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普高科研成果評價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科研成果評價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環節,也是激勵廣大科研人員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措施。科研成果的評價是否客觀公正,不僅會影響科研管理的效應、科研評獎的公正性、權威性及激勵效應,而且還會影響有價值的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普通高校的科研工作與教學工作密不可分,與師資隊伍建設息息相關。目前普通高校科研工作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遇到了一些新問題,為了克服科研成果評價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本文結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了在普通高校開展科研成果評價的一些思路。
一、當前高校科研成果評價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期刊的等級等同于論文的質量
在科研成果的評價中,最為普遍的是用期刊的等級等同論文的質量。學術期刊質量與論文質量之間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目前人們普遍公認的是,雖然文章刊登在核心期刊,但并不表明核心期刊的每篇文章都比一般期刊的質量高,核心期刊的文章也有不少平庸之作,而一般專業期刊也往往有高質量的文章。而且核心期刊的測定方法有20多種,無論是布拉德福法、累計80%法、相對百分比法,還是引文法、文摘法、專家法等都存在著自身的局限性。如布拉德福法定律中“期刊載文的絕對量最多的核心區期刊”等同于代表該學科發展水平的核心期刊,這顯然是不科學的,因為載文的絕對數量越多不等于該期刊上的質量越高。又如引文法是根據期刊所載論文被引次數的多少來作出評價。期刊質量是論文質量的整體反映,而引文是論文質量檢驗的標準。用引文法測定的核心期刊能較全面地反映該學科的內容和水平,受到科研人員的好評和歡迎,但文獻被引用要通過一定的時間才能反映出來,一般情況下,應用性的學術期刊被引用的頻率低于理論性期刊。論文是否被引用不僅與論文質量有關,也與該論文選題是否為當前研究熱點、學科發展階段和該領域的研究人員數量等因素有關。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種從期刊質量、學術及技術水平等方面來為期刊定級的規定。由于缺乏國家統一規定,且期刊質量與論文質量之間也不是一一對應的,所以目前科研成果評價中用期刊質量代替論文質量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因為核心期刊與任何評價方法、評價指標一樣明顯存在著自身的局限性。
(二)SCI作為較重要的評價工具被普遍應用
目前,SCI已發展成為國際權威性的科學技術評價工具。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期刊和論文被SCI收錄和引用的數量多少,普遍被認為是評價該國家或地區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在我國,國家有關機構每年都會公布各個高校、科研院所被SCI收錄的論文數以及收錄論文被引頻次的排行榜,以此反映各個單位的科研水平。許多高校也專門定出條例,對論文被納入SCI的本單位人員進行獎勵。為此,在SCI的實際應用中,高校教師只關心自己有幾篇文章被收錄和引用,從而作為晉升職稱或領取獎勵的依據,對SCI的科學研究功能反而有所忽視。普通高校尤其是一些新興的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師資隊伍水平的限制和學校發展歷史的局限性,用SCI作為重要的評價工具是不符合實際的。
(三)影響因子逐步成為更為客觀的一項標準
要衡量一篇論文的學術水平,國際上習慣的做法是首先看的刊物水平,而衡量學術刊物水平的常用的客觀標準就是它的影響因子。所謂影響因子(1F,Impact—Factor),是代表該刊物所發表的論文在國際上被引用的情況。被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1S1)收錄的刊物,僅為影響因子達到一定水平(影響因子0.001以上,即發表一千篇論文,被引用1次)的刊物,國際上常用的較好刊物的影響因子一般在1~3之間,4以上被認為是有影響的優秀刊物。SCI收錄的學術刊物僅為3300種,我國學術刊物在1988年被SCI收錄的只有10種,如中國科學A輯影響因于僅有0.265,B輯僅為0.318。同為“國外發表”的一篇論文,由于發表刊物不同,其影響也可以相差千倍以上。因此,根據影響因子衡量刊物水平只能在同一學科內才可以進行直接比較,不同學科刊物的影響因子不能直接互為比較。
二、普通高校科研成果評價方法的改革
(一)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是相對客觀的評價
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能夠準確反映科研成果的價值。首先,科研成果的價值具有潛在性、模糊性,評價時如果采用單純的定性評價,就更增加了評價的不準確性和模糊性。科研成果本身是一個具有多重價值的整體,通過分解價值的指標并量化,可以在全面評價成果各方面價值等級的基礎上,準確評價成果的價值大小(有具體的數量)。其次,科研成果評價是一種主觀評價,在評價成果價值時,主評人多從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出發,即通過他對某一學科領域研究現狀的深入了解,來對一項成果的價值作出判斷。如果這一判斷沒有建立在定量的基礎上,即沒有可比的分項指標量,沒有詳細的定量標準,而單憑感性直觀進行定性評價,就很容易導致評價標準的自由度過大,給主評人人為地拔高或貶低某一成果帶來方便,進而導致評價失去客觀性、公正性、準確性。
可見,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是消除或減少評價中主觀因素的干擾,使同行評議能在更規范、更清晰的條件下運作的一種措施,是促進科學研究成果評價科學、客觀、準確的一種重要方法。
(二)充分考慮文理科科研成果評價方法的差異性
1.理工科成果的評價
普通高校傳統的科研成果評價方法只重視評獎或的數量,比較片面。科學的評價應當是:既要重視的數量、獲得獎勵的等級、科技成果的轉讓收益,還要重視潛在的社會效益的定性考察。科學研究分為三個層次: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其中只有基礎研究成果主要表現為科學論文、專利等形式,也最適于利用SCI進行評價,而應用研究成果價值主要體現在應用前景上,開發研究成果的價值則表現在商業價值的實現方面。雖然這些研究成果都會以科學論文形式表現出來,實際上,技術類研究成果的論文,被引用率要比基礎研究類論文的被引用率低得多;由于理論成果效益的非直接性(間接性、隱蔽性和滯后性),使得對其進行評價十分困難,至今尚沒有完善的評價方法。在以往的實踐中,一般多采用專家評議法,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專家評議法缺乏量化指標的不足日益暴露出來,而準確評價科研成果對量化指標的要求則越來越高。為此,我國科學界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已趨向于接受由“SCI”、“ISTP”、“EI”等大型檢索工具提供的文獻計量學指標作為統計、分析和評價科研成果的主要指標體系,并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客觀、公允和能量化的評價方法。
2.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
目前采用的各種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方式可分為兩類不同性質的評價標準,即學術性評價和管理性評價。學術性評價著眼于成果的創新點及其在學科中的作用和意義的判斷,同時考慮到成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管理性評價則著眼于成果的外部表現特征,如成果形式、發表刊物、鑒定級別、轉載引用情況、獲獎情況等,并從中歸納出一些量化的指標。兩種評價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科研成果評價概念的內涵,著眼點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也不相同。因此將兩種評價體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修正管理性評價中客觀評價的非客觀性,提高學術性評價中主觀評價的客觀性,建立更加科學、更加完善的社會科學成果評價指標體系,才能促進社會科學研究事業更加蓬勃地發展。
在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領域內,普遍采用SCI和EI兩大檢索目錄作為評價依據,盡管對這兩套目錄的權威性也有不同的看法,但無論是教育部還是各高校仍愿意采用它們。由于哲學社會科學本身的特點以及我國具體國情,在社會科學領域內須使用我們自己的檢索目錄。筆者認為,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CSCI)就應該成為我國社科領域內的“SCI和EI”,但是目前該索引的權威性是很不夠的,還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權威地位是應該研究的問題。
3.文理科成果評價方法的差異及對策
目前科技界普遍強調SCI等檢索系統收錄的文章篇數、申請專利項目數、科技成果轉化的數量和金額等等,無疑這些都是科研發展的正確方向。但僅僅某一個指標是不夠的,不但要強調全面考察各項科研產出指標并對其進行綜合評估,還要區別對待不同學科的科學產出。在執行科研成果評價時各有側重,在量化管理中,還要針對不同性質的情況采用合理、科學的量化標準。如對科研成果績效的量化,就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注重處理好理工科成果和人文成果之間的關系。人文和理工兩大類學科具有不可比性,制定計分方案時應充分考慮二者的差異,盡可能做到顧及學科特點,并對論文的轉載以及社科成果獎勵都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出相應的辦法,盡量做到公平合理。二是要處理好成果的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在評價科研成果時不能單純以發表文章的刊物檔次和科研項目立項部門的級別評估、科研成果計分為依據,同時還要考慮引用率、轉載率、獲獎情況以及發表文章刊物的影響因子等因素,盡管同是核心期刊,影響因子也有很大差別。另外,還要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
應用技術成果應通過市場進行評價。實際應用是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最重要的途徑,任何科技成果在沒有投入生產之前,以潛在的生產力存在,只有被推廣應用到生產中去,才能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知識才能體現其經濟和社會價值。技術成果只有具備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才能有現實的載體,并得到充分的體現;而且實際應用為技術成果評價提供了基礎,沒有實際應用,評價也就無從談起,市場的認可是對技術成果水平高低較權威、較直接的評價。
(三)科學應用期刊質量、SCI、影響因子等評價指標
1.不要將核心期刊作為一個行政標準
由于在科研成果評價、內部考核、評獎、晉職等多方面都需要的情況下,核心期刊得到了社會的迅速認同,首先得到了人事部門職稱評定機構的認可,它被使用者當作一種不用細讀具體文章、不必具備某一專業造詣就能將一切專業學術水平劃分清楚的一種標準。由于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很快被許多個部門所接受,并在使用中成為一種泛化的行政標準。長期以來,這種不注重具體文章的價值,而只注重登載刊物的做法,具有明顯的勢利性和盲目性,把對文章學術水平的辨別轉移到對刊物名份的注重上,又會造成新的不公平,所以不能將核心期刊變為一個行政標準。
2.靈活應用SCI作為評價標準
我國高校有很多層次,科研方向及科研環境等相差較大,普通高校、尤其是一些新建的地方高校,如果一味地追求在SCI收錄期刊上,多少帶有絕對化的色彩。在一些著名高校建立包括SCI等在內的科研成果評價系統是科學、務實的,規定一些與自己相匹配的期刊作為主投期刊,并提出較具體的要求是提高普通院校科研水平所必須考慮的。在進行科研成果評價時,科學應用SCI來評價在不同刊物上發表的不同學科的論文,使評價更合理、更有利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產出。
3.正確理解和應用影響因子
有關影響因子的研究和應用涉及面很廣,因此在科研評估時,如果單憑影響因子,往往會得出片面的甚至錯誤的結論。因此,應采用多項指標評價,如論文總數、科研經費獲得情況、國際會議的參加次數、成果鑒定數及申請專利數等,都可作為量化的指標。在使用引用數據時,必須在正確理解影響因子及其存在的有關問題的基礎上,合理地、科學地使用這一指標,進一步分析學科發展和交流的現狀,與被引刊物平均影響因子值比較,以此鑒別質量。
4.重視科研成果評價的社會化
科研成果評價中,行政判斷代替評估、高校科研管理行政機構干預評價結果的事件時有發生。要進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評價的科學性,就必須走非行政手段的途徑,可以把科研成果的評價引入國家、省、市各級專業學會或社會咨詢機構,以及其他非政府組織,逐步實行行政退出機制,實現科研成果評價的社會化。
普通高校的科研成果評價是否公正,評價方法是否切合實際,是否符合科學、公正、公平的原則,直接決定著廣大科研人員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普通高校應結合自身科研水平、師資隊伍現狀等實際情況,實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注重文、理、工、農等不同學科的差異性,在科研成果評價過程中實現由只重刊物質量向重文章質量、影響因子等具體因素轉化,由主觀評價、客觀評價并重向以客觀量化評價為主的方向轉變,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充分發揮科研管理職能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