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血壓患者心得體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社會極經濟發展,人口老年化,高血壓病人增多明顯, 高血壓病是一種對人類身體健康具有嚴重危害的慢性終身性疾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是腦卒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隨著社會的老齡化的出現,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經成為老年人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早期的高血壓患者多無癥狀,所以對疾病的治療不夠重視,機體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下,易引起心血管的病變,導致冠心病的發生。因此,對高血壓尤其伴有冠心病患者的治療及護理非常重要。現將我院2011年02月-2013-02月收治的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護理體會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臨床資料: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心內科住院的110例高血壓伴冠心病老年患者,其中,女性49例,男性61例。平均年齡61±5.8歲。
1.2 治療措施:患者均予一線降壓藥物及相關抗血小板及擴冠治療。
1.3 治療預后:108例患者血壓控制尚可,1例出現高血壓腦病,1出現低灌注性腎臟損害。
2 護理措施
2.1 心理護理
患者由于環境的不適應,對疾病認識不足的程度及心理承受力的差異表現復雜多變,情緒極不穩定,導致血壓偏高,波動大,根據患者的心理素質及年齡的差別,分析患者心理特征,區別對待,對癥下藥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不同的性格特征及心理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首先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屬疾病相關病情,入院時予相關疾病宣教,使其充分認識到早診斷、早治療的重要性,告知其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多數患者有較重焦慮及抑郁,可行放松式心理護理來改善心理狀態,可通過聽一些輕松歡快的音樂和完成一些可承受的、喜愛的活動,以分散其注意力,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在生活中給他們更多的體貼和關愛,讓其感覺家庭般的溫暖。對血壓升高和出現的癥狀,進行解釋,解除擔憂,放松心情,消除顧慮,學會自我放松,轉移對疾病的注意力,例如:散步、閱讀、聽輕音樂等。
2.2 飲食護理
高血壓患者的飲食主要是堅持低鈉飲食,每日脂肪不超過30—40g,并適當增加活動,以減輕體重,減少心臟負荷;還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煙酒、辛辣和過甜食物。平時還要增加蔬菜、水果、高纖維素食物的攝入。多吃含鉀、鈣豐富而含鈉低的食品,少吃肉湯類,因為肉湯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夠促進體內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腎臟的負擔。
2.3 藥物治療護理
監督病人遵醫囑服藥,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藥物種類、劑量、時間、方法及注意事項,不能根據自己的感覺增減藥物,服藥要準時,也不可忘記服藥或下次服藥補上次的劑量,更不能自行突然撤換藥。在服用降壓藥的過程中,病人性低血壓的表現為乏力、頭暈、心悸、出汗、惡心、嘔吐等,在聯合用藥、服首劑藥物或加量時應特別注意。 要向患者說明坐位或平躺時起立,動作要盡量緩慢,特別是夜間起床小便時更要避免突然起立,以免血壓突然降低引起暈厥而發生意外。
2.4 高血壓急癥護理
定期監測血壓,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安置病人于半臥位,抬高床頭,絕對臥床休息,做好生活護理。避免不良刺激和不必要的活動,安定病人情緒,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靜劑。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連接好心電、血壓和呼吸監護。迅速建立靜脈通路,遵醫囑給予硝普鈉,測血壓(5-10min),使血壓緩慢下降并保持在安全范圍[1]。對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應該盡量少用硝普鈉,用硝酸甘油及烏拉地爾針靜脈控制血壓。
2.5 出院指導
高血壓患者在經過正規治療及護理后病情好轉出院,制定隨訪計劃,囑避免勞累和重體力活動。出院后正規用藥及堅持服藥,不可隨意漏服、減量或停藥,避免使用腎毒性較大的藥物,以免造成病情反跳或造成嚴重并發癥,應依據醫生的醫囑增減藥物。大部分患者均費用阿司匹林及波利維等抗血小板藥物,因此矚患者大便顏色,如有黑便應該及時入院就診,并應依據病情,是否停用抗血小板藥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變換時要慢,防止一過性低血壓,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防止大便干燥,大便燥結時可使用開塞露或緩瀉劑,禁止憋氣、用勁。高血壓病患者應注意四忌:忌猛躺、猛坐、猛蹲、
猛站,以防止血壓變化發生意外[2]。
總之,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早期診斷,合理及時綜合治療,以及明確及有效護理,特別是心理護理、用藥護理、健康教育指導、出院后的隨訪,對改善預后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積極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門診;高血壓;抑郁;影響因素
抑郁作為一種負性情緒是人重要的心理過程并與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1]。抑郁與吸煙、飲酒一樣,是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近幾年來關于吸煙、飲酒、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的健康教育較多,而在危險因素中針對心理因素的危害性,及如何干預其抑郁的影響因素研究相對較少[2]。分析門診高血壓患者抑郁的影響因素,有的放矢的指導患者采取有效的應對方式,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極大的現實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240例我院門診患者,患者的年齡40~84歲,于2012年5月~9月用現場調查法進行調查。納入標準:高血壓診斷按照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即收縮壓≥140mmHg 和(或)舒張壓≥90mmHg,或已確診高血壓并接受治療者,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嚴重的急性或慢性疾病,嚴重精神障礙或者其他原因不能配合調查的人群。
1.2調查工具 調查工具由專家鑒定合格的一般情況資料問卷及調查量表組成。采取現場調查的方式收集資料。由經過培訓的醫務人員使用統一的調查工具進行現場調查。
1.3統計分析 所有研究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錄入、分析。
2結果
2.1問卷完成情況 本次研究共調查 240例高血壓患者,剔除問卷漏填項目,及問卷內容存在邏輯錯誤的無效問卷,最終有230份問卷有效,有效率為95.8%。
2.2高血壓患者抑郁的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高年齡者抑郁的患病率高于低年齡者。自費、農村合作醫療者的抑郁患病率高于城鎮職工醫保者及公費醫療者(P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患者的高血壓病程長,收入低,抑郁的患病率高。與配偶同住者的抑郁患病率低于獨居者或子孫同住者(P0.1)女性。
2.3高血壓患者抑郁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 以對抑郁有影響且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P0.1)的項目(家庭月收入、年齡分組、舒張壓、醫保類型、共同居住者、性別、職業)為自變量,以抑郁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最終進入回歸方程的為家庭月收入、年齡分組、舒張壓、醫保類型、獨居者。
3討論
3.1影響因素分析 對高血壓患者的一般資料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醫保類型、高血壓病程分組、職業、家庭月收入、同住親友對抑郁得分有影響,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3]。對單因素分析中有影響的因素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家庭月收入、年齡分組、舒張壓、醫保類型、獨居者、五個變量進入方程對抑郁患病率有影響。有研究顯示女性患者抑郁的發病率高于男性[4]。本研究共調查146例女性高血壓患者,有44例(占女性患者的3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而84例男性患者中僅16例(占男性患者的19%)患者存在抑郁,與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抑郁的發生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是差異不顯著。
高血壓是終身疾病,家庭經濟收入低、自費、農村合作醫療的患者經濟負擔較重,更容易產生心理負擔,無業者、工人的抑郁患病率高于其它職業。因此在高血壓人群中對于家庭經濟狀況差、醫療保障較差、工人、女性及無業者的心理狀況應給以更多的關注。
3.2伴發抑郁的影響因素的干預
3.2.1本次調查中發現患者對抑郁等相關知識關注和了解較少,甚至有些既往有過心理障礙的患者希望能多了解一些相關知識,以便更好的應對疾病。采用宣傳、發放小冊子,集體小講課等多種方式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高血壓及抑郁等相關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避免患者因缺乏相關知識,而出現的心理應對障礙。
3.2.2同住親友,本次研究發現獨居患者的心理負擔較重,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因此對于獨居的患者應多給以關注。調動患者家屬的積極性,鼓勵多與患者溝通和交流,多關心和關注患者,并且要鼓勵獨居的患者多參加一些娛樂文化活動,結交一些有相同興趣愛好的朋友。
3.2.3患者的家庭經濟狀況較差,并且年齡較大的患者,對于此類人群藥物的選擇上可根據其經濟狀況選擇合適的藥物。并且要多與之溝通,了解身體不適的原因。有針對性的給予適當干預,緩解其不適癥狀。
3.2.4對有不良情緒的患者可組織同病種的患者進行集體的討論課,鼓勵既往患病但是狀態較好的患者說出自己以往的心理問題,及應對方式,心得體會等。將相關的專業知識穿插其中教會患者正確的應對方式。并鼓勵患者之間也應多溝通交流,并且應互相關心、互相學習,互相激勵。
3.2.5血壓的變化也會對患者的情緒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應使患者明白自我檢測血壓的重要性,教會其正確的血壓測量方法,并告知其堅持服藥的重要性,避免由于服藥不當而出現血壓的驟升驟降,給患者帶來不舒適,給其造成心理負擔。
參考文獻:
[1]石文富.老年高血壓患者抑郁相關因素及干預對策分析[J].醫學綜述,2012(20):2309-2310.
關鍵詞 糖尿病 社區管理 探析
糖尿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對社會和患者帶來沉重經濟負擔,為了引起全社會的認識,將每年11月14日定為聯合國糖尿病日,我國是糖尿病大國,2000年以后,我國糖尿病發病快速增長,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目前,我國糖尿病診斷率只有23.6%,將近90%的患者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
為了有效的提高我國糖尿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必須通過專科醫院、社區衛生室及患者共同配合。根據我國糖尿病目前情況,衛生部門制定了整體的治療模式,通過專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站患者三位一體的治療,來有效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在這里面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全科醫師大有作為,全科醫師有專科醫生不具備的資源,即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等部門及人員組成的社區行政管理和服務網絡,通過現在進行的全民健康檔案建立工作,可以全面掌握社區居民的發病情況,配合專科醫生以及患者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簡稱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類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約95%。
2010年糖尿病診斷標準:①糖化血紅蛋白A1c≥6.5%。②空腹血糖FPG≥7.0mmol/L。空腹定義為至少8小時內無熱量攝入。③口服糖耐量試驗時2小時血糖≥11.1mmol/L。④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癥狀的患者,隨機血糖≥11.1mmol/L。在無明確高血糖時,應通過重復檢測來證實標準①~③。
糖尿病的治療包括:①糖尿病健康治療。②飲食治療。③體育治療。④病情監測。⑤藥物治療。
東明路社區有糖尿病患者227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341例,合計586例。血糖有效控制401例,185例血糖控制不佳。國家近年來提供資金,1年1次免費為65歲以上老人測血糖,以提高糖尿病的檢出率,社區服務站積極行動起來,通過建立的全民健康檔案,通知到每1位65歲以上的老人,有秩序的進行免費血糖測定,發現血糖高出正常的人員要求他們到醫院做糖耐量試驗,包括空腹血糖,口服75g葡萄糧負荷的血糖,以確定糖尿病及發現糖耐量異常人員,將轄區糖尿病人員登記造冊,社區各全科醫師分片專人管理,根據國家政策,對每1位糖尿病患者每年4次免費空腹血糖檢測,在測血糖的同時對病人進行面對面的隨防,詢問病人對糖尿病的認識,飲食的控制及運動煅煉的是否科學,以及用藥情況,糾正他們不正確的方面,提高糖尿病的規范治療。在日常生活中,全科醫師正確認識糖尿病,通過上級醫院講課,自己學習,經常不定期把糖尿病患者組織到社區請醫院專科醫生來社區講糖尿病用藥知識,配合治療,全科醫師對社區居民及糖尿病患者進行系統宣傳糖尿病知識的宣傳,還組織糖尿病患者自己座談,讓糖尿病有效控制的患者向病友宣傳自己的心得體會,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治療的依從性。
我國制定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將2型糖尿病列為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對工作中發現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建議其每年至少測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醫務人員的健康指導。隨訪評估,逐步形成以患者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預防為導向的社區管理模式,是針對糖尿病實現有效預防控制的重要手段。
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開展既廣泛又有針對性的疾病篩查工作,提高糖尿病患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幾率,全科醫生能夠充分發揮患者家庭在糖尿病預防控制中的作用,實現對高危人群的預防與患者個性化治療并舉。
全科醫生有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等社區行政管理和服務網絡。可以有效地加強對社區居民的健康教育及行為干預,通過系統開展防治糖尿病知識的宣傳,不斷提高社區居民對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治療的認識,普及糖尿病知識,提高社區居民知曉率,使他們掌握預防糖尿病的知識,并積極、主動地開展自我保健活動,從而達到糖尿病預防效果。全科醫生可以通過重點人群篩查、健康體檢和建立健康檔案等手段,及時發現社區內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慢性流行性疾病,發病生有遺傳因素,還有后天的生活和環境因素。飽食、肥胖、缺少運動是發病的重要因素。要綜合調動飲食、運動、藥物等手段,定期檢測血糖,糖有效控制血糖。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糖尿病,常可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延緩糖尿病慢性合并癥的發生和發展,減少傷殘和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張玲.糖尿病并發感染疾病相關因素分析.現代臨床醫學,2007,2:114-116.
2 鄭愛英,陳慎仁,紀文英,等.社區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需求情況的調查.實用預防醫學,2003,3(8):278-282.
根據衛生部《處方管理辦法》和《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定(試行)》,我院藥劑科成立了處方點評工作小組,建立處方點評制度,對門急診處方、病房用藥醫囑實施綜合點評,點評結果進行登記,不合理處方和醫囑在醫院內網進行公示,采取一定的干預和懲罰措施;并對點評中出現比較多或后果比較嚴重的不合理醫囑進行專項點評。目前進行的專項點評有高血壓患者使用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氨磷汀使用不當、非糖尿病患者使用轉化糖、順鉑化學治療的患者用阿拓莫蘭超過規定比例,以及一些中藥注射劑的超適應證使用。
案例:門急診處方點評中藥師發現,我院抗菌藥物處方不合格率高,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適應證不符,如診斷為腫瘤或腫瘤待排使用抗生素。針對這一現象,藥師聯合我院信息科用電腦進行限制,在醫師開抗菌藥物后自動跳出提示欄詢問是預防用藥還是治療用藥,預防用藥需說明原因,治療用藥應有感染的診斷方能成功開出抗菌藥物。藥師介入后,抗菌藥物處方的不合格率明顯下降,從原先的24.0%下降到了6.9%,可見處方點評和藥師干預對藥物的合理使用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案例:氨磷汀使用不當問題。氨磷汀為一種有機硫化磷酸化合物,在組織中被代謝為含巰基的活性產物,從而發揮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故能保護正常細胞,減輕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簡稱放化療)的毒性。氨磷汀應溶于50mL0.9%氯化鈉注射液,在放化療開始前30min靜脈滴注,15min滴完。藥品說明書注意事項下明確指出,本品只有在放化療前即刻使用才顯示出有效的保護作用,而在放化療前或后數小時應用則無保護作用。但在醫囑點評中,臨床藥師發現我院氨磷汀使用主要存在2個問題,與放化療不同步,如化療1d,氨磷汀連續使用3d;溶劑體積太大,用250mL或500mL0.9%氯化鈉注射液溶解,導致滴注時間過長影響藥效。考慮此問題在醫囑點評中多次出現,2010年第4季度進行氨磷汀專項點評,全院氨磷汀使用不當共有254例,通過在醫院內網公示,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后,2011年第4季度該項不合理用藥下降到20例。可見醫囑點評結合專項點評,對于改善不合理用藥很有效果。
2用藥咨詢
開展藥物咨詢是醫院藥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藥師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為公眾提供直接、負責、與藥物應用有關的服務。有效地開展藥物咨詢服務,可使臨床用藥更加合理、有效,使患者用藥更加安全、經濟。開展藥學信息咨詢和用藥知識宣傳是臨床藥師的日常工作之一。我院在門診專門開設臨床用藥咨詢室,為患者和本院醫務人員提供必要的藥學服務;同時對咨詢比較集中的問題進行整理,制作用藥指導供患者閱讀,增加大眾的用藥常識,增強其合理用藥意識。對于醫護人員提得比較多的問題,如藥物皮膚過敏試驗及皮膚過敏試驗方法、中藥注射劑的溶劑、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藥物是否減量、止吐藥物的聯合方案和劑量等,進行整理,采取院內網公示或以書面形式反饋給臨床,為臨床提供所需的藥學服務。案例:護士咨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皮膚過敏試驗溶液(簡稱皮試液)如何配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是一種復方制劑,我院現有規格為2.5g和1.25g,其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4∶1,以500μg/mL哌拉西林質量濃度為皮試液。具體配置方法(以2.5g為例),以20mL0.9氯化鈉注射液,溶解后取0.05mL,再以10mL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即為皮試液。案例:1例54歲乳腺癌術后接受內分泌治療患者,口服他莫昔芬后出現眼睛玻璃體混濁,換用枸櫞酸托瑞米芬后雌激素水平有上升,該患者既往使用過來曲唑,因雌激素上升迅速而停藥。患者咨詢有無其他更好的藥物可以選擇。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主要通過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來實現,體內雌激素主要來源于卵巢內卵泡內膜細胞和卵泡顆粒,絕經后婦女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主要由芳香化酶催化的雄激素向雌激素轉變而來。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主要包括兩類藥物,一類是雌激素受體結合藥,通過與雌激素競爭腫瘤中的結合位點,阻斷雌激素對腫瘤生長的刺激作用,絕經前后都可以應用,他莫昔芬和樞瑞都屬于此類;另一類是芳香化酶抑制劑,主要阻斷絕經后女性由芳香化酶催化的雄激素向雌激素轉變,來曲唑屬于此類。患者為更年期女性,卵巢尚有一定功能,體內雌激素水平不穩定,因藥品不良反應不能選用他莫昔芬,用樞瑞后雌激素水平有上升。結合患者情況,藥師建議可考慮使用醋酸戈舍瑞林(諾雷德)藥物去勢,然后再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劑。
3書寫藥歷
藥歷是藥師在為患者提供藥學服務過程中,以合理用藥為目的,客觀記錄患者用藥史,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經濟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發現、分析、觀察和解決藥物相關問題的記錄。我院藥歷參考SOAP模式和PH-MD-ROME模式,主要包括患者一般資料、生命體征、不良嗜好、既往病史、既往用藥史、家族史、過敏史、藥品不良反應史、主訴、現病史、輔助檢查、入院診斷,診斷要點、治療計劃及分析、藥學監測重點、藥物治療記錄和治療方案分析、藥物治療總結,其中藥物治療記錄和治療方案分析是我院藥歷的重點內容。藥歷中應充分體現藥師對患者藥物治療方案的細致評價,對患者用藥監護點的建立和用藥監護計劃的制訂與實施,用藥方案是否合理,用法用量是否符合患者年齡和肝腎功能狀況,考慮患者經濟情況和病情特點有無更優的藥物和方案可以選擇。藥歷的書寫是藥師不斷學習和提高自身水平的過程,同時也是發現用藥問題的有效途徑。我院臨床藥師每人每月書寫2份藥歷,主要針對疑難或典型病例,分析用藥問題,提出合理的用藥建議,反饋給臨床。
4堅持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
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藥品的不良反應普遍存在,特別是抗腫瘤藥的不良反應更加明顯和突出,監測藥品不良反應是我院臨床藥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我院不良反應的上報率很低,2010年全年不良反應報告僅44例。臨床藥師分析上報率低的原因主要有:藥品連續輸注導致醫護人員難以判斷引起不良反應的正確藥物;腫瘤患者大多體質較弱,使用藥品后出現不良反應較為常見,漏報增多;醫護人員對藥品引起的一般不良反應沒有足夠重視,對于監測上報藥品不良反應的意義認識不夠;醫護人員對上報不良反應流程不明確;醫院對于上報藥品不良反應的監管執行力不夠;患者對不良反應沒有明確概念,未及時告知醫護人員。為此,要求護士對藥品輸注的準確時間及前后順序進行記錄;組織醫護人員學習,提高對不良反應的重視和上報意識,明確不良反應上報流程;醫務科督促各科住院總做好不良反應上報工作,并和其工作考核掛鉤;加強對患者的安全用藥宣傳,發放安全用藥宣傳資料,以各種形式加強藥品不良反應宣教。經過1年的改進,2011年我院的不良反應上報提高到了61例,2012年第1季度我院已上報27例,伴隨改進措施我院不良反應上報例數明顯減少。此外,臨床藥師可以把不良反應的信息告知患者,消除患者對不良反應的恐懼心理,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