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山區發展農業經濟的思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水資源匱乏,缺少基礎設施
90%的自然水資源在河谷地帶,中山地區的水利設施大部分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建設的,僅能灌溉600m以下的耕地。因自然水和設施水少,而致使中山地區水資源嚴重匱乏。在中山地區無機耕道的社較多,能夠基本通小貨車路到村的少,更不用說“標美路”到村、到社,交通條件極差,農民的出行靠腳,生產資料購進和農產品銷售靠肩挑背磨,交通條件差嚴重制約著當地的發展。
生產積極性低,缺乏農業投入
中山地區因基礎條件差,無項目資金投入,農民更無大量資金投入基礎建設,便失去了種田的積極性,放棄農業生產性投入而棄農務工,相對地減少了農業投入。近年來,國家的惠民政策和農業項目較多,但政府把項目放在了主導產業區,重點發展臍橙、蔬菜、煙葉等主導產業,對中山地區投入少,多數地區項目投入為零。
信息傳播不暢,缺乏政府引導
中山地區農民中有知識的都早已到全國各地從事經營和務工等,留在家里的多數是老人和兒童,他們知識淺、信息量少,談不上在發展上有何思路,亟待政府引導和業務指導。
農民素質較低,缺少科技應用
中山地區的農民多數只會傳統糧食作物的種植技術,對科學種植和發展經濟還很茫然,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的概念還十分陌生,是農業科技的盲區,也是對農業科技最渴求的地方。
經營模式落后,缺乏市場保障
市場是生產者的生命,沒有市場就沒有出路。中山地區因缺乏市場的主導作用,農民無發展方向,缺乏創新精神,誰都不愿承擔風險,產業結構調整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致使該地還維持著原始生產經營模式。
奉節縣中山地區發展農業經濟的對策
增加農業投入,改善基礎施設條件
政府需通過行政手段加大對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業項目的投入,利用扶貧和惠民政策加大對該地區的扶持力度,鼓勵農業企業和種植大戶對農業的投入,引導農戶積極參與農業的投入。大力改善水路等基礎施設條件,做到山水田林路一體化改造,實現公路到田塊、水到植株的現代化節水設施農業。
加快土地流轉,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為了更好的利用每寸土地,在充分保證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培育龍頭企業,發展種植大戶,把土地集中在懂技術,會經營的能人手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行土地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增強抗風險能力,建成1鎮1品或1村1品,創出自己的品牌,確保效益最大化,真正實現效益農業。組建葡萄、獼猴桃、香梨、甜柿等專業合作社,成立行業協會等。
發展特色經濟,培育壯大基礎產業
通過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和大戶帶動,把生產經營引入市場機制,培育市場,依托市場指導生產,建立生產和銷售、農戶和市場的無縫鏈接;建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挖掘農產品的增值潛力;在縣城周邊的天鵝湖、烏云頂等山上,結合特色種養業發展農家樂、林家樂等休閑農業,在吐祥、甲高、新民片區建立葡萄和香梨基地,竹園、興隆建立獼猴桃基地,公平、草堂片區建立甜柿、核桃和板栗基地。
加強技術培訓,培育和開拓國內市場
開展“產、加、銷”技能培訓。技術培訓的重點是培訓技術骨干,既要培訓生產技術,也要培訓加工和營銷技能,培訓出會技術,善經營,懂管理的新型企業家和新型農民,依托能人開辟自己的市場。
本文作者:張國榮作者單位: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風景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