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創新型人才培養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創新型人才的人格構成要素
探究創新型人才的人格構成要素,首先我們要明白人格是什么。我們對“人格”這個概念并不陌生,而且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會常常用到。那么,人格到底是什么呢?人格又稱個性,是個人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興趣、愛好、能力、氣質、性格等)的總和。一個人的人格表現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包括個人的認知能力特征、行為動機特征、情緒反應特征、人際關系協調的程度、態度和信仰的體系、道德價值特征等①。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必須培育學生的創新人格,這是因為創新人格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保證。②培育學生的創新人格,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創新思維,追求新穎。筆者認為創新人格應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相對于常規思維而言的一種思維方式。實際上,人們很難把思維活動分門別類,因為各種思維活動的形式常常是十分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的。在探討創新思維時,為了目標的集中與簡化,人們往往把創新時的思維方式稱為創新思維,它是多種思維類型在活動過程中的一種有機結合③。總的來說,創新思維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活動,它是創新型人才在進行創新時的靈感來源,它具有新穎性、發散性、靈活性、非邏輯性等特征。通常,創新型人才的思維活動有異于常人,面對同一個問題,他們往往能夠另辟蹊徑。
(二)創新膽量
創新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它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傳統,擺脫思想束縛,尋求新路徑。在這個尋求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一定的膽量和勇氣,當然,這種創新膽量并不等于蠻干,它是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在運籌帷幄的基礎上大膽干。創新膽量是創新型人才進行創新的力量保證,只有擁有創新膽量的人才能夠創新。倘若沒有力量作支撐,再聰明的人也只能墨守成規,走別人走過的路。
(三)創新意志
創新意味著開辟新路徑,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遭受挫折與失敗。在挫折與失敗面前,創新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創新意志。有時成功與否,往往在一念之間,堅持則意味著成功,放棄則意味著失敗。歷史上,很多發明創造往往就在于創造者的創新意志。人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對創新型人才來說,創新意志是失敗后繼續奮斗的動力源泉。任何一項創新之舉,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才出成果的,在這個極度痛苦的過程中,創新意志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四)創新激情
創新激情是一種強烈的情感表現,在激情的支配下,往往能夠調動人身心的巨大潛力。一個擁有創新激情的人,敢于爭先,敢于探索,敢于奮起,敢于創新。創新激情使創新型人才有想創新的沖動,只有獲得了這種創新沖動,后續的創新工作才能繼續下去,因此,我們認為創新激情是創新型人才進行創新的持久動力。這里的創新激情并不是一個稍縱即逝的狀態,而是一種恒久的文化積淀的結果,更恰當地說是一種對創新的鐘愛之情。只有酷愛創新的創新型人才,才能將創新之路一直走下去。
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評價弊端
創新型人才的人格培養亦即創新型人才的創新個性。對創新型人才創新個性的培養起決定作用的是教育。創新思維、創新膽量、創新意志、創新激情基本上都是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若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靠的是創新型人才的培育。就當前我國的情況而言,創新型人才仍然是非常缺乏的。近年來,我國對教育目標的評判標準一直深受傳統教育評價體系的影響,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教育改革,盡管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有所進步,但在實踐中對教育的評價基本上還停留在傳統教育評價層面上。筆者將在下文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評價弊端作簡要的剖析。
(一)重共性,輕個性
當前我國的教育評價基本上屬于共性化評價,主要針對的是某一教育群體或其中的個人或個體,實現或達到統一的共同的教育目標、教育教學水平、人才規格、標準和素質等要求的狀況、程度、結果等的評價。評價者一般是根據共同的教育方針、教育目標、人才培養規格,采用一套共同的普遍適用的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學習者為了在學校中獲得較高的評價,通常會迎合學校的評價指標,也就是說,學校的評價指標怎么設計,學生就努力讓自己符合評價指標的要求,甚至還會弄虛作假。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異,學校就像一個大工廠,不斷地進行著批量生產。沒有個性的共性使得教育系統如同一潭死水,毫無生機。雖然說進行共性的量化評價易于操作,更有利于教育公平,但是這樣的公平只會阻礙教育的發展。況且,把個性化評價納入教育評價體系中,并不一定就會使得教育缺失公正。在現實教育中,由于個性化評價的缺失,學校很難把學生培育成創新型人才,我們知道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創新個性的發展。創新個性使得整個人充滿生機與活力,更有利于學生潛能的發揮,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個體的主體意識,而這一點恰好是造就創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只有具有創新個性的人,其創新思維、創新激情才能得到更好的釋放,才能更好地進行創新。
(二)重結果,輕過程
盡管新課程改革中不斷地強調對學生使用發展性評價或形成性評價,因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使用形成性評價,評價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動態發展,不僅如此,在使用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評價者就會不自覺地將注意力放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上,而不只是關注結果。然而,在現實教學中,這種形成性評價只是徒有虛名,有多少評價者真的能夠在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呢?他們更多的只是在期末進行終結性評價罷了,評價學生的好與壞、優與劣完全根據學習成績的高低。這也是為什么優秀學生步入社會以后,在社會上發展得平平淡淡,而那些學習中等具有個性的學生反而能夠在社會上如魚得水。筆者認為這種社會現象并不是偶然的,它與教育中的評價息息相關。教育過于看重終結性評價,使得學生過于在意學習結果,而忽視了學習的過程。筆者認為僅一兩次終結性測評,很難評價學習者的學習能力。而且很多時候,學習者往往在考試前的最后幾天臨陣磨槍,死記硬背,同樣可以獲得高分。由于評價者沒有真正對學生實施形成性評價,所以,學習者根本不在乎平時的課堂表現,他們很多時候在課堂中或者是保持沉默,不愿動腦筋思考,或是思想開小差,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毫無生機與活力,只有教師一人在講臺上唱著獨角戲,這樣的課堂是無效的,這樣的教育評價又怎能培育創新型人才呢?他們的創新思維、創新膽量、創新意志、創新激情又于何處得以培養呢?
(三)重學業,輕實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在現實教學中,教育評價還是過于注重教學。盡管近年來各高校的教育評價已經有所改進,評價的內容不僅僅局限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學習成績,已經把在學校中擔任學生職務納入到對學生的綜合評價中,這應該說是高校在教育評價改革方面取得的進步。然而,在中小學,這種現象仍然比較普遍,評價者過于關對注學生在教學中的學習成績,而輕視了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動手能力的評價。中小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關鍵期,盡管在大學,我們有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卻發現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很難,筆者認為用布迪厄的慣習來解釋是最恰當不過了。因此,我們應該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美國的中小學更傾向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知識教育反而要求不那么高,然而創新型人才卻是人才輩出。這是因為創新個性需要從小養成,通過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動腦思考,使他們能夠想方設法將已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同時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并促使他們絞盡腦汁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實踐能力,也鍛煉了思維能力,培養了其解決問題的激情,同時還能鍛煉他們的膽量與毅力,這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是更有利嗎?
三、教育評價改革策略
針對以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評價弊端,筆者提出了一些改進策略:
(一)共性化評價與個性化評價整合
共性化的教育評價無論是內容、方法還是標準都具有統一性,在教學現實中,簡單易行,但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所以,我們應該將個性化評價引用到教育評價之中,并將兩者進行整合。個性化的教育評價主要針對的是具體的個人,它能夠對學習者的個性化特征進行價值判斷。盡管個性化教育評價可能會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操作起來比較復雜,但它能夠使評價對象的個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發展。因此,我們在教育評價中應該建立個性化的評價指標,對一些所謂的“偏才”“怪才”進行合理恰當的評價。個性化評價指標的建立,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時也有利于鼓勵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這樣他們就可以不再拘泥于共性,能夠根據個人的愛好尋求自己的個性發展,無疑有利于學習者創新精神的形成與發展。當前,我們無法否認共性化評價在教育評價中的作用,通過共性化評價,我們能夠判定學習者完成共同目標的程度,所以說,只有將兩者整合才能使教育評價日趨完善。
(二)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雙管齊下
在教學評價中,我們首先應該培訓評價者,使其具有形成性評價的意識并能夠在教學中真正地實施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發展非常重要,它使評價者能夠更加主動地關注學生的動態發展。評價者對過程的關注,自然會引起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重視,而不僅僅只關注學習結果。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的重視,使其更加注重平日里的學習表現。一旦對平日里的學習表現在意,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改善在課堂中的表現,會盡可能地讓自己參與到課堂之中,那么,課堂中的學習氣氛自然會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自然會得到發展,不僅如此,他們的表達能力、回答問題的膽量與勇氣以及他們參與課堂的激情等各方面都會得到提升,這樣更有利于創新思維、創新膽量、創新激情的培養,從而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當然,我們不能只重過程,不重結果,結果對我們來說也很重要,所以說我們不能否認終結性評價在教育評價中的作用,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夠檢測學生學習水平的。要想更好地、更合理地評價學生,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必須雙管齊下,各自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三)學業評價與實踐評價并駕齊驅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在現實教學中,教育評價往往注重的是學生的學業評價,而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評價。筆者認為我們應該要將學生的實踐能力納入到教育評價中,只有讓學業評價與實踐評價并駕齊驅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只有將實踐評價納入到教育評價中,評價者才會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理,學生本身才會努力發展自身的實踐能力。通過實踐活動,學習者能夠提升自己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者能夠加強自身的思維能力鍛煉;通過實踐活動,學習者的做事毅力得到了磨練。除此之外,學業與實踐的結合,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僅可以讓他們擺脫“書呆子”的稱謂,還能讓他們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實踐評價在教育評價中要占有一席之地,只有這樣,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才具有可能性。創新型人才之所以能夠創新,與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是分不開的,實踐操作讓他們養成了勤思考、多用腦的好習慣。因此,學業評價與實踐評價應該齊頭并進。
作者:吳婷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