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風險護理管理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的:探討神經外科護理中應用風險護理管理后的臨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42例患者,隨機選取71例給予常規風險護理管理(對照組),另71例給予風險護理管理(觀察組);比較兩組發生風險事件、患者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結果:風險事故發生比較,觀察組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可由風險發生概率體現,11.27%<28.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護理滿意度調查,觀察組的滿意度為95.65%,較對照組(84.06%)顯著提高,存在統計學意義差異(P<0.01)。結論:加強風險護理管理,有效降低了風險事件的發生,患者家屬對護理滿意度也相應提高,可廣泛運用于精神科護理中。
【關鍵詞】精神科;風險管理;護理干預;護理效果
基于精神科護理的特殊性、復雜性,科室護理管理中逐漸重視風險管理,借助風險管理理念基礎,識別、評估醫療風險,針對護理中潛在的風險因素實施護理干預[1]。風險護理管理,即依據以往發生的風險事件,具體分析風險產生原因,從而進行周密的風險護理管理,阻斷風險源,提高護理質量。本次以我科142例患者為對象加以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我院精神科,共抽取精神疾病患者142例,均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治療,經診斷滿足中國精神疾病分類;隨機分組加以研究,對照組71例,男37例、女34例,年齡23-58歲、平均(31.4±2.3)歲;觀察組71例,男38例、女33例,年齡22-61歲、平均(33.7±3.1)歲。護理干預前,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1.2方法
針對對照組患者,定期給予常規檢查與心理護理,并在護理中落實責任制,護理內容均為常規護理干預;針對觀察組患者,采用風險護理管理模式,給予患者如下護理干預:
1.2.1時刻觀察患者精神狀態
通過簡單的言語交流觀察患者的反應,做出綜合分析,掌握患者病情。對于重度精神病患者增加查房次數,密切關注患者做了什么、在做什么、想要做什么,護士人員做到心中有數,每隔15~30分鐘進行一次查房并做好記錄,按時幫助患者服藥,保證藥物服下后,觀察患者反應。對于重癥患者應重點交班,出現任何情況及時向醫生匯報,保護患者的安全。
1.2.2做好安全保護工作
盡可能阻斷精神患者自身原因帶來的危險因素,以及周圍環境帶來的危險因素;新入院的患者嚴格檢查隨身物品,避免攜帶利器,并對患者家屬采取必要的安全教育,嚴格避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的因素流入病房;其次是對患者周圍環境進行安全排查,包括門窗,尤其是玻璃是否完好,如若出現不良隱患及時做出處理。
1.2.3加強陪護人員管理
入院時,及時和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告知患者家屬病人基本情況,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讓家屬做到心中有數,家屬應當承擔一定的住院風險。如果家屬將病人帶出醫院,應做好安全意識宣傳,要避免患者在院外受到傷害。護士應做好安全防范,在醫療糾紛嚴重的當下社會,保護個人和醫院及患者的權益,其次對患者家屬講解疾病的知識,使家屬正確認識精神病,護士做到一切從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提高家屬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
1.2.4提高醫護人員的法律意識
精神科患者屬于特殊群體,護理糾紛發生較多,為有效的降低或者避免糾紛發生,我科加強了法律知識培訓學習,在患者入院后進行護理評估,并認真書寫護理文書,確保記錄內容完善、客觀,做到與病程記錄相一致。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計患者住院期間發生的風險事件,包含出走、自殘、攻擊他人、家屬投訴等;我科自制調查問卷,發放給患者或家屬,收集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資料,做好記錄與統計。
1.4統計學方法
資料均借助SPSS19.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形式(),行t值檢驗;計數資料形式(%),行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發生風險事件對比
觀察組發生風險事件共8起,發生率11.27%;對照組發生事件20起,概率高達28.17%,差異顯著,P<0.01,統計學意義顯著。
2.2兩組對護理滿意度比較
經對調查問卷結果統計,兩組均回收有效問卷69例,其中對照組不滿意11例,滿意度為84.06%(58/69);觀察組不滿意3例,滿意度為95.65%(66/69);X2=14.382,P<0.01,存在統計學差異。
3討論
精神疾病患者多存在間歇性的意識失常,肢體與言語行為在某一時間內不受控制,為此會對自身以及他人造成傷害,比如自傷、自殺、損壞物品,甚至對他人進行言語以肢體攻擊[2]?;诖耍窨谱o理工作十分復雜,面臨的風險因素多,出現安全事故也較為常見,加強風險護理管理,不僅可包含護理人員自身的安全,更可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護理干預,減少醫患矛盾,降低護理糾紛發生。依據本次研究可看出,實施風險護理管理后,風險事件發生幾率有所降低,且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度更高,大大降低了家屬投訴事件,避免醫患矛盾的出現。可見,該種管理模式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梁可美.新形勢下精神科安全護理管理的展望[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3):111-113.
[2]姚敏紅,費靜霞,文金寧等.精神科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實踐[J].護理研究,2013,27(35):4068-4070.
作者:范栩樺 單位:臺州市第二人民醫院