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形象民間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城市形象的當代性與地域性
我們所涉及的城市形象設計是廣泛意義上的城市形象設計,就是城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現。城市形象能夠反映城市富有時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色風貌和文明數值,是人們對城市給予的綜合評價和總體印象。人情的復蘇是近代設計所面臨的課題,城市形象設計中也是這樣,關注人情,是設計的本源。讓原有的、本源性的情感作為設計的核心,才能夠得到人們的認可,才能夠讓人們通過已知的過去,而去接受未知的新。在城市形象設計中,地域性的民間藝術是一個很難得的設計元素寶庫,是值得去挖掘和開發的,因為當今的城市形象設計中,其當代性過度使用,而其地域特性被遺忘,所以城市的個性在逐漸消失,鄉情逐漸被淡化,城市的歸屬感被磨滅。所以近幾年,城市的個性化和鄉土化問題受到了關注,人們希望城市既有時代特色鮮明的同時又有地域文化清晰地域特征,如景德鎮的陶瓷為基礎的城市形象設計就讓讓城市形象具有了鮮明的地域性特征,但是這樣建立在本地民間藝術的城市形象還是很少的。
二、民間藝術是城市魅力的根源
1、完整意義上的當代城市內涵與外在城市是高度的集約了人口、集約了經濟、集約了科學文化的具有地域性的空間。城市表層功能是居住、工作、聯系等;深層功能則是表層功能的的基礎上構建地域文化與城市人格,這就是城市的外在和內涵。現代很多的城市形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失語,因為城市形象塑造的重點放在對“時代性”的追求上,雖然城市的外在,也就是城市的表層功能在日異月新地完善,但是在城市內在的、其深層次的建設上是蒼白的,甚至是貧瘠的。其實,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形象設計,也是很注重城市探索地域的文化藝術,讓城市的傳統文化、地域性的民間藝術在“當代”的背景下去詮釋城市的內在魅力。因此在城市形象設計上,借鑒西方藝術的同時,必須深入研究城市地域文化,提升城市的形象。
2、新城市中“舊藝術”的價值現代的城市是尖端技術的集合,超高層建筑四處林立,然而在高新技術建造的大樓之間的人們希望覓尋到一條連接現代與過去的深沉線索———既可以觸碰到城市地域性的“市井藝術”,又可以賞析到散發寶石光芒般的高樓大廈。人們向往的城市是新和舊的對比的同時又能夠和諧共處的,而其中的“舊”如何存留并傳承是人們所關注的,只有讓城市中的“舊藝術”和諧的融合在“新設計”中,才能夠讓城市充滿活力,散發出生活氣息的馨香。只有這樣新舊和諧的結合才能夠讓城市把橫跨世界眾多地域文化與貫穿過去與未來的時間軸完美地相結合。如果找到合適的契合點,以這種本土養份去滋養城市形象,那地域性的民間藝術則成為了最具優勢、最豐富的設計元素資源。用最本土的、最傳統的地域性藝術圖式,去呈現當代人最真實的生活和情緒是人們所向往的,是人們樂于接受的。
3、民間藝術可以締造方言式的城市形象方言式城市形象就像方言一樣,承載和言說著區域性的知識、訴說著地域性的價值和精神。它著重于地域的自然,著重于地域上的人們;它能夠傳承時間,能夠凝聚記憶;它代表著溝通和拒絕;它嚴格的謹守著主與客,也就是始終強調自身的存在性。自身都不復存在,那么談何接納、融合,也更沒有了發展。而民間藝術是塑造方言式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因為民間藝術是承載了地方精神的靈魂。民間藝術原本是一種生存的本能,之后經過藝術的提高,提煉了本土文化,它成為了一種地域文化的詞匯。它能夠很好的與當代性密切結合。倘若能夠將民間性的藝術很好的應用于城市形象設計中,這樣的城市形象作品能夠讓民眾得以在普遍性西式生活中體味到本土本源文化的韻味,讓生活環境有原汁原味的味道,讓家鄉有溫情和記憶。
三、城市形象中民間藝術的再構之綜合精神
1、城市形象中民間藝術價值回歸城市特色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凝結,而其具體的視覺形象就是當地的民間藝術。從地域性的民間藝術入手的城市形象設計,讓傳統的地域性民間藝術走入了當代文化語境,這樣的城市形象設計是溫情脈脈的。用現代人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地域性的民間藝術,重新評估傳統民間藝術,會發現原本暗淡的藝術寶藏散發出寶石的光芒。它會讓我們的城市形象設計區別于其他地域,讓自身不同于其他地域,讓城市擁有只屬于自己的地域文化視覺符號。地域性的民間藝術雖然有其難以逾越的局限,但是它能夠讓我們繼承傳統,讓我延續文脈。從某種意義上講,傳統的是創造的起點,也是創新的營養。所以,在現代的城市形象設計中要讓區域民間藝術作為基石,再造區域性的傳統民間技藝,讓民間的、傳統的、區域性的藝術呈現具有當代意義的文化表象。
2、城市形象中對“舊藝術”的本原萃取在我們生存的土地上有著數以千年來積淀下來的眾多“舊藝術”,這些民間的技藝應該就是城市形象設計的本,只有這樣融合了區域本原性的城市形象設計才能夠讓民間藝術和現代人和諧起來,進而傳承下去。民間藝術經過了不同時期文化的錘煉,不同的工藝器材鍛造,呈現出各具特色地方性風格。民間的工藝文化能夠體現了民眾的在造物的過程中所探尋的精神力量,凝結在器具、視覺符號之中的氣質和精神是這些民間技藝的本原,這也是城市形象設計中最值得借鑒的藝術本原。
3、城市形象中民間藝術創新的再認識當下,在“現代化”先行為主導意識的社會中,地域性的民間工藝迅速消失,這種“少數”的技藝,如果我們不刻意的加強關注,不采取創新的方法和措施去繼承,它就會消亡。即便是成功申遺的的技藝也不例外,很多省級甚至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都難覓傳承人。例如在必背瑤寨中,年輕人中有很多聽不懂長輩歌者的歌詞,而其內容更是遑論。在這個物質文化泛濫的時代,沒有內容的城市形象設計就沒有生命力,也就沒有可讀性和關注度。無論城市規模的大與小,歷史是否久遠,它們其實各自都會有多多少少的與眾不同。民間藝術也是產生、發展于這些不同種,也就擁有了這些原始的個性。如若讓這些富有民生氣息的多樣文化被整齊劃一的鋼筋混凝土所替代,確實很可惜。如何去調節乏味的高樓之間的城市生活,那么只有讓“落后、低俗、低等級”的民間藝術登場,讓民眾的生活有生氣、有活力、有本源的氣息。“高科技”的城市形象讓城市的區域特征消亡和式微,是因為全球化被權力化和庸俗化,地域性民間藝術生態基質被“高科技”所瓦解和稀釋,重新發現的自我,成為了一種必要和一種自我拯救。讓民間的藝術有效的融合在城市形象的設計中,能夠讓民間藝術在物欲橫流的“豪華盛宴”中保持著大地行走者和行吟者本色的姿態,保持了城市中人們的固有色,保持著民間技藝在民間。
在史無前例的快速發展時代,對地域性的民間藝術產生了強烈的沖擊。面對這種沖擊,最積極的應對方式就是將地域性的民間藝術理解成動態的,用當代的高科技去詮釋、去完善、去發展、去傳承。“老舊”的本土的民間藝術元素和形態,在城市形象中被設計師現代性的轉譯之后,這種“老舊”的技藝會煥發出新春,甚至會成為了當下時尚的標志,成為新一代人表達個性的符號,讓傳統文化回歸生活。所以民間藝術應該是城市形象設計中最具力度的,最具原創性的設計語言。以此用當代性來發展和繼承地域性民間藝術,只有這樣將時代的活力注入其中才是保護地域性的民間藝術的有效方式。
作者:李長福郭艷單位:阜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