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語文實訓總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理論學習有賴于實踐實訓的提升
我們都非常明確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的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理論教學,重視理論教學的實際效果,通過實踐實訓環節,真正實現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用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比如我們在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口語交際——自我介紹》時,教師在內容上不斷跟學生強調,自我介紹要從禮儀、內容等各個角度去關注,要根據不同情境創設不同的側重點,但是光強調這些理論知識效果還不明顯,課上完了,真正到面試時,自我介紹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于是我把自我介紹這堂課的側重點放在了模擬實際演練上,讓學生以實際操練為主,待經過這些實戰演練,學生的自我介紹能力才真正得到了提高。從這里,我明確了理論與實踐訓練并重,將理論與實踐并重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于語文課而言,模擬實戰演練這種實踐實訓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語文課堂的真實感有賴于案例的展示
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在于要讓語文課堂更具真實感,對此,案例教學法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什么是案例教學法呢?就是以案例為教材,教師運用多種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對案例提供的客觀事實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進而提出見解,作出判斷和決策,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啟發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的好處在于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在此得到很好的展示,當然在利用案例教學時,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結合課程的特點適當選擇案例,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比如同樣的上口語交際課——自我介紹時,針對新生和即將畢業的學生,他們進行自我介紹的側重點不同,所選的案例也不同。在給新生上這門口語交際課時,我選擇的是與陌生人見面進行自我介紹的案例,而在給畢業生上這門口語交際課時,我選擇的是求職面試的自我介紹案例。經過不同案例的展示,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就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同時也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所以,只有根據學生的實際素質和具體講授內容,精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來引導,才能真正幫助學生理解相應的知識。除此之外,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在于誘導學生積極研討,當好“顧問”,指導學生進行總結評價,使學生通過案例學習、案例分析,增進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書本知識和實際問題在課堂上充分結合起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加強實踐,強化訓練,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上面已經簡單提到實踐實訓的重要性,那么從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的角度來說,掌握實訓方法,培養實訓技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是語文這種文化課的目的。因此,我們文化課更應該加強實踐性教學,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實踐教學活動。作為職校語文教師,要注意緊扣中職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明確怎樣做而不是為什么這樣做。因而,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如此才能提高學生就業時適應崗位的能力。如我們上面所說,為什么語文口語交際中的自我介紹在新生和即將畢業的學生中都有實際意義呢,我們不難發現這就是就業意識在引導我們。我們文化課教師要注重完善實踐教學,多傳授就業技能。偉大的教育家陶行之也說過:“學是為了用,用是主體。”掌握知識的目的在于應用,只有會用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識。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要圍繞這點展開,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充分得到提高。
一、中專語文教學改革創新的重點
1.抓好教學過程的改革創新教師打破過去“死記硬背”式的傳統課堂教學方法,構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新式教學模式。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不要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接收器”,而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老師正確輔導下自己默讀課文;自己查字典解決生字生詞問題;通讀整篇課文,感知文本的完整意義;經過思考,自己提煉主題和富有特色的句子、句群及段落。這樣一來,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他們成了課堂的主體。因此,教師要備好課,課前、課中、課后的輔導和服務要跟上去,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教練員。這一教學模式充分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被賦予了更多的權力和自由。學生更愛動腦筋了、更善于展示自己了,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而且課堂教學也煥發出新的活力,呈現出了新氣象。“總之,自主互動,展示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出臺,對語文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2.抓好語文教學中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語文教學中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問題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真正做到學有所成、學以致用。為達到此目的:首先,教師要做好教材改革,增加提高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內容,每個教學單元結束后,設置“讀、聽、說、寫”實訓知識小結版塊。其次,教師要做好講授有關訓練項目的教案,以實例為主,理論為輔,增加個案分析、模擬操作的分量。再次,教師可在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進行詩文朗誦、新聞采訪、節目主持、旅游解說等專項訓練,使學生獲得第一手體驗,既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又鍛煉和磨礪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教師要做好經驗交流和活動總結,由學生自己動手撰寫活動總結材料、經驗交流文章,辦好“班報”和“校報”。教師要圍繞實訓中遇到的難點、熱點、焦點問題,做好解疑釋惑、推廣經驗、教訓警示和收尾總結等工作。
3.構建地激勵機制激勵機制的核心內容是以表揚為主、以批評為輔,并注重個別指導,嚴禁對學生施以“訓斥”“辱罵”和“打壓”,這不僅損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還會給學生造成心理重創。“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要做到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鼓勵學生,真正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二、以考核方式的創新帶動他們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
1.加大過程性考核力度《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采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如關于學生平時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具體做法是,教師可以設計學生人手一份的《語文課學期發展記錄表》,以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多角度收集他們的個人行為表現作為自我評價的量化依據,并吸收同學、家長的評價意見,實施自我評價記錄。
摘要:當前,國家有關政策、用人單位對技能人才素質的要求,都指向強化跨專業的通用職業素質培養。技工院校傳統的公共基礎課承載內容很多,但對通用職業素質的培養并不充分。在技工院校現有公共課體系中增設專門的通用職業素質課程,以之作為主要文化課的延伸和國家統編三科課程的有益補充,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途徑。在初期探索過程中,筆者嘗試重新架構技工院校公共基礎課體系,明確了適于課程教學的通用職業素質內涵,為通用職業素質課程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通用職業素質;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公共基礎課
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工作,要求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技工院校開設通用職業素質課程是適應新時代要求、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一項措施。作為一門全新課程,通用職業素質課程的設置目的、與現有課程的關系以及適于課程教學的通用職業素質內涵等課程定位需要及時厘定。
一、設置通用職業素質課程的背景
在科學技術和商業模式日新月異的今天,技能人才的自我認識能力、責任意識、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理解和表達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跨專業的通用職業素質的重要性往往等同于甚至超過專業素質。在政策層面,國務院《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提出,進一步提高重點關鍵崗位高技能人才的專業知識水平、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要求強化工匠精神和職業素質培育,增強勞動者對職業理念、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的認識與理解,提高勞動者踐行工匠精神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據此,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的指導下,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材辦公室組織,筆者聯合各地技工教育教研部門和有關技工院校,共同研究了技工院校設置通用職業素質課程的必要性(設置課程的目的)、通用職業素質課程與現有課程體系的關系,并界定了通用職業素質的內涵。
二、設置通用職業素質課程的目的
本學期,我們組在上學期“贏在課堂”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對“對先練后講的課”進行研究。沿襲上學期集體備課的方式,每位老師負責一個單元,同時在本單元中,選一篇課文先上課,并按照語文大組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進行說課和評課。
一、本期研究的“先練后講”的課型。
1、課前先練習,根據練習情況備課上課;
2、課中邊講邊練,針對重難點進行強化訓練;
3、將課文中重要片斷設計成閱讀題,巧妙指導,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二、圍繞研究主題,扎扎實實開展教研。
一、對大學語文道德素質教育功能的認同
2013年3月,教育部提出2013年,教育部提出“深化課程內容改革。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小學、中學、大學語文和歷史課程的整體設計和基本建設,完成大中小學相銜接的德育課程體系建設,探索語文、歷史等學科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整合法制教育內容,增強德育工作針對性和時效性。”當前,高校大學語文教學在強調其基礎性的同時,更突出了思想教育功能。大學語文因其豐富的資源優勢已經成為與“兩課”教學并重的又一塊思想教育陣地。在具體的教學中又因可以通過作者的生活經歷介紹、名篇名句解讀、典故哲理體悟潛移默化地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過教學中耳濡目染地熏陶和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對諸如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愛國主義信念,培養崇高的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所體悟和內化。
二、對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育功能的挖掘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也成為必然趨勢,大學語文教學在道德素質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如何適應轉型期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就需要在人文素質教育功能上進一步挖掘。
1.提升大學生的審美素養和鑒賞能力對大學語文的這一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功能已被廣泛認同和關注。在現代教育發展的今天,美育和德育是相輔相成的,大學語文就是要培養能自覺學習,有鑒賞能力,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可以通過不同時代的不同人物形象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社會、了解生活。如屈原的寧可葬身魚腹也不與人同流合污;杜甫身處困境卻依然懷抱理想,憂國憂民;公叔段的貪得無厭;鄭莊公的陰險狡詐等等,每一段歷史都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不同時代的世態人情,通過對不同人物形象的了解、認識,激發學生們正確的感情傾向,提高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審美素養和鑒賞能力。
2.鍛煉大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關鍵。尤其是在許多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諸如課程設計、實習實訓、技能培養、資格認證等等,但從人文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大學語文的實踐能力鍛煉更具有綜合性。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通過討論、演講、自學、辯論等不同方式,讓學生對具體的篇目、人物、觀點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評判,同時通過總結回答的方式鍛煉學生具體明確、合情合理地表達思想的能力,讓學生在參與中交流思想、求同存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