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產后抑郁癥的防范和醫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醫學科學和現代醫學模式的改變,心身醫學受到臨床學科的重視,尤其圍生期的心理保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妊娠是一次巨大的生理變化和心理應激過程,在經歷妊娠、分娩、產后恢復及哺乳嬰兒等一系列生理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心境狀態的改變,其主要表現為焦慮和抑郁。任何心境狀態的改變都是由生物學、社會心理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產后抑郁癥防治
孩子一天一天在母親子宮內長大,母親的身體負擔也愈來愈重,準媽媽往往在驚喜的同時,心理負擔也會逐漸增加:分娩到底痛不痛?剖腹產好不好?孩子有沒有缺陷?這些心理負擔,如不及時加以疏導,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
造成心理障礙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孕產婦在孕產期生理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孕產婦體內的雌激素變化很大,而雌激素對人的情緒影響很大,雌激素低時,人的情緒就容易波動、不安、低落。分娩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產婦很容易產生抑郁性的心理表現。她們常為一點小事不稱心而感到委屈、甚至傷心、落淚,嚴重者出現焦慮、恐懼、絕望、離家出走、傷害孩子或者自殺的想法和行動,這就是產后抑郁癥。
1臨床分類及表現
產后心理障礙臨床分為產后沮喪和產后抑郁兩種類型。
1.1產后沮喪為短暫的抑郁,發病率50%~70%,表現為情緒不穩定、低落、感覺孤獨、不愿與外界接觸、焦慮、易忘、失眠、對新生兒漠不關心等;產后抑郁是一組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綜合征,國外報道發病率高達30%[1],國內報道為15%~30%[2],比產后沮喪持續時間長,一般發生在產后2周,表現為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社會退縮行為:自語、存在片斷的關系妄想、自罪、白責、擔心自己及嬰兒受到傷害,重者可有傷害自我或嬰兒的傷害性行為。
1.2好發因素
(1)<20歲。
(2)未婚。
(3)不熟知醫學知識。
(4)來自有多個兄弟姊妹的家庭。
(5)兒童或少年期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
(6)兒童期很少受到父母支持與關愛。
(7)成年期很少得到父母支持。
(8)與丈夫或男友的關系差。
(9)在住房或收入方面有經濟困難。
(10)對受教育的程度不滿。
(11)過去或現在有情感問題。
(12)自信心不足。
(13)有抑郁癥病史,或家族史。
(14)有妊娠合并癥。
2病史
應注意病人的年齡、孕、產次,分娩史、有無經前期緊張癥,產后抑郁癥史,家族史,孕產期合并癥或并發癥,孕產期情緒緊張等影響正常精神狀態的因素以及本次是否是首次發病、發病時間等病史。再次妊娠復發產后抑郁風險很高(20%~50%)[3],非妊娠期有抑郁史的患者發生產后抑郁的危險是20%~30%,因此在詢問產前病史時詢問心理疾病史是很重要的。
3診斷
產后抑郁至今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美國精神學會(1994)在《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制定了產后抑郁的診斷標準:[4]
(一)在產后兩周內出現下列5條或5條以上的癥狀,必須包括1、2兩條。
(1)情緒抑郁;
(2)對全部或多數活動明顯缺乏興趣或愉悅;
(3)體重顯著下降或增加;
(4)失眠或睡眠過度;
(5)精神運動性興奮或阻滯;
(6)疲勞或乏力;
(7)遇事皆感毫無意義或自罪感;
(8)思維力減退或注意力潰散;
(9)反復出現死亡想法。
(二)在產后4周內發病。
4治療
4.1心理治療解除產婦不良的社會、心理因素,減輕心理負擔和軀體癥狀。善于傾聽產婦訴說心理問題,耐心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對于有不良個性特征的產婦,給予相應心理指導,采取個性化護理,對產婦增加“心理上的營養”,減少或避免精神刺激,減輕生活中的應激壓力。對有焦慮癥狀、手術產及存在抑郁癥高危因素的產婦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提供更多幫助,使其正確認識社會,正確處理生活難題,樹立信心,從而改善不良心理狀態,提高心理素質。
4.2藥物治療應用抗抑郁癥藥,主要選擇5-羥色胺在吸收抑制劑、三環類抗抑郁藥等。如帕羅西汀、氟西汀、阿米替林等,這類藥不進入乳汁中,可用于產后抑郁癥。
5預防
5.1加強圍生期保健加強孕產婦的健康檢查,督促孕產婦定期自覺進行健康檢查,并廣泛宣傳圍生期保健知識,讓孕產婦及時了解有關人身、分娩及育兒知識,正確對待孕期、分娩前后出現的不適,樹立正確的生育觀和良好的健康行為,對孕產期保持情緒穩定、愉快、心境平和有積極意義。
對產婦的丈夫和家屬進行有關知識的宣教,使他們對產后心理障礙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從而在生活上、思想上給予產婦更多的理解、關心和幫助,為產婦創造良好的社會及家庭環境,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對降低產后心理障礙的發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5.2改善醫護人員的專業態度
產婦的部分應激壓力來源于醫護人員的語言和態度,因此醫護人員在與產婦的接觸中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親切友善的語言,多從產婦的角度理解其心理及行為,多提供幫助,增加產婦的安全感,使其具有良好的身心狀態。
5.3設立新穎的分娩環境
可靈活性改善待產室、產房、休養室的環境,建立類似家庭環境的待產及分娩單位,改變傳統的“一色自”為溫暖、柔和、使人心情愉快的色彩,這樣對消除產婦緊張、恐懼的心理會起積極作用。
5.4密切觀察,注意安全保護,避免危險因素。重癥患者請心理醫師或精神科醫師聯合治療。
6建議
(1)兩性培養“平等”、“中性”的特質,彼此尊重、體諒、欣賞其差異性。重建兩性平權的社會價值觀。
(2)強化彼此間的溝通(包括與丈夫、家人或其它成員等),多一點關懷、坦誠、傾聽和贊美,避免互相歧視。
(3)生育和養育是家庭事件而非女性一人的職責,故整個家庭每一個成員須調整自己,共同經歷角色轉換。
(4)女性要在認知上不斷自我成長和自我突破,做個獨立自主的女性,體認自己的價值,并肯定其角色重要性。
(5)可利用社區安排各種家庭主婦活動,彼此交換生活經驗,免得整日在家忙孩子家務而落入情緒低潮中。
(6)平日多運動,保持快樂的心情可促進體內制造安多芬素(endorphine),預防憂郁的發生,因為“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7)一旦遇到挫折,不妨請可以信賴的親人好友充當“垃圾筒”,適時發泄吐吐苦水,勿積存心中。
(8)當壓力過大時,不妨找專家談談問題所在,或參加支持性團體,尋求壓力緩解之道,讓每一個壓力成為你成長的助力。
總之,希望通過社會、家庭、醫生和圍生期婦女自身的共同努力,讓圍生期婦女能保持一個平和愉快的心態,安全、健康地度過這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從而為我們構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鋪上一塊堅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