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文教案采擷新課導入馨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們常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好東西我們應該將它放在開頭。
新課的導入是教師把學生引入興趣的大門,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重要的一步。良好的導入像戲劇的序幕,讓學生心馳向往,像巨大的磁石,具有強大的作用力,讓學生倍受吸引,像投石于激浪之中,讓學生啟開思維的大門,點燃智慧的火炬-------“一粒沙里見世界“,雖然它是一個小小的開頭,卻熔鑄了教師的智慧,凝聚了教師的心血,體現了教師的素養。
新課導入的方式林林總總,精彩紛呈。在語文教學這片土地上,他們猶如一株株奇花異草,彌散著誘人的芬芳,煥發著燦爛的光彩。請隨吾漫步那幾壟花畦,采擷那片片馨香吧。
一、“似曾相識燕歸來”
1、溫故知新。教育心理學認為:經常運用已有知識是使舊的知識得到鞏固和保持,進而獲得新知識的有效方法。講《白楊禮贊》一文,可這樣導入:“我們曾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這篇文章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試回憶這兩篇文章個托什么物?各言什么志?”明確答案之后接著說:“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白楊禮贊》也是一篇運用托物言志寫法的文章。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這樣,學生復習了舊知識——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運用及其特色。這種導入簡潔流暢,步步為營,讓學生夯實基礎,穩扎穩打。
2、類比求異。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抓出其不同點,既能鞏固已學的舊知識,也能于比較中求鑒別,于鑒別中明本質。如講《最后一課》時,可這樣導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尊嚴,學習、熱愛民族語言,就是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愛國的表現,失去民族語言就等于喪失國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你再也不能學習漢語,每天你掛在嘴邊的普通話不能再用了,從今天開始你只能用日語交流,那么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學生發表感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都德的《最后一課》,體會一下國家被占領,將要失去自己祖國語言的法國人民是什么樣的感受?這種形式的導入可以促使學生披文入情,沿波討源,給學生深刻的認識。
3、多項鉤連。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我們不僅要“見樹木”,還要見“森林”。在新課導入中,借助學生熟悉的多種多樣的語言知識進行縱橫鉤連,或借其他課本,或是謎語對聯……既借此導入新課,又開拓了學生視野,豐富了學生詞匯,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學生的文學素養必將有顯著提高。如謝浪莎老師在講《海洋憂思錄》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在《海思》一文中作者“思”的是什么?通過“思”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學生自由簡單回答)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海洋憂思錄》,作者為何而“憂”?“思”的又是什么?作者寫此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意在將前后所學知識串連起來,形成知識項鏈,同時通過比較閱讀,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這樣引綴課文,鉤連互用,在學生頭腦中建立知識網絡,實乃匠心獨運的一大創舉。又如:《長河落日扁》可以王維的《使至塞上》導入;《談笑》可以俗語"笑一笑,十年少"導入;……
以上導入都是從已有的舊知識出發,或引出新知識,或類比以求異,或多項而勾連,讓它來一個螺旋式的循環反復,使能力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似曾相識燕歸來",那種對過去溫馨的回味,也是一個新的春天的開始。
二、“一波才動萬波隨”
1、故弄玄虛。如《駱駝賦》,我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見過駱駝嗎?駱駝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介紹駱駝的說明文吧?!睂W生馬上就站起來反駁:“不是說明文!不是介紹駱駝的!”我接著問:“哦,不是啊!那它是什么體裁?寫了些什么呢?”為了駁倒老師的“錯誤觀點”,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他們的那種興奮急切的心情,那種群情激昂的氛圍,簡直是想壓也壓不住了。我抓住時機,稍加疏導,整篇課文的教學就在教師輕松、學生活潑的情景中瓜熟蒂落了。又如陳煉老師講《變色龍》時,首先說:“今天我們學《變色龍》,變色龍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接著又問:“這篇課文就是寫這種動物的吧?”學生回答:“不是,是寫人的?!崩蠋熣f:既然是寫人的,為什么要用‘蟲’命名呢?這個名字真令人費解!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這篇課文吧!”教師這樣明知故問,就最大限度的刺激了學生大腦的興奮點,讓學生以飽滿的情緒進入課本的學習。
2、投石激浪。熊敏教師在教《魯提轄拳達鎮關西》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魯提轄,男,39歲,膀大腰圓,滿臉絡腮胡子。因三拳打死鎮關西,畏罪潛逃,若有人捕獲前來開封府,或首告到官,可得賞錢一千貫?!边@種懸賞緝拿的“告示”一出,下面的學生就炸了鍋,紛紛為魯達鳴不平,且為他辯護:“魯達無罪!鎮關西罪有應得!”在辯護過程中,教師注意掌舵、調控,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3、巧改標題。心理學認為,刺激物的新異性時引起不隨意注意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導入新課時,若能妙改標題,形成刺激物的相對新異性(即刺激性特征的異常變化),定能引起學生高度注意,使之意趣沛然,記憶牢固。如李亞軍老師在講授《七根火柴》時,故意將標題寫成《六根火柴》,并說:“假如有一座紅軍博物館,展臺上擺放著六根火柴,你能一講解員的身份,根據課文內容,介紹這六根火柴的來歷嗎?”當學生指出應是七根火柴時,寧老師笑道:“明明是七根火柴,為什么我變成六根火柴呢?這一根火柴到哪里去了?這一根火柴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這樣妙改標題,欲擒故縱,幾強化了關鍵詞語,又讓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又如將《我們和青春對話》,將標題中的“我們”改為“你們”,《小石潭記》將標題中的“小”改為“大”……這些均為切入課文的佳妙角度。
4、質疑激趣。面對一篇課文,會有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思想內容等許許多多的疑問。質疑或高屋建瓴,或切中要害,或發微見著,或探求精蘊,均能引起思維沖突,開啟學生心智,激發濃厚興趣。如《懶惰的智慧》可以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有的人是勤奮的,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許;有的人是懶惰的,招來了別人的白眼。這樣看來,懶惰是一種不良習慣,他會使人喪失斗志,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受到一切勤奮者的唾棄??墒?,美國有一位叫凱利的作家,運用了逆向思維,寫了一篇文章,來贊揚懶惰者,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篇文章。這樣質疑導入,激發興趣,就會促使學生激情高昂。
以上導入方法均屬投石激浪,牽一發而動全身。其特點是利用導語刺激學生思維的興奮灶,激發學習動機及學習興趣,從而帶動全篇的教學,以“一波”之“動”帶動“萬波”之“隨”。
(三)“山雨欲來風滿樓”
1、激趣引入。(以古箏音樂《春江花月夜》為背景,配合江南秀麗景色的多媒體畫面。)在給學生鮮明而強烈的視覺、聽覺后,以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徐徐導入:江南好,風景似曾諳,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嗎?同學們,到過江南嗎?夢過江南嗎?想去江南嗎?好,今天,就讓女作家葉文玲帶我們“烏蓬搖夢到春江”!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期待,提起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又在開端處營造了一種詩請畫意的意境。
2、常識介紹。有些課文的導入,必須介紹有關常識,如有名的作者、特定的背景、體裁的知識等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知識、理解課文,如《事事關心》可介紹作者和背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可介紹背景和體裁……而《威尼斯商人》則可以戲劇常識導入課文。這樣的導入簡潔明了,知識性強。
3、學法指導。授人以“魚"享用頓餐,授人以“漁"受益終身。新課的開始,就向學生傳授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運用該學法進入對課文的學習和研究,是一種新穎且實用的導入方法。如范建東老師教《《懷疑與學問》的導入語:一個人從事學習,總是希望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并非所有的求學者其最終收效都一樣,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卻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異,有的甚至差異很大,非常懸殊。無論歷史上,無論現實中,都存在這種情況。這是什么緣故呢?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學習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這個問題,吸取有益的經驗,對我們搞好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今天我們就研究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主攻方向就是:在一篇課文里,如何提問題,如何利用課文自主學習課文。請同學們讀課文的自讀提示,試就課文提示提問,方法就是:“按照議論文的閱讀常規,學生學習提問,自結小組,自選問題,自解問題”。這無疑是一種大手筆的創造,令學生興味盎然,讓聽者嘆為觀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以學法指導導入課文,幫助學生找到了質疑門徑,有了方向,有了方法,在自己的勞動中擷取成果,興趣也就會如久壅頓開的泉水,汩汩不絕。
以上導入均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作出了巧妙的鋪墊,為整篇課文的教學搭橋鋪路、蓄勢興波,“山雨預來"之時,“風"已“滿樓"。
除此而外,還有一些"看似尋常最奇崛"的導入法,如即興談話法(信手拈來)、知識檢測法(掃除障礙)、不導而入法(惜時如金)等等。也可以幾種手法綜合運用,熔于一爐。
漫步至花畦盡頭,先聲奪人的精彩切入確實可使學生“一見鐘情”,為此教師切入課題時力求“片言只語攝人心,未成曲調先有情”。但新課的導入方法知識是語文教學藝術浪花里的一滴水,絕不能一葉障目,更不可越俎代庖,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合理安排時間,組織好整個教學過程,順利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