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語文課程討論心得體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語文課程;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運用于語文教學實踐,使得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的有效整合成為了擺在所有高中語文教師面前的嶄新的課題。
一、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有效整合的必要性
1.只有實現了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有效整合,才能順應信息技術廣泛普及和應用于課程教學的時代潮流。
信息技術為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提供操作便利、友好交互的途徑和工具,在迅速而深刻地改變著高中生的語文學習方式,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由接受教育,為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語文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學習平臺。信息技術強大的獲取語文學習資源、處理語文學習內容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師和學生工作和學習的效率;質量更高、效果更好的信息作品可以給人更多的享受;豐富多彩的信息產品給教學和學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2.只有實現了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有效整合,才能滿足越來越適應數字化學習的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
當今社會,由于計算機網絡的普及,青年學生通過聲音、色彩、圖像、影像和超文本等多媒體的學習知識的形式非常普遍。學生對多媒體的記憶和感受能力更強,符合認知和記憶的特點,所以將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有效整合,迎合了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學習特征,更有利他們的個性化學習。
3.只有實現了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有效整合,才能更有效地實現課堂教學改革,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交互式合作探究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基于豐富的資源的自主學習?;ヂ摼W的海量資源為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提供了便利。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可以網絡互動,把網絡作為全新的教學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讓學生自己上網搜索資料,辨別、篩選、整理,通過在線合作探究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各種疑難問題,達成語文課程目標,甚至可以獲得額外的知識。教師可以搭建網絡的BBS、聊天室、博客、QQ、Email等多樣化的平臺給學生提供網絡學習基地,與學生進行情感和思想的溝通,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思想動態,及時調整教育教學內容與方法,從而真正實現異時空的雙向互動的新型課堂。
二、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有效整合的實踐
1.利用信息技術,為高中語文課堂創設靈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毙畔⒓夹g輔助高中語文教學,為語文課堂提供的多媒體的文本、圖形、圖像、動畫、影視等視覺信息,還有解說、擬音、音樂等音頻信息,這種多媒體信息的集成為學生學習語文創設了圖文并茂、形神兼備的學習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語文課上學生們思維活躍,興趣盎然。
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靈動的學習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調動視聽,意欲暢想,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圍中,大大豐富和活躍了學生們的創造想象與聯想思維能力。
2.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網絡平臺,拓展高中語文課程資源?,F代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實現了完美的結合,為學生進行網絡高中語文課程學習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渠道。互聯網的海量信息,視頻、音頻、圖像、超文本非常豐富。教師可以根據教師需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指導學生搜集有助于學習的各種信息,幫助自己學習理解文本,增強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增加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3.利用信息技術,有效地將學生個性化探究和互助合作式學習結合起來,提升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F代信息技術高度集成,電子郵件交流、會議演示、網站、在線交流等成為了信息與交流的流行方式。讓學生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博客等現代傳媒手段自主展示學習成果,用電子郵件、即時通信軟件等多種方式開展學習的討論,交流心得。學生將線下的自主探究獲得的個性化文本解讀,用信息技術展示出來,與同學和老師進行交流心得體會,反映自己的思想觀點和個性主張,在相互探討中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提高語文學習和運用能力,才能最終達成語文學習的目標。
在誦讀中積累。誦讀文質兼美的優秀詩文,是學生汲取人類優秀營養、積累語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義教階段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240篇(段),并在附錄中推薦古詩文120篇(段)。教師應根據教科書進度對優秀詩文的誦讀作系統指導,讓學生形成習慣。并定期舉行誦讀輔導講座,對學生難以把握的語調和句子、難以理解的作品、難以領悟的藝術境界進行解答,幫助學生消化理解,不斷提高誦讀水平和藝術品味能力,最終形成積累。
在搜集中積累。搜集功能在信息社會中體現得無處不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規定“(義教階段學生)初步具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學生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學生的搜集活動一般可分為兩類:一是接觸搜集。學生把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語言媒介和載體顯現的語言現象、語言信息搜集起來。這種搜集活動發生在隨時隨地,形式比較靈活,學生積累到的是鮮活靈動的生活語言。二是分類搜集。學生按一定的專題從各種語言載體中搜集語言信息,如在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時讓學生搜集有關人生理想的格言,學習散文《紫藤蘿瀑布》時搜集吟詠花草的有關詩詞。這種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難度較大。但積累到的語言信息容量大、系統性強。學生通過此類活動實現了同類語言材料的鏈接。
在交流中積累。以交流為主要手段的合作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的主要內容之一。交流之于積累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學生的閱讀和生活體驗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交流能溝通個體褊狹的理解,使語言的積累達到融會貫通。交流所達到的效率永遠是優于個體行為的效率,因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學生花很短的時間(相互交流的時間遠比獨自探索的時間要短)積累到了不同的語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偽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積累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另外,交流活動帶來的彼此認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語言積累以外的另一層妙處了。交流的形式多種多樣,可采用課堂討論、辯論會、積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筆記、心得體會)等形式。
在運用中積累。語言積累是為了運用,即最終形成讀寫技能。不會運用的積累再多,也只能算個“兩腳書柜”;在運用中形成的積累更具深沉厚重。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運用:
1.詞匯積累的運用。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詞匯積累的編排自成體系,第四學段(7∽9年級)的教科書在每篇選文后的中到出了要求掌握和積累的詞匯――“讀一讀?寫一寫”教學單元,編排意圖不僅僅是正音(讀一讀)、書寫(寫一寫),而更重要的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可讓學生不斷地豐富語言。教師在指導時可要求學生“說一說”(選用單個詞語或多個詞語組合口頭造句)、“用一用”(選舉多個詞語進行情景語段寫作),通過這些訓練使文本的語言最終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2.生活語言的運用。學生搜集到的生活語言,也要在運用中積累。具體的做法是鼓勵學生在寫作中使用生活語言,并在寫作講評中設立語言大眾化、生活化的評價標準,師生共同討論、評點。通過這些訓練使生活的語言最終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以往每接任一屆高一新生,我的“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往往按如下方式推進:先請幾位同學聊聊從小學到初中學習語文后有哪些心得體會、還存在哪些疑惑。然后由我自己談談初、高中語文學習的諸多區別與不同要求。最后再強調高中語文學習應當養成的一些習慣等。
這種開學第一課表面上沒什么大問題,但靜下心細想,它沒有體現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因而也并未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因此,在2016年下學期的“開學第一課”,我下定決心要來點變化。
二、回放
語文第一課不僅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要從語文學科的魅力之處、經典之處引導他們。最終,我利用對聯,以嵌名聯為主線,策劃了一堂別具一格的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
課堂環節之一:初識對聯。以自己的一副嵌名聯“智慧屬天生,欲與斯人說今古;峰巒拔地起,每從是處覓仙源”導入,讓同學們猜一猜老師的名字。這樣的導入方式既讓學生充滿新鮮感,又于無形之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同學們眾說紛紜之后,答案揭曉:智峰。
課堂環節之二:議議對聯。讓同學們由老師的這副嵌名聯展開自由討論,并嘗試歸納對聯的一些基本特征,然后老師作進一步引導總結。最后師生共同探討,得出如下結論。
對聯要求上下聯的字數相等。這是對聯最基本的要求,而且上下聯的同一位置一般不能出現相同的字。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不能稱之為對聯,而“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則可以。
對聯要求上下聯的詞性相同。上下聯的詞性按照詞的先后位置,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詞對數詞、副詞對副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這些特點使對聯具有一種對稱的美感。
對聯要求上下聯的平仄相調。尤其是對聯上聯尾字須是仄聲,下聯尾字則為平聲。平仄使對聯顯得音韻和諧,讀起來鏗鏘有力、悅耳動聽。我又進一步對古音的“四聲”(平聲、上聲、去聲、入聲)與現今的四種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進行了解釋和比較,但并沒有在此處多加糾纏,因為這個知識點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難度過高。
對聯要求上下聯的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要求在內容、情調、意境、色彩、風格等方面都要協調。為進一步說明對聯的這些特點,我又列舉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一名聯來加以介紹。
課堂環節之三:補寫對聯。讓學生補寫一副簡單的嵌名聯的上聯或下聯,以進一步把握對聯的特點。我板書了一副含有自己嵌名聯的上聯:“頻步書山增睿智”。接下來由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再展開小組討論,嘗試著對出下聯。然后幾個小組派代表上臺板書展示各組對出的下聯,由大家共同決定高下并說明理由。最后博采眾長,對出下聯:“躬身學海上高峰”。
課堂環節之四:擬嵌名聯。讓學生嘗試為自己擬一副嵌名聯,并選代表上臺板書,其他同學可以自由討論,并發表改進意見。
三、反思
語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曾指出:“母語的地位正在下降,母語學習對青少年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對民族文化傳承與凝聚力的重要性、必要性日益被忽視,這給語文教學帶來極大沖擊?!?/p>
如何重塑語文課堂的魅力?我們從這堂開學第一課中也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
1.語文課堂不應忽視傳統文化的精粹
要想把語文課上好,必須選擇語文特有的教學內容。近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于1932年在《大公報》上撰文指出:“對對子所對不逾十字,已能表現中國語文特性之多方面?!?/p>
在今天新課改的背景下再來審視前輩這些意味深長的話,實乃真知灼見也?!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蔽阌怪靡桑Z文課堂中“對對子”“猜燈謎”甚至如“補歇后語”“成語接龍”等包含漢語言文字特點的趣味活動的開展,對開闊學生語文視野、調動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語感、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以及發展學生智力,都有著不可替代的成效。
2.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教師應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己任?!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p>
這堂開學第一課的嵌名聯實踐給我一個啟示,教師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比如對聯、短信、廣告詞等),創造一定的語文學習情境,把語文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實踐對接,努力使語文教學的內容生活化。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不僅是一個口號,更應是深入人心的一種理念。語文教學要走出課堂,要接通與社會、與生活的血脈。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從而全面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3.語文課程活動務必要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
一、設置導語,抓住學生
好的導語,是一塊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疾煲恍┲處煹慕贪?,會發現他們對導語的設計無不精心備至。從一定程度上說,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導語設計。那么如何設計出高質量的導語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說一樣充滿懸念,跌宕起伏,極盡峰回路轉、一波三折呢?其實不然,成功的導語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即可深入人心:
1.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興趣
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課文,有不少時隔久遠,且內容深奧,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跨度,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
2.短小精悍,觸及教學重點
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過于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
3.營造氛圍,創設良好氣氛
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產生獨特的體驗。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而選進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以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
二、精講巧練,嚴密組織
教師上課若隨意,課堂練習活動組織無序,放任自流,想到什么講什么,教學情節顛來倒去,教學活動松松垮垮,忽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課堂上看不見任何有效的操練活動,用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表面是全體學生參與,實則出現圖形式、湊熱鬧、放而難收的低效局面,造成了教學時間無情、無效流失,毋庸置疑,這樣的課堂是少、慢、差、費的課堂。
三、問題引領,激活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認為:應當盡可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科學內容,還應當盡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且自動的思想家。他要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教師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像數學家那樣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規律,成為一個“發現者”。“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能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情感體驗。當學生面對某一問題情景時,這一特定的事物環境能夠吸引并維持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探究的興趣,促使他們積極的運用逆向思維、創造性思維去尋求解決問題策略,從而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探索者。
四、討論介入,有效引導。
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爭論、辯論,有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自學之后,把心得體會、看法意見或對疑問的解答寫成書面材料,作好交流準備;然后組織交流,先小組,后全班,既可推選代表,也可以自由發言。教師的任務是組織發言,認真傾聽,作啟發性的總結發言,對有創新性的發言給予贊揚性評價,對不能“自圓其說”的意見指出其不足。甚至有時可以讓各種意見并存,互相啟發。引導學生的思考逐步深入文本。
五、靈活變通,高效教學
任何事情“變則通,通則久”,人的思想是在不斷變化的,因此要隨時隨地改變我們自身的東西,才能適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適時有效地保證高效的語文課堂。
計算機輔助教學即多媒體手段的運用是近幾年方興未艾的教學手段,它能優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因而為許多教師所接受和實施。新頒發的“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恰好可以為這一目標“加一把火”。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教學思考;語文素養
一、新課程改革對于語文素養的要求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該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具備較好的語文應用能力與一定的探究能力與審美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為其個性發展與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辈贿^因為新課程標準對于“語文素養”的詮釋并非完全由操作層面得出的,一線教師有的認為新課程標準是一本百科全書,應有盡有;有的認為其是不同表述的“三維度”目標,在實施的過程中很難把握。
二、命題思路收到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的影響
在推行新課標的過程中,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得到充分的執行與貫徹,其中一個關鍵的導向就是評價,而高考作為教學評價最主要的途徑。有人曾說過:“課改怎樣改,就要看高考怎樣考。”因此,高考是教學的指揮棒這一說法毋須置疑,并且也是不可以回避的。由高考命題的改革來分析,“除了重視學生學習語文的結果,還要重視其學習、思考的過程?!蹦承┬抡n程改革的實驗區,其題型結構與命題思路均發生了變化,這可看出綜合應用題的比例加大,并且重新調整試題難易程度出現的順序,大大增加了對于考生心理素質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考核。這樣的命題思路除了考核語文知識之外,還包含考生的價值觀、態度、學習語文的情感及自身的心理質素等語文素質的考核。不過根據教學深層的目標要求,學生對于語文素質所要考查的命題思路理解不夠,因此教師在教學與命題中仍需深入思考。
三、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對于高中語文教學的要求
1.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得學生可以在自由空間中盡情發揮
平等民主作為現代師生關系的關鍵要求,平等民主分別有兩方面的意義: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關系,因此受教育者的情感與尊嚴一定要得到充分的尊重。
(2)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其中一定要保證接納受教育者的個與滿足其需求,并且要為受教育者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讓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體會到自己能夠被教師尊重的幸福感。新課程著重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間交往、共同發展、積極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參與教學活動者可相互交流心得體會,分享經驗知識,從而豐富教學的內容,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的共同發展,讓教學活動可以推陳出新。
2.構造合作學習式課堂教學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在辯論里學習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合理使用合作探究、啟發引導、讀書指導、課堂討論等各種方式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填鴨式”、“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擁有自主學習的機會,這樣學生的動手能力就會大大加強,對于自己所犯的錯誤,印象也會變得更加的深刻,有助于學生打好基礎,并且成為上趟的主任,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3.構建生活化的語文教學課堂氣氛,使得學生的狗在實際的經驗里體現
新課程標準尤其注重學生的學習素材應該來自他們的實際生活。因為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體,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感受到的、聽到的顯示沉淀,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知識構建。生活的課堂就是要給學生們帶來一個自由、安全、和諧、寬松的學習氣氛,而且吧學習過程和游戲情境、生活情境等融合在一起。這樣,學習就不再是額外的負擔,學習就成為了有意義的生活。
4.立足于教材,把握考點
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借助高考的學習和復習的方式,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還要體現的“學――練――評――鞏固”等循環提高的方式。學生認為語文難,其實就是難在知識與能力間的相互轉化,并非理解,這一特點啟迪筆者在高一教學的時候就開展高三能力的訓練,這固然不會是揠苗助長。開展部分模塊的科學系統的語文能力訓練,將語文能力的訓練變成一種能夠操作的語文行為,并為其提供時間的保證??茖W的學習、訓練和總復習相互結合,毫無疑問,一定會創造出學習語文的新局面,并會收到立竿見影的良好效果。
上述就是筆者在教學過程當中對于語文的體會與思考??偣芏啻蔚恼n程改革,都是舉步維艱,甚至可以說是較為痛苦,不過無需否認的是教師在承受壓力的同時也獲得了機遇,充實了自身的教學經驗,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務必要時刻抓住機遇,并提升自身的素質,讓課堂能夠乘客新課程改革和高考應試兩者諒解和的有效平臺。
參考文獻:
[1]鄭麗雯.關注過程 弱化結果――語文課堂教學如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5)
[2]張志元.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過程――如何讓高中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實現飛躍[J].考試周刊.2011(30)
[3]趙海艷.將"美育"融入語文教學之中的當代價值――韋志成語文教育思想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