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談論行政策略價值取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姜欣桐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我國在價值取向這個方面有很先進的一面,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仍然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在摸索中不斷前進,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建設,努力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下面說這樣一個案例:上海市推行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卡。具體內容主要是為了完善上海市70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車辦法,同時也可以將醫保卡與乘車卡還有其他用途的卡分開使用,這是廣大老年人希望的。市政府給老年人發放這樣一個社會保障卡,維護了廣大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政府在擬定政策的時候,往往是為了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的,然后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案,接著篩選,成型,最后頒布實施。然而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對一個決策的評價不僅僅是看它所達到的成效,還要看它所帶來的全部社會利益之間的均衡關系,這里就要涉及到倫理價值取向的考量。然而在這個案例中,看似是繼承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符合了道德規范,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有些人會利用其去浪費我們現在本來就缺少的資源,比如有些老年人晨練會在上班高峰期和上班族去擠公交。另外,城鄉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的差異,農村的公交資源比較稀少,這里也會涉及到一些公平問題。想要解決其實也有一些辦法,比如說改成每人每年發一定量的補助。但是回頭想想這樣會浪費太多的政府成本,本來是近乎零成本的決策,如果改為發補助就顯得得不償失。由此看來,倫理決策雖然很重要,但是任何一個單獨以倫理決策為出發點和目的的決策,到最后都可能背離良好的初衷。所以說在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今天,公共決策的倫理價值考量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不能說是唯一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
在公共決策中樹立正確的倫理價值取向的重要意義
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的倫理方面是衡量公共政策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一個公共政策的出臺,我們知道它首先要有合法性的規范,另外還要有其合理性原則。因此說探討樹立正確的倫理價值取向也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體現“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應該是公共政策中的核心倫理價值取向。尤其在當下我國的政府由經濟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其用意就是大力地推進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核心內容。北京大學陳慶云教授認為公共政策的本質是政府對全社會的利益做有權威的分配。認為這樣的分配不僅僅是分配功能,還有就是對利益的分配。然而落實利益的分配則是這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讓更多的人得到切身的利益,分享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因此是核心的倫理價值取向。公共政策的出發點是維護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所以說在公共決策中樹立正確的倫理價值取向的必要性之一就是其體現了以人為本。
2.公平與效率的良好權衡
關于公平與效率的權衡,在許多領域都是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在制度安排方面尤為突出。由于社會制度不同、生產力水平不同,觀點和看法眾說紛紜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如何在統籌方面擁有一個適合的量度作為標準進行探討,再兼顧各自的特點進行研究區別,是尤為重要的一個切入點。然而公共政策的制定在倫理價值上的考量,涵蓋了公平與效率層面上的內容。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公平優先,兼顧效率”是公共政策的內在要求。我們都知道,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根基要靠公平作為保障。現在的貧富差距過大就是由于起初不夠公平的分配而造成的結果。然而只有在公平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人民才可以充分地競爭以及良好地發展,也就不會有一些人持怨天尤人、較為消極的態度。雖然我們講求的是“公平優先”,也并不是說公共政策不講求效率,或者說把效率列為不重要的內容。只是在公平和效率遇到沖突的時候,要把公平放在首位,作為重要保障。而且在公平的氛圍里,可以以公平的方式解決效率問題。這就是公共政策中對公平與效率的良好的權衡方式。
3.和諧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們都知道和諧社會是指“社會生活諸要素或方面已然達到融洽互動與協調發展的社會或社會狀態”[3],在公共政策倫理價值層面上,有許多關于和諧的要求。其中就有上文所說的公平、貧富差距等一些問題,都牽涉到公共政策中和諧的成分。在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體現正義以及公共性的基本特征。另外還有就是對弱勢群體相應的人文關懷。而且在公共政策的修正和創新的過程中,都是朝向“和諧”這個時代背景方向發展的。所謂和諧社會,是指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系統都協調發展。無論在哪一個系統中,都有該系統所需要的政策支持。由此看來,公共決策中樹立正確的倫理價值取向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在公共決策中選擇正確的倫理價值取向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逐步走向成熟,政治體制改革也逐步完善,出現了一些公共決策中倫理價值取向失衡的現象。而這些不良的現象要確保及時治理,應該制定一套相應的對策,來解決目前存在的這些問題。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改善。
1.重視公共政策主體的倫理素質建設
因為公共政策主體是整個政策活動中比較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倫理政策的主要承擔者和執行者,政策主體的倫理素質建設是尤為重要的。由于政策主體的價值觀有所偏差,就很容易在決策的時候有所傾斜,這樣就會致使一些不公平現象的產生。所以要加強決策者的倫理素質,筆者認為可以對決策的制定者進行一些專業性倫理的培訓,這樣可以盡量劃齊決策者的倫理量度,使其更加公平化、合法化。
2.加大公民參與的力度
在公共決策的活動中,最根本的便是使廣大的公民得到最好的利益。所以說公共決策一定要順應民意,因此要加大公民的參與力度。制定政策并不僅僅是國家政府行政機關獨攬的工作,為保障公民的利益能夠最大地滿足,應該讓更多的公民親身參與進來,為自己的生活謀福利[4]。同時,在廣大公民參與的過程中,也添加了監督這樣一個功效。這樣一來,既可以調動公民的積極性,加強了與公民的交流,也維護了公平正義,很好地體現了公共性。
3.建立健全監督機構監察公共決策中倫理失范行為
建立健全監督機構是保障公共決策倫理建設的重要基礎。在良好的監督氛圍內,必定能夠使得政府充分地發揮其職責制定好的方針政策,造福于民。主要在三個方面的監督:一是權力機關對政府的監督,二是政府內部的監督,三是公眾對政府的監督。在全方位立體化的監督之下,力求能夠消滅一些倫理失范行為。并且在決策中樹立良好的倫理觀念,使得在依法治國的大前提下,增加一些德治的色彩,更加能彰顯中國特色的優越性。公共行政決策倫理價值取向作為一個新時期的新追求,有著重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讓無論是政府也好,公務人員也好,在制定或是執行行政決策的時候,除了考慮到法律中合法性的原則之外,又增加了對倫理道德的考量。這樣既體現了公平正義,又增添了決策的“人性化”特性。另外對于公民來說,參與到了決策的制定中去,保障了切身的利益的同時也拉近了自身與政府之間的距離,這正好符合當下我國倡導的構建服務型政府這樣一個理念。目前中國正處于法治建設之中,樹立正確的公共決策的倫理價值取向有利于調節法律與倫理、道德的關系,實現法治與社會的和解,中國的法治模式才可能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