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討民族經濟創新發展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2020年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一年,也是中國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收官之年。中國民族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摘帽”關乎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提升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民族地區的生活水平,提升民族地區百姓的幸福指數是必然的。在“十四五”時期,數字技術衍生的相應數字產品、數字服務等一系列“數字+”會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力軍。扎實推進民族地區的數字化政府建設對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以及綜合提升國內數字經濟水平和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深遠意義。
關鍵詞:百年變局;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數字技術
0引言
2020年世界在疫情的影響下風云變幻,東方崛起大勢不可阻擋,國際重心“南升北降”,單邊主義抬頭,各國競爭愈演愈烈,局部地區戰火頻發。在歐洲大國經濟疲乏制度窘境、美國政治極化急轉加劇,全球地緣摩擦暗潮涌動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需要抓住機遇發展經濟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借助全球化的東風帶動國內經濟。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持續發展,中國居民生活水平較上世紀有著質的提升,但是民族地區與區域經濟發展依然存在著不均衡的情況。民族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摘帽”關乎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提升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民族地區的生活水平,提升民族地區百姓的生活質量。民族經濟需按照本地區的資源儲備以及經濟效益進行科學可持續發展。受自然、歷史的雙重因素影響下,民族地區生產力水平普遍很低。基于以上因素,民族地區需要扎實遵循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促進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穩定,充分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因此,實現民族地區和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問題亟須解決。
1百年變局下的中國經濟
1.1中國經濟發展挑戰與機遇
百年變局下當前國際形勢愈發地不明朗,全球經濟大蕭條,疲軟不堪;疫情在全球范圍大流行,帶來了重大的經濟沖擊;人為推進和肢解經濟全球化的言行世所罕見;美國為首的西方政客對中國的惡名污名化頻率越來越高。在此環境下應當按照非傳統常規的理念進行世界經濟分析,如經濟周期理論等,組建智囊團分析國際大格局的演化。國際風險如此之大,中國應該努力適應后疫情經濟常態化,努力將新中國成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繁花遍地。
1.2中國經濟發展特征與成果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成為有機整體,國際形勢顯著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2020年特別是在疫情的影響下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整體處于不利局勢,中國經濟在當前國際大環境下呈現如下發展特征。
(1)宏觀調控現狀。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減輕了企業資金壓力,創新了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同時進一步改善人民福祉。調控力度更加具有明確性,財政政策以及貨幣政策更具強針對性。同時,宏觀經濟的發展水平,對科學合理解決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現狀問題具有正向影響。特別是對經濟發展放緩、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地區。
(2)進出口貿易現狀。進出口貿易是國際經濟貿易往來的主要方式,一直以來都是國家對外經濟提升的主要途徑。內需、投資和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龍頭。據海關總署2021年1月14日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已經達到32.16萬億元。復雜的國際經濟貿易政策之下,中國進出口貿易仍然保持著穩定增長的趨勢,并且貿易結構更加均衡合理,實現了國際貿易的高質量增長。據中國海關初步統計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規模達1.69萬億元,增長31.1%。世界貿易組織統計的結果顯示,中國進出口貿易在當前國際主要經濟體貿易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實現了穩定優質增長。
(3)微觀層面現狀。受全球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的影響,中國的貨幣政策對比其他國家更具穩定健康特征,貨幣政策更加具有寬松性,同時提高企業的發展優勢,融資租賃業務趨向便捷化,顯然這對激活市場經濟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在國際金融與經濟市場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國內中小企業的發展也出現了相應一些問題。中國經濟整體結構中,超過80%的企業為中小企業,因此為保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給予中小企業在法律和政策上一定援助,促進企業資本結構的優化升級,打造企業健康生存環境。
1.3中國經濟戰略導向
目前,國際大環境下,我國當務之急是打造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發展的新格局。主要的戰略導向就是要擴大國內本土需求,以解決國內經濟循環阻塞障礙為起點源頭,從供給側、需求側、改革開放等多方面共同發力,推動國內大循環順暢發展。國際循環與國內循環關系變遷的歷史轉換,是中國經濟發展具體形勢變化、主要矛盾演化以及發展路徑的調整,是立足當下把握發展規律、實事求是客觀分析經濟環境的產物。從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來看,“國內循環為主”可以說是“腳下第一步”。中國發展將在決勝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后,開啟全國范圍內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起步發展階段,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將在更高層次、更深領域、更廣空間取得長足進步。經濟發展將進入重大轉型期、重大機遇期,同時也處于重大風險交織期。特別是在疫情的影響下我國已然成為左右全球經濟市場的大國經濟體。推動供給側創新改革,更好地滿足新時展的剛性需求。具體要求國內應該做到科技創新大幅度提升,關鍵核心技術進一步突破,加緊打造高質量供給鏈建成,保持高中低端產品比例適中。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鞏固保障力,穩定內循環生產端:激活內需實質潛力,優化改革供給側升級。消費端,力爭消費升級,促進居民內需,夯實支撐消費增長的物質財富經濟基礎: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數字經濟時代到達,數據要素成為極重要生產力,深化政府改革,加強對政府內部權力的制約,結合數字化創新政府管理,杜絕職權濫用現象的產生。加強對行政壟斷的規制力度,強化市場準則,清除歧視性市場準入限制;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剛性約束,提高審查約束力和透明度,從而更好地實現實現高質量雙循環。
2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特征
2.1人均收入差距大
當前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存在人均收入差距較大的現象,主要為以下三個層面:第一,與全國水平以及東部沿海地區存在較大差距;第二,民族地區的內部人均收入差距比較大,比如內蒙古與廣西之間的人均收入;第三,民族地區的城鄉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2.2產業結構單一大部分民族地區仍然以第一產業即農牧經濟為主,產業結構非常單一。民族地區受自然、歷史的雙重影響因素,整體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以農牧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在其產業結構中占比依舊比較大,第二產業集中在少數城市,第三產業占比相對更低。單一的產業結構阻礙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并且農牧經濟產品附加值較低,加之當地人民受教育程度有限,仍然采用傳統的生產方式,使得大部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
2.3城鎮化水平低
數據統計表明,我國拉薩等城市的人口比重都低于全國的平均值,即使民族地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與特色民族文化,但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并且屬于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當地經濟發展難以依靠這些進行推動。
3中國數字技術建設特征
3.1數字技術建設的必要性
21世紀是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時代。20世紀80年代數字技術就已初露鋒芒,如今21世紀數字經濟時代已經來臨。人們的生活生產、物質分配、購物消費等活動,帶來了指數式的數據要素增長。數字時代大環境下數據要素借助信息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散播開來,造就了數字時代的各類數據要素資源,“動態的數據要素資源”對國家創新治理、政治創新執行、經濟技術創新等方面,都賦予了全新的定義。數據要素在塑造社會各行各業同時,也在被各行各業社會相關主體“吸收,整合,利用”,用其來完成對自身的質量提升、產品升級、創新轉型。換句話說,當前21世紀人類社會數據與數據要素正在相互影響、互相整合。數字時代背景下,數據要素同時飾演著基本戰略性資源和決定性生產要素兩種重要變量。從基礎性戰略資源的方向進行探索觀察,可以發現數據要素能有效地進行各行業創新實踐應用,推動各行各業良性發展、綜合提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從關鍵性生產要素的方向進行探索觀察,可以發現數據要素能充分發揮“乘數效應”,賦予各行各業新型經濟形態和商業模式,驅動創新組織形式、內容、制度的變革與創新,使得當前社會呈現高效、公平、有序的模式狀態。“放管服”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民族地區經濟高效發展,科學合理對接數字政府的建設有助于民族地區發展邁上新階梯。
3.2數字技術建設存在的問題
(1)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僅僅依托大數據管理統籌數字政府建設難以實現有效支撐,跨越部門以及層級的協同工作。整體布局以及相關方案、運行機制、法規制度等依然處于不健全狀態,政府數字化轉型升級受到了制約。
(2)機關工作人員思想觀念陳舊。許多包括一些領導還未意識到數字政府建設是一場深刻的變革。許多人不了解數字政府,認為其建設就是簡單的信息化項目建設,工作推諉效率極低。
(3)數據共享平臺建設緩慢。多部門重復收集數據的現象叢生,數據使用大都限于機構內部,大量數據沉淀堆積在各部門數據系統中,數據利用效率較低。有待提高網上政務服務能力。網上政務服務平臺覆蓋面較窄、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較弱、政務服務流程較復雜、線上線下融合度較低、多渠道服務整合效益較差。
4民族地區經濟與數字技術的創新結合
4.1國內經濟高質增長保障民族地區科學發展
2020年第三季度首次實現年內累計增速由負轉正。季節因素調整之后,三季度GDP環比增長2.7%。三次產業累計增速均實現了正增長,經濟發展長期向好趨勢不變。信息技術、信息軟件以及信息服務行業GDP增長15.9%。“宅經濟”在這一期間成為國內經濟增長發展最快的單元。在當前國際經濟窘境之下,中國的數字化水平強于其他國家,疫情發生后展現經濟增長作用有目共睹。中國具有完整現代化制造業體系,這些因素都成了能夠保證中國走出疫情困境的動力。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政策力度也會跟進保證,同時保障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民生情況。
4.2民族地區傳統科學發展方式
國內GDP總額可以保障在“十三五”收官之際,決勝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民族地區經濟增速發展順利進行。
(1)給予民族地區經濟扶持。國家繼續加大對民族地區的經濟扶持力度。給予相應優惠政策適時提供幫助,使民族地區經濟充分融入整體經濟發展之中,積極配合中央政策加快融入“雙循環”經濟體系。在總書記“一帶一路”倡議下,民族地區有了科學統籌綠色發展的新方向。“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工作會議劃定出“六大經濟走廊”,民族地區應該積極響應政策,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實現生產要素在國內東—中—西的高效流通;內陸與國際貿易,將民族地區不利因素轉變成邊疆對邊疆的地理空間優勢。適應當前國際大環境,構建“雙循環”經濟體系。以前國際為消費端,國內為生產端。當前,內需在不斷增加,所以特別是民族地區應該提升第二產業的比重,提升自身生產水平,為國內乃至國際提供更多產品與服務。積極構建國內循環同時提升自己的經濟水平,進而縮小與全國經濟水平差距。
(2)給予民族地區教育扶持。進一步加強民族地區的教育扶持力度,保障所有少數民族同胞完成9年義務教育,享受更多現代化知識的教育,培養越來越多少數民族人才來參與到當地的經濟發展中來。中央應協調處理民族地區的利益沖突與矛盾,運用正確的矛盾與沖突解決方法路徑,切實發揮民族地區人才的影響力和價值貢獻,推進民族地區經濟步入高質發展軌道。
4.3民族地區經濟均衡發展創新舉措
(1)加強數字政府頂層設計。中央進行對民族地區的中宏觀調控,民族地區需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微觀布局。需要成立當地民族專家組建設縣域政府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規劃。在符合省市區的法律法規下結合“放,管,服”政策發揮自身地域特色、人文特色的科學發展。數字政府需要把握整體大局,宏觀調控經濟、科學開發資源、合力招商引資、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優化服務流程,為民族地區百姓帶來福音。
(2)提升數字產業縱深規模。大力推動“互聯網+農業”縱深程度深化發展。在民族地區推廣智能化設備使用,政府按照大數據統籌給予地區財政撥款,配備專業人員講解操作。積極探索數字農業發展模式,大力推廣數字種植工廠、數字牧場、農田智能檢測等數字化農業技術,實現農牧產品的生產、貯存、加工、銷售的實時監測與分析。當地政府牽頭與相關快遞行業達成戰略合作,利用“互聯網+”打造特色農牧產品、手工制品的直播帶貨網購通道,縮小民族地區城鄉經濟差距。
(3)助推其他產業轉型升級。利用5G技術、云計算、AI等數字技術,民族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城鎮人口。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保障來實現數據多維精準采集,打造優質高效生產鏈,推動第二產業轉型升級,釋放數字經濟對傳統經濟的倍增作用,提升民族地區產業競爭力。
5結束語
在這樣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環境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應該繼續停留在傳統工業開發自然資源的維度上,而是應該站在“十四五”時期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階的角度來進行深度的考量。民族地區應結合數字經濟發展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來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合理綠色景觀估值來進行科學合理開發,做到符合社會經濟趨勢的效用最大化。民族地區在即將迎來“十四五”時期緊緊跟住經濟發展步伐,實事求是依據自身資源特點,來成功探索出一條獨特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騰飛之路。
參考文獻
[1]陳文玲.當前國際經濟形勢非常嚴峻,主要表現為四個“世所罕見”[EB/OL].中宏網,2020-04-26.
[2]馬輝.中國經濟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下的發展現狀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20,(11):9-10.
[3]劉建設,劉彤.民族地區與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問題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0,(19):25-26.
[4]呂昊.西北民族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問題與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9,(24):477.
[5]肖卓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及解決策略[J].中國市場,2019,(20):22-23.
[6]鄒蘊涵.國內國際雙循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必然選擇[J].經濟,2020,(09):28-31.
[7]阿列夫.比較視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研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0,(04):49-55.
[8]安雪娜.少數民族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資源困境[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01):27.
作者:高暢 單位:大連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