發(fā)展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拓展大學生文化視野的重要渠道。學習民俗文化,可以使學生跳出過于狹窄的專業(yè)領域,廣泛接觸博大精深的民族民俗文化,增長人文知識,開闊文化視野,夯實文化基礎,為提升人文素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
3有助于陶冶大學生的審美情趣
一個民族的民俗文化,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了該民族的審美情趣。21世紀的大學生不僅需要具備專業(yè)知識,還要有豐富的情感和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并從審美活動中獲得創(chuàng)意和靈感。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傳承的民俗因為與久遠的歷史、人民的生活伴生而發(fā)展,它必然反映出人民生活中的主體風貌,顯示出它的質樸、剛健、清新之美。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世俗生活的人情美、人性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塑造健全的精神人格。正如列寧指出的,每個民族都有大眾文化,民俗正是一種大眾文化。它的質樸清新對培養(yǎng)學生感知純正品位的文化,陶冶健康的情趣是大有裨益的。
4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情操
道德修養(yǎng)是重要的人文素養(yǎng)。中國各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也充滿著道德的感召力,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力量。比如,壯族等民族有敬老愛幼的禮儀習俗,相遇都互相打招呼、問候。還有一些民族節(jié)日,也包含深刻的道德內涵,如壯族三月三歌節(jié),是紀念歌仙劉三姐不畏,用山歌機智勇敢斗地主惡霸,爭取個人幸福自由的紀念活動。傣族的“潑水節(jié)”,其起因是紀念七位勇敢的姑娘戰(zhàn)勝惡魔勝利歸來,人們潑水為她們洗滌身上血跡和慶賀勝利,也是弘揚勇敢的斗爭精神。還有松佬族的“依飯節(jié)”、彝族的“火把節(jié)”、苗族的“跳坡節(jié)”等等,都有深刻的道德涵義。了解這些民風民俗,會使大學生收到潛移默化的教育,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平。正如民俗學家鐘敬文所說,“一則神話,可以堅固全團體的協(xié)同心;一首歌謠,能喚起大部分人的美感;一句諺語,能阻止許多成員的犯罪行為”。[3]
5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民俗文化教學,將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點滴融注于學生心田,使其了解祖國優(yōu)秀民俗文化,熱愛優(yōu)秀民俗文化,增強愛國心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民間工藝制作,使學生感受到民間藝術的巨大魅力、勞動人民對美的追求,受到民族情感和民族藝術的感染,使他們成為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有根的一代”。在奮發(fā)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學生隨時隨地可以感受到濃厚的民族情結,在快樂學習、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育起強烈的民族精神。通過探究、實踐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新世紀的大學生,要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承擔起民族和社會所賦予的歷史使命,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從民俗文化的精華中汲取營養(yǎng),借助民俗文化教育資源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三民俗文化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
1開設以民俗文化為內容的選修課
民俗文化對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但遺憾的是我們的大學生對民俗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唐代詩人王維如此描述自己的重陽佳節(jié)思親之情。然而,今天的學生,卻很少有人知道重陽節(jié)不僅是尊老的一種表現(xiàn),還有登高、插茱萸等習俗。每年的二月十四日,青年人買玫瑰不辭辛苦,卻鮮有人知道中國的“七夕節(jié)”。對民族民俗文化缺乏應有的了解,致使大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有所下降。課堂教學無疑是豐富大學生人文知識,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民俗文化教育的缺席很嚴重,只有二十幾所設有民俗學學科點的高校設置了民俗文化課程,而將民俗文化課作為人文素質選修課的高校屈指可數,這一點在理工、農、醫(yī)類院校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要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各高校必須轉變教育思想,完善課程體系,開設以中國民俗文化為內容的選修課。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黃永林教授說,對民族文化忽視、悲觀的現(xiàn)象具有普遍性,從中小學到大學,這種現(xiàn)象都存在著。一些民俗與民族的東西因為商品化而變得空洞,教育如果不把民俗和鄉(xiāng)土的內容納入,民族文化就會在無形中流失。中小學應該將民俗和鄉(xiāng)土內容納入教材,大學則應該把它作為大學生整體素質教育的一部分。[4]
2開發(fā)地方課程資源,提升民俗文化的價值
各個地區(qū)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社會風俗、民風民情等民俗文化。地方課程的開發(fā),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學生了解本民族的歷史,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熱愛民族、熱愛國家的意識,使學生繼承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發(fā)展本民族的文化,培養(yǎng)多元文化價值觀和多元文化的統(tǒng)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開設民俗文化綜合活動實踐課
近幾年來,我國課程結構中開設了綜合活動實踐課。開設這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打破學生邏輯組織的界限,以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發(fā)展為基礎,通過學生自己組織和參與一系列活動的方式來實現(xiàn)培養(yǎng)人的目的。民俗文化也應該進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民俗文化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親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可以舉辦有關民俗文化的文化月、文化周活動,開設民俗文化專題講座等,利用國慶、清明等節(jié)假日開展參觀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掃墓活動,緬懷革命先烈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利用歷史名人和文化名人的誕辰、逝世等周年紀念活動,認識和了解他們的理想與追求;通過大量的文化、科技名人的主題活動,來認識和了解他們的愛國情懷和事業(yè)追求。通過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開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活動,對于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本尼迪克特?露斯?文化模式[M].何錫章,黃歡,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2.
茶馬古道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茶馬古道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至云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qū),經麗江、中甸、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wèi)藏地區(qū)。川藏道則由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qū)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從康定起又分南北兩條支線,北線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wèi)藏;南線從康定經雅安、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再由昌都至衛(wèi)藏。茶馬古道歷史可追溯到唐朝與吐蕃交往時期,茶葉也正是這一時期從祖國內地傳入吐蕃。但藏漢間的茶馬交易與茶馬古道的大規(guī)模開通與興起是在宋代,即吐蕃王朝崩潰的分裂時期。北宋官府用川茶交換藏區(qū)馬匹每年達兩萬以上,南宋達1萬匹以上。兩宋期間四川產茶3000 萬斤中有一半以上銷往藏區(qū)。明代是茶馬交易的極盛期,茶是明朝廷牽制、籠絡藏區(qū)僧俗首領和對其優(yōu)予貢利的主要物品,當時茶葉不僅是漢藏之間重要的經濟紐帶,也是重要的政治和文化紐帶。至清代,茶葉輸藏規(guī)模及漢藏茶道的開拓又有長足發(fā)展,由此帶動漢藏貿易的全面發(fā)展。雖然民國時期軍閥戰(zhàn)亂、川藏紛爭,但民間茶葉貿易依然活躍,并一直沿續(xù)到民國末。
隨著現(xiàn)代交通的興起,這條自古以來延續(xù)一千多年并在漢藏之間發(fā)揮過作用的古道已喪失了昔日的地位和功能,但其特點和文化歷史內涵則十分豐富:茶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條異常古老的文明古道;是人類歷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難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是漢藏民族關系和民族團結的象征和紐帶;是迄今我國西部文化原生形態(tài)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條民族文化走廊。
文章認為開發(fā)茶馬古道至少有三個意義:1、茶馬古道可以成為發(fā)展藏區(qū)旅游的一個黃金品牌和黃金路線;2、茶馬古道的開發(fā)對弘揚藏族文化、提升昌都和川滇藏區(qū)的知名度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3、對茶馬古道的宣傳和開發(fā)利用將有利于增進漢藏民族的團結和維護藏區(qū)的穩(wěn)定。
民俗文化論
民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內容和特有的高原風采深受世人關注。陳立明發(fā)表在《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第四期上的文章研究了的民俗文化。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和人們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習俗慣制,文化是指人類的生活歷史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人類的活動方式。民俗文化一般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幾大類。物質民俗指人們的日常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方式及相關的習俗禮儀;社會民俗包含家族村舍、婚喪嫁娶及人生禮儀等相關內容;精神民俗則以信仰、節(jié)日、民間文學游藝為其代表。的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的民俗文化不斷得到豐富和發(fā)展。民俗文化自成體系,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特征。地域性特征是區(qū)別于其他民俗文化的最顯著特點之一。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決定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并導致民俗文化地域性特征的形成。此外青藏高原內部又有許多小的地理單元,不同地區(qū)的地域色彩,構成民俗多姿多彩的風貌。第二是民族性特征。藏族民俗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藏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民族,而門巴族、珞巴族、 人、夏爾巴人也都生活在這片高地南坡的廣大地域,由各民族創(chuàng)造的民俗文化,是多元整一而又斑斕多彩的。第三是互融性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對外來文化的兼收并蓄,改造融合,區(qū)域內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的互融等多方面。第四是時代特征。民俗文化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物,既有歷史的傳承性,又因社會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變化,呈現(xiàn)出時代的文化風貌,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婚喪嫁娶、節(jié)日游藝,無不表現(xiàn)出時代變遷和歷史進步。風情民俗是民族的標識和徽記。民俗文化最能體現(xiàn)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審美情趣。的民俗文化,表現(xiàn)了我國各族人民堅忍不拔的奮進精神、剛毅頑強的民族性格和誠信無私的道德原則,折射和展示出各族人民的精神風貌。
論藏藥浴的學術內涵及其發(fā)展
藏藥浴是藏醫(yī)藥浴療法的一種簡稱,是藏醫(yī)外治方法之一。黃福開發(fā)表在《中國藏學》2002年第二期上的文章對當前方興未艾的藏藥浴進行了研究。文章說,傳統(tǒng)藏醫(yī)將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般療法歸納為四大類:食、行、藥、外治。食,即飲食,指符合健康和治病要求的飲食選擇;行,則指起居,包括身語意三業(yè)門所做的一切活動;藥指藥物治療;外治,包括器械治療、油涂、按摩、針灸、放血、藥浴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