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少兒美育藝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每逢雙休日,在許多城市的大街小巷,總能看到一群群肩背畫夾、行色匆匆的孩子。5月30日,周六,上午九時,記者隨二年級小學生郭虹一同走進北京西城區一所校外美術輔導班。這個班有近三十個學生,年齡最小的六歲,最大的十歲。
“今天上人物素描課。”一位看似已屆退休年齡的美術教師問道,“誰知道什么叫素描?”只見坐在最前面的郭虹張著小嘴兒呆呆地看著老師,其他孩子也是一臉茫然。老師顯然知道這些幼小的學生不懂素描是什么,便接著講:“你們將來想成為畫家就必須學會畫素描。”這位老師隨即叫上一個學生作模特并告誡其他學生從現在開始不要再畫兒童畫了。他指著幾幅專業畫家的素描范畫講,要準確畫出對象的形體、動態,不僅畫出衣褶,還要畫出里面的結構……從孩子開始東張西望和做起各種小動作不耐煩的樣子可以看出,他們聽不懂。這時,來“陪讀”的郭虹的爸爸輕聲自語道:“現在教孩子畫素描是不是早了點兒?”這位家長轉而對記者說,讓孩子學畫是為了培養她的愛好,并沒想讓她將來就一定成畫家,可這種教法會使孩子越學越沒興趣。臨下課,老師舉起一幅學生的“素描”批評道:“這幅畫的缺點是將衣服上的花朵畫得太突出,太夸張了。”其實老師說的未必正確,因為兒童作畫的特點主要是憑直覺,而直覺中有一個很可貴的因素就是“錯覺”,這“錯覺”里恰恰蘊含了超越客觀尺度的藝術真實。畢加索曾說過,我要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這也是許多畫家追求的藝術境界,為什么在我們的少兒美術教育中要扼殺它呢?
記者采訪了近百個正在各類美術班學畫的小學生,他們都上過或正在上石膏頭像寫生、人物素描、速寫和國畫寫生。“你們喜歡上這些課嗎?”“不喜歡”,“沒意思”。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去過美術館,也從未上過藝術欣賞課。老畫家、美術教育家王琦先生對此頗多感慨:“我到過許多國家,在參觀美術博物館時,幾乎都能看到由老師引領的一隊隊中小學生。美育就是要通過教孩子欣賞好的藝術作品而懂得什么是美。”一位小學美術教師告訴記者,現在的美術統編教材,內容單一,與學生的興趣脫節。另一位多年從事校外少兒美術輔導的老師也坦言,喜歡畫畫本來是孩子的天性,可現在少兒美術教學的確存在“重技輕美”現象,使學生感到枯燥,明知這樣教法不利于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但也無奈。
硬向少年兒童灌注所謂專業知識,違背他們天真活潑的本性,強迫接受所謂的藝術技能,急于讓他們成為“人才”,不但美術方面如此,在音樂、舞蹈、表演之類的教育中這也是通病。看看舞臺上表演的孩子,舉止常常拿腔拿調,一副“小大人”的模樣,大概就是這種教育的后果。
家長抱有太多的功名心
美學家王朝聞先生對記者談起一件事。大連一位家長帶著還未上學的孩子慕名找到他,求其為小孩擬出版的畫集作序。王老婉拒,并坦誠地對他們講,現在學畫畫的孩子很多,但將來能成為畫家的僅是極少數。學畫不是目的,是美育的過程。而對孩子過早胡吹亂捧會使其片面發展并助長功利之心。記者曾聽幾位家長聊起,“現在孩子們課業負擔都很重,為什么還要讓他們學畫畫?”“因為我那孩子打小就喜歡畫畫,想在這方面好好培養他,望子成龍啊!”“我看現在裝飾裝修很熱門兒,這一行需要懂點美術,想讓孩子將來也從事這類工作。”“現在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招收‘特長生’,讓小孩學畫是為以后升學做準備。”
我想起了豐子愷先生的一段話:“我教藝術科……不求學生作直接有用之畫,但求涵養其愛美之心,能用作畫一般的心來處理生活,對待人生,則生活美化,人世和平……”這正是藝術教育之于孩子最大的效用,可是如今由于升學率等功利性因素的影響,少兒美育一接觸到實際便出現偏頗。
在一所重點中學校門前,記者看到剛剛張榜公布的初中錄取藝術特長生專業測試后的入選名單,不時有家長匆匆趕來在榜上搜尋自己孩子的名字。據該校教導處一位老師介紹,今年雖僅錄取四十五名特長生,卻有近千人來應試。“您的孩子如果在哪次全國性少兒繪畫比賽中得獎,在招考藝術特長生時還可優先考慮。”“六一”前后,記者在一些小學校、文化館和少年宮看到又有不少有關少兒繪畫比賽的通知。在各處報名點,許多家長紛紛打聽參賽事宜,而最令他們關心的是參賽費和獎項。據聞,不少學生為盡快成名和其它目的而成了“參賽專業戶”。
施教者不該唯利是圖
據西南某省教育部門最近統計,十所小學的一千名小學生中業余從事藝術學習的占百分之九十五點三。另據北京市美術教育學會一位負責人介紹,該市現有近兩萬名小學生在校外美術班(不含少年宮、文化館)學畫。少兒藝術教育的火爆,使家長投入資金不菲,無疑也為一些人提供了創收的機會。記者對此做了一番調查。四年級小學生王娟現在一家區屬文化館美術輔導班學素描,共十六課次,每課次一個半小時,學費一百六十元,外加紙張畫具費近五十元;她還學薩克斯管,十二課次共五百元。記者在某少年宮1998年下半年招生簡章上看到,在兒童畫、繪畫、國畫、書法等課目后面,學費自二百八十八元至五百七十六元不等,每項還須交雜費十元。家長們對此收費數額普遍認為“漲得夠狠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術教師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教師若每月在一處教十六個課次,月收入就在千元以上,這還不包括向學生推銷畫具紙張的進項,而且一人還可能兼課多處。北京市美術教育學會一位負責人也證實,這不薄的收入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學包括部分大學的美術老師甚至還有非教師職業的美術工作者躋身此業。據介紹,過去北京市美術教育學會還組織在各校外美術輔導班任課的教師定期進行教學觀摹和研討,但近些年因缺少經費,管理有所放松。北京市教委的一位同志對此也不無憂慮,因為教委只對少年宮負責,所以社會上五花八門的各類美術輔導班便缺乏統一管理和規范,使教師優劣難辨,教學質量也參差不齊。
中國美協兒童藝術委員會主任楊永青近日也請記者在媒體上幫助呼吁,少弄些少兒類書畫大賽。他認為社會上有些人借繁榮少兒美術之名,搞有償競賽以牟利。不久前的所謂“全國少兒藝術大獎賽”的騙局被揭穿就是一例。他還說,比賽搞多了,勢必加重學生和家長的心理和經濟負擔,也會干擾正常的藝術教學活動,還會誘使一些教師為爭名次獲獎項而對學生一味拔苗助長。
少兒教育,應當是啟迪心智、培養愛心的教育,至于將來能否成才成家,那要看孩子日后的發展,由他們自己決>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藝術不過是一種素養而已。當家長做老師的是不是該給孩子們更多的時間,讓他們自由接觸大自然,欣賞各種容易接受的美,發揮自己的天性,珍惜可貴的童心,不要用技能束縛、擠壓他們。如今的有些教育說是藝術教育,弄到最后,很可能培養出一群呆呆板板、功名心切、老氣橫秋、乏味單調的所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